面積2.8萬平米基地飛行出勤樓建設測量工程施工方案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00985
2024-09-04
21頁
286KB
1、面積2.8萬平米基地飛行出勤樓建設測量工程施工方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制單位: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二XX年X月1、編制依據序號名稱編號1結構設計總說明結施01、02、032建筑設計總說明建施01、023結構施工圖結施04444建筑施工圖建施03375結構通用圖6建筑通用圖7總平面圖總施01G8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9福建省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DBJ13-004-1992 10福建省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J13-56-201111福建省福州市城市規劃12福州市國土測繪隊測繪成果表13施工組織設計2、工程概況2.1. 項2、目簡介工程名稱:樓工程地址:本工程位于地內。建設單位:廈設計單位:監理單位:2.2.項目概況:本工程為加建項目,新建出樓北側設有一層室外連廊與原有多層出勤樓相連,形成一棟完整的建筑物,原有的多層出勤樓為新建出樓的裙房;2.項目性質及功能組成:本項目建筑總面積27902.11,建筑層數地上10層,地下1層,建筑高度37米,相當于絕對標高,室內外高差,集水坑坑底標高為-,筏板板頂標高為-00m。4米,首層層高,210層層高。使用年限50年。地上10層由職工餐廳與空勤人員宿舍、宿舍接待大堂及相應輔助用房等兩大功能組成,地下1層功能包含地下汽車庫(戰時為甲類六級二等人員掩蔽所)各類設備用房、少量后廚用3、房與管理用房等。2.本項目由1幢10層飛樓及其1層的附屬餐廳、1層大廳和1層地下室組成。本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地下一層,主要為地下車庫和人防。人防抗力級別為核六級甲類(二等人員掩蔽部),基礎采用筏板樁基礎,樁基類型為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地上10層,除三個核心筒外圍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結構全高為(3、組織管理測量工作的整體管理和統一協調由質量技術部負責,在方案的編制、審圖、放線和驗線程序共同討論,制定統一標準。 測量工作由技術員、測量員(放線員)、驗線員、質檢員等成員組成:技術員負責施工測量方案的編制審核、編制測量作業指導書、測量內業資料管理工作;測量員(放線員)4-5人負責施工測量4、方案的編制、平面控制網及高程控制網的測設與校核,施工期間的豎向投測控制線、樓層放線、水平控制線等日常測量放線工作;驗線員、質檢員負責各項測量放線的檢查驗收工作。本工程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地上部分采用內控法,高程傳遞采用鋼尺懸吊法進行測量控制。水準校核采用水準閉合測量法。測量計算工作要做到依據正確、方法科學、計算有序、結果可靠,在計算過程中要做到步步有校核,校核應視具體情況采用復算校核、總和校核、幾何條件校核及變換計算方法校核。驗線工作的依據應原始、正確、有效;驗線的精度高于施測的精度;驗線工作在人員、儀器及測法上應與放線工作不相關,獨立進行;驗線的部位主要包括關鍵環節與薄弱部位。4、施工測量準5、備4.1 技術準備 總平面圖的校核:建筑用地紅線樁的坐標、角度和距離的校核;建筑物定位依據及定位條件的校核;豎向設計校核。 施工圖紙的校核:建筑物軸線的幾何關系;平、立、剖面及節點大樣的幾何尺寸;各層相對高程與總圖是否對應;校核墻、柱及梁等結構的尺寸;校核結構圖與建筑圖、設備圖是否對應。 發現問題提前解決,并辦理好洽商變更手續。 技術員將洽商變更內容及時通知施工管理人員及作業班組,以便正確指導施工。4.2 現場準備 根據總平面圖及拔地釘樁通知單對紅線樁的原始依據進行校核。4.2.2 與甲方辦理坐標控制點、水準點及相關測量原始資料的交接手續。對移交后的樁點進行妥善保護,防止樁點受到擾動破壞。4.6、2.3 校測坐標控制點的距離、夾角及坐標。4.2.4 校測水準點的高差。 對前期樁基施工所留控制樁點的位置、標高進行校測,為施工提供依據。4.3 人員準備驗線人員上崗證號碼測量放線人員上崗證號碼質檢員董志國儀器配置 編號名稱精度規格單位數量用 途1全站儀2mm+2ppm2臺1控制網主軸線和重要部位測設、校核;工程基準點的傳遞與復驗;變形觀測;高程基準傳遞。2電子經緯儀2臺3施測面的角度測量、次要軸線的豎向傳遞,變形觀測。3水準儀DS3臺3水準測量、沉降觀測、復驗標高。4水準標尺5m把3水準測量5激光鉛直儀10”臺1重要軸線的豎向傳遞6鋼卷尺5m把6距離測量7鋼卷尺50m把3距離測量8對講機摩托7、羅拉對6測量工作聯系 凡進入施工現場的 測量儀器使用前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檢定,已過檢定期的應立即送檢,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嚴禁使用已損壞、未檢定、過檢定期或經檢定不合格的測量儀器。5. 控制網布設5.1 平面控制網5.1.1樁基控制點測設:依據測繪院提供的坐標控制點,測設樁基施工軸線點,同時在不受壓樁影響地段測量設置(距離操作地點40m以外)4個安全永久性控制點,用于施工過程中檢查校正各軸線點或復核樁位,施工過程中對測量控制點(包括坐標控制點、高程控制點,軸線控制點)每5-10天復核校測一次。本工程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進行測量控制,地上部分采用內控法。5.1.3控制網布設:在現場內布設軸線控制8、網。根據測繪院給定的坐標控制點引測軸線控制點;基礎部分采用外控法,設等6條軸線控制線,控制樁距槽邊5m;地上部分采用內控法,內控網布置在首層樓板上,樓板施工時預埋鋼板,首層樓板施工后將控制點投測到鋼板上。為了保證樓層放線的精度,每個流水段內控點位布置:每段不少于2個。內控點的相對精度不低于1/20000。 5.1.4平面控制網的精度保證的關鍵是其樁點的長久穩定性的保持。因此其埋設要按照國家二級變形監測基準點位的要求進行。對于施工控制網,其控制點位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位移現象,因此在使用期間要適時的對其進行校測,平差后解算出每個點位數據修正值。此項工作每月進行一次。技術要求:測角中誤差為10,邊長相9、對中誤差1/10000,相鄰兩點的距離誤差不大于5mm。在施測面上局部臨時加密的控制點相對精度為測角10,量距1/20000。高程控制網根據測繪院提供的水準點,使用水準儀,借用平面控制樁,將標高引測到控制樁上或周圍永久建筑物上,根據本工程的結構特點,布置A1、A2、A3、A4等4個相互通視的水準控制點。施工時采用附合水準測法引測至底板、首層標高控制網。5.2.2為保證高程控制網的精度,在基礎施工階段每30天進行一次復測,結構施工期間每60天對現場水準基點進行一次復測,復測結果要及時反饋相關部門。各高程控制點在每層應能組成閉合圖形,相互做校核。技術要求:樁點的埋設及測量標識由于本工程地下水位,控10、制網的樁點埋設必須牢固,采用邊長的混凝土墩,埋深大于。樁頂標高為自然地面標高往上400mm,樁頂部預埋1001006mm鋼板埋件,鋼板中心鑲嵌1mm銅芯,在樁頂面的角上設水準點,水準點高出鐵埋件20mm。樁的周圍設磚井,井壁高出回填地面30cm,井壁周圍加蓋并在井的外圈設鋼管護欄進行保護。所有控制樁、水準點均進行掛牌標識,標識牌上注明樁點的類型和編號。對于所彈的墨線也進行標識,線跡清晰準確,線寬小于1 mm,軸線標明軸線號,水平線標明標高,同一條線上相鄰兩標識的距離不大于10m。由于本工程與北側已建飛行出勤樓工作面有限,不便埋設控制點,采用角度交匯法將北側控制點引測到北側已有建筑物墻壁上,并用11、墨線標識。6、施工測量控制(針對本工程結構特點進行分別描述,包括本章及第5章控制網布置、第7章變形檢測均需有主要技術要求或是質量允許偏差等內容) 以下結構平面控制A.基礎樁施工控制:依據甲方提供的平面坐標控制點,布設樁基軸線點,根據軸線點用經緯儀鋼尺施放樁位,用木橛或鋼筋頭釘好樁位,并用白灰作標志,以便于施打。為防止打樁擠土效應引起的樁位偏差,依據打樁作業需要,樁位放樣應分批次多次完成,樁機就位前,檢查校正軸線定位點和樁位,以確保樁位準確,樁基放樣要經監理部門驗收后,方可施工。樁位放樣誤差要求:單樁1cm,群樁2cm。B.沉樁時,用經緯儀成90度角方向交匯控制樁的垂直度,當樁與樁架平行垂直于地12、面時,方可沉樁。沉樁時傾斜角度不大于1%,第一節管樁起吊時,不大于0.3%。應保持送樁器、管樁在同一直線上。C.槽邊線控制:土方施工單位完工后,對基槽基底標高及定位樁進行復查、校核、驗收。在基礎開挖時測量人員應隨時測量挖土深度,并結合土方方案預留出清理面。D基礎的位置線:保護層施工完成后,依據建筑物軸線控制網向墊層上投測建筑物外廓主軸線。投測后校核軸線間距、軸線夾角及對角線尺寸。用鋼尺依據主軸線進行分尺,放出各軸線、墻體、地梁、洞口等的位置線。6 A.內控點測設:首層以上各層的軸線由有內控點采用激光鉛直儀向上引測,首層樓板混凝土澆筑后,依據建筑物控制網測設內控點。內控點應組成閉合圖形,布設方案13、應提交監理審批。B.各層樓板在控制點鉛垂相對處預留150150mm洞口(包括頂板模板),用激光鉛垂儀向上投測,投測后必須校核邊長和夾角,內控點依據二級控制網上樁點測設,測設后仔細校核,準確無誤后定點,進行保護。依據每段上的兩個內控點放出該段的軸線、柱墻邊線、控制線,測設過程中隨時與第三個控制點進行校核。C.段與段之間的位置線,必須隨時校核,如出現誤差,必須找出原因,予以更正。精度要求:邊長相對中誤差1/20000,測角中誤差10。高程控制 0以下高程控制A.基礎樁樁頂標高用水準儀測量控制,控制標準為:50mm。B.人工清理基槽余土前,在槽壁距槽底設計標高500mm處釘小木橛,以此作為基槽清理的14、標高控制依據;C.墊層施工前,依據原控制點以及槽上的基準點向槽內引測標高控制樁,作為墊層標高控制的依據;D.基礎底板鋼筋綁扎過程中,將標高控制點投測到柱子鋼筋上,并用紅油漆標識,作為鋼筋綁扎、模板支設、混凝土澆筑的依據;E.底板澆筑后,重新將標高控制點引測到底板反梁的兩側,隨結構向上傳遞。施工層抄平前,先校測標高控制點,誤差小于3mm為合格,墻體拆模后以其平均點引測建筑+1m線,作為頂板結構和后期裝修施工的依據。 0以上高程控制0以上高程控制應由首層標高控制線向上引測,每次引測均應由首層開始垂直向上用鋼尺量具,同樣要注意懸掛標準重物,并進行尺長和溫度改正,每次引測還應由首層三個不同地方向上引測15、,然后在同層進行閉合校核,校核無誤后(精度不合調整),經監理驗收后方可使用。控制精度,標高引測時應注意層高和全高的控制,層高允許誤差3mm,全高10mm。6.3 二次結構施工測量放線控制砌體結構施工前,將結構樓面清理干凈,依據樓層控制線用鋼尺排拒分尺測設墻體軸線、柱墻邊線、墻邊300mm控制線和門窗洞口線,校核無誤后作為二次砌筑的施工依據。精度要求:邊長相對中誤差1/10000,測角中誤差10。6.4 裝修施工測量放線控制6.4.1裝修工程施工前,應對已完成的結構進行全面的測量,為裝修放樣工作提供依據。6.4.2裝修施工的放線應依據結構控制線施測,對地面、墻面、吊頂、屋面裝飾測量基線應顧及結構16、現狀,按設計圖紙進行必要的分割調整。 地面十字直角定位線及分格線量距精度應高于1/10000,測設直角精度應高于20,在結構四周墻面或柱面上應彈測建筑完成面上1m水平控制線,作為地面和天花吊頂的控制線。室內吊頂的標高由標高控制線,用鋼尺量距至設計高度,在四周墻上彈測吊頂線,在結構頂板上按實際空間勻稱確定十字直角定位線,有一條與外墻面平行。 外墻裝飾設計有分格要求時,應按高于1/10000的精度測定分格線,并在建筑物外墻轉角處吊出鉛垂鋼絲,以便控制墻面垂直度、平整度及板塊出墻位置,鉛垂鋼絲用經緯儀校測,兩次投測誤差小于2mm。室內墻面應按1/3000的精度控制豎直,分格精度同室外墻面。6.5 常17、規要求6.5.1.樁位放樣要仔細認真,設置的水準點、控制點不少于2個,并應設在不受打樁影響的范圍內,定期進行復測以檢測是否受沉樁影響而位移或沉降。6.5.2.沉樁中兩臺經緯儀要認真監測樁的垂直度,發現偏差及時糾正。樁身以米為單位做好標記,以便記錄。6.5.3.提供準確數據,詳實及時地填寫施工原始記錄,認真做好隱蔽工程檢測記錄、平面位移檢測記錄,樁頂標高記錄等,6.5.4 采用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科學、合理、簡捷的測量方法,堅持測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為施工提供可靠的測量保障。6.5.5 對于平面控制網、高程控制網采用條件平差進行誤差調整,對細部軸線等碎部區域測量誤差18、采用現場直接平差進行調整。6.5.6 測量記錄要原始真實、數字正確、內容完整、字體工整,不允許涂改、轉抄。6.5.7 細部平面位置線包括:軸線、柱(墻)結構外廓線、柱(墻)控制線(借線)、門窗洞口位置線。控制線距結構邊線的距離統一為500mm。6.5.8細部高程控制包括:500mm標高線或整米數標高線、結構施工標高控制點。墨線的寬度小于 mm,墨線的撓度小于1mm。6.5.9對測設的控制線及其它關鍵點線用紅油漆進行標識。7、變形監測變形監測的作用是及時反映出被監測物體的實時狀態,預測其發展趨勢,為相關部門提拱信息反饋,確保建筑物、重要設備及施工過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變形監測非常重要。施工過程19、中變形觀測主要包括邊坡沉降觀測、塔吊垂直度監測、建筑物沉降觀測等。本工程邊坡部分采用自然放坡,為保證基礎結構的施工安全,施工過程中須對邊坡進行變形觀測。邊坡變形觀測包括邊坡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變形觀測兩項。土方工程支護結構的變形觀測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直線坡壁采用經緯儀小角度法監測,觀測點間距2030m,曲線坡壁采用高精度全站儀測距的方法監測,變形觀測按三等進行,其控制網借用場地平面控制網。地下結構工程施工期間對基坑支護每周測量一次直至基坑回填土結束;在施工過程中,如有基坑邊大量堆載、長期連續降雨等情況或當有事故征兆出現時,應連續測量。觀測過程中如有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設計單位及有關部門。當基坑支護20、體的變形每天超過2mm 或擋土墻的總位移超過50 mm 時,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研究措施,阻止變形發展,確保基坑周圍設施及基坑安全。7.2 塔吊垂直度監測施工過程中對塔吊的垂直度進行測量,如偏差距離超過標準,要及時報相關部門,使用經緯儀90度角方向交匯法進行監測。塔機垂直度要求規定:獨立狀態或附著狀態下最高附著點以上塔身軸線對支承面垂直度不得大于4/1000,最高附著點下塔身軸線對支承面垂直度不得大于相應高度的2/1000,建筑物沉降觀測由業主委托第三方進行監測8、質量標準8.1 布網量距的精度不低于1/10000。8.2 測角的精度不低于20。8.3 基礎放線尺寸的允許偏差:序 號長度L(m21、)允許誤差(mm)1L305230L6010軸線的對角線尺寸,允許誤差為邊長誤差的2倍,外廓軸線夾角的允許誤差為1。8.4 墊層允許誤差為15mm。 結構施工允許誤差(mm):軸線豎向投測標高豎向傳遞總高每層33H305530H6010108.6 結構各部分放線的允許偏差:序 號項 目允許誤差(mm)1細部軸線22承重墻、梁、柱邊線33非承重墻邊線34門窗洞口線39、測量驗線 驗線9 驗線工作由測量員自檢、技術質量部驗線和監理驗線三級組成。 建筑物位置、建筑高度等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的項目由規劃部門負責; 監理單位對施工、安裝測量控制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進行抽檢。 相互重疊的各級驗線工作應盡可能的22、同步進行,以縮短工作時間。 驗線工作與放線工作要做到人員、儀器和測量方法三分開,獨立進行。 驗線的精度要高于放線;嚴禁驗線與放線同時進行;在施工工序安排上要給驗線留出必要的時間,嚴禁不經驗線就擅自施工的現象發生。 驗線工作由驗線員、質檢員負責。平面和高程控制、主軸線投測、曲線、中線測量等關鍵部位由驗線員負責驗線,其余由質檢員負責驗線。驗線工作必須有下道工序的工長參加,并填寫交接單。驗線工作流程驗線工作流程:放線完成后測量員自檢自檢合格驗線員復驗復驗合格報監理驗收驗線工作內容包括控制網測設、軸線加密、基槽開挖放線、樁位放線、樓層平面放線、樓層標高抄測等。測量放線經技術質量部驗收合格后,組織報監理23、驗收。測量控制網、建筑物定位抄測、0.000標高抄測以及各級軸線、基槽開挖線、樓層放線、樓層標高抄測等等驗收合格后,按照福建省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J13-56-2011)填寫施工測量放線報驗資料,并報監理驗收。10、注意事項10.1施工測量放線、驗線工作均應符合福建省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BJ13-004-1992)及國家有關規定;10.2施工現場內的測量放線點位、標志均要進行保護,如加護欄、涂刷警戒色,防止碰動、破壞。測量作業前應對原始依據進行校核,確定點位無碰動、數據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步作業;10.3在地面、墻、柱立面的軸線應標明軸線或標明軸線號,標識點的數量根據各部位需要而定;1024、.4鋼尺量距應采用往返丈量,并進行三差改正,以保證精度;10.5每次高程傳遞均應以整尺長傳遞,在尺端施加與鑒定時相同的拉力。10.6現場內材料堆放、車輛停放應保證測量點位間的通視;10.7測量人員進行放、驗線工作時應遵守安全生產規定。 樁基的軸線和標高均已測定完畢,并經過檢查辦了預檢手續。樁基的軸線和高程的控制樁,應設置在不受打樁影響的地點,并應妥善加以保護。 根據軸線放出樁位線,用木橛或鋼筋頭釘好樁位,并用白灰作標志,以便于施打。抄平放線及樁位放樣根據規劃部門提供建筑物定位點,測放建筑物各軸線點,同時在不受壓樁影響地段測量設置24個安全永久性控制點,用于施工過程中檢查校正各軸線點或復核樁位。25、根據軸線定位點測放每個樁位,在施工過程中經常利用不受壓樁影響地段布設安全永久性控制點,檢查校正軸線定位點或復核樁位,以確保樁測準確,樁位放樣誤差要求:單樁1cm,群樁2cm。插樁(植樁):樁起吊提升到垂直狀態后,將樁上頭套入壓梁下部固有送樁器,然后將樁尖準確的放在樁位上,緩緩施壓將樁插入土中左右位置,停止施壓。檢查調直樁身垂直度。樁身垂直度檢查調填與樁機導向桿垂直度檢查調直方法相同,即在機架前,側呈900的兩個方向,各距機架20m左右處,架設的經緯儀,測量檢查樁身兩個方向的垂直度,并利用樁機平臺升降油缸和導向桿支撐伸縮將樁身調直。控制植樁樁身垂直度偏差0.5%以內。然后方可壓沉管樁。同時利用樁26、機前側兩方向的經緯儀校核調正樁身垂直度將上下樁調直,使上下節樁軸線一致。樁頂標高用水準儀測量控制,控制標準為:50mm。1)測量放線:在打樁施工區域附近設置控制樁與水準點不少于2個,其位置以不受打樁影響為原則(距離操作地點40m以外)軸線控制樁應設置在距外墻樁510m處,以控制樁基軸線和標高。置在距外墻樁5樁基的軸線和標高均已測量完畢,經過檢查復核并應辦理預檢手續,歸檔備查。軸線、樁位的施放A依據甲方提供的平面坐標控制點,布設施工基線與施工高程控制點,施工基線需經監理及甲方驗收后方可使用,基線應妥善保管并定期檢測。B用經緯儀鋼尺施放樁位,為防止打樁擠土效應引起的樁位偏差,依據打樁作業需要,樁位27、放樣應分批次多次完成,樁機就位前,要符合樁位,。樁基放樣要經監理部門驗收后,方可施工。C,施工過程中對測量控制點(包括坐標控制點、高程控制點,軸線控制點),每5-10天復核校測一次,D.沉樁是,用經緯儀成90度角方向交匯控制樁的垂直度,當樁與樁架平行垂直于地面時,方可沉樁。沉樁時傾斜角度不大于1%,第一節管樁起吊時,不大于0.3%。應保持送樁器、管樁在同一直線上要求1.樁位放樣要仔細認真,設置的水準點、控制點不少于2個,并應設在不受打樁影響的范圍內,定期進行復測以檢測是否受沉樁影響而位移或沉降。2.沉樁中兩臺經緯儀要認真監測樁的垂直度,發現偏差及時糾正。樁身以米為單位做好標記,以便記錄。3.提供準確數據,詳實及時地填寫施工原始記錄,認真做好隱蔽工程檢測記錄、平面位移檢測記錄,樁頂標高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