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鐵路隧道淺埋段超前支護及水泥土回填施工技術方案2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26030
2024-09-04
25頁
669.62KB
1、雙線鐵路隧道淺埋段超前支護及水泥土回填施工技術方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制單位: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二XX年X月目 錄1編制依據32工程概況33淺埋地段施工總方案54. 淺埋段施工方法54.1施工前準備工作54.2隧道洞外施工54.1.1清表5拌制水泥土6水泥土運輸64.1.4水泥土回填64.1.5地表加固技術要求74.1.6洞頂水溝84.2隧道洞內施工8超前支護8(1)管棚設計參數8(2)管棚施工工藝9開挖124.2.3支護164.2.4 襯砌164.3主要機械及人員配置164.3.1主要機械設備配置174.3.2勞動力配置18XX2、隧道淺埋段施工人員配備表185監控量測195.1監控量測項目195.2監控量測管理及人員配備195.3隧道量測項目、量測儀器及量測方法19地質和支護狀況信息的觀察19淺埋地表沉降監測205.3.3拱頂下沉及收斂量測20量測布置215.4監控量測質量保證措施226成立組織機構237施工環保措施238施工安全措施241編制依據(1)、新建鐵路XX至XX線XX至XX段*?隧道設計圖(咨詢版)(2)、新建XX至XX鐵路XX至XX段GGTJ-?標段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3)、現場踏勘調查所獲得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當地資源、交通狀況及施工環境等調查資料。(4)、本單位所擁有的技術裝備力量、機械設備狀況、管3、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積累的工程施工經驗。(5)、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10-2005)。(6)、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鐵建設(2005)160號)。(7)、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暫行規定鐵建設2005157號。(8)、鐵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 10304-2009)。(9)、鐵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術指南(TZ331-2009)。(10)、鐵路混凝土與砌體工程施工規范(TB10210-2001)。2工程概況?隧道D3K215+265D3K215+290淺埋段成“V”字型沖溝,坡面陡峻,自然坡度約30左右。坡面植被較為發育。最小埋深為0.9m(線路4、左線),地質情況為:構造剝蝕中低山地貌,坡面零星基巖出露,覆土為第四系坡殘積砂黏土,厚02m,局部斜坡存在碎石土厚05m不等,下伏基巖為下第三系(E)礫巖、含礫泥質砂巖,元古界前震旦系上板溪群清水江組(Ptbnbq)砂質板巖、絹云母板巖夾變質粉細砂巖偶夾凝灰質板巖;礫巖、含礫泥質砂巖(E):巖體為厚層狀,塊狀構造,粗粒結構,風化差異較大,節理發育,強風化(W3)巖體完整性較差。砂質板巖(Ptbnbq):薄至中厚層狀,變余泥質結構,板狀構造,節理裂隙密集發育,質堅硬,性脆,巖體較破段內褶曲、斷裂構造發育。3淺埋地段施工總方案隧道淺埋段里程為D3K?+265D3K?+290。淺埋段施工前需先進行水5、泥土反壓回填,并施作洞頂水溝后,才能進行暗洞施工。淺埋段設計支護襯砌類型為V級型復合式襯砌,洞身拱下采取暗挖施工,大管棚超前支護;洞頂沖溝內地表在清表并挖成臺階后采用水泥土反壓回填加固處理,并施作洞頂水溝(C30混凝土),水溝入水口及出水口處采用M10漿砌片石鋪砌,避免山洪沖刷。4. 淺埋段施工方法4.1施工前準備工作在施工前由隧道四隊技術主管?組織全體技術人員及各級管理人員對淺埋段原地物、地貌以及裸露巖體進行實地踏勘,勘查結果與設計圖紙進行比對,澄清有關技術問題。組織測量組對該淺埋段進行地形測繪,繪制地形圖。并對參加的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和培訓。4.2隧道洞外施工4.1.1清表通過施工放樣,6、定出水泥土回填工區后,挖除不小于30cm保護土層,清除地表耕植土、植被草皮、淤泥等雜質,當原始地面坡度陡于1:5時,地表應開挖臺階,臺階寬度不得小于1m。淺埋段平面示意圖拌制水泥土按150200kg/m摻入水泥,土選用粘性土或粉質粘土,拌制機械采用PC220挖掘機,位于沖溝減壓平臺處,因原填筑土含水率適中,就地挖取堤身上部粘性土及粉質粘土,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下落攪拌高度以挖掘機臂長為宜,反復開挖、拌和均勻。大顆粒土人工輔助粉碎,保證最大顆粒土粒徑小于5cm。水泥土運輸利用挖掘機挖掘后,放入施工場內,人工配合手推車運輸,人工攤鋪回填。4.1.4水泥土回填采用人工及機械兩種方法相互配合進行夯實。第7、一層土因含水率呈飽和狀,采用人工輕夯,避免擾動下層巖體。虛鋪土層厚度20cm,第一層土體固結后,覆蓋撒水養護1天。第二層仍為人工輕夯,虛鋪土層厚度20cm,覆蓋撒水養護1天。第三層重夯采用蛙式打夯機夯實,分層厚度30cm;夯實遍數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一般不少于68遍,同時嚴格控制夯擊遍數,避免過夯使已壓實土體破壞。回填高度至拱頂上4m,由測量工程師與專業監理工程師現場驗收確認。水泥土回填頂面設置0.3%的雙向縱向排水坡,以便地表水通過拱頂水溝匯入XX溪。在隧道范圍內水泥土回填頂面設置1:10的單向橫坡,水泥土填筑路堤邊坡為1:1.5。反壓回填起點里程D3K215+265,終點里程D3K215+8、290,全長25m,寬約37m。4.1.5地表加固技術要求(1)、施工中嚴格控制土的含水率,以1820%為宜,對局部出現的彈簧土,須及時清除。(2)、回填應分段依次施工,按一定的順序保持均衡上升。層段間回填土接縫處應削成坡狀或齒坎狀,坡度不陡于1:3,并對接縫處加強夯實,保證混合土壓實度。(3)、施工溫度較低時應采取保護措施,加強覆蓋保溫,防止霜凍破壞土體結構;同時對已填筑完成的水泥土應灑水覆蓋保溫養護。(4)、填筑過程中,測量工作應同步進行,隨時檢查控制填土面高程及填土厚度;對水泥土層與層之間結合部處理要符合規范規定,土面過光時要采取人工刨毛處理,保證層間結合牢固。(5)、水泥土壓實指標:干9、密度1.7t/m,壓實度96%。每層土填筑完成后,進行土工試驗,檢測土的干密度,計算土的壓實度,符合設計要求并經監理工程師簽字確認后,進行上層土回填。(6)、回填土應超出加固區以外每側不少于50cm。對邊角處機械無法夯實到位的地方,應采用人工夯實密實。(7)、施工時注意協調回填土與其他工序之間的施工順序與施工銜接。4.1.6洞頂水溝洞頂水溝在回填水泥土完成后進行,采用C30混凝土,順沖溝方向設置在D3K215+276處,全長約50m。為避免山洪沖刷,應在水溝入水口及出水口處采用M10漿砌片石鋪砌。4.2隧道洞內施工超前支護(1)管棚設計參數導管規格:外徑108mm,壁厚6mm;孔口管:熱軋無縫10、鋼管,外徑146,壁厚5mm;管距:環向間距40cm;傾角:外插角13為宜,可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注漿材料:M20水泥漿或水泥砂漿;設置范圍:拱部120范圍;管棚單根長度:30m管棚數量:38根(2)管棚施工工藝管棚施工主要工序有施作套拱;搭鉆孔平臺、安裝鉆機;鉆孔;清孔、驗孔;安裝管棚鋼管;注漿。工序技術要求高,工藝復雜,施工工藝詳見下圖。 管棚施工工藝流程圖1)擴挖管棚工作室由于大管棚是在洞內施作,為保證大管棚施工的空間,需要開辟大管棚工作室。按單節導管長6米,鉆機機身及主動鉆桿共2.0m,則工作室的長度應為800cm,擴挖較設計設計斷面大58cm(見下圖),工作室設置位置為:D3K21511、+257265,管棚設置里程:D3K215+265D3K215+295。本淺埋地段坡度只有7.4,因此在擴挖工作室后,管棚的外插角度宜平緩,控制在1以內即可。管棚工作室施工示意圖2)施作導向管工作室開挖、支護完成后,繼續向前開挖2榀比設計斷面大25cm左右的斷面,盡快初噴,封閉掌子面,厚度4cm,形成止漿墻,架設鋼架,采用全站儀以極坐標法放樣法,在工字鋼架上定出其平面位置;用水準尺配合坡度板設定孔口管的傾角;用前后差距法設定導向管的外插角,將導向管焊接在鋼架上。導向管與鋼架高差可通過鋼墊板實現調節。焊接應牢固,使鋼架與導向管形成整體,并迅速噴射混凝土形成套拱。導向管長度1m,采用外徑146mm12、壁厚5mm熱扎無縫鋼管。3)搭鉆孔平臺安裝鉆機 鉆機平臺可用方木或鋼管腳手架搭設,搭設平臺應一次性搭好,鉆孔由鉆機從低孔位向高孔位進行。 平臺支撐要著實地,連接要牢固、穩定。防止在施鉆時鉆機產生不均勻下沉、擺動、位移等影響鉆孔質量。 鉆機定位:鉆機要求與已設定好的孔口管方向平行,必須精確核定鉆機位置。用全站儀、掛線、鉆桿導向相結合的方法,反復調整,確保鉆機鉆桿軸線與孔口管軸線相吻合。4)鉆孔 為了便于安裝鋼管,鉆頭直徑采用127mm。 地質較好的情況下可以一次成孔;鉆進時產生坍孔、卡鉆,需補注漿后再鉆進。 鉆機開鉆時,可低速低壓,待成孔1.0m后可根據地質情況逐漸調整鉆速及風壓。 鉆進過程中13、經常用測斜儀測定其位置,并根據鉆機鉆進的現象及時判斷成孔質量,并及時處理鉆進過程中出現的事故。 鉆進過程中確保動力器,扶正器、合金鉆頭按同心圓鉆進。 認真作好鉆進過程的原始記錄,及時對孔口巖屑進行地質判斷、描述。作為開挖洞身的地質預探預報,作為指導洞身開挖的依據。5)清孔驗孔 用地質巖芯鉆桿配合鉆頭(127 mm)進行來回掃孔,清除浮渣至孔底,確保孔徑、孔深符合要求、防止堵孔。 用高壓氣從孔底向孔口清理鉆渣。 用全站儀、測斜儀等檢測孔深,傾角,外插角。6)安裝管棚鋼管 鋼管應在專用的管床上加工好絲扣,棚管四周鉆8出漿孔(靠掌子面45m的棚管不鉆孔);管頭焊成圓錐形,便于入孔。 棚管頂進采用大孔14、引導和棚管機鉆進相結合的工藝,即先鉆大于棚管直徑的引導孔(127mm),然后可用10t以上卷揚機配合滑輪組反壓頂進;也可利用鉆機的沖擊力和推力低速頂進鋼管。 接長鋼管應滿足受力要求,相鄰鋼管的接頭應前后錯開。同一橫斷面內的接頭數不大于50%,相鄰鋼管接頭至少錯開1m。7)注漿安裝好有孔鋼花管、放入鋼筋籠(有的情況下)后即對孔內注漿,漿液由ZJ-400高速制漿機拌制。注漿材料:注漿材料為水泥漿或M20水泥砂漿。采用注漿機將砂漿注入管棚鋼管內,注漿壓力一般為0.61.0MPa,具體漿液配合比和注漿壓力由現場實驗確定,當無吸漿量情況下,持壓15min后停止注漿。注漿量應滿足設計要求,一般為鉆孔圓柱體15、的1.5倍;若注漿量超限,未達到壓力要求,應調整漿液濃度繼續注漿,確保鉆孔周圍巖體與鋼管周圍孔隙充填飽滿。注漿時先灌注“單”號孔,再灌注“雙”號孔。開挖本淺埋地段采用CRD法施工。左側上部開挖、出碴CRD法施工工藝流程圖拆除底部臨時橫撐,底部開挖、出碴,接長臨時鋼架基底加固仰拱初期支護拆除臨時鋼架、仰拱襯砌仰拱填充施工下一工序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測量放線左側拱部超前支護左側上部、上部中隔壁初期支護、橫支撐施工同時進行左側下部開挖、出碴右側拱部超前支護右側上部開挖、出碴超前地質預報圍巖監控量測右側下部初期支護,必要時架設底部橫撐右側上部、上部中隔壁初期支護、橫支撐施工同時進行右側下部開挖、出16、碴左側下部初期支護,必要時架設底部橫撐CRD法施工工藝流程見下圖:CRD法施工工序:(一)、(1)利用上循環架立的鋼架施作隧道側壁及導坑側壁42小導管超前支護。(2)開挖部。(3)噴混凝土封閉掌子面。(4)施作部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即初噴4cm厚混凝土,鋪設鋼筋網,架立I20b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錨桿,安設I18橫撐。(5)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二)、(1)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開挖部。(2)噴混凝土封閉掌子面。(3)導坑周邊部分初噴4cm后混凝土,鋪設鋼筋網。(4)接長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錨桿,根據實際地質情況,必要時安設I18橫撐。(517、)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三)、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步驟及工序同1。(四)、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步驟及工序同2。(五)、(1)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開挖部。(2)隧底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土。(3)接長I18臨時鋼架,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4)安設型鋼鋼架之仰拱單元。(六)、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5。并使型鋼鋼架之封閉成環。(七)、(1)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拆除I18臨時鋼架及上部臨時橫撐。(2)灌筑部仰拱襯砌及矮邊墻。(八)、灌筑仰拱填充部至設計高度。(九)、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灌筑部襯18、砌(拱墻襯砌一次施作)。4.2.3支護本淺埋段按照時速250公里客專雙線隧道復合式襯砌(貴廣貳隧參03)圖中的V級圍巖型加強復合式襯砌施工。(1)鋼架:I20b工字鋼架,設計鋼架縱向間距0.6米,全環設置;縱向采用22螺紋鋼鋼筋連接,環向間距1米;(2)錨桿:拱部采用組合中空錨桿,邊墻采用砂漿錨桿,錨桿長度均為L=4.0米,間距環縱向為1.21.0米,梅花型布置;(3)鋼筋網:鋼筋網采用8鋼筋,規格為2020cm;(4)噴射混凝土: C25濕噴混凝土,全環厚度28cm。初期支護施工工藝本方案不作贅述,與其他V級圍巖型加強復合式襯砌洞段相同,可參見相應作業指導書。4.2.4 襯砌本淺埋段按照時速19、250公里客專雙線隧道復合式襯砌(貴廣貳隧參03)圖中的V級圍巖型加強復合式襯砌施工。(1)主筋采用25螺紋鋼,環向鋼筋縱向間距為20cm,縱向鋼筋環向間距為25cm,鋼筋凈保護層厚度55mm。(2)拱墻襯砌厚度55cm,拱拱厚度65cm;混凝土等級為C35。襯砌施工工藝本方案不作贅述,與其他V級圍巖型加強復合式襯砌洞段相同,可參見相應作業指導書。4.3主要機械及人員配置4.3.1主要機械設備配置主要施工機械設備、試驗、質量檢測設備配備表序號名 稱規 格 型 號現 狀數量(臺)備注1砼拌和站HZS60良好12砼攪拌運輸車中聯重科(68m3)良好33混凝土輸送泵HBT80-13-90S良好24襯20、砌模板臺車12m液壓襯砌臺車良好15全站儀南方NTS-352良好16高壓雙液注漿泵2TGZ60/210良好27內燃發電機組300KVA良好18砼噴射機(濕噴)TK500-5C良好39開挖臺架良好110座式電動空壓機20;27.2m良好411風鉆YT-28良好2012裝載機WA380-3;CLG856良好213管棚鉆機MK-5水平鉆機良好114挖掘機PC220-8;DH225LC-7良好115運輸汽車15t良好616風鎬G8良好1517電力變壓器630KVA良好118電焊機BX-500良好819氧氣焊良好220鋼筋調直機良好221切割機良好222冷彎機LW-20-D良好123水準儀良好124收斂21、計JSS30A-30良好125通風機SDF(C)-NO.11;2SZ-S-125A良好126蛙式打夯機良好2說明:D3K215+265D3K215+290段地表加固處理所需機械設備配置與洞內施工統籌安排,未單獨考慮。4.3.2勞動力配置XX隧道淺埋段施工人員配備表序號項目人數備注一開挖作業班1工班長32司鉆工24含爆破員3安錨桿、鋼架184操作注漿泵45噴砼工206裝碴司機37汽車司機12小計84二襯砌作業隊1工班長32檢底103鋪防水板104砼灌注12含臺車定位5砼泵司機66砼搗固67木工48鋼筋工20小計71三其它工種修理工6電工3電焊工8鉗工4其它10小計31合計186說明:D3K21522、+265D3K215+290段地表加固處理所勞動力配置與洞內施工統籌安排,未單獨考慮。5監控量測5.1監控量測項目隧道監控量測必測項目主要包括圍巖及支護狀態觀察、拱頂下沉、周邊收斂、地表沉降。5.2監控量測管理及人員配備施工監控測量管理:緊跟開挖、支護作業。按設計要求設置監測點,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或增加量測的內容。量測數據及時分析處理,實現動態管理、動態施工。量測組織人員配備:隧道量測成立隧道四隊專門量測小組。由XX任組長。組員:5.3隧道量測項目、量測儀器及量測方法地質和支護狀況信息的觀察觀察記錄工作面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情況,作地質素描。觀察開挖面附近初期支護狀況,判斷圍巖、隧道的穩定23、性和初期支護的可靠性。由負責本標段超前地質預報的中水XX院超前地質預報項目部負責進行,本項目隧道四隊超前地質預報主責技術人員協助。范圍:工作面及初期支護后的地段進行觀察。監測儀器:地質羅盤儀等。淺埋地表沉降監測D3K215+265 D3K215+290段屬隧道淺埋段,覆蓋層薄,開挖后圍巖難以自穩成拱,地表易沉陷,為了確保洞口淺埋段的施工安全,進行地表沉降監測。布點原則為:在級圍巖且埋深小于40m的地段沿隧道軸向每隔510m布設。同時在橫向依據實際情況,選定主斷面,沿主斷面布設測點,以了解地表沉降的橫向影響范圍。監測儀器為:精密水準儀,銦鋼尺等。5.3.3拱頂下沉及收斂量測拱頂下沉及凈空變位收斂24、量測, 根據圍巖類別、隧道尺寸和埋深等,沿隧道縱向在拱頂和墻中布設測點。D3K215+265 D3K215+290段設計為級圍巖,量測斷面間距為510m。凈空變位量測在開挖后盡早進行,初讀數在開挖12小時內且在下一循環開挖前讀取,采用收斂計量測。淺埋地段洞內外量測點布設在同一橫斷面內。拱頂下沉及收斂量測測點布置見“CRD法拱頂及水平測線布置圖”。量測布置(1)拱頂下沉及周邊收斂測線(點)布置拱頂下沉及周邊收斂測線(點)布置應根據施工方法、地質條件、量測斷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條件確定。分部開挖法施工時每分部一條水平測線,D3K215+265 D3K215+290淺埋段采用CRD法施工,其測25、點布置如下圖所示。CRD法拱頂及水平測線布置圖(2)地表沉降布點隧道淺埋地段地表下沉的量測宜與洞內凈空變化和拱頂下沉量測在同一橫斷面內。在炸藥庫周圍增設地表下沉觀測點。橫斷面方向應在隧道中心及兩側間距25m處設地表下沉測點,每個斷面設711點,監測范圍應在隧道開挖影響范圍以外。地表下沉量測應在開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與隧道開挖高度之和處開始量測點距,直到襯砌結構封閉、下沉基本停止時為止。地表下沉測點布置圖5.4監控量測質量保證措施(1)將監測管理及監測實施計劃納入施工生產計劃中,作為一個重要的施工工序來抓,并保證監測有確定的時間和空間。(2)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實施方案和相應的測點埋設保護措施,26、并將其納入工程的施工進度控制計劃。(3)施工監測緊密結合施工步驟,監控每一施工步驟對周圍環境、圍巖、支護結構、變形的影響,據此優化施工方案。(4)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分析,一般情況下,應每周報一次,特殊情況下,每天報送一次。監測報告應包括階段變形值、變形速率、累計值,并繪制位移時態(或時程)曲線,進行回歸分析,及時對監測結果進行綜合評價。6成立組織機構為使XX隧道淺埋段施工過程中安全、質量、進度可控,我項目部專門成立淺埋段施工領導小組。對淺埋段施工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并按照“確保安全、保證質量、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合理配置資源、確保工期目標、做好環保和文明施工”的原則,投入足夠施工資源組織施工。27、組 長:XX副組長:成 員:7施工環保措施(1)、由于本地區為生態敏感區,因此,施工界限外的植被、植物樹木等不得隨意破壞,必須維持原狀并加以保護;施工用地界限范圍內的樹木、草皮和其他植物,移植利用,不得破壞。(2)、永久用地范圍內的裸露地表用植被加以覆蓋。(3)、充分做好開挖邊仰坡、棄碴場地的植被恢復與綠化工作。(4)、在堆棄過程中需先修好擋墻并作好地表水的引排疏導,其坡腳采用漿砌片石防護,不得向河流和設計范圍外的場地棄碴,堵塞溝壑、河道。棄碴堆棄前,將地表熟土推至一旁,待棄碴完畢后將碴頂整平,并填保存的熟土進行復墾。(5)、及早施作防護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蓋,防止水土流失。(6)28、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場徹底清理。(7)、防護棄土場,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源。(8)、加強設備養護,減少設備漏油施工機械的廢油廢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得超標排放。(9)、注意保護自然水流形態,做到不淤、不堵、不留施工隱患,不阻塞河道。8施工安全措施(1)、洞內、外施工時,都必須配備專職安全人員;專職安全人員上崗必須佩戴安全人員袖標,凡進洞人員必須戴安全帽。(2)、重視邊坡的穩定和排水,做好截水溝、邊溝,經常檢查邊坡的穩定情況。(3)、加強本段的超前地質預報,注重圍巖監測和觀察,對目測觀察予以足夠的重視,隨時注意圍巖的巖質和分布情況變化,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和方向,掌子面填充物的性質29、涌水量,噴混凝土是否產生裂隙,拱架是否壓彎。當圍巖變形量無變緩趨勢或噴射混凝土產生較大的剪切狀態時立即停止開挖,采取輔助加固措施。(4)、隧道施工各班組間,應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時,交班人應將本班組的施工情況及有關安全事宜及措施向接班人詳細交待,并記載于交接班記錄本上,工地值班負責人(領工員)應認真檢查交接班情況。每班開工前未認真檢查工作面安全狀況,不得施工。(5)、對本段施工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施工安全措施,施工中采取預防措施,不得盲目冒進。(6)、隧道掌子面鉆眼前鉆眼人員到達工作地點時,應首先檢查工作面是否處于安全狀態,如支護、頂板及兩幫是否牢固,如有松動的巖石,應立即加以支護或處理。(7)、洞內爆破作業必須統一指揮。施工爆破時,所有人員必須撤至不受有害氣體、振動及飛石傷害的警戒區外,并設置安全警戒線。(8)、當噴射砼尚未達到一定強度即趨失穩的圍巖,或噴錨后變形量超過設計容許值以及發生突變的圍巖,宜用鋼架支撐進行支護。(9)、把噴層的異常裂縫作為主要安全檢查內容之一,經常進行觀察與檢查,并作為施工危險信號引起警惕。(10)、如發現隧道內有險情,必須在危險地段設置明顯標志或派專人看守,并迅速報告施工現場負責人及時采取處理措施。若情況嚴重時,應立即將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危險地區。(11)、在本段開挖支護完成后,及時施作仰拱襯砌以及拱墻襯砌,封閉成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