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測量技術交底記錄表.xls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43462
2024-09-06
5頁
50.50KB
1、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施工工技技術術交交底底記記錄錄編號:市政施管-10 工程名稱分部名稱分項名稱交底日期交底人交底人職務 交底內容:一、適用范圍 適用于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測量,其他等級道路工程施工測量可參照執行。二、施工準備 21 技術準備 1熟悉施工圖紙,掌握有關測量規范;編寫測量方案;進行現場踏勘及各項審核手續的報驗。2準確計算道路中線、邊線坐標、設計高程等內業數據。22 儀器設備 1精度不低于6、(5mm+5ppmD)全站儀或測距儀。2精度不低于J經緯儀、不低于S水準儀。23 輔助工具和材料 1與全站儀或測距儀相配套的單棱鏡、三棱鏡、對中桿棱鏡、三腳架、水準尺等。2常用工具設備:可編程2、計算器、對講機、12磅錘、4磅錘、羊角錘、可調式托盤、鋁合金導梁、3 鋼絲繩、1t倒鏈、20以上鋼釬、皮尺、測繩、花桿,遮陽(雨)傘;木樁、油漆、石灰、小線、鋼 釘、紅藍鉛筆、排筆、繪圖鉛筆等。3全站儀、經緯儀、水準儀、鋼尺等必須經有資質的計量檢測部門檢定合格。24 作業條件 1建設單位已提供施工圖紙,并完成控制點的測設。2所有人員已經培訓并持證上崗。三、施工工藝 31 操作工藝 1測量樁位交接 (1)測量樁位交接工作一般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或勘測單位向施工單位測量工程師交樁。交樁要有 樁位平面布置圖。樁位交接后辦理交接手續。(2)交接樁數量應根據工程的大小確定。如果與另外施工段連接,應在連接3、處向界外多交至少一個坐 標點和水準點。(3)接樁時應察看點位是否松動或被移動,若已松動或被移動,應及時向勘測單位提出補樁的申請。(4)施工單位應逐一記錄現場點位,并做好樁位標記,樁標不突出的應用鋼尺拴樁,做好標記,便于 尋找復測。(5)接樁后應及時進行標樁保護,采取混凝土加固、砌保護井和釘設標志牌等措施,容易被車撞軋的 控制點應釘設防護欄桿。2樁位復測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施工工技技術術交交底底記記錄錄編號:市政施管-10 工程名稱分部名稱分項名稱交底日期交底人交底人職務 (1)接樁后依據設計圖紙和交樁資料進行內業校核,檢查成果表中的各項計算是否正確。(2)樁位的坐標復測宜采用附合導線測法進行,高4、程復測宜采用附合水準測法。(3)復測中發現問題應及時與交樁單位聯系解決。復測合格后及時向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提交復測 報告,以使復測成果得到確認后使用。3布設施工控制網 (1)在樁位交接工作結束后,按照要求的精度等級進行施工控制網的布設。鑒于公路線形的特點,平 面控制網的布設宜采用沿線路方向的附合導線;高程控制宜采用附合水準線路或三角高程測量。(2)外業觀測應選在能見度高、無風的清晨或傍晚進行,以減小大氣折光及氣壓、溫度的變化對觀測 的影響。(3)水準測量可采用一組往返或兩組單程進行,往返測或兩組單程測高差不符值在限差以內時采用平 均值。(4)水準點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可與平面控制測量同時進行。5、當采用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時應滿足相 應測量等級的技術要求,觀測時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5)內業計算必須使用監理工程師認可的表式。計算步驟應清晰、有條理,成果合格后必須報監理工 程師確認。(6)控制樁必須采取拴樁等有效保護措施。4現況調查及原地貌測量 (1)在施工前,應先放出路基征地線(紅線),并調查與記錄征地線范圍內需拆遷或改移的建(構)筑物、樹木、文物古跡、各類地下管線等。若征地線范圍不能滿足施工需要,應及時以書面形式報告監理 及建設單位。(2)應放出設計圖紙中過路箱涵、管涵等結構物的中心線位置,并調查其平面位置與高程是否與現況 相符。若不相符,應及時向監理及建設單位提出,經其確認后再由設計6、單位進行變更設計。(3)在現況調查結束后,應計算每一樁號中心坐標與對應的路基寬度,放出路基中線與邊線。為保證 填方段路基邊坡的壓實度,在每側路基設計邊線外加寬500mm作為填筑邊線。如遇到路基范圍內有不 適宜材料需挖除、換填,必須在開挖之前與換填之前測量其范圍及深度,并經監理工程師確認。(4)路基清表前,均應按縱向50m測設一斷面,橫斷方向610點測量原地面高程。若地形復雜,可以 按縱向10m20m測設一斷面,所有點位及高程數據應記錄在冊。在清表后,恢復所有點位并測量此 時地面高程作為清表后的地面高程。5路基施工測量 (1)填方段路基每填一層恢復一次中線、邊線并進行高程測設。在距路床頂15m內7、,應按設計縱、橫 斷面數據控制;達到路床設計高程后應準確放樣路基中心線及兩側邊線,并將路基頂設計高程準確 測設到中心及兩側樁位上,按設計中線、寬度、坡度、高程控制并自檢,自檢合格并報監理工程師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施工工技技術術交交底底記記錄錄編號:市政施管-10 工程名稱分部名稱分項名稱交底日期交底人交底人職務 確認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2)路基挖方段應按設計高程及邊坡坡度計算并放出上口開槽線;每挖深一步恢復一次中線、邊線并 進行高程測設;高程點應布設在兩側護壁處或其他穩定可靠的部位。挖至路床頂1m左右時,高程點 應與附近的高級水準點聯測。(3)直線上中樁測設的間距不應大于50m,平曲線上8、宜為20m;當地勢平坦且曲線半徑大于800m時,其 中樁間距可為40m。當公路曲線半徑為30m60m、緩和曲線長度為30m50m時,其中樁間距不應大 于10m。當公路曲線半徑和緩和曲線長度小于30m或采用回頭曲線時,中樁間距不應大于5m。(4)根據工程需要,可測設線路起終點樁、百米樁、平曲線控制樁和斷鏈樁,并應根據豎曲線的變化 情況加樁。(5)在橋臺兩側臺背回填范圍內,應在臺背上標出分層填筑標高線。(6)對于管涵等構筑物應首先測設其開槽中心線及邊線;達到槽底高程后,檢測高程并恢復中心線;管基礎完成后,檢測管基頂面高程,在管基頂面精確測設并彈出中心線或結構邊線。6路面基層施工測量 (1)路面基層9、施工前,應實測所有橋面鋪裝層高程,并與設計高程對比。若相差較大,應向監理及 建設、設計單位提出,以確定高程調整量。(2)路面基層施工測量重點在控制各層厚度與寬度。平面測設時,應定出該層的中心與邊線樁位。邊線樁位放樣時應比該層沒計寬度大100mm,以保證壓實后該層的設計寬度:(3)高程測設時,應將設計高程按一定下反數測設到中線與邊線高程控制樁上;在使用攤鋪機作業時,此時高程控制樁應采用可調式托盤;且樁位間距不應大于10m,在匝道處可加密至5m。高程控制樁 上平置鋁合金導梁或3鋼絲繩;當采用鋼絲繩時,每100m將20以上鋼釬砸人牢固的地面,其上 固定倒鏈將鋼絲繩繃緊,使其平穩置于已測設好高程的可調10、式托盤上。在攤鋪機行進中,應有專 人看管托盤,若發現托盤移動或鋼絲繩從托盤掉下時,應立即重測該處高程。(4)當分段施工時,平面及高程放樣應進入相鄰施工段50m100m,以保證分段銜接處線型的平順美觀.(5)在匝道出入口或其他不規則地段,高程放樣應根據設計提供的方格網進行。7路面面層施工測量 (1)路面下面層施工測量:在使用攤鋪機進行路面下面層施工測量時,其施工測量方法同6款(3)項。只是應在攤鋪壓實后及時復測,以保證攤鋪厚度。必要時,應適當調整壓實系數。(2)路面中、上面層施工測量:當攤鋪機采用與下面層同樣的方法作業時,其施工測量方法同6款(3)項。若采用浮動基準梁作業時,在攤鋪機起步階段應測11、量熨平板的平整度及高度;進入正常攤鋪 后,應在攤鋪壓實后及時復測高程,以保證攤鋪厚度。(3)在匝道出人口或其他不規則地段,高程放樣應根據設計提供的方格網進行。8路緣石、邊坡與邊溝施工測量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施工工技技術術交交底底記記錄錄編號:市政施管-10 工程名稱分部名稱分項名稱交底日期交底人交底人職務 (1)路緣石放樣時,直線上樁位測設的間距不應大于10m,平曲線上宜為5m;當公路曲線半徑和緩和曲 線長度小于30m或采用回頭曲線時,樁位間距不應大于3m。高程控制樁的間距與上述一致。(2)邊坡與邊溝的施工測量應滿足以下要求:1)邊坡放樣時,應每隔20m在上口線定一點位,計算并放出相應樁號下口線12、位置,兩者之間用細線繃緊。2)邊溝放樣應每隔20m40m放出邊溝中線及上口線;至溝底時每隔10m測設一高程樁。3)錐坡的施工測量應按照曲線設計形式計算坡腳輪廓線的放樣數據,并按設計的坡度要求計算長、短 半徑。錐坡放樣一般采用支距法。9竣工測量 竣工測量由建設單位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進行。其內容包括:中心線、高程、橫斷面圖示、附屬結構和地下管線的實際位置與高程。四、質量標準 41 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42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43 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限差的要求應符合表7-3的規定。表表7-37-3 光光電電測測距距三三角角高高程程測測量量限限差差距離測回數豎 直 角邊長范圍(m)測13、回數最大角值()測回間(三絲法為半測回間 較差()指標差互差()中絲法三絲法往返各測一回往返各測兩回往返各測一回20815200600 44 中樁樁位測量限差的要求應符合表7-4的規定。表表7-47-4 中中樁樁樁樁位位測測量量的的測測量量限限差差線路名稱縱向誤差(cm)橫向誤差(cm)高等級公路2000+0.110一般公路1000+0.110 注:是控制點到中樁的距離 五、成品保護 51 所有測量成果、資料應有專人保存、管理,不得涂改、遺棄或丟失。52 測量控制點應選在不易被破壞的位置且應做明顯標識,并采取有效保護措施。53 已測設完的高程、中線樁應標識清晰,由專人負責,不得改動或破壞。一旦14、發現被改動或破壞,應立即停止使用,由測量人員重新測量。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施工工技技術術交交底底記記錄錄編號:市政施管-10工程名稱分部名稱分項名稱交底日期交底人交底人職務 六、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61 在施工過程中,應定期對測量儀器設備進行校核并應記錄在冊。62 定期將施工控制點與高級控制點進行聯測,避免使用誤差超限的控制點。63 應及時、準確掌握工程設計變更或其他情況的變化,建立健全技術交底與測量交底簽字制度,避 免因資料或數據交接的錯誤而導致測量質量事故的發生。64 所有內業計算成果應建立復核制度。65 為防止或減小因測量與施工誤差的累積致使橋頭搭板處高程不順接,導致橋頭搭板出現跳車現 象,在基層與面層各層施工時,在橋頭搭板兩側30m范圍內可將設計高程視誤差大小做適當調整,保證 在橋頭搭板處高程的精確銜接。會簽欄參加單位(部門、班組)參會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