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樞紐配套市政地下空間工程基坑降水施工方案2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49623
2024-09-05
22頁
378.76KB
1、交通樞紐配套市政地下空間工程基坑降水施工方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制單位: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二XX年X月目 錄1 編制說明及依據41.1 編制說明41.2 編制依據42 工程概況42.1 工程概述42.2 地質描述52.3 水文地質描述63 基坑降水73.1 地基土的滲透性73.2 降水設計93.2.1 降水設計主要技術依據93.2.2 降水井施工設計93.3 A區降水設計計算參數的選取及降水計算103.3.1 穩定水位H0103.3.2 含水層滲透系數K103.3.3 降水深度H103.3.4 基坑降水面積103.3.5 成井半徑2、103.3.6 降水設計計算10B基坑寬度取131米103.4 C區降水設計計算參數的選取123.4.1 穩定水位H0123.4.2 含水層滲透系數K123.4.3 降水深度H123.4.4 基坑降水面積123.4.5 成井半徑123.4.6 降水設計計算123.4.7 降水井井身結構14A區降水井個數計算:n=(145+131) 26=92口(環形布置)15C區降水井個數計算:n=(145+110) 26=85口(環形布置)15疏干井、盲溝簡圖174 施工組織安排175 施工方法與措施175.1 井身結構175.2 降水工程施工17(1) 井位定點放線17(2) 吊裝井管18(3) 填礫183、(4) 洗井18(5) 排水布設186 質量、安全進度、工期保證措施186.1 質量保證措施186.2 安全保障措施196.3 工期保證措施19(1) 人員配備19(2) 工程設備組織206.4 安全生產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206.5 文明施工保證措施216.6 環境保護21(1) 防止對大氣污染21(2) 防止對水污染21(3) 防止施工噪音污染22 1 編制說明及依據1.1 編制說明本方案為我公司針對站交通樞紐配套市政地下空間工程施工塔吊基礎的施工指導、工作安排,結合現場和圖紙設計特點,確定基坑降水施工方案,用于指導現場有序、優質、安全完成基坑降水。采用管井井點降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位,以便在4、較干燥的條件下進行基坑開挖和基礎施工。同時,對提高邊坡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1.2 編制依據1、交通樞紐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JGJ/T111-983、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4、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055、本工程相關圖紙。2 工程概況2.1 工程概述站交通樞紐配套市政地下空間工程,包含南廣場地下停車庫及公共換乘空間工程和軌道交通地下結構預留空間工程。本工程總建筑面積約126649m2,其中南廣場地下停車庫及公共換乘空間工程建筑面積約94059m2,軌道交通地下結構預留空間工程建筑面積約32590m2。本工程南廣場地下停5、車場為地下一層,層高9.3m,換乘大廳兩側局部設有夾層,換乘大廳至廣場地面10.8m,局部夾層層高4.15.2m,軌道交通預留空間位于南廣場地下停車庫及公共換乘空間下層,為地下二層,局部地下三層,地上建筑最大高度10.8m。2.2 地質描述場區范圍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人工堆積Qml)、第陸相層(第四系全新統上組河床河漫灘相沉積Q43al)、第海相層(第四系全新統中組淺海相沉積Q42m)、第陸相層(第四系全新統下組沼澤相沉積Q41h及河床河漫灘相沉積Q41al)、第陸相層(第四系上更新統五組河床河漫灘相沉積Q3eal)、第海相層(第四系上更新統四組濱海潮汐帶相沉積Q3dmc)、第6、陸相層(第四系上更新統三組河床河漫灘相沉積Q3cal)、第海相層(第四系上更新統二組淺海濱海相沉積Q3bm)、第陸相層(第四系上更新統一組河床河漫灘相沉積Q3aal)、第海相層(第四系中更新統上組濱海三角洲相沉積Q23mc),各層具體分布詳見工程地質斷面圖及地質柱狀圖,其巖性特征描述見下表。表 1巖性特征表時代成因土層編號巖土名稱土層厚度(m)頂板高程(m)巖性描述Qml1雜填土0.63.21.270.02黃褐色,松散密實,稍濕,成份以建筑垃圾為主,夾大量小石塊2素填土0.504.901.2-1.76黃褐色、灰褐色、褐色,可塑軟塑流塑,成份以黏性土為主,局部以粉土為主Q43al1黏土0702.7、100.9-1.13黃褐色,可塑軟塑,具銹斑及灰色條紋,局部夾粉土薄層2粉質黏土0.52.001.0-1.75黃褐色,可塑流塑,具銹斑及灰色條紋,局部夾粉土薄層3粉土0.72.400.4-2.07黃褐色,稍密,濕,具銹斑及灰色條紋,局部夾粉質黏土薄層5淤泥質黏土1.41.40-1.27-1.27黃褐色,流塑Q42m1黏土0.62.20-5.71-13.86黑灰色、黃灰色、褐灰色,可塑軟塑,夾貝殼碎片,局部與粉土互層2粉質黏土0.56.50-1.18-15.10灰色、灰褐色,可塑流塑,夾貝殼碎片3粉土0.505.900.97-16.05灰色、灰褐色,稍密中密,濕,夾貝殼碎片5淤泥質黏土1.0078、.20-1.00-14.45灰色、灰褐色,流塑,夾貝殼碎片6淤泥質粉質黏土0.9010.90-0.81-14.59灰色、灰褐色,流塑,夾粉質黏土及粉土薄層,含貝殼11粉砂1.302.90-13.40-15.14灰色、灰褐色,稍密中密,飽和,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夾粉土薄層,含貝殼Q41h1黏土0.701.40-12.83-16.00灰褐色、灰白色,可塑軟塑,夾螺殼碎片及姜石2粉質黏土0.702.90-11.24-18.65灰白色、黑灰色、褐灰色、灰黃色,可塑軟塑,局部流塑,夾少量螺殼碎片,含銹斑3粉土1.002.30-13.41-15.65灰白色,稍密中密,濕,含銹斑,夾少量螺殼碎片2.3 水9、文地質描述1)淺層地下水表層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其中賦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層及以下粉砂及粉土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壓性,為微承壓水。地下水含水層主要為粉砂、細砂及粉土層,呈透鏡體狀分布于黏性土層之中,含水層厚度一般1030m,滲透系數小于10m/d。潛水賦存于人工填土層層、第陸相層層及第海相層層中。該層水以第陸相層1、1黏土及2、2粉質黏土為相對隔水底板。人工填土層為1雜填土、2素填土,土體結構松散,含水量豐富,土層滲透系數較大。第陸相層以1黏土、2粉質黏土為主,土體滲透性能較差,土層滲透系數較小。第海相層主要含水層為3粉土,該層勘察范圍內連續分布,局部有呈透鏡體狀的11粉砂分布。潛水水位10、埋藏較淺,勘測期間水位埋深約為03.2m(高程-4.160.97)。潛水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入滲和地表水體(魚塘、蝦池)入滲補給,水位具有明顯的豐、枯水期變化,受季節影響明顯。地下水豐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高水位期出現在雨季后期的9月份,低水位期出現在干旱少雨的45月份。潛水位年變化幅度的多年平均值約0.8m。微承壓水以第陸相層1、1黏土、2、2粉質黏土為相對隔水頂板。3粉土、11粉砂、3粉土、3粉土、3粉土、11粉砂、12細砂、3粉土、11粉砂為主要含水地層,含水層厚度較大,分布相對穩定。微承壓水位受季節影響不大,水位變化幅度小。該層微承壓水接受上層潛水的越流補給,同時以滲透方式補給深層11、地下水。該層微承壓水為非典型的承壓水,水位觀測初期,該層水上升很快,一般在30分鐘之內及完成全部上升高度的8090%左右,30分鐘之后水位上升速度變緩慢,經過8小時之后,穩定水位一般穩定于潛水為以下。根據觀測資料,3粉土、11粉砂、3粉土含水層的穩定水位埋深約為2.113.39m,3粉土、11粉砂、12細砂含水層的穩定水位埋深約為16.4017.06m。3 基坑降水3.1 地基土的滲透性表 2地基土的滲透性 項 目地層編號及巖性室內垂直滲透系數(*10-6 cm/s)室內水平滲透系數(*10-6 cm/s)抽水試驗滲透系數(m/d)滲透系數推薦值(m/d)透水性1黏土0.050.005微透水212、粉質黏土0.01弱透水3粉土0.5弱透水5淤泥質黏土0.005微透水1黏土5.32120.001微透水2粉質黏土0.573.190.01弱透水3粉土1.525.640.1弱透水5淤泥質黏土黏土1.1861.660.001微透水6淤泥質粉質黏土0.851.610.001微透水11粉砂1.0中等透水1黏土1.170.001微透水2粉質黏土0.630.350.005微透水3粉土0.1弱透水5淤泥質黏土0.001微透水6淤泥質粉質黏土0.001微透水1黏土0.080.20.001微透水2粉質黏土0.250.410.005微透水3粉土9.916.080280.1弱透水6淤泥質粉質黏土0.001微透水1113、粉砂1.5中等透水1黏土0.180.160.005微透水2粉質黏土3.652.950.005微透水3粉土4.2916.250.5弱透水11粉砂1.5中等透水1黏土0.810.440.005微透水2粉質黏土0.360.590.1弱透水3粉土10.998.391.0中等透水1黏土0.890.70.005微透水2粉質黏土5.476.450.1弱透水3粉土17.790.960.5弱透水11粉砂1.5中等透水12細砂3.5中等透水3粉土9.221.0中等透水3.2 降水設計3.2.1 降水設計主要技術依據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 (JGJ/T111-98);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JGJ120-99)14、;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3.2.2 降水井施工設計A、C施工區域降水方案的選擇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該工程降水方案采用管井降水方案,基坑周圍布置環形井點。基坑內部設置疏干井、盲溝、集水井配合施工過程中降水工作。3.3 A區降水設計計算參數的選取及降水計算3.3.1 穩定水位H0根據地勘報告,取場地地下水位埋深H0=0.00m。3.3.2 含水層滲透系數K據區域地質資料和臨近場地水文地質資料,綜合取地下水滲透系數K=0.05m/d。3.3.3 降水深度H根據基坑深度要求,取A區基坑內最深處即7.653米處為計算深度,為確保降水深度,在該數值基礎上加4米作為降水安全值即11.653米。3.3.4 基坑15、降水面積根據勘察報告及總平面圖,計算基坑降水面積為:基坑長度L取145米,寬度B取131米。3.3.5 成井半徑設計管井半徑=0.20m。3.3.6 降水設計計算(1) 基坑引用半徑按下式計算:=1.18(145+131)/4=81.42m式中 L基坑長度取145米 B基坑寬度取131米 系數,當B/L=0.61.0時取1.18 。(2)降水影響半徑RR取90米(3)基坑總涌水量Q總 =28.56m3式中 Q基坑涌水量;K土壤的滲透系數;0.05H降水深度11.653R降水影響半徑90米r0基坑引用半徑81.42米(4)單井涌水量q =65x3.14x0.04x1.2x0.37=3.6m/dd16、過濾器直徑0.04(m);l過濾器進水部分長度1.2(m);k含水層的滲透系數0.05(m/d)。(5)井數計算 =1.1x28.563.69式中 Q基坑總涌水量;q設計單井出水量;(6)基坑中心點水位降深驗算 =10.8m7.653m符合該基坑降水要求3.4 C區降水設計計算參數的選取3.4.1 穩定水位H0根據地勘報告,取場地地下水位埋深H0=0.00m。3.4.2 含水層滲透系數K據區域地質資料和臨近場地水文地質資料,綜合取地下水滲透系數K=0.05m/d。3.4.3 降水深度H根據基坑深度要求,取A區基坑內最深處即7.053米處為計算深度,為確保降水深度,在該數值基礎上加4米作為降水安17、全值即11.053米。3.4.4 基坑降水面積根據勘察報告及總平面圖,計算基坑降水面積為:基坑長度L取145米,寬度B取110米。3.4.5 成井半徑設計管井半徑=0.20m。3.4.6 降水設計計算(1) 基坑引用半徑按下式計算:=1.18(145+110)/4=75.2m式中 L基坑長度取145米 B基坑寬度取110米 系數,當B/L=0.61.0時取1.18 。(2)降水影響半徑RR取90米(3)基坑總涌水量Q總 =26.4m/d式中 Q基坑涌水量;K土壤的滲透系數;0.05H降水深度11.053R降水影響半徑90米r0基坑引用半徑75.2米(4)單井涌水量q =65x3.14x0.0418、x1.2x0.37=3.6m/dd過濾器直徑0.04(m);l過濾器進水部分長度1.2(m);k含水層的滲透系數0.05(m/d)。(5)井數計算 =1.1x26.43.69式中 Q基坑總涌水量;q設計單井出水量;(6)基坑中心點水位降深驗算 =10.6米 3.4.7 降水井井身結構現將井身各組成部分的設計參數詳述如下:(1) 井深 i=1/15井點管濾水管基坑 =13.5米H1基坑深度;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線最高點的安全距離取1.0米i降水區內水力坡度;L井點管至基坑中心的短邊距離;l過濾器工作部分長度;依據地質鉆孔10-JD-071、10-JD-099擬將疏干井打至滲透性較好的粉土19、層,故取井深為15米。經以上計算,該工程擬建場地降水井設計為9口,由于該地區的土體含水量大,但滲透性極差,故該基坑周圍的降水井在一級坡和二級坡之間的6米寬平臺所在的位置按環形布置,每間隔6米一口降水井,井深15米,井位布置詳見附圖。降水井直徑選擇0.4米。形成一道維護基坑截水井帷幕。基坑開挖面及原地面上延基坑一周做出土檻。見下圖。A區降水井個數計算:n=(145+131) 26=92口(環形布置)C區降水井個數計算:n=(145+110) 26=85口(環形布置)A、C基坑內部各設9口疏干井,井深15米,基坑分層開挖后,挖掉一層土即將無砂管去掉一節。挖至基底標高后,原疏干井即作為基坑內集水井使20、用。各井之間開挖溝槽形狀成#型聯通起來。溝槽內用卵石填充作為盲溝,盲溝上覆蓋塑料布,防止施工墊層等水泥漿等進入盲溝。以免影響基坑內的其他作業面施工。距基坑內坡腳線向內30cm處環繞基坑開挖排水溝。盲溝與排水溝相交處設集水井。降水井內水泵抽出的水有導管直接通入到排水管中,排水管呈一定坡度沿降水井布置一周,使水能夠自流到沉淀池內。基坑內井位與盲溝的位置施工前要準確定位,須避開基坑內的承臺等結構物。 基坑降水需在開挖基坑前至少15天開始,以免影響正常生產,和保護邊坡的穩定性。井點管基坑土檻排水管1:3降水井井位示意簡圖疏干井基坑盲溝卵石填充基坑開挖面盲溝覆蓋塑料膜卵石填充 疏干井、盲溝簡圖4 施工組21、織安排科學選擇施工方案,優化配置各種資源,合理安排施工作業面,強化質量安全意識,配備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優質、快速、安全地完成基礎工程施工任務。本工程采用項目法組織施工,需要建立強有力的項目領導班子,全權負責本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文明施工及工程成本管理。5 施工方法與措施5.1 井身結構井 身 結 構井徑(mm)650井管井壁管采用內/外徑400/600mm砼管;12.5m過濾管采用內/外徑300/380mm纏絲砼條縫管5.2 降水工程施工(1) 井位定點放線根據現場已測定孔樁的位置,確定降水井井位,核對井位,確認無誤后然后用人工開挖直徑800*2000mm深的探測孔,以探明地下有無管線。22、鉆機就位安裝好后,埋好護壁管,管經700mm,護壁管埋設完畢后開始鉆進成孔,采用泥漿護壁,保持孔內泥漿高度,防止垮孔。孔深達到設計深度后終孔。(2) 吊裝井管經現場技術負責人驗收合格后,用抽筒清孔,吊裝井管。做到井管之間連接牢固、安裝垂直。(3) 填礫在井管外填入規格812mm礫石濾料,填至距地面4m左右,洗井完畢后填入粘土封井。(4) 洗井采用空壓機、活塞聯合洗井,每井活塞洗井不少于兩次,每次提拉活塞不少于2小時,空壓機洗井不少于1個臺班。(5) 排水布設C區將由井中抽出的水放入排水管中,水流經排水管流入沉淀池內沉淀后排入市政地下管道內A區將由井中抽出的水放入排水管中,水流經排水管排入金海湖23、內6 質量、安全進度、工期保證措施6.1 質量保證措施(1) 本工程由工程師作技術審核,審定,項目技術負責人進行技術把關由項目經理及施工工長現場管理。(2) 工程開工前落實各級人員崗位責任,對各施工班組負責人作好技術交底,由各施工工長隨時掌握施工質量、進度,由項目經理每天不定時抽查執行情況。(3) 原材料水泥管等必須提供材質證明。(4) 嚴格各工序間的交接工作上一道工序未經驗收合格不得進入下一道工序施工。檢驗不合格者應返工。對無視工序質量者應作出相應處罰。(5) 施工現場遇特殊情況應及時上報,確定相應施工方法。施工中須作好井深及水量等記錄工作,對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加以分析、研究并作出相應的施工措24、施,方案,確保工程質量6.2 安全保障措施(1) 各種勞動保護用品應配置齊備。(2) 現場設專職安全員,發現事故隱患則及時通知工長、項目經理,并加以妥善解決。(3) 電器設備檢修、電線隔接必須由專職電工進行并由工地看守人員負責督促電器設備、電纜線等的防水、防雨、防破損工作(4) 施工現場禁止與工程無關人員進入(5) 非專職機具操作人員不得頂崗或獨自操作,嚴禁酒后操作。6.3 工期保證措施(1) 人員配備根據工程特點,建立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管理層,全權組織、指揮、協調現場施工,對工期、質量、安全、成本等進行嚴密綜合組織管理,按工期保質保量完成施工任務。項目經理部由項目經理、項目副經理、主任工程師25、及有關人員組成。各職能部門按項目經理的計劃要求組織施工。(2) 工程設備組織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噪音和揚塵污染,擬在本工程中投入最新最先進的鑿井機設備,以保證工期質量。6.4 安全生產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1) 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嚴格貫徹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政策、法規,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操作規程,設專人負責安全生產,杜絕重大人身、機具事故。(2) 施工時設專職安全員,嚴格執行有關安全法規和安全操作規程。(3) 對基坑運行情況實施動態檢查,以便在出現險情時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4) 所有作業人員必須按各自崗位的安全操作規程作業。(5) 覺接受甲方及監理單位的安全檢查。(6) 進入施工現場的人員均須配戴安全26、帽,不準穿拖鞋。(7) 建筑材料按指定地點分類集中堆放。(8) 臨建搭設做到正規化,場地周圍臨設或堆放的材料不得影響附近原有建筑物和過往行人的安全。(9) 禁止現場施工人員打架斗毆,嚴禁隨地大小便,保持現場衛生。(10) 禁止私接電源和使用電爐,禁止在民工宿舍吸煙和使用明火。(11) 收集氣象資料,如遇有大雨、大風的預報,應會同有關單位及時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發生。6.5 文明施工保證措施(1) 現場一切人員(施工、管理人員)必須配戴生產標示的安全帽,不準穿拖鞋和赤腳。(2) 鑿井施工泥漿集中堆放,集中清理,嚴禁隨意排放污染環境。(3) 做好防噪措施,避免夜間施工擾民。(4) 材料按指27、定位置分類集中堆放,并標示品名、規格和用途等。(5) 臨時設施搭設應正規化、標準化,場地周圍臨時設施或堆放材料不得影響附近原有建筑和過路行人的安全。(6) 做好現場安全保衛工作,閑雜人員嚴禁進入施工現場,作好防火防盜工作,防止意外傷害。(7) 進出現場的車輛需清洗干凈后才能駛出施工現場,不帶塵土進入城市干道。6.6 環境保護(1) 防止對大氣污染a施工階段,設置噴淋防塵設施,定時對道路進行淋水降塵,控制粉塵污染。b運輸時要防止遺灑、飛揚,卸運時采取措施,減少污染。(2) 防止對水污染a確保雨水管網與污水管網分開使用,嚴禁將非雨水類的其它水體排進雨水管網。b施工現場設沉淀池,將廢水經過沉淀后排指定污水管線。尤其是壓漿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必須沉淀后才能放入污水管中。(3) 防止施工噪音污染a除特殊情況外,嚴格控制噪聲作業。b 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采用有力措施控制人為的施工噪聲,嚴格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噪音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