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54m水庫大壩圍堰基礎開挖及溢洪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22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64561
2024-09-05
222頁
1.80MB
1、高54m水庫大壩圍堰基礎開挖及溢洪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制單位: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二XX年X月 目錄第1章綜合說明- 10 -1.1工程概況- 10 -1.2水文氣象- 10 -流域概況- 10 -水文氣象特性- 10 -1.3工程地質- 11 -區域地質- 11 -庫區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 11 -溢洪道工程地質條件- 13 -1.4天然建筑材料- 14 -土料- 14 -石料、石渣料- 14 -砂料- 14 -1.5交通條件- 14 -對外交通條件- 14 -場內交通條件- 14 -1.6水、電供應- 15 -2、施工供水- 15 -施工供電- 15 -1.7渣場- 15 -1.8主體工程合同項目及工作內容- 15 -1.9工期要求- 18 -第2章施工總體規劃- 19 -2.1施工總體規劃原則- 19 -2.2施工管理目標- 20 -工期目標- 20 -質量目標- 20 -安全目標- 20 -文明施工及環保目標- 21 -2.3施工方案規劃- 21 -主要施工布置規劃- 21 -施工總體程序規劃- 23 -施工進度規劃- 23 -主要項目施工方案- 24 -施工資源規劃- 25 -施工協調規劃- 26 -第3章工程特點和施工重點、難點分析及對策措施- 28 -3.1工程特點- 28 -3.2施工重點及3、難點- 28 -確保本工程各節點工期和總工期目標是本工程一個重點- 28 -砂、石料供應是本合同工程的一個難點- 28 -大壩防滲體的施工是本合同工程的又一個重點- 28 -壩殼風化料施工是本合同工程施工的再一個重點- 28 -3.3施工重點、難點對策措施- 29 -確保本合同工程各節點工期和總工期目標實現的對策- 29 -確保砂、石料供應的對策- 30 -大壩防滲體施工對策- 31 -風化料施工對策- 32 -第4章施工總布置- 33 -4.1施工總平面布置依據及原則- 33 -施工布置依據- 33 -施工布置原則- 33 -4.2施工布置條件- 33 -4.3施工場地規劃- 34 -生活、4、辦公、福利設施規劃- 34 -生產輔助設施場地規劃- 35 -4.4施工交通布置- 35 -對外交通- 35 -場內施工道路布置- 35 -施工道路維護保養- 35 -4.5生活、辦公、福利設施- 36 -4.6生產設施及輔助企業布置- 36 -鋼筋加工廠- 37 -木材加工廠- 37 -機械修理及停放場- 38 -中心試驗室- 39 -4.7倉儲系統- 40 -綜合倉庫- 40 -油庫- 40 -火工材料庫- 40 -4.8施工供風布置- 41 -4.9供水及排水系統布置- 41 -生產、生活用水- 41 -排水系統- 42 -4.10施工供電、照明及施工通訊- 42 -供電布置- 42 -5、施工照明- 43 -施工通訊- 43 -4.11棄渣場規劃- 44 -4.12砂、石料堆放場- 44 -4.13混凝土拌和系統布置- 44 -布置規劃- 44 -系統配置- 44 -4.14其它設施- 45 -消防設施- 45 -信號設施- 45 -施工安全設施- 45 -施工環境保護及水土保持設施- 46 -4.15現場管理措施- 47 -第5章施工進度計劃及保證措施- 47 -5.1進度編制依據及原則- 47 -編制依據- 47 -編制原則- 47 -5.2施工工期計劃- 48 -總工期計劃- 48 -控制性節點工期計劃- 48 -施工關鍵線路- 48 -5.3工期承諾- 49 -5.4主6、要項目施工強度分析- 49 -大壩基礎開挖施工進度分析- 49 -大壩填筑施工進度分析- 49 -溢洪道工程施工強度分析- 50 -5.5施工工期保證措施- 50 -施工組織保證措施- 50 -技術管理保證措施- 51 -質量管理保證措施- 52 -進度管理保證措施- 52 -資源管理保證措施- 53 -5.6雨季施工對策及措施- 54 -5.7工期延誤預案- 55 -第6章施工組織機構- 56 -6.1施工組織機構及管理體系設置- 56 -6.2組織機構主要職責分配- 57 -6.3擬投入本工程的主要管理人員- 62 -6.4主要施工隊伍的配置- 63 -6.5主要施工設備配置- 64 -施7、工設備配置- 64 -主要施工設備進場計劃- 68 -6.6施工勞動力配置計劃- 70 -6.7項目組織機構的管理目標及管理制度- 71 -項目實施目標管理- 71 -施工管理中的激勵制度- 71 -第7章施工測量、現場試驗與檢測- 73 -7.1施工測量- 73 -概述- 73 -執行的規范及技術要求- 73 -施工測量控制- 73 -控制測量- 73 -施工放樣- 74 -施工期觀測、原型監測配合與保護- 75 -施工過程測量質量措施計劃- 75 -竣工測量- 76 -設備配置、人員組織- 76 -7.2試驗與檢驗- 76 -現場試驗、檢測規劃- 76 -現場碾壓試驗- 77 -心墻粘土料8、現場碾壓試驗- 77 -壩殼料現場碾壓試驗- 80 -反濾料、混合反濾料現場碾壓試驗- 82 -生產性爆破試驗- 83 -灌漿試驗- 84 -7.3試驗檢測與施工質量控制- 86 -粘土心墻檢測- 87 -壩殼料檢測- 88 -反濾料、混合反濾料檢測- 88 -灌漿質量檢測- 88 -混凝土質量檢測- 88 -原材料檢驗- 88 -第8章施工導流與水流控制- 91 -8.1工程特性- 91 -8.2導流標準- 91 -8.3導流方式- 91 -8.4施工導流方案說明- 91 -施工導流程序及進度控制- 91 -導流建筑物布置- 92 -8.5河床截流設計與施工- 92 -截流設計- 92 -截9、流施工- 92 -8.6圍堰基礎開挖- 93 -8.7圍堰填筑- 94 -圍堰土料填筑- 94 -主要施工機械設備配置- 94 -編制袋裝土施工- 95 -8.8粘土鋪蓋填筑- 95 -8.9主要施工機械設備配置- 95 -8.10圍堰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96 -8.11圍堰施工安全保證措施- 97 -8.12基坑排水- 97 -概述- 97 -排水時段- 98 -施工期排水- 98 -排水設備- 98 -8.13防洪度汛- 98 -安全度汛- 98 -汛后恢復- 99 -壩區內水流控制- 99 -第9章天然建筑材料開采及加工- 100 -9.1概述- 100 -9.2料源概況- 100 -粘10、土料場- 100 -風化料場- 100 -石料場- 100 -9.3土石方調配- 101 -土石方調配原則- 101 -土石方調配依據- 101 -料源規劃- 101 -料場復查- 102 -9.4粘土料開采- 102 -料場剝離- 102 -土料開采- 102 -9.5風化料開采- 103 -風化料場剝離- 103 -風化料開采- 103 -9.6塊石料開采- 105 -塊石料場剝離- 105 -塊石料開采施工- 105 -第10章粘土心墻風化料壩工程- 107 -10.1工程概況- 107 -10.2大壩清基施工- 107 -施工布置- 107 -施工測量- XX -主要施工方法- XX 11、-土石方開挖施工- 109 -10.3壩體填筑- 111 -填筑施工規劃- 111 -施工程序- 112 -粘土心墻填筑- 115 -壩殼料填筑- 116 -反濾料、混合反濾料填筑- 117 -排水棱體反濾施工- 118 -排水棱體施工- 118 -10.4填筑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118 -10.5灌漿蓋板施工- 119 -灌漿蓋板施工- 119 -止水施工- 119 -10.6壩面及壩頂工程施工- 120 -預制塊工程施工- 120 -混凝土踏步- 120 -壩頂路面- 120 -壩頂防浪墻施工- 121 -排水溝及截水檣施工- 121 -伸縮縫施工- 121 -漿砌石工程- 121 -1012、.7觀測工程- 124 -第11章溢洪道工程- 126 -11.1工程概況- 126 -11.2主要工程量- 126 -11.3土石方工程- 126 -施工測量- 126 -施工準備- 127 -土石方開挖施工- 127 -11.4排水溝施工- 128 -11.5漿砌石工程- 128 -11.6土石方回填施工- 128 -11.7鋼筋混凝土工程- 129 -溢洪道工程混凝土澆筑系統布置- 129 -止水系統施工- 129 -溢洪道混凝土施工- 129 -混凝土雨季施工- 137 -11.8施工質量控制- 138 -11.9施工安全和危險源的管理- 138 -11.10施工進度保證措施- 13913、 -第12章鉆孔灌漿工程- 140 -12.1概況- 140 -12.2施工布置- 140 -12.3灌漿試驗- 140 -12.4固結灌漿施工方法說明- 141 -灌漿方法- 141 -施工程序- 141 -鉆孔- 142 -鉆孔沖洗及壓水試驗- 143 -灌漿- 143 -固結灌漿質量檢查- 144 -12.5帷幕灌漿施工方法說明- 144 -灌漿方法- 144 -帷幕布置- 144 -施工程序- 145 -工藝流程- 145 -鉆孔- 146 -鉆孔沖洗及壓水試驗- 147 -灌漿- 148 -抬動觀測- 152 -帷幕灌漿質量檢查- 152 -12.6質量控制程序- 154 -12.714、質量控制措施- 154 -12.8灌漿安全生產保證措施- 155 -灌漿文明施工- 155 -環境保護- 155 -12.9雨季施工措施- 156 -第13章質量保證體系及保證措施- 157 -13.1質量目標- 157 -13.2質量承諾- 157 -13.3質量管理組織機構及主要職責- 157 -質量管理組織機構- 157 -質量管理體系主要人員職責- 158 -13.4質量保證計劃大綱- 161 -13.5質量管理措施- 161 -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 161 -加強原材料、半成品及設備采購的質量控制和管理- 164 -堅持質量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165 -堅持質量事故分15、析與處理原則- 166 -實行質量管理與經濟掛鉤的原則- 168 -13.6質量保證技術措施- 168 -原材料檢測試驗- 168 -土石方開挖工程質量保證技術措施- 170 -土石方填筑工程質量保證技術措施- 171 -鋼筋混凝土工程質量保證技術措施- 172 -砌筑工程質量保證技術措施- 173 -灌漿工程質量保證技術措施- 173 -雨季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174 -13.7質量保修及回訪- 174 -第14章安全保證體系及保證措施- 175 -14.1安全管理目標- 175 -14.2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及主要職責- 176 -安全管理組織機構- 176 -安全管理主要職責- 177 -116、4.3安全管理體系的規劃- 181 -14.4安全管理制度及辦法- 181 -安全生產責任制- 181 -安全會議制度- 181 -安全事故報告制度- 182 -安全檢查制度- 182 -安全生產重獎重罰- 183 -員工安全教育與培訓制度- 183 -14.5確定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184 -大壩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84 -爆破施工安全過程控制- 185 -高空作業安全過程控制- 185 -運輸作業安全過程控制- 185 -機械設備安全過程控制- 186 -邊坡施工作業安全過程控制- 187 -供電與電氣設備安全措施- 188 -基坑作業安全過程控制- 188 -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18817、 -第15章環境保護及文明施工- 190 -15.1環境保護管理目標- 190 -15.2環境保護保證體系- 190 -15.3制定環境保護管理職責- 191 -15.4環保制度- 193 -15.5環境保護措施- 193 -15.6文明施工管理- 196 -文明施工管理機構的建立- 196 -文明施工的目標- 197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98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及辦法- 199 -文明施工的實施- 200 -文明施工的考核與管理辦法- 200 -第16章信息化管理- 202 -16.1施工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建立- 202 -計算機硬件和軟件- 202 -人員配備- 202 -16.2信息化18、管理的目標- 202 -16.3施工過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內容- 202 -16.4信息管理制度- 204 -第17章施工協調- 205 -17.1與建設、監理單位的協調- 205 -17.2與設計單位的協調- 205 -17.3與其它承包商的協調- 206 -17.4與地方部門的協調- 206 -17.5施工進度協調- 206 -第18章附表及附圖- 207 -18.1附表- 207 -附表1、擬投入本標段的主要施工設備表- 207 -附表2、擬配備本標段的試驗和檢測儀器設備表- 210 -附表3、擬投入本標段的勞動力計劃表- 211 -附表4、臨時用地表- 212 -18.2附圖- 212 19、-第1章 綜合說明1.1 工程概況 水庫位于XX河支流XX河右岸一級支流XX河的上段XX河上,庫距縣城23km,距XX市140km,距省城110km。 水庫工程任務是以“解決規劃區XX河灌片、XX河灌片農村人畜生活供水和灌溉供水、并兼有下游村鎮及部分農田防洪保護作用的綜合性小(一)型水利工程”。水庫建成后,可新增供水量562.5萬m,其中集鎮及農村人畜飲水供水94.2萬m,可以解決2.56萬農村人口、3.23萬頭大小牲畜的飲水問題,農田灌溉供水468.3萬m,設計灌溉面積1.07萬畝。 水庫設計壩高54m,總庫容824.2萬m,死庫容83.7萬m,正常庫容666. 7萬m,興利庫容583萬m;20、調洪庫容157.5萬m。1.2 水文氣象1.2.1 流域概況水庫位于XX河支流XX河右岸一級支流XX河的上段XX河上,水庫壩址距XX鄉23km,距縣33km。水庫控制徑流面積28.9km,主河長9.9km,河床平均坡降39.75。 XX河為XX江水系XX河左岸二級支流,X河在縣境內全長23km,徑流面積123km2。其中水庫壩址以上控制徑流面積28.9km,約占縣境內徑流面積的23.4。水庫流域水系呈扇形狀分布,徑流區南比最長9.9km,東西最寬8.8km;水庫流域最高點為大青山,海拔高程2654m,最低點為水庫壩址,海拔高程1962m,流域平均高程2194m。1.2.2 水文氣象特性本流域屬21、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旱季為干暖偏西氣流控制,干旱少雨, 日照充足,空氣干燥:濕季為來自盂加拉灣和北部灣的暖濕氣流控制,濕度大,降水充沛。據流域內氣象站近50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156,極端氣溫分別為345(1958年)和-6.5 (1974年),多年平均蒸發量2118.9mm(20cm蒸發器觀測值),多年平均降水量9889mm,降水量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大,實測最大年降水量1522.6mm(1966年),最小年降水量為7665mm(1969年),最大最小相差近2倍。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雨季5一10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90,而干季11月至次年4月僅站10左右。本流域徑流來源于降水,22、與降水相應,徑流的年內變化豐枯懸殊大,610月5個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89.3。其中最豐的79月三個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80.8;l4月徑流量最小,最枯的4月份徑流量僅占年徑流量的0.4%。經分析,水庫本區流域多年平均產水量825.6萬m,多年平均產水模數28.57萬m/km。1.3 工程地質1.3.1 區域地質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昆陽群,古生界泥盆系、奧陶系、寒武系,中生界侏羅系及新生界地層。按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GBl83062001),工程區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動反映譜特征0.45s。1.3.2 庫區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壩基壩23、肩工程地質及穩定性評價(1)左壩肩左壩肩地形下緩上陡,壩頂高程以下平均坡度25左右,以上37左右。該壩肩地基為雙層結構,地表廣泛被第四系殘坡積層(Qed1)覆蓋,基本無基巖出露,表層殘破積層厚0.53m,下部水池一帶較厚,往上變薄,為棕灰色,灰紫色含礫粉質粘土,礫石含量26,徑525cm,礫石成分為砂巖、泥巖、礫石,砂泥巖各占1/2左右,結構密實,其下為寒武系中統雙龍潭組(2s)紫紅色、灰黃色鈣質、粉砂質泥巖及淺灰、灰黃色薄中厚層狀粉細砂巖。據ZK1鉆孔揭露,28m以上巖石呈強風化狀態,巖芯為,碎塊狀。壩軸線方位119,巖層產狀8443,巖層傾向右岸偏下游方向,右壩肩鉆孔壓水試驗共24段,其中24、1050Lu的14段次,小于10Lu的10段,屬弱至中等透水層,地層以泥巖為主。透水性較右壩肩及河床壩基弱。(2)右壩肩右壩肩地形下陡上緩:公路下平均22,以上平均17,壩頂高程以上為平緩坡地,坡度小于10,壩肩山體無沖溝破箐切割。 該壩肩大部基巖裸露,表層殘破積層(Qed1)厚0.52.8m,ZK3鉆孔附近厚1.6m,ZK5附近厚2.3m,為棕紅色,棕灰色含泥、頁巖碎塊的粉質粘土,碎石含量515,土層結構密實,其下基巖為泥盆系中統(D2a)砂泥巖。根據巖性組合分三層:D2a1:為淺灰色、灰白色厚層至塊狀石英細砂巖,致密,堅硬,分布于ZK5鉆孔以下至河邊。D2a2:為淺灰色中厚層狀石英粉細砂巖25、與灰色、灰黑色鈣質、碳質泥頁巖互層,分布于公路一帶。D2a3:以灰色含碳質粉砂質泥頁巖為主,夾薄至中厚層狀灰色粉細砂巖,分布于ZK3孔及其以上大部,壩軸線方位126,巖層產狀7545,傾向山內稍偏下游方向:主要一組節理產狀18970,傾向上游方向,傾角較陡,近直立。巖體結構對肩山體穩定有利,壩肩穩定性好。右壩肩ZK5、ZK3兩個鉆孔壓水試驗19段,透水率l.050.7Lu,屬弱至中等透水層,其中ZK5#鉆孔(中下部)壓水試驗8段,大于10Lu(2.450.7)中等透水層的僅3段,23.1m以下4段均小于孔5Lu,2K3#鉆孔(上部)壓水試驗11段,大于10Lu(12450.7Lu)中等透水層的26、有7段,小于10Lu的4段(37m以下)。從巖性看,中下部以細砂巖為主夾泥巖,上部以泥巖為主,巖體風化強烈,該壩肩透水率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3)河床(階地)壩基 河床靠右側,左側為寬緩向右微傾的沖洪積階地,壩軸線與河流斜交,交角60左右,壩址河床平直,平均坡降1.92,河槽寬812m,深6m左右。 F1斷裂順壩軸河槽通過,F1為正斷層,走向3度,傾向東,傾角65。斷裂碎帶寬8m左右,基本同河底同寬,斷層破碎帶全由斷層角礫及斷層泥構成,河床ZK2鉆孔深304m還無柱狀巖芯,斷層以東為泥盆系中統第一段第一層D2a1淺灰色厚層狀石英細砂巖,以西為寒武系中統雙龍潭組(2s)紫紅色薄至中厚層鈣質粉砂質27、泥巖及淺灰色白云質粉細砂巖,呈斷層接觸。 河底沖洪積砂礫卵石層壩軸河槽部位厚僅3m左右,上部以粉細砂為主,下部以卵、礫石為主,徑15m,圓滑狀,含有腐植根系等有機物,其下為斷層角礫,斷層泥等破碎帶,斷層破碎帶寬8m左右(即與河槽同寬)。 河床右側(到水溝下)為小片水田,表層0.51m左右為耕植壤土層,其下為沖洪砂卵礫石,厚15m,總厚12.5m左右,下部基巖為D2a1淺灰色厚層至塊狀石英細砂巖。河左側為沖洪積I階地,高出河床510m,淺部0.51.5m為農田,灰褐色粉土,其下為砂卵礫石、漂石及粉土層。礫、漂石徑180cm不等,粉土充填礫漂石之間,土石各主1/2左右,總體上部以粉土為主,中部粉砂28、礫石為主、下部礫、漂石為主,層厚28.2m,河邊段較薄,左側坡下較厚,為河灣漫堆積,ZK4鉆孔注水36L/s,水位僅升高1.6m,漏水較大,滲透系數91l10-3。下部基巖為寒武系中統雙龍潭組(2s)灰色,紫紅色、灰綠色薄至中厚層狀砂、泥頁巖,巖層產狀的8443,傾向右岸,主要一組節理產狀北18970,傾向上游,傾角較陡。壩址巖層傾向右岸偏下游,右壩肩發育向斜、背斜褶皺。,兩岸坡基本穩定。F1正斷層川頁壩軸河槽通過,斷裂碎帶寬8m左右,基本同河底同寬,斷層破碎帶由斷層角礫構成,壩基無淤積軟土存在,巖體結構對穩定無太大影響。河床及右岸壩基覆蓋層及全風化層厚度較薄,開挖邊坡較穩定。壩基全強風化泥29、巖、砂巖地基承載力及強廈能滿足土石壩地基變形穩定要求,故河床(階地);壩基穩定性好。壩基基巖及階地中部沖洪積層滲透性強,多屬中等透水層,存在壩基滲漏及滲透變形,F1張性斷層破碎帶集中滲漏及滲透變形問題,需采取帷幕灌漿處理,防滲底界按5m68相鄰兩面板高差表面局部不平(用2m直尺檢查)25(4)模板拆除模板拆除必須采用專用工具,以避免損壞混凝土。拆模時間:不承重側面模板的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不低于3.5MPa時,且拆模時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損傷時方可拆除,底模拆除其混凝土強度按下表控制。現澆混凝土結構拆模時所需混凝土強度表結 構 類 型結 構 跨 度(m)按設計的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百分率計(%30、)板22,885075100梁、拱、殼8875100模板在使用之后和澆筑混凝土前應清除干凈。涂于模板表面的脫模劑應為礦物油或不會使混凝土留有污點的油劑,在立模前涂刷好。涂刷作業不得影響混凝土和鋼筋的質量。一旦檢查發現已澆混凝土或架設鋼筋上染有涂刷污跡,應采用油污洗滌劑清洗干凈。應經常檢查模板表面平整度,凡達不到要求的模板,必須予以更換或進行修復,外露結構的模板應選用較新的模板立制;拆除后的模板應堆放整齊,不準亂棄亂扔,以免造成模板擠壓變形。模板施工見附圖2、鋼筋工程(1)鋼筋的表面應潔凈無損傷,油漆污染和鐵銹等在使用前清除干凈。帶有顆粒或片狀老銹的鋼筋不得使用。(2)鋼筋應平直,無局部彎折,鋼31、筋的調直應遵守以下規定:1)采用冷拉方法調直鋼筋時,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2)冷拔低碳鋼絲在調直機上調直后,其表面不得有明顯擦傷,抗拉強度不得低于施工圖紙的要求。3)鋼筋加工的尺寸按施工圖紙的要求執行,箍筋末端彎鉤長度和鋼筋加工后的允許偏差分別不得超過下表值。圓鋼筋制成箍筋后末端彎鉤長度 單位:mm箍 筋 直 徑受 力 鋼 筋 直 徑25284051075901290105加工后鋼筋的允許偏差 單位:mm序號偏 差 名 稱允許偏差值1受力鋼筋全長凈尺寸的偏差102箍筋各部分長度的偏差53鋼筋彎起點位置的偏差254鋼筋轉角的偏差3(3)鋼筋在加工廠加工成型運現場32、人工綁扎,底板雙層鋼筋網片,先安裝底層鋼筋網,采用砂漿墊塊固定,墊塊的間距不大于120cm;上層鋼筋網應利用錨筋做成架立筋,鋼筋扎絲呈梅花形布置,間隔綁扎,側墻鋼筋網采用帶扎絲的砂漿墊塊固定,保證鋼筋的位置安裝準確,鋼筋安裝的保護層厚度按下表控制。 鋼筋最小保護層 單位:mm結 構水下或地下混凝土暴露在空氣中的混凝土板5025厚度不大于300mm的墻5025厚度水大于300mm的柱和墻6050厚度超過1.2m的大型截面10060(4)鋼筋的連接1)主筋的接頭采用氣壓焊和幫條焊連接。2)氣壓焊施焊前,鋼筋端面應切平,鋼筋邊角毛刺及端面上鐵銹、油污和氧化膜應清除干凈,并經打磨露出金屬光澤,不得有氧33、化現象。3)氣壓焊接時,采用等壓法,在兩根鋼筋縫隙密合和鐓粗過程中,對鋼筋施加的軸向壓力按鋼筋橫截面面積計算應為3040MPa。4)采用幫條焊時,幫條截面面積應為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2倍(級鋼筋)或1.5倍(、級鋼筋)。不同直徑的鋼筋不能采用幫條焊。5)分布筋的接頭采用搭接焊,搭接長度雙面焊不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單面焊的焊縫長度不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5)鋼筋的接頭盡量布置在結構物的低應力區,接頭位置要錯開,同一斷面處的鋼筋接頭數不超過50%,(6)鋼筋檢驗,在使用前和加工安裝過程均需按規定對鋼筋進行隨機抽樣檢驗,抽樣檢驗結果報工程師審查合格后方能進入下一道工序施工。3.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34、注重點在泄槽段及挑流段(1)挑流段砼施工此段澆筑分兩部分進行,先澆底板,再澆側墻的施工順序。底板澆筑:基礎開挖驗收后,根據圖紙進行施工放樣,鋼筋安裝檢驗后先澆筑反弧最低點以下部份,然后按設計制作標準的弧形光面木模支撐邊模,且支撐穩固,在澆筑砼時鋼模板涂脫模劑并卡靠在兩邊定形弧形模上邊,邊封邊澆筑邊振搗,直至澆完挑流段形成設計弧度。采用插入式振搗,并及時收漿壓光。側墻澆筑:采用組合鋼模板,局部輔以木模。安裝時注意平整度,垂直度,在模板上涂刷脫模劑,接縫用膠紙貼平。用鋼管加固模板,加固內、外側均用雙排架支撐,墻背用鋼管打入地下穩固支撐;砼運至澆筑平臺后,用泵入倉,分層澆筑,層厚50cm以內,振搗用35、插入式振搗器分層振搗密實,直到滿足規范要求后,方可進行上一層澆筑。澆筑完畢,達到規定拆模時間,可拆模養護,拆模注意不損壞構筑物棱角邊線,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2)泄槽段澆筑施工方法:先澆筑底板,再澆筑邊墻,其施工程序為:底板齒槽開挖排水溝開挖鋼筋制安支模澆筑拆模養護墻背回填。底板齒槽開挖利用人工開挖成形清理,排水溝施工完成,鋼筋制安檢驗后開始澆筑。底板混凝土澆筑采用混凝土輸送泵及溜槽。振動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底板模板采用邊澆筑邊支模加固進行。側墻澆筑時先進行測量放樣出施工控制線、定位線、構筑物結構尺寸控制線等。并在施工過程中即時檢測各種定位線高程等。側墻鋼筋制安后進行搭架支模。模板采用組合36、式鋼模板,局部拼裝不合時,采用木模。模板拼裝在現場進行,安裝時,涂刷脫模劑,接縫用膠紙貼平,整個大面拼接光滑一致,安裝時保證垂直度滿足要求。模板加固采用鋼管,搭設滿堂排架,為防止結構尺寸在澆筑過程中發生變化,采用10的對拉螺桿,螺桿的長度根據布置位置在現場確定,間距為80以下。排架與排架間用鋼管相互連接成一整體,在一定位置搭設工作平臺作為混凝土澆筑施工操作面。側墻澆筑前清理倉內雜物并灑水濕潤,混凝土輸送泵及溜槽。澆筑時分段分層澆筑,段長以設計沉降縫劃分,層厚不超過50。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器“行列式”振搗,避免漏振。振搗時間視情況而定,一般 在30秒左右,要求表面不出現明顯下沉。不出現氣泡,有灰漿溢出即可。澆筑完后,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3d左右)可進行拆模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14d。本工程通過混凝土輸送泵將混凝土運輸至各施工倉面,混凝土按照有關要求配制,攪拌的混凝土必須滿足以下要求:(1)材料要求。水泥水泥必須符合GB175-1999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1344-1999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