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專線隧道工程綜合接地施工作業指導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76544
2024-09-06
10頁
45.54KB
1、客運專線隧道工程綜合接地施工作業指導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發 布: 二XX年X月xx客專標隧道工程綜合接地作業指導書1.適用范圍適用用于xx客專標xx隧道工程綜合接地施工。2 作業準備2.1 內業技術準備作業指導書編制后,應在開工前組織技術人員認真學習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閱讀審核施工圖紙,澄清有關技術問題,熟悉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制定施工安全保證措施,提出應急預案,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對參加施工人員進行上崗前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2.2 外業技術準備施工層中所涉及的各種外部數據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齊生活2、辦公設施,滿足主要管理、技術人員進場生活、辦公需要。3 技術要求(1)貫通地線的設置應便于設備就近接入和工程實施。(2)接地裝置應優先利用襯砌內的結構鋼筋作為自然接地體,當自然接地體的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時應增加人工接地體。(3)襯砌內的接地鋼筋應充分利用其結構鋼筋,原則上不再增加專用的接地鋼筋;并在襯砌內預埋外聯接地端子;接地裝置應與貫通地線可靠連接。(4)隧道內兼有接地功能(含連接)的結構鋼筋和專用接地鋼筋應滿足:接觸網短路電流Ik25KA時,鋼筋截面應不小于120 mm2(或直徑不小于16mm)。當結構鋼筋的截面不滿足要求時,可將相鄰的二根結構鋼筋并接使用,使總截面不小于120 mm2或3、200 mm2的要求。(5)隧道內接地鋼筋之間均要求可靠焊接,保證電氣連接。4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綜合接地底板接地極二襯單組滑槽加強網片(二襯下錨滑槽加強鋼架)兩側電纜槽綜合接地接地貫通地線。5 施工要求5.1隧道內綜合接地具體施工要求隧道地段貫通地線鋪設在兩側的通信信號電纜槽內,并采取砂防護措施,接地裝置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護錨桿、鋼架、鋼筋網或底板鋼筋。在兩側通信信號電纜槽內的線路側外緣各設一根縱向接地鋼筋,每100m斷開一次。用于隧道內接地級、接觸網閃絡保護接地及接地鋼筋間的等電位連接。隧道二次襯砌中的接地鋼筋設置(1)二次襯砌中由結構鋼筋的隧道:a.利用二次襯砌的內層縱、環向結構鋼筋網4、閃絡保護接地鋼筋b.接觸網線垂直向上在拱頂的投影線兩側,以0.5m為間隔,各選3根縱向結構鋼筋作為接地鋼筋。c. 上述投影線兩側各1.5m外的其他位置,以1m為間隔,選擇縱向結構鋼筋作為接地鋼筋。 d.在每個臺車位(作業段)中部選一根環向結構鋼筋作為環向接地鋼筋,環、縱向接地鋼筋間可靠焊接;縱向接地鋼筋在作業段間可不連接。e.在每各作業段內的環向接地鋼筋與兩側通信信號槽靠線路側外緣的縱向接地鋼筋連接;(2)二次襯砌中無結構鋼筋的隧道,除接觸網基礎接地外,不再單獨考慮接地鋼筋設置。(3)線路兩側的貫通地線通過隧道內環向接地鋼筋實現橫向連接。隧道接地極設置(1)、級圍巖隧道,利用系統錨桿、鋼拱架(5、或剛網片)作為接地極;(2)級圍巖隧道,利用系統錨桿和專用環向接地鋼筋作為接地極(接觸網基礎接地);(3)圍巖隧道,利用隧道地板的下層結構鋼僅作為地板接地極;(4)錨桿接地極以約一個臺車長度為間隔設置,用作接地極的錨桿間距要求為2倍錨桿長度;接地錨桿與剛網片、鋼拱架或專用環向接地鋼筋可靠焊接;再與兩側電纜槽外緣的縱向接地鋼筋連接;(5)隧道底板接地極按照1m間隔選用底板結構鋼筋作為接地鋼筋,即在隧道底板的底層形成一個1mX1m的單層鋼筋網;中部“十字”交叉的兩根鋼筋上的網格節點要求施以“L”型焊接,其他節點綁扎;底板接地鋼筋網按照一個臺車位的長度考慮,間隔一個臺車位設置一處。 接地鋼筋間的連接6、(1)隧道內的錨桿接地極、底板接地極和二次襯砌內的接地鋼筋等接地裝置均應通過連接鋼筋與兩側電纜槽靠線路側外緣的縱向接地鋼筋連接,再通過電纜槽接地端子接入綜合接地系統。(2)隧道內接地鋼筋、接地錨桿、接地鋼拱架(或鋼網片)接地連接鋼筋間均須可靠焊接。 接地端子設置(1)隧道內均采用橋隧型接地端子,不銹鋼材質。(2)從隧道進口2m處開始,在兩側通信電纜槽底部,每間隔100m設置一個接地端子,小于100m的隧道在中部設一處,接地端子供隧道接地裝置與貫通地線的連接用。(3)從隧道進口2m處開始,在兩側通信信號電纜槽靠線路側壁上,每間隔50m設制一個接地端子,小于50m的隧道在中部設一處,接地端子供軌旁7、設備、設施用。(4)在每個專用洞室,變壓器洞室兩側壁下部設置接地端子,供洞室內設備及設施用。(5)上述所有的接地端子均通過連接鋼筋與電纜槽外緣的縱向接地鋼筋連接。(6)接觸網基礎選擇一根內側環向鋼筋作為接地鋼筋,此鋼筋應至少與3根槽道錨桿進行可靠的接地焊接;用于接地的環向結構鋼筋與隧道仰拱內的鋼筋只可綁扎,不得焊接;二次襯砌中縱向結構鋼筋作為縱向接地鋼筋,二次襯砌中用于接地的縱向結構鋼筋,約25cm斷開一次;用于接地的縱向結構鋼筋與其它未用于接地的結構鋼筋只可進行綁扎,不可焊接;所有鋼筋不能與接觸網槽道本體進行焊接,以免破壞其防腐層或使材料強度發生改變。(7)在工程允許的情況下,接地端子也可根8、據設備、設施的接地需要來確定預埋的里程,以達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實施和管理。 接觸網(1)保護線(PW)每隔1500m左右與鋼軌、綜合地線完全橫向連接一次;在兩個完全橫向連接之間,上、下行保護線(PW)與綜合地線均設三處連接,每處間距為300m600m;變電所、分區所、AT所的CPW線采用兩根截面為150mm2的鋁芯電纜,其它保護線(PW)與綜合地線連接的引下線及CPW線采用一根截面為150mm2的鋁芯電纜。(2)為改善綜合地線的接地效果,路基地段接觸網支柱基礎與綜合地線連接做輔助接地極,連接材料采用16的圓鋼,圓鋼一端與接觸網支柱基礎的地腳螺栓采用“L”形焊接工藝連接,另一端在電纜槽內設9、置預留端子排,為綜合地線的連接預留條件。5.1.6 貫通地線及引接線敷設(1)貫通地線和分支引接線敷設在信號電纜槽內,貫通地線設于電纜槽底部,接地端子預設在信號電纜槽內,貫通地線與接地端子間設短分支引接線,與貫通地線間采用壓接方式,與接地端子間采用線鼻栓接連接。(2)在路橋、路隧過渡段貫通地線應平順連接,不允許形成死結,電纜槽對貫通地線不得形成擠切。橋、隧過渡段貫通地線沿電纜槽平順連接。雙線隧道與單線隧道過渡段貫通地線沿電纜槽平順連接。(3)貫通地線在電纜槽內每隔50m左右用歐姆卡固定在電纜槽底部一次。在電纜敷設完成后,貫通地線上方覆蓋約5cm厚細沙土,盡可能保有水分。5.2隧道內各專業接入綜10、合接地系統的地線種類1 信號:沿線信號設備(所有相關多屬設備外殼)的安全地和屏蔽地、工作地等。2 通信:沿線漏泄電纜懸吊鋼索、通信電纜金屬外皮等的屏蔽地線,通信設備接地,避雷器的安全接地。通信站、微波站、無線基站在滿足綜合接地總體設計原則時,可接入綜合接地系統。3 電力:電力電纜的金屬外皮屏蔽地線,電力變壓器中性點接地線及設備外殼接地線。4 電氣化:接觸網的回流線(或PW線)接地。5 其他:沿線信息化系統設備的安全地線和屏蔽地線、工作地線;無碴軌道板、隧道內非預應力鋼筋接地;沿線距接觸網帶電體5m范圍內金屬構件的防感應接地。5.3工藝要求1接地端子應直接灌注在電纜槽或其他混凝土制品中。接地端子11、采用不銹鋼制造,不銹鋼材料的成分應滿足:Cr16%、Ni5%、Mo2%、C0.08%,如GBOOCr17Ni14Mo2。接地端子的端子孔規格M16,并應配置防異物堵塞的端子孔塞,方便開啟。2 接地連接宜采用不銹鋼連接線,由鋼絲繩,二個線鼻以及二個配套的防盜螺栓(每個螺栓上應配二個平墊圈和一個彈簧墊圈)組成。鋼絲繩采用直徑不大于1mm的不銹鋼絲制造,總截面不小于200mm2(IK25KA)或120mm2(IK25KA)。線鼻與鋼絲繩的連接處應能承受5KN的拉力且3min不得松動和斷股。如接地設備有特殊規定,應根據相關設備要求選項用接地連接線。3 引接線與設備的連接,可焊接或螺栓連接,用螺栓連接時12、應采取防松措施。4 貫通地線采用35 mm2 銅纜,其連接和“T”形分支引接,采用銅質“C”形壓接件進行連接,貫通接地線與接地端子間的連接采用壓接并栓接,壓力不小于120t,并且地下連接處應采取防腐措施。5貫通地線要求盡可能直,禁止形成環狀;隧道、路堤、路塹、橋梁間的過渡地段貫通地線應平順連接。6接地鋼筋間應采用搭接焊工藝。焊接要求:雙邊焊搭接長度不小于55 mm;單邊搭接焊長度不小于100 mm;焊縫厚度不小于4 mm。鋼筋間十字交叉時采用直徑14 mm(IK25KA)或16 mm(IK25KA)的“L”形鋼筋進行焊接(焊接長度同前)。7對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鋼筋進行防腐處理,采用外涂瀝青,外包13、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帶的方式。8安裝有避雷器的接觸網支柱,通信、信號等弱電系統設備不與其共用接地點,強、弱電設備接地點間隔要求不小于20m。5.4隧道未開挖地段接地極的設置1. 隧道未開挖地段,具體分為如下幾種情況:(1)級圍巖無碴軌道地段的接地極設置按照(二)條中布置于隧道鋪底下方;(2)雙線隧道級圍巖有碴軌道地段的接地極設置采用鋪底鋼筋,縱向長度以100m間隔,利用其中20m段落的結構鋼筋作為一個接地極;(3)、級圍巖地段,每100m作為一個單元,利用環向錨桿、環向連接鋼筋(鋼架)和邊墻底部縱向連接鋼筋作為接地極。2. 綜合洞室接地極設置同(二)條所述。5.5關于縱向接地鋼筋縱向接地鋼筋設置14、于水溝、電纜槽側壁內,將水溝側壁鋼筋中最上層的12鋼筋替換為16鋼筋,每100m斷開一次,在100m中部與各條所述的接地極中心位置伸出的環向連接鋼筋連接,并引入設置貫通地線的電纜槽內。5.6關于接觸網滑道槽與閃絡保護1. 未施工段落的二次襯砌無鋼筋時,架立的環向鋼筋與滑道槽連接,并且環鋼筋與縱向貫通接地鋼筋連接。2. 未施工段落的二次襯砌有鋼筋時,選用環向結構鋼筋與滑道槽連接,并且環向接地鋼筋與縱向貫通接地鋼筋連接,縱向鋼筋按拱頂0.5m,其它部位11.5m間距選取作為閃絡保護鋼筋,且每100m斷開一次。6 勞力、機具配置綜合接地安裝一般需勞力35人。施工主要機具電焊機1臺,測阻電阻儀1臺,鋼15、筋切割機1臺。7 材料要求1.隧道內接觸網滑槽及AF線預留處的襯砌內預埋環向接地鋼筋,采用16mm圓鋼,為隧道頂部接觸網提供懸掛接地。為保證接地電阻的要求,在隧道內每個專用洞室底板下方做鋼筋網作為接地體,接地鋼筋網與縱向貫通地線要求可靠連接。2.接觸網滑槽安裝到位之后,沿滑槽牢固焊接16mm圓鋼,分別在左右段電纜槽內出露,露出長度不小于110mm,以便于焊接作業。每組滑槽之間采用縱向16mm鋼筋連接。3.AF線預留采用環向16mm鋼筋牢固焊接,分別在左右側電纜槽內出露。4.接地母排每兩組滑槽間距分左右埋設50HDPE管,相應一側的預埋管設置應距左右半環接地鋼筋10m左右。5.所有環向接地鋼筋與16、貫通地線應可靠連接。6.所有連接均采用焊接方式,焊接長度不小于90mm、厚度不小于4mm。7.貫通地線的接地電阻值應不大于18 質量控制及檢驗8.1質量控制 施工前仔細閱讀設計圖紙,了解設計意圖和設計要求,必要時邀請設計單位進行技術交底。 注意埋設深度不同的貫通地線之間的過渡連接,過渡連接應在埋設深度較深的段落完成。埋設完貫通地線、引接線及橫向連接線以后,應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防止后期施工時對貫通地線、引接線及橫向連接線的破壞。 對應接觸網桿位的電纜槽內側壁鑲嵌接地母排,接地母排應在電纜槽預制階段與電纜槽預制同步進行。 應小心施工,防止對兩布一膜土工布的破壞。 施工關鍵部位現場監理工程師應全程17、旁站,嚴格監控每一個環節,確保綜合接地的施工質量。8.2質量檢驗鋼筋應平直、無損傷,表面無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銹蝕。鋼筋保護層墊塊的位置和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不少于4個/m2.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計數檢查。鋼筋品種和規格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鋼尺檢查。鋼筋的連接方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所有連接均采用焊接方式,焊接長度不小于90mm、厚度不小于4mm。檢驗數量: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和尺量。接地鋼筋間應采用搭接焊工藝。焊接要求:雙邊焊搭接長度不小于518、5 mm;單邊搭接焊長度不小于100 mm;焊縫厚度不小于4 mm。檢驗數量: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和尺量。同一懸掛點的兩組槽型滑道位置符合設計要求,兩者在順線路方向的間距允許偏差為4mm。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全部檢查,監理單位抽檢數量不小于30%。 接觸懸掛用槽型滑道垂直線路的位置符合設計要求,與無偏斜理論定位中心線的允許偏差為不大于16mm。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全部檢查,監理單位抽檢數量不小于30%。 附加導線用槽型滑道垂直線路的位置符合設計要求,與無偏斜理論定位中心線的允許偏差為不大于5mm。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全部檢查,監理單位抽檢數量不小于30%。 上、下行兩組吊柱用槽型滑道在順線路方向19、的距離符合設計要求,允許偏差不大于100mm。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全部檢查,監理單位抽檢數量不小于30%。 上、下行附加導線用槽型滑道在垂直線路方向的距離符合設計要求,允許偏差不大于100mm。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全部檢查,監理單位抽檢數量不小于30%。9 安全及環保要求9.1安全要求1.施工區域應設警示標志,嚴禁非工作人員出入.2.施工中應對機械設備進行定期檢查、養護、維修。3.為保證施工安全,現場應有專人統一指揮,并設一名專職安全員負責現場的安全工作,堅持班前進行安全教育制度.4. 隧道內綜合接地系統工程根據鐵路等級,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護措施,達到保護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的要求。距接觸網帶電體5m20、范圍內的金屬構件和需要接地的設施、設備應接入綜合接地系統。距線路兩側20m范圍以內的鐵路設備房屋的接地設置應接入綜合接地系統。9.2 環保要求1.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組織施工,控制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保持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在本工地施工活動中,堅持制造良好的生態環境。2. 從傳播途徑上控制噪聲,采取裝吸音、隔音裝置等手段,減少噪聲污染。3. 拌合場等廢水,必須經沉淀后再向外排放,不得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污水管或內河。4. 在施工活動界限之外的植物、山林及建筑物,必須盡力維持原狀。不得將有害物質(含燃料、油料、化學品等,以及超過允許劑量的有害氣體和塵埃、棄楂等)污染土地、河流。5.貫通地線應耐腐蝕并符合要求,環保性能應滿足國家對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