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變形監測工程標石選埋儀器檢校數據觀測及處理作業指導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76686
2024-09-06
16頁
79.07KB
1、建筑物變形監測工程標石選埋、儀器檢校、數據觀測處理作業指導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發 布: 二XX年X月 變形監測作業細則(一)變形監測工藝流程圖技術設計基準點、觀測點的布設觀測儀器檢驗外業觀測觀測資料檢查平差計算編制成果表觀測資料整理分析 編寫變形分析報告 資料歸檔 (二)變形監測方法及要求本作業指導書是針對變形測量的特點和作業需要編寫的,服務范圍是二級以下的變形監測。使用本細則進行測量作業,應遵守建筑變形測量規程等規程規范。如業主有特殊要求的,按業主要求執行。 變形監測主要包括沉降觀測和位移觀測。一、準備工作1收集2、資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設計文件、業主文件中有關變形測量的技術要求和規定。1.2準備相應的規范:建筑變形測量規程。1.3了解測區的行政劃分、社會治安、交通運輸、物資供應、風俗習慣、氣象、地質情況。 2.現場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內容:2.1 調查測區內的地質情況,為基點的埋設做好準備。 2.2調查測區內交通現狀,以便確定合理的測量方案,測量時選擇適當的交通工具。2.3現場踏勘應作好記錄。3.技術設計技術設計是根據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模和對測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業主的要求,結合測區自然地理條件的特征,選擇測量等級和觀測方案,保證在規定期限內多快好省地完成生產任務。3.1技術設計必須包括下列主要內3、容:任務概述:說明工程來源、用途、測區范圍、地理位置、行政隸屬、任務的內容和特點、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術依據,觀測周期。測區概況:說明測區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氣候等情況,并劃分測區困難類別。 監測網的布設:變形測量點可分為控制點和觀測點(變形點)。控制點包括基準點、工作基點以及聯系點、檢核點、定向點等工作點。平面控制:說明控制網的等級,控制基點以及觀測點的布設方案及埋設要求,控制基點及觀測點作業方法以及作業所需使用的儀器。平面測量可采用獨立坐標系統。高程控制:說明高程控制網等級,附合路線長度及其構網圖形,高程點或標志的類型與埋設要求;擬定觀測與聯測方案,觀測方法及技術要求等。高程測量宜采用4、測區內原有高程系統。3.1.4內業計算:外業觀測成果資料的分析和評價,選用的計算軟件,計算與檢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資料的要求等。4.監測網圖上設計根據工程設計意圖及其對控制網的精度要求,擬定合理布設方案。4.1 控制網(點)的布設:4.1.1 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于建筑物地基基礎及場地的位移觀測,宜按兩個層次布設,即有控制點組成控制網,由觀測點及所聯測的控制點組成擴展網;(2)對于單個建筑物上部或構件的位移觀測,可將控制點連同觀測點按單一層次布設。(3)控制網可采用GPS網、測角網、測邊網、邊角網或導線網;擴展網和單一層次布網可采用GPS網、角交會、邊交會、邊角交會、5、附合導線等形式。各種布網均應考慮網形強度,長短邊不宜懸殊過大。(4)基準點(包括控制網的基線端點、單獨設置的基準點)、工作基點(包括控制網中的工作基點、基準線端點、導線端點、交會法的測站點等)以及聯系點、檢核點和定向點應根據不同的布網方式與構進行埋設,每一個測區的基準點不應少于2個,每個測區的工作基點不應少于2個。4.1.2高程控制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于建筑物較少的測區,宜將控制點連同觀測點按單一層次布設;(2) 對于建筑物較多且分散的大測區,宜將兩個層次布網,即有控制點組成控制網,由觀測點及所聯測的控制點組成擴展網;(3)控制網應布設成閉合環、結點網或附合高程路線。擴展網亦布設為6、閉合或附合高程路線。(4)每一個測區的水準點不應少于3個;對于小測區,當確認點位穩定可靠時可少于3個,但連同工作基點不得少于3個。水準基點的標石,應埋設在基巖層或原狀土層中。在建筑區內,點位與鄰近建筑物的距離應大于建筑物基礎寬度的2倍,其標石埋深應大于鄰近建筑物基礎的深度。在建筑物內部的點位,其標石埋深應大于地基土壓縮層的深度。(5)工作基點與聯系點布設的位置應視構網需要確定。作為工作基點的水準點位置與鄰近建筑物的距離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礎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點與聯系點也可在穩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墻體或基礎上設置。 (6)各類水準點應避開交通干道、地下管線、倉庫堆棧、水源地、河岸、松軟填土滑坡7、地段、機器振動區以及其他能使標石、標志易遭腐蝕和破壞的地點。4.2 觀測點的布設:建筑物沉降觀測點布設: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墻每1015米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2) 高低層建筑物、新舊建筑物、縱橫墻等交接處的兩側。(3) 建筑物裂縫和沉降縫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不同結構的分界處及填挖方分界處。(4) 寬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爾地質復雜以及膨脹土地區的建筑物,在承重內隔墻中部設內墻點,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5) 鄰近堆置重物處、受振動有顯著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浜(溝)處。(6) 框架結構建筑物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縱橫軸線設點。(8、7) 片筏基礎、箱形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之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8) 重型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基礎型式或埋深改變處以及地質條件變化處兩側。(9) 電視塔、煙囪、水塔、油罐、煉油塔、高爐等高聳建筑物,沿周邊在與基礎軸線相交的對稱位置上布點,點數不少于4個。 建筑場地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1)相鄰地基沉降觀測點,可選在建筑物縱橫線或邊線的延長線上,亦可選在通過建筑物重心的軸線延長線上。其點位間距應視基礎類型、荷載大小及地質條件以能測出沉降的零點線為原則進行確定。點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礎深度1.52倍距離為半徑的范圍內,由外墻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設。場地地面沉降觀測點,應在相鄰地基沉降觀9、測點布設線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勻布點。具體可根據地質 條件選用平行軸線方格網法、沿建筑物四角輻射網法或散點法布設。 建筑物主體傾斜觀測點的布設: (1)觀測點應沿對應測站點的某主體豎直線,對整體傾斜按頂部、底部、對分層傾斜按分層部位、底部上下對應布設。 (2)當從建筑物外部觀測時,測站點或工作基點的點位應選在與照準目標中心連線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線上距照準目標1.52.0倍目標高度的固定位置處;當利用建筑物內豎向通道觀測時,可將通道底部中心點作為觀測點。 (3)按縱橫軸線或前方交會布設的測站點,每點應選設12個定向點。基線端點的選設應顧及其測距或丈量的要求。4.3 圖上設計步驟:(1)按照保10、證精度,方便施工和測量的原則布設控制點。(2)判斷和檢查點間通視情況。(3)估算控制網的精度。(4)擬定水準路線。4.4控制網優化設計 GPS網:先提出多種布網方案,同步圖形擴展布網形式如點連式、邊連式、網連式混連式,原則上采用邊連式,有條件時采用混連式,不提倡點連式。盡量保證基線邊長均勻。三角網(或邊角網):特殊工程需要時采用測角網、測邊網、導線網、邊角組合網等。根據網形和各點近似坐標,利用計算程序進行精度估算,優選出點位中誤差最小,相對點位中誤差在重要方向上的分量最小,而觀測工作量最小的方案。4.5根據對測區情況的調查和圖上設計的結果,寫出文字說明,整理各種數據、圖表,并擬定作業計劃。4.11、6上報有關領導部門審核二、標石的選埋1.對于變形測量來說各種測量點的選埋應符合下列要求: 1.1基準點應選設在變形影響范圍以外便于長期保存的穩定位置。 1.2工作基點應選設在靠近觀測目標且便于聯測觀測點的穩定或相對穩定位置。 1.3當基準點與工作基點之間需要進行連接是應布設聯系點,選設其點位時應顧及連接的構形,位置所在處應相對穩定. 1.4對需要單獨進行穩定性檢查的工作基點或基準點應布設檢核點,其點位應根據使用的檢核方法成組地選設在穩定位置處. 1.5對需要定向的工作基點或基準點應布設定向點,并應選擇穩定且符合照準要求的點位作為定向點. 1.6 觀測點應選設在變形體上能反映變形特征的位置,可以12、從工作基點或鄰近的基準點和其他工作點上對其進行觀測.2.平面控制點標志的型式及埋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1對特級、一級、二級及有需要的三級位移觀測的控制點,應建造觀測墩或埋設專門觀測標石,并應根據使用儀器或照準標志的類型,顧及觀測精度要求,配備強制對中裝置。強制對中裝置的對中誤差最大不應超過0.1mm.1.2照準標志應具有明顯的幾何中心或軸線,并應符合圖像反差大、圖案對稱、相位差小和本身不變形等要求。根據點位不同情況可選重力平衡球式標、旋入式桿狀標、直插式覘牌、屋嶺標和墻上標等型式的標志。1.3對用作基準點的深埋式標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標志和標石以及特殊土地區或有特殊要求的標石、標志及其埋設應另行13、設計。2.高程控制點標石及埋設應符合下列要求:2.1水準基點的標石,可根據點位所在處的不同地質條件選埋巖層水準基點標石、深埋雙金屬管水準基點標石、深埋鋼管水準基點標石或混凝土基本水準標石。2.2 工作基點的標石,可按點位的不同要求選埋淺埋鋼管水準標石、混凝土普通水準標石或墻腳、墻上水準標志等。2.3標石、標志埋設后,應達到穩定后方可開始觀測。穩定期應根據觀測要求與地質條件確定,不宜少于15天。三檢校儀器按規范要求在作業前對準備使用的儀器和配套的器具進行檢定和校準(I角、2C)。四作業要求 1.變形觀測周期 (1)對于單一層次布網,觀測點與控制點應按變形觀測周期進行觀測;對于兩個層次布網,觀測點14、及聯測的控制點應按變形觀測周期進行觀測,控制網部分可按復測周期進行觀測。(2)變形觀測周期應以能系統反映所測變形的變化過程且不遺漏其變化時刻為原則,根據單位時間內變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響確定。當觀測中發現變形異常時,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3)控制網復測周期應根據測量目的和點位的穩定情況確定,一般宜每半年復測一次。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應適當縮短觀測時間間隔,點位穩定后可適當延長觀測時間間隔。當復測成果或檢測成果出現異常,或測區受到外界因素(如洪水、地震等)影響時,應及時進行復測。(4)變形測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觀測應適當增加觀測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5)不同周期觀測時,宜采用相同的觀測網形和15、觀測方法,并使用相同類型的測量儀器。對于特級和一級變形觀測,還宜固定觀測人員、選擇最佳觀測時段、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下觀測。2.控制測量 每次觀測應遵守“四固定”原則,即:觀測所用儀器及水準標尺固定;觀測人員固定;觀測路線固定;觀測環境和條件基本相同。 2.1 使用全站儀觀測 (1)水平角觀測宜采用方向觀測法,當方向數不多于3個時,可不歸零;導線測量中,當導線點上只有兩個方向時,應按左、右角觀測;當導線點上多于兩個方向時,應按方向法觀測。方向觀測法的操作程序,應按國家現行三角測量和精密導線測量規范的規定執行。水平角觀測的測回數,應按要求的測角精度、使用的儀器類型及觀測條件確定。以可按下列經驗16、公式估算:對測角網與導線 n=5.3(ma/mb)2,對獨立測站 n=(ma/my)2;其中:n表示測回數,ma表示測站上一測回角度中誤差,mb表示按閉合差計算的測角中誤差,my表示測站平差后的角度中誤差。Ma取數范圍:dj1:1.21.4,dj2:1.82.2,dj6:4.8。(2)觀測應在通視良好、呈像清晰穩定時進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不宜觀測。作業中儀器不得受陽光直接照射,氣泡居中如超過一格,應在測回間重新整置儀器。當視線過于靠近吸熱放熱強烈的地形地物時,應選擇陰天或有風但不影響儀器的穩定的時間進行觀測。當需削減時間性水平折光影響時,應按不同時間控制。測站不應設在電磁場影響范圍之17、內。 (3)控制網觀測宜采用雙照準法,在半測回中每個方向連續照準兩次,并各讀數一次。每站觀測中,應避免二次調焦,當觀測方向的邊長懸殊較大、有關方向應調焦時,宜采用正倒鏡同時觀測法,此時可不考慮兩倍視準誤差2C變動范圍。對于大傾斜方向的觀測,應嚴格控制水平氣泡偏移,當垂直角超過3時,應進行儀器豎軸傾斜改正。(4)根據情況不同,測距除按往返測外,亦可采用不同時段觀測代替往返觀測。往返測或時間段較差,應將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進行比較。 (5)觀測成果超出限差時,應按下列規定進行重測:1) 當2C互差或各測回互差超限時,應重測超限方向,并聯測零方向;2) 當歸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時,應重測18、該測回;3) 在方向觀測法一測回中,當重測方向數超過所測方向總數的1/3時,應重測該測回;4) 在一個測站上,采用方向觀測法,當基本測回重測的方向測回數超過全部方向測回總數的1/3時,應重測該測站的全部方向;5) 基本測回成果和重測結果均應記錄手簿。重測與基本測回結果不取中數,每一測回只取用一個符合限差的結果;6) 當三角形閉合差超限而重測時,應進行認真分析,選擇有關測站重測。7) 測距:當一測回中讀數較差超限時,應重測整測回。當測回間較差超限時,可重測2個測回,然后去掉一大一小取平均。如重測后測回差仍超限,應重測該測距邊的所有測回。當往返測或不同時段較差超限時,應分析原因,重測單方面的距離。19、如重測后仍超限,應重測往、返兩方向或不同時段的距離。2.2 使用水準儀觀測 (1) 應在標尺分劃線呈像清晰和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觀測。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約半小時、太陽中天前后、風力大于四級、氣溫突變時以及標尺分劃線呈像跳動而難以照準實進行觀測。晴天觀測時,應使用測傘。 (2)作業中應經常對水準儀及水準標尺的水準器和I角進行檢查。當發現觀測成果出現異常情況并認為與儀器有關時,應及時進行檢驗和校正。 (3)每測段往測與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應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在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焦。轉動儀器的傾斜螺旋和測微鼓時,其最后旋轉方向,20、均應為旋進。 (4)對各周期觀測過程中發現的點位變動跡象、地質地貌異常、附近建筑物基礎和墻體裂縫等情況,應做好記錄,并畫出草圖。 (5)觀測成果的重測和取舍,應符合下列要求:1) 超出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 897)水準觀測限差的,應重測.2) 測站觀測限差超限,應立即重測;當遷站后發現超限時,應從水準點開始重測.3) 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超限,應先就可靠程度較小的往測或返測進行整測段重測.若重測高差與同方向原測高差的較差未超限,且其中數與另一個單程原測高差的不符值亦未超限時,則取此中數作為該單程的高差結果;若同向超限,而與另一單程高差未超限,則取用重測結果;若重測高差或另一單程.當出現21、同向不超限而異向超限的分群現象時,應進行具體分析,并選擇有利觀測時間或縮短視距在進行重測,直至符合限差要求為止.4) 單程雙測站所測高差較差超限時,可只重測一個單線,并與原測結果中符合限差的一個單線取中數采用;若重測結果與原測結果均符合限差時,則取三次結果的中數;當重測結果與原測兩個單線結果均超限時,則須在重測一個單線.5) 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超限時,應先就路線上可靠程度較小的某些測段進行重測,當重測后仍不符合限差時,則應重測該路線上的其余有關測段.6) 在已測路線上,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超限時,應按規定的觀測方法繼續往前檢測,以確定穩固可靠的已測點作為聯測點.3.監測點測量 3.1 建筑物22、沉降觀測 沉降觀測點的觀測方法和技術要求,除按控制測量的規定執行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對二級、三級觀測點,除建筑物轉角點、交接點、分界點等主要變形特征點外,可允許使用間視法進行觀測,但視線長度不得大于相應等級規定的長度。 (2)觀測時,儀器應避免安置在外界干擾較大的地方。 (3)每次觀測應記載施工進度、增加荷載量、建筑物傾斜裂縫等各種影響沉降變化和異常的情況。 3.2 建筑物主體傾斜觀測主體傾斜觀測可根據不同的觀測條件與要求,選用下列方法:(1)從建筑物或構件的外部觀測時,宜選用下列全站儀觀測法: 1) 投點法。觀測時,應在底部觀測點位置安置量測設施(如水平讀數尺等)在每測站安置儀器23、投影時,應按正倒鏡法以所測每對上下觀測點標志間的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傾斜量)和位移方向(傾斜方向);2) 測水平角法。對塔形、圓形建筑物或構件,每測站的觀測,應以定向點作為零方向,以所測各觀測點的方向值和至底部中心的距離,計算頂部中心相對底部中心的水平位移分量。對矩形建筑物,可在每測站直接觀測頂部觀測點與底部觀測點之間的夾角或上層觀測點與下層觀測點之間的夾角,以所測角值與距離值計算整體的或分層的水平位移分量和位移方向;3) 前方交會法。所選基線應與觀測點組成最佳構形,交會角宜在60至120度之間。水平位移計算,可采用直接由兩周期觀測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標變化量的方向差交會法,24、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計算觀測點坐標值,在以坐標差計算水平位移的方法。(2)當利用建筑物或構件的頂部或底部之間一定豎向通視但周圍環境不利于架設儀器的條件進行觀測時,宜選用下列鉛錘觀測方法: 1)吊垂球法。應在頂部或需要的高度處觀測點位置上,直接或支出一點懸掛適當重量的垂球,在垂線下的底部固定讀數設備(如毫米格網讀數板),直接讀取或量出上部觀測點相對底部觀測點的水平位移量和位移方向。 2)正錘線法。錘線宜選用直徑0.6至1.2毫米的不銹鋼絲,上端可錨固在通道頂部或需要高度處所設的支點上。穩定重錘的油箱中應裝有粘性小、不冰凍的液體。觀測時,由底部觀測墩上安置的量測設備(如坐標儀、光學垂線法),按一定周期25、測出各測站點的水平位移量。(3)當按相對沉降間接確定建筑物整體傾斜時,可選用下列方法:1) 傾斜儀測記法.2) 測定基礎沉降差法.在基礎上選設觀測點,采用水準測量方法,以所測各周期的基礎沉降差換算求得建筑物整體傾斜度及傾斜方向.3.3 裂縫觀測 (1)裂縫觀測應測定建筑物上的裂縫分布位置,裂縫的走向、長度、寬度及其變化程度。觀測的裂縫數量視需要而定,主要的或變化大的裂縫應進行觀測。 (2)對需要觀測的裂縫應統一進行編號。每條裂縫至少應布設兩組觀測標志,一組在裂縫最寬處,另一組在裂縫末端。每組標志由裂縫兩側各一個標志組成。 (3)裂縫觀測標志,應具有可供量測的明晰端面或中心。觀測期較長時,可采用26、鑲嵌或埋入墻面的金屬標志、金屬桿標志或契形板標志;觀測期較短或要求不高時可采用油漆平行線標志或用建筑膠粘貼的金屬片標志。要求較高、需要測出裂縫縱橫向變化值時,可采用坐標方格網板標志。使用專用儀器設備觀測的標志。 (4)對于數量不多,易于量測的裂縫,可視標志型式不同,用比列尺、小鋼尺或游標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標志間距離求得裂縫變位置,或用方格網板定期讀取“坐標差”計算裂縫的變化值;對于較大面積且不變于人工量測的眾多裂縫宜采用近景攝影測量方法。當需連續監測裂縫變化時,還可采用測縫計。 (5)裂縫觀測周期應視其裂縫變化速度而定。通常開始可半月測一次,以后一月左右測一次。當發現裂縫加大時,應增加觀測次數27、。五數據處理5.1 一般規定1觀測成果計算、分析時,應根據最小二乘和統計檢驗原理對控制網和觀測點進行平差計算,對測量點的變形進行幾何分析與必要的物理解釋。2各類測量點觀測成果的計算與分析,應符合下列要求: (1) 觀測值中不應含有超誤差,觀測值中的系統誤差應減弱到最小程度。 (2) 合理處理隨機誤差,正確區分測量誤差與變形信息。 (3)多期觀測成果的處理應建立在統一的基準上。(4) 按網點的不同要求,合理估計觀測成果精度,正確評定成果質量。3測量網點平差計算前,應做好下列準備工作: (1) 核對和復查外業觀測成果與起算數據; (2) 進行各項改正計算; (3) 驗算各項限差,在確認全部符合規定28、要求后,方可進行計算。5.2觀測結果的驗算5.2.1水準測量的驗算項目與限差應符合下列要求:(1) 按水準網環線閉合差wi(mm) 由下列公式計算每測站所測高差中數中誤差mw(mm):mw=(1)式中N水準環數;n各環線的平均測站數。計算所得的mw不應超過方案設計所選用等級的精度要求(即測站高差中誤差值)。(2)按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i(mm) 由下列公式計算每測站測高差中數的中誤差m(mm) : m= (2)式中N測段數;n各測段的平均測站數。計算所得的m值不應超過方案設計所要求的往返測每測站高差中數中誤差。(3)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符合路線或環線的閉合差,均不應超過2m0。測段單程雙測站29、所測高差的不符值不應超過1.4 m0。此處的m0不相應等級和每測站高差中誤差,n為測站數。5.3觀測結果的平差觀測值中的超限誤差,除在觀測過程中應嚴格作業、認真檢核隨時予以排除外,在變形分析中,還應通過檢驗將判定含有粗差的觀測值予以剔除。對于多次重復觀測列中的粗差檢驗,可采用格拉布斯準則或狄克遜準則;對于高精度監測網的粗差檢驗,可采用巴爾達數據探測法或穩健估計法。觀測值中的系統誤差,除在作業中應嚴格進行儀器檢校、按規定觀測程序操作予以減弱或對受大氣及其他影響的數據作預處理外,對于高精度監測網還應進行系統誤差的統計檢驗和補償。測量網的基準應根據控制點的穩定情況,按下列要求進行選取:(1)當網內具30、有固定點時,應采用固定基礎。各期的平差計算取用統一的起算數據。(2)當網內具有部分相對穩定控制點時,應采用擬穩基準。在逐期平差中進行檢驗,當發現變動點時,即組成新的擬穩點集合,如此直至終期。再以終選的擬穩點集合對所有各期觀測重新平差,提出最終的正式成查。(3)當網內控制點的穩定與否尚末預知,或全部控制點位于非穩定地區時,應采用重心基準。在逐期平差中進行檢驗,當首次發現變動點時,即改用擬穩基準,按上款程序進行擬穩點篩選,直至提出最終成果。平差方法的選取: 平差方法應與所采用的基準相適應。對于固定基準,應采有用經典平差; 各類測量網均應進行精度評定。對于估計的單位權中誤差、控制網最弱邊(點)精度、31、最弱觀測點的高程和點位中誤差、待求觀測點間的相對高差和點位中誤差等,應與方案設計要求的精度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對于監測網,應對網中各點精度作全面評定,并視需要估計其可靠性指標和靈敏度指標。5.4變形分析控制點的穩定性檢驗,可采用下列方法:(1)穩定點的檢驗要采用統計檢驗方法。先作整體檢驗,在判別有動點后再作局部檢驗,找出變動點予以剔除,最后確定出穩定點組。亦采用按單點高程、坐標變差和觀測量變差的u、x2 、t 、F檢驗法,或采用按兩期平差值之差與測量限差之比的組合排列檢驗法。(2)非穩定點的檢驗應在以穩定點或相對穩定點定義的參考系條件下進行。可采用比較法,當點兩期的高程或坐標平差值之變差符合下列32、條件時,可判斷點位穩定。2u0 ()式中u0單位權中誤差(mm);Q檢驗點高程或坐標的權倒數。u0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u0式中ui各期觀測的單位權中誤差(mm);fi各期網形的多余觀測數。當多余觀測很少時,u值可取經驗數值。對于平面監測網中的非穩定點檢驗,宜繪制置信橢圓,當計算的變位值落在橢圓外時,可判斷其變位值是點位變動所致。觀測點的變位檢驗,應在以穩定點或相對穩定點定義的參考系條件下進行。對普通觀測項目,可以觀測點的相鄰兩周期平差值之差與最大測量誤差(取中誤差的兩倍)相比較進行。如平差值這差小于最大誤差,則可認為觀測點在這一周期內沒有變動或變動不顯著。在每項觀測后,還要作綜合分析,當相鄰周33、期平差值之差雖很小,但呈現一定趨勢時,也應視為有變位。對于要求嚴密的變形分析,可按控制點穩定性檢驗方法進行。變形的物理解釋應確定變形體變形與變形因子之間的函數關系,并對引起變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以預報變形發展趨勢。根據需要與條件,可采用下列方法:(1)回歸分析法。應以10個以上周期的長期觀測數據為依據,通過分析所測變形與內因、外因之間的相關性,建立荷載一變形關系的數學模型。當處理兩個變量之間關系時,強采用一元回歸分析;當處理一個變量與多個因子之間的關系時,應采用逐步回歸分析,通過在回歸方程中逐個引人顯著因子,剔除不顯著因子,獲得最佳回歸方程(預報方程)。(2)確定函數模型法。應以大量變形信34、息和變形因素的觀測資料為依據,利用荷載、變形體的幾何性質和物理性質以及應力一應變間的關系來建立數學模型。當變形體的幾何形狀和邊界條件復雜時,可采用有限單元法;當需要提高函數模型的精確度時,可采用聯合使用函數方法與回歸方法的函數一回歸分析方法。5.5變形測量成果的整理觀測成果計算和分析中的數字取位,應符合規程要求。變形測量成果的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1 原始觀測記錄應填寫齊全,字跡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轉抄。凡劃改的數字和超限劃去的成果,均應注明原因和重測結果的所在頁數。每一工程項目的變形測量任務完成后,應提交下列綜合成果資料:(1) 施測方案與技術書;(2) 控制點與觀測點平面布置圖;(3) 標石、標志規格及埋設圖;(4) 儀器檢驗與校正資料;(5) 觀測記錄(手簿);(6) 平差計算、成果質量評定資料及測量成果表;(7) 變形過程和變形分布圖表;(8) 變形分析成果資料;技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