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客貨共線鐵路路基三背填筑壓實工程施工作業指導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77591
2024-09-06
19頁
4.83MB
1、改建客貨共線鐵路路基“三背”填筑壓實工程施工作業指導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發 布: 二XX年X月目 錄1.編制依據52.適用范圍53.施工準備63.1場地準備63.2技術準備63.3材料準備73.4施工人員及機具配置84.施工工序步驟94.1工藝流程94.2基底處理及基坑回填94.3水泥級配料拌合及運輸104.4工藝試驗104.5分層填筑115.施工質量控制136.質量標準及檢測156.1過渡段基底處理檢測156.2臺(涵)背基坑回填檢測156.3分層填筑檢測167.施工中注意的質量問題188.安全健康與環境管理192、8.1安全要求198.2環保要求201.編制依據1.1改建鐵路xx至xx線路基工程設計專用圖施工圖1.2客貨共線鐵路路基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2-20081.3鐵路路基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14-20031.4鐵路工程基本作業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10301-20091.5鐵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10302-20091.6鐵路土工試驗規程TB10102-20101.7地基處理技術規程JGJ79-20021.8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1823)2.適用范圍“三背”填筑是指鐵路結構物與路基銜接過渡部位的填筑施工,即橋臺背、涵洞背和擋墻背。鐵路路基“三背”過渡段是路基工程中結構復雜、3、界面多、壓實指標高、壓實條件困難、質量不易控制的實體工程之一。它作為剛性結構物與柔性路堤的結合部位,在結構上是塑性變形和剛度的突變體,“三背”過渡段施工是鐵路工程建設中“關鍵中的關鍵”,是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的重點部位。 “三背”填筑:路基與橋梁、涵洞及框架橋通道等過渡段采用級配碎石填筑,過渡段沿線路縱向的幾何布置型式為下窄上寬倒梯形過渡形式,過渡段橫斷面為下寬上窄外層包土的正梯形。過渡段基床表層范圍內級配碎石摻加5%的水泥;基床表層以下級配碎石摻加3%的水泥分層填筑;橋臺基坑采用級配碎石摻加3%水泥回填,涵洞和框架橋基坑采用級配碎石回填。壓實標準:地基系數K30150MKPa/m,孔隙率28%4、。適用于200Km/h客貨共線鐵路及以下普速鐵路的所有路基與橋涵等縱橫向結構物銜接過渡部位填筑施工。3.施工準備 過渡段施工前的準備工作是保證過渡段施工順利實施的基本前提。施工準備要滿足本項工程的特點、進度、質量與安全以及施工生產的經濟型與合理性。3.1場地準備進行場地清理和平整,設置臨時排水系統,并進行測量放線,準確放出過渡段施工范圍。3.2技術準備3.2.1熟悉施工圖紙及設計說明和其他設計文件,核對施工圖中過渡段的主要尺寸、位置和高程,以及核對過渡段與其他結構物的相互關系。3.2.2調查特殊土地區和特殊條件下的過渡段地質情況,地下水位,雨季,土石方類別及分布,運土條件等情況。過渡段施工方案5、編制、審批;制定施工質量和安全保證措施,并編制應急預案。3.2.3過渡段施工前,編制作業指導書、技術交底,明確路基過渡段與其他結構物先后施工的銜接順序,對參與施工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明確施工中的關鍵工序,質量標準,檢測手段以及相應的施工工藝。3.3材料準備橋涵過渡段所需原材料進場后經試驗人員、物資人員檢測合格后,方可投入現場施工。根據設計和規范要求,調查選定級配碎石料源,并對選定的料源進行取樣試驗和篩分檢測,填料粒徑、級配及質量符合設計要求;碎石顆粒中針狀、片狀碎石含量應不大于20%;質軟、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過10%;黏土團及有機物含量不得超過2%,過渡段用碎石的級配范圍應符合下表的規定。6、級配碎石中摻入水泥的品種、規格及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數量:同一產地、品種、規格、批號的水泥,每200t為一批,當不足200t時也按一批計。每批抽樣檢驗1組。3.4施工人員及機具配置根據總體施組和施工的實際需要,以每個作業區為一個單位所需配備現場管理、技術管理和測量人員各1人,試驗檢測人員2人,機械操作手10人以上,輔助作業人員25人配置的主要機具設備(見下表):主要機具設備表序號機 械 設 備 名 稱規格及型號單位數量備 注1挖機EX200臺12推土機SD16臺13平地機PY190輛14壓路機20T臺25水車8T個16自卸汽車8T個27手扶沖擊夯BS50-2臺28其他小型機具臺套若干測量/7、檢測儀器設備表序號儀器設備名稱規格型號單位數量檢定狀態1全站儀拓普康套2合格2水準儀臺1合格4水準尺5m 鋁合金尺把1合格5K30 平板載荷儀K-30,300mm套1合格6重型動力觸探儀N63.5套1合格7灌砂筒150mm個1合格8案秤AGT-10套1合格4.施工工序步驟4.1工藝流程4.2基底處理及基坑回填基坑回填橋臺、涵洞或框架橋后基坑回填前對基坑進行清理,清除坑內雜物和積水,按照設計要求將繼配碎石填料分層回填夯壓密實,避免坑內積水?;滋幚碛熊浕庸淌┕さ幕状浕┕ず蜆蚝A施工后將地表雜物清除,及時鋪筑碎石墊層或砂墊層?;灼秸笥谜駝幽雺簷C碾壓密實,經檢測合格后進行繼配碎石填料鋪8、筑施工。4.3水泥級配料拌合及運輸水泥繼配碎石拌合料采用穩定土攪拌設備或混凝土攪拌設備集中拌合,各種粒徑的碎石和石硝(石粉)按照配合比在攪拌設備內拌制均勻,便于控制填筑材料的各項指標保證其質量滿足施工要求。拌制好的混合料采用24輛大噸位自卸汽車運輸至施工場地,裝料時運料車有規律移動,使得拌合料在裝車時不會產生離析,混合料在運送過程中采用篷布覆蓋,減少水分損失。拌和好的混合料應盡快運送到鋪筑現場(確保2小時內完成攤鋪碾壓)。4.4工藝試驗含水率首先檢測填料的含水量,施工前在試驗室通過試驗確定填料的最佳含水量,當填料含水量與其最佳含水量之差不超過-1%+2%時立即予以攤鋪整平,含水量達不到要求采取9、現場晾曬或噴灑水霧等方法實現。對于采用灑水或晾曬效果不大的填料應棄置不用。嚴禁在填料不滿足要求的情況下進行攤鋪。松鋪厚度本次試驗段按松鋪厚度 2層30+2層35的級配碎石填料分別進行試驗。根據以往施工的經驗,填料的壓實系數為1.121.23之間,本次試驗暫按1.20取值,分別按松鋪厚度2層30+2層35共4個層厚進行試驗,即壓實后的厚度分別為:25.6cm、25.7cm、29.6cm 、29.5cm;滿足鐵路路基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12-2005)壓實厚度不大于30cm的要求。在相鄰兩區段上下兩層填筑接頭處須錯開不小于 3m 的距離。填料的攤鋪采用推土機,推土機推到大致平整,用平地機進行精10、確整平,保證每一填層的平整度及厚度的均勻,攤平過程中不斷檢查松鋪厚度。每一層填筑時均須形成2%4%的人字形橫坡,必須滿足填筑面排水要求。壓實機械及壓實遍數攤鋪整平后,松鋪厚度、平整度、橫坡度和含水量符合要求即開始碾壓。本試驗段采用22T 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碾壓時采取從兩側向中心的順序,縱向進退式碾壓,行與行輪跡重疊40cm,橫向同層接頭處重疊 0.40.5m,相鄰兩區段縱向重疊 1.01.5m,以保證無漏壓、無死角,確保碾壓的均勻性。 碾壓方法為:靜壓一遍,弱振碾壓一遍,強振碾壓 36 遍(同步檢測結果),弱振碾壓一遍,最后再靜壓一遍消除輪跡。即:靜壓弱振 強振 弱壓 靜壓。碾壓行駛速度開始11、時用慢速(宜為23km/h),最大速度不超過 4km/h。4.5分層填筑為便于施工和保證填筑質量,每個填筑層的繼配碎石與包邊土保持同步施工,過渡段與路堤錯開填筑,先填筑一層路堤后隨后填筑一層繼配碎石。填筑區域放樣為保證填層邊部的壓實質量,每一填層都應進行施工放樣,放出填層中線和填筑邊線,為保證填層邊部的壓實效果,填筑時已將兩側路基各加寬3050cm,填筑后按結構物寬度刷坡(包邊土填筑)。根據結構物高度和填筑層序確定各層填筑區域,用白灰撒線標識出繼配碎石填料的邊界線及每車料的攤鋪面積分界線(網格線)。攤鋪整平填料運輸至填筑場地后按照指定卸料區有序堆料,采用推土機按全路面寬均勻攤鋪,經推土機攤鋪后12、層面高程比計劃松鋪高程高4cm。用壓路機快速靜壓1遍后再用平地機初平和精平,填料層面略高于松鋪高度0.51.0cm。每一攤鋪層填料中的粗細料應攤鋪均勻,使填料層厚均勻層面平整。碾壓夯實按照擊實試驗和工藝試驗確定的最佳含水量-1%+2%的范圍進行填料含水量控制,若含水量超出最佳含水量的-1%+2%時,應及時晾曬或灑水翻拌。當填料處于最佳含水量控制范圍時,即可進行碾壓。過渡段的碾壓采用大、小型振動機械化結合進行碾壓,橋臺等背后2m范圍內嚴禁大型振動機械駛入,避免其對橋臺等結構物造成擠壓。碾壓時先靜壓后弱振,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強振的步驟進行碾壓;直線段由兩邊向中間,曲線段由內側向外側,縱向進退進行,13、橫向輪跡重疊不小于40cm,做到無漏壓,無死角,碾壓均勻;按照工藝試驗確定的壓實參數控制壓實速度和壓實遍數,一般壓路機的碾壓速度頭兩遍以1.571.7Km/h為宜,以后用2.02.5Km/h最大碾壓速度不宜超過4.0Km/h。施工縫搭接碾壓。過渡段與路堤段交界處應互相重疊壓實,縱向重疊長度不小于2.0m。 5.施工質量控制5.1地基處理,基坑回填和防滲水措施嚴格按照設計和規范要求施作,施工過程中注意保護防水結構不受破壞。5.2原材料進場后必須進行檢測,驗收合格后方可用于填料拌合及填筑施工。5.3填筑厚度控制:根據工藝試驗參數確定鋪筑厚度,對壓路機碾壓部位每層最大壓實厚度不宜超過30cm,最小壓14、實厚度不宜小于15cm;小型機具壓實部位每層松鋪厚度控制在1520cm,壓實厚度不大于15cm;在橋臺、涵洞或框架橋背后左中右處用紅油漆標出分層松鋪厚度和填層序號。5.4填料平整度及均勻性控制:基床表層以下部分采用推土機粗平、平地機精平,靠近結構物人工配合進行局部處理,確保層厚及拌合料均勻。5.5級配碎石基床施工縫設置與處理:縱向單層單機攤鋪一次攤鋪成型,不留縱向施工縫。橫向施工縫設置每工作日結束時自然形成橫向施工縫;中途停機30min以上時作施工縫處理。施工縫采用平口接口,即在第一段施工終止前將端頭攤鋪平齊壓實,接縫施工時用切縫機將第一段在施工高程和平整度合格處予以切齊,清除切除的繼配碎石,15、灑適量水滋潤切縫處,然后再攤鋪新的繼配碎石混合料。上下層的施工橫縫保持錯開3m的間距,禁止上下層的橫縫位置重疊影響基床整體性。5.6養護:填料碾壓后立即封閉施工區,防止其他車輛或機械碾壓新填筑層,及時灑水養護。剛碾壓過的填料層上不得急轉彎或急剎車。5.7上下層間處理:在攤鋪層前先要對下層進行處理,首先是要清除污染物;其次是要將下層面適當拉毛并清掃干凈;并適當灑水滋潤填料層,以保證上下層之間的結合性良好。5.8邊坡平順及壓實控制:過渡段與路堤、路塹邊坡連接處順接采用人工掛線精細順接,過渡段本體填筑局部不利于機械操作地段也采用人工掛線精細刷坡。6.質量標準及檢測填筑作業時,按照下列標準進行質量控制16、。每道工序完成后,質檢人員和試驗人員應按照下列要求進行檢驗。6.1過渡段基底處理檢測過渡段基底處理應按設計要求與橋臺、橫向結構物、相鄰路堤的基底處理同時進行,路堤高度H3.0m的路堤,原地面處理應符合下表的規定。H3.0m時,過渡段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動碾壓機碾壓密實,地基系數K3060 MPa/m。過渡段路堤高度H3.0m的原地面處理壓實標準項目壓實標準改良細粒土砂類土及細礫土碎石類及粗礫土地基系數K30(Mp/m)110130150動態變形模量Evd(Mpa)404040空隙率n(%)-2828壓實系數K0.95-檢驗數量:每個過渡段抽樣檢驗壓實系數K(或孔隙率n)3點,其中:距路基邊線17、1m處左、右各1點,路基中部1點;或抽樣檢驗地基系數(K30)2 點,其中:距路基邊線2m處1點,路基中間1點。檢驗方法:按施工試驗細則的方法進行檢測。6.2臺(涵)背基坑回填檢測基坑采用繼配碎石回填時,應分層回填,并采用小型振動機械壓實,其壓實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數量:每個基坑施工單位抽樣檢驗2點。檢驗方法:動力觸探試驗。基坑回填頂面高程的允許偏差為50mm。檢驗數量:施工單位每個基坑抽樣檢驗2點。檢驗方法:水準儀測量。6.3分層填筑檢測基床表層以下過渡段級配碎石填層的壓實質量應按下表采用地基系數K30 、動態變形模量Evd和孔隙率n三項指標控制?;脖韺右韵录壟渌槭顚訅簩崢藴薯椖康鼗?8、系數K30(Mp/m)動態變形模量Evd(Mpa)空隙率n(%)壓實標準1505028檢驗數量:每壓實層抽樣檢驗孔隙率n各3點,其中距路基兩側填筑級配碎石邊線1m處左、右各1點,路基中部1點;每填高約30cm抽樣檢驗動態變形模量3點,其中1點必須靠近橋臺或橫向結構物邊緣處;每填高約60cm抽樣檢驗地基系數K30、動態變形模量Evd2 點,其中距路基兩側填筑級配碎石邊線2m處1點,路基中部1點。檢驗方法:按試驗細則的方法進行檢測。在填筑壓實過程中,應保證橋臺、橫向結構物穩定、無損傷。檢驗數量:全部檢驗。檢驗方法:觀察。填料應分層壓實。采用大型壓路機械碾壓時,每層的最大壓實厚度不宜超過30cm,最19、小壓實厚度不宜小于15cm;采用小型振動壓實設備碾壓時,填料的虛鋪厚度不應大于20cm,具體的攤鋪厚度及碾壓遍數應按工藝試驗確定并經監理單位確認的工藝參數進行控制。每壓實層應平整無積水現象。檢驗數量:抽樣檢驗6處(左、中、右各2處)。檢驗方法:觀察,尺量。級配碎石中水泥摻加劑量允許偏差為試驗配合比0+1.0%檢驗數量:每過渡段每填高約90cm抽樣檢驗3處(左、中、右各1處)。檢驗方法:滴定法檢測。過渡段的允許偏差、檢驗數量及檢驗方法應符合下表的規定。過渡段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表序號檢驗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數量檢驗方法1中線至邊緣距離0,+50mm每過渡段抽樣檢驗3點尺量2寬度不小于設計值每過渡段每層20、抽樣檢驗2點尺量3橫坡0.5%每過渡段抽樣檢驗2個斷面坡度尺量4平整度不大于15mm每過渡段抽樣檢驗5點2.5m長直尺量測5邊坡坡率3%設計值每過渡段每側抽樣檢驗6點坡度尺量基床表層以下級配碎石填層的允許偏差、檢驗數量及檢驗方法應符合下表的規定?;脖韺右韵录壟渌槭顚釉试S偏差表序號檢驗項目允許偏差施工單位檢驗數量檢驗方法1縱向填筑長度不小于設計值每層抽樣檢驗3點,左、中、右各1點尺量2縱向填筑坡度不大于設計值每層抽樣檢驗3點,左、中、右各1點尺量計算7.施工中注意的質量問題7.1“近年來鐵路施工的關鍵在路基,路基施工的關鍵在過渡段”,必須從選材、配比、壓實等方面嚴格掌握,使各項指標滿足規范和21、設計要求,保證厚度的前提下,K30、n值必須達標;7.2 K30值的測定一般在碾壓完成后隨時檢測。其后隨著時間推移表面水分蒸發板結而逐漸增大,基本上呈線性增長,有時3天后可增長50Mpa/m以上。作為一檢測指標,K30的測定時限應予明確。7.3按“鐵路路基驗標要求”進行路基面檢查。其中包括中線、路肩的位置;路拱平順,肩線平直、肩棱整齊、曲線圓順、線形美觀,路面平順等。過渡段的施工應注意事項:一是提高認識定位,尤其是過渡段施工環節;二是注重技術交底、規范的學習與執行,注重細節與過程控制;三是配足資源,保證現場的人員、機械物資,滿足施工開展的客觀條件;四是深入施工一線,靠前指揮,合理組織,加強安全22、質量監控。 7.4涵洞兩側應同步填筑,大型壓路機能碾壓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與基床表層填筑要求相同填筑厚度大于1m后,才可采用大型振動壓路機碾壓,方可通行大型施工機械。8.安全健康與環境管理8.1安全要求8.1.1運輸車輛嚴禁人、料混裝;運輸車輛行駛速度不宜過快。為了確保運輸車輛就位良好和安全進出,應安排專人指揮。8.1.2路橋過渡段、路涵過渡段等工程的施工必須與相鄰結構物建立統一的指揮系統,制定統一的安全制度,保證過渡段施工與相鄰橋梁、涵洞等結構物的施工指揮信息暢通,保證過渡段與相鄰結構物施工的安全。8.1.3夜間路橋過渡段、路涵過渡段的施工應加強照明設施,確保過渡段及相鄰結構物的施工安全。823、.1.4各種機械操作人員和駕駛人員,必須持有操作合格證,不準操作人員操作與操作證不相應的機械;不準將機械設備給無操作證的人員操作,對機械操作人員要建立檔案,專人管理。8.2環保要求8.2.1在過渡段施工中生產、生活污水應經過污水沉淀池凈化后,達到要求時再排入河道中。過渡段施工現場應保持臨時排水系統暢通,不應出現淤泥積水現象。8.2.2雨季施工時應做好路基的防排水和河道防汛準備。在運輸水泥等易飛揚的物料時用篷布覆蓋嚴密,并裝量適中,不得超限運輸。施工便道和運輸道路經常灑水,確保把道路灰塵大氣污染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施工車輛裝渣前應進行灑水防塵;在設備選型時選擇低污染設備,并安裝空氣凈化系統,確保機械尾氣達標排放。施工場界噪聲按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1823)的要求控制。盡量選用低噪聲的機械設備和工法。在距居民較近的施工現場,對主要噪聲源如空壓機、裝載機等采用有效的吸聲、隔音材料做封閉隔聲或隔聲屏,使其對居民的干擾降至規定標準。施工營地和施工現場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統一棄于指定地點,不得隨意堆放。報廢材料應立即運出現場并進行掩埋處理。對于施工廢棄的零碎配件、邊角料、水泥袋、包裝箱等及時進行收集清理并搞好現場衛生,以保護自然環境與景觀不受破壞。盡量不使用難于降解的材料作為包裝物品,施工中用于養護的土工布或塑料膜在用完后不得隨意丟棄,統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