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間距和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作業指導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78204
2024-09-06
4頁
25.04KB
1、鋼筋間距和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作業指導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發 布: 二XX年X月 鋼筋間距和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作業指導書1. 編制目的為規范本實驗室混凝土內部鋼筋位置和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方法,提高檢測精度,特制定本作業指導書。2. 適用范圍適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以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實體中鋼筋保護層厚度、鋼筋分布、幾何尺寸的檢測。3. 編制依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規程(JGJ/T52-2008)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50344-2004)4. 檢測前準備42、.1儀器在檢測前應進行預熱或調零,調零時探頭必須遠離金屬物體。在檢測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儀器是否偏離初始狀態并及時進行調零。4.2 檢測前宜具備下列資料:工程名稱及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名稱;結構或構件名稱以及相應的鋼筋設計圖紙資料;混凝土是否采用帶有鐵磁性的原材料配制;檢測部位鋼筋品種、牌號、設計規格、設計保護層厚度、結構構件中是否有預留管道、金屬預埋件等;必要的施工記錄等相關資料;檢測原因。5. 檢測程序5.1根據鋼筋設計資料,確定檢測區域鋼筋的可能分布狀況,并選擇適當的檢測面。檢測面宜為混凝土表面,應清潔、平整,并避開金屬預埋件。5.2對于具有飾面層的構件,其飾面層應清潔、平整,并與基3、體混凝土結合良好。飾面層主體材料以及夾層均不得含有金屬。對于含有金屬材質的飾面層,應進行清除。對于厚度超過50mm的飾面層,宜清除后進行檢測,或者鉆孔驗證。不得在架空的飾面層上進行檢測。5.3對于含有鐵磁性原材料的混凝土應進行足夠的實驗室驗證后方可進行檢測。5.4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結構部位和構件數量,應符合下列要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結構部位,應由監理(建設)、施工等各方根據結構構件的重要性共同選定;對梁類、板類構件,應各抽取構件數量的2%且不少于5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有懸挑構件時,抽取的構件中懸挑梁類、板類構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對于鋼筋分布或幾何尺寸的檢測根據委托方要求進行檢驗。54、.5對選定的梁類構件,應對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對選定的板類構件,應抽取不少于根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對每根鋼筋,應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測量點。5.6進行鋼筋位置檢測時,探頭有規律地在檢測面上移動,直到儀器顯示接收信號最強或保護層厚度值最小時,結合設計資料判斷鋼筋位置,此時探頭中心線與鋼筋軸線基本重合,在相應位置做好標記。按上述步驟將相鄰的其它鋼筋逐一標出。5.7鋼筋定位后可進行保護層厚度的檢測:設定好儀器量程范圍及鋼筋直徑,沿被測鋼筋軸線選擇相鄰鋼筋影響較小的位置,并應避開鋼筋接頭,讀取指示保護層厚度值C。每根鋼筋的同一位置重復檢測2次,每次讀取1個讀數。對同一處讀取5、的2個保護層厚度值相差大于1mm時,應檢查儀器是否偏離標準狀態并及時調整(如重新調零)。不論儀器是否調整,其前次檢測數據均舍棄,在該處重新進行2次檢測并再次比較,如2個保護層厚度值相差仍大于1mm,則應該更換檢測儀器或采用鉆孔、剔鑿的方法核實。檢測鋼筋間距時,應將連續相鄰的被測鋼筋一一標出,不得遺漏,并不宜少于7根鋼筋,然后量測第一根鋼筋和最后一根鋼筋的軸線距離,并計算其間隔數。檢測鋼筋間距時,可根據實際需要,采用繪圖方式給出結果,可分析被測鋼筋的最大間距、最小間距,和平均鋼筋間距。6.檢測結果判定6.1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時,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的允許偏差,對梁類構件為+10,-7;對板類構件為 +8,-5。6.2對梁類、板類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分別進行驗收。6.3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驗收合格應符合下列規定: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檢驗結果應判為合格;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數量的構件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檢驗結果仍應判為合格;每次抽樣檢驗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于6.1條規定允許偏差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