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產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79144
2024-09-06
17頁
48.50KB
1、企業生產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企業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1.3事故類型1.3.1甲苯易中毒。主要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頭痛、焦慮、惡心、嘔吐、腹痛、便秘等。肝損害一般在中毒數日后出現,肝臟腫大,肝區痛,可出現黃疸。經皮膚吸收中毒者,皮膚出現水泡、水腫、粘糙,局部麻木、瘙癢、灼痛。1.3.2乙酸乙酯中毒。乙酸乙酯蒸氣麻醉性強,大量吸入會引起急性中毒。液體與皮膚接觸會引起皮炎。液體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口服能引起消化道的刺激和腐蝕。1.3.3丁酯類中毒。丁酯類具2、有明顯的刺激和致敏作用。高濃度接觸直接損害呼吸道粘膜,發生喘息性支氣管炎,表現有咽喉干燥、劇咳、胸痛、呼吸困難等。重者缺氧紫紺、昏迷。可引起肺炎和肺水腫。蒸氣或霧對眼有刺激性;液體濺入眼內,可能引起角膜損傷。液體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口服能引起消化道的刺激和腐蝕。慢性影響:反復接觸本品,能引起過敏性哮喘。長期低濃度接觸,呼吸功能可受到影響1.3.4丁酮中毒。丁酮有輕度麻醉和刺激作用,并可引起窒息。急性中毒:出現粘膜刺激癥狀、嗜睡、血壓稍升高,心率增快。高濃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昏迷。1.3.5噪聲。長時間處于噪音環境,會引起聽力減弱、下降,時間長可引起永久性耳聾;并引發消化不良、嘔吐、頭痛、血壓升高、3、失眠等全身性病癥。1.4危害程度及范圍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如果原因分析不準確,組織人員盲目施救,或者周邊人員撤離不及時會導致營救人員或無故群眾的二次傷害,同時會發生氣體燃燒爆炸、污染環境等次生災害。2.組織機構及職責2.1領導機構及職責組織機構和職責見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救援預案中第3條“應急組織機構和職責”。2.2工作小組及職責組織機構和職責見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救援預案中第3條“應急組織機構和職責”。3.處置程序3.1應急預警3.1.1預警條件3.1.1.1空氣中有刺激性或異常氣味,眼睛、喉嚨感覺不適,呼吸困難等。3.1.1.2有毒物質發生泄漏,現場可燃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報警4、。3.1.1.3發現作業現場有人暈倒。3.1.1.4進入有限空間未進行有效隔離、置換、通風、檢測分析,未佩戴個體防護用品。3.1.1.5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人員,聯系無反應等。3.1.2預警方式、方法3.1.3現場出現事故征兆時,在事故地點及附近的人員首先排除事故隱患,利用電話、對講機或派出人員等方法,迅速將情況和危害程度向作業班組長和生產值班調度匯報。各組成員攜帶各自的搶險工具,趕赴出事現場。3.2信息報告3.2.1作業班組長和生產值班調度要根據事故的性質和蔓延趨勢,迅速做出應急處理措施;如事故難以效控制,迅速向部門各級負責人匯報,向應急值班室報警,并對可能受事故波及區域的人員發出警報通知。3.5、2.2公司應急救援聯絡電話和應急指揮中心辦公室聯系電話詳見公司電話號碼一覽表。公司24小時應急值班室:*,報警內線*。3.2.3公司應急值班室接到報警后立即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接到匯報后總指揮應立即宣布啟動本應急預案,事故快報(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人員傷亡、事故現狀、實施救援情況及事故發展預測)總指揮或副總指揮審核后,在1小時內分別向上級公司、當地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報告。3.2.4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現場情況;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已經采取的措施。3.2.5應急值班室要有對外部聯系電話,包括上級有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電6、話聯系方式。可采用電話、手機、傳真等方式對外聯系和求援。3.3應急響應3.3.1事故分級3.3.1.1根據事故嚴重程度、可控性、救災難度和影響范圍,將事故分為三級。3.3.1.2級危害事故:3人以上出現急性職業病患者。3.3.1.3級危害事故:1-3人出現急性職業病患者。3.3.1.4級危害事故:1人出現急性職業病患者。3.3.2應急響應分級3.3.2.1采取“分級響應”的原則,由現場負責人根據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圍、影響力大小、人員及財產損失等情況,判斷突發事件的等級,匯報相應的領導,由相應的領導決定起動對應等級的應急預案。3.3.2.2級危害事故:3人以上出現急性職業病患者,公司7、安委會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安排疑似人員及時確診治療,并及時上報政府主管部門。3.3.2.3級危害事故:1-3人出現急性職業病患者,公司安委會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協同公司人力行政部安排疑似人員及時確診治療,并向公司安委會上報。3.3.2.4級危害事故:1人出現急性職業病患者,所屬車間及時向人力行政部匯報,及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及時確診治療。3.3.3響應程序3.3.3.1應急指揮3.3.3.1.1發生非傷亡、經濟損失較小的事故,由單位負責人或現場負責人負責啟動現場處置方案,本預案進入預備狀態;3.3.3.1.2發生一般事故,立即啟動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同時報告上級單位、汕頭市安全生產8、監督管理局、汕頭市經信局等;3.3.3.1.3發生較大及以上傷亡事故,立即啟動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同時報告上級單位、汕頭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汕頭市經信局,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3.3.3.1.4應急值班室接到事故匯報后,立即向總經理匯報,由總經理(總經理不在由副總經理負責)下達命令,啟動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值班調度員接到啟動應急預案命令后,立即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到調度指揮中心召開緊急會議。3.3.3.2應急行動3.3.3.3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到達調度中心后,由總指揮下達救援命令,根據事故情況,分析判斷事故嚴重程度、波及范圍、存在的威脅,確定先期救援方案;3.3.3.4按照應急救援指9、揮部的指令,現場搶救組進行現場偵查,組織或協助事故單位開展搶險救災工作;3.3.3.5保障技術組針對事故現場情況,制定詳細的搶險救災方案,報應急救援指揮部批準后實施,營救受難人員。3.3.4資源調配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事故性質、影響范圍、災害程度,及時*人民醫院、汕頭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發出救援請求,請求上級部門給予醫療救護隊伍、技術專家等救援支持。同時安排專人做好應急救援物資的調配工作。3.3.5應急搶險3.3.5.1當發現有人出現急性職業病后,應立即關閉運轉機械,現場有關人員立即向周圍人員呼救,同時向部門負責人報告。3.3.5.2事故單位員工在發生事件時應立即佩戴好個人防護器材,檢查有無人員10、中毒,并采取關閥、切斷物料、停機等應急措施;3.3.5.3事故周邊單位人員在接到事件預警報告后,立即做好個人防護工作,按照相關應急預案,統一指揮,協助事故單位實施應急措施,在接到撤離指令時,必須嚴格做好撤離,疏散等工作。3.3.5.4保證值班人員上崗到位齊全,確保值班電話24小時通訊聯系暢通,及時了解現場及其他方面信息。3.3.5.5接到預警信息后,迅速上報本部門領導,同時立即發布戰斗指令,全體人員配戴好個人防護裝備,隨時準備趕赴現場實施救援。3.4擴大應急3.4.1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搶救組和現場搶救指揮部要立即向救援指揮部匯報;3.4.2由11、應急救援總指揮決定向上級部門求救,請求兄弟單位或政府部門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3.4.3必要時公司應急總指揮部可決定組織事故現場周圍人員進行緊急疏散或轉移,或請求地方政府組織周邊群眾進行緊急疏散或轉移。3.5信息公開3.5.1按照“積極主動公開”的要求,把生產安全事故信息更多、更全面、更細致地告知社會公眾,在滿足群眾知情權的同時,自覺接受社會監督。3.5.2事故調查組應在2小時內將生產安全事故信息對媒體、社會、居民公開,及時準確發布采取的事故處置舉措、搶險救援進展,回應社會關切,消除公眾疑慮。3.5.3事故調查組應及時跟蹤事故救援情況,將傷亡、經濟損失等情況及時12、公開發布。3.6后期處置3.6.1救援結束后對現場進行恢復,對損失情況進行檢查,確定設備損壞情況和搶修方案。3.6.2對事故搶險人員、器材進行清點,并撤離現場。3.6.3公司組織各方資源開展搶修,盡快恢復正常生產。3.6.4公司在事故發生后2日內組織事故原因調查分析,填寫事故原因分析記錄,并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報請安委會批準后實施。3.6.5安委會對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驗證。3.6.6配合上級部門和政府部門開展事故調查,做好傷員及家屬善后工作。3.7應急保障3.7.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其工作小組按照日常工作分工做好應急物資和裝備準備,各種器材應指定專人保管,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13、態,重點器材應設救援器材柜,專人保管以備急用。3.7.2醫療器材:擔架、氧氣袋、塑料袋、小藥箱等應存放在施工現場醫務室或辦公室;3.7.3搶救工具:一般公司常備工具即基本滿足使用,日常存放于施工現場倉庫;3.7.4照明器材:手電筒、應急燈36伏以下安全線路、燈具等存放在施工現場倉庫內;3.7.5通訊器材:電話、手機、對講機、報警器等由個人分別保管;3.7.6交通工具:公司常備值班急用車輛,停放于小車庫、辦公樓門前;3.7.7防護用品:包括防護服、防護帽、防護眼鏡、手套、呼吸器、防毒面具等。3.7.8圖表資料:包括季風玫瑰圖、消防器材分布圖、壓力管路系統圖、供電系統圖、程控電話安裝圖、給水排水系14、統圖、公司廠區平面圖等。4.1處置原則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充分準備、措施果斷;先救人員、后保設備、單位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4.2危險源監控4.2.1監控方式監控方式要堅持技術監控為主,人工監控為輔的原則,建立完善技術監控手段,全天候掌握和控制危險源運行參數,保證危險源的安全穩定運行;對不具備技術監控手段和措施的危險源,要制定可靠的人工監控方式,定期檢查確認,及時發現和解決出現的問題和隱患。4.2.2監控方法4.2.2.1建立健全職業健康衛生管理制度,落實監控措施;4.2.2.2建立職業健康衛生監護臺賬,檔案;4.2.2.3企業每年進行一次有毒有害氣體濃度監測、檢測;4.2.2.4企業所有的壓15、力容器,壓力管道按規定定期檢測;4.2.2.5安全附件和儀表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檢定,主要包括各儲罐、壓力容器、壓力儲罐應該配備的安全閥、壓力表等;4.2.2.6設置有毒和可燃氣體報警設施并定期校正;4.2.2.7重點關鍵部位設置攝像頭監控;4.2.2.8企業和各部門對接觸職業危害場所定期安全檢查,落實整改措施;4.2.2.9制定日常檢查表,專人巡檢,做好檢查記錄;4.2.2.10設備定期保養并保持完好;4.2.2.11做好交接班記錄。4.2.3預防措施4.3處置措施4.3.1有毒物質泄漏中毒處置措施4.3.1.1最早發現事故者應發出預警信號,依據事態發展,配合中控員全權負責,直接進行停止物16、料輸送泵,關閉電動閥。采取一切辦法切斷事故泄漏源頭。4.3.1.2發生事故的單位,應迅速查明事故發生源點、部位和原因,及時向當班組長及應急救援組報告。4.3.1.3當班組長接到事故報警后,應迅速要求事故單位查明事故部位(裝置)和原因,并依據事故情況決定下達啟動救援的指令。4.3.1.4應急隊伍到達事故現場后,按照急性職業病事故應急預案實施救援。首先進行事故現場偵察,同時聯系事故單位人員,詢問現場是否有受傷、中毒被困人員,若現場有被困人員,則立即組織應急人員配戴好個人防護器具,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展開事故現場傷亡人員的搜救、搶出任務,以最快速度將傷員及中毒者脫離現場交醫療組搶救;搜救過程17、要及時向應急救援組匯報工作進展情況。4.3.1.5救援人員負責對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提供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等器材保障工作。4.3.1.6依據事態發展情況和應急救援需求,應急救援組可向上級公司請求支援。4.3.2儲存設施發生泄漏處置措施4.3.2.1采取隔離和疏散措施,避免無關人員進入事件發生危險區域,并合理布置消防和救援力量;4.3.2.2迅速將受傷、中毒人員送往醫院搶救;組織醫療專家,保障治療藥物和器材的供應;4.3.2.3根據儲存設施救護的特點及風向,合理組織撲救工作;4.3.2.4采取防泄漏、防擴散控制措施,防止火勢蔓延;4.3.2.5對災區附近受威脅的儲存設施,應及時采取冷卻、退18、料、泄壓等措施,防止升溫、升壓而引起火災爆炸;4.3.2.6在撲救火災過程中,應有足夠數量的滅火用水、消防器材,以應對沸溢和噴濺等突發情況;4.3.2.7當泄漏、火災失控時,應密切關注儲存設施燃燒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征兆,應及時采取緊急撤離危險區等應變措施;當疏散現場周邊大面積人群時,現場應急指揮部應協助當地政府機構做好相關工作。4.3.2.8處理完畢,立即組織火災現場的清理和洗消工作。4.3.3容器發生泄漏處置措施4.3.3.1采取隔離和疏散措施,全力救助傷員;4.3.3.2重點做好現場救援人員的防中毒和防窒息措施;4.3.3.3采取工藝隔斷和堵漏措施,減少可燃物料、有毒氣體的擴散。4.3.319、.4堿性物質泄漏時。應按規定穿戴好防護用品,關閉有關閥門,改變工藝流程或降負荷,同時采取措施堵塞泄漏點,以防止進一步泄漏。泄漏點被控制后,要及時將現場泄漏物進行收容、稀釋、中和處理,防止二次事故的發生和環境污染。4.3.3.5酸性物質泄漏時。中毒者應立即脫離現場,給予鎮靜止痛藥物。呼吸道刺激癥狀嚴重時,可用6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和吸氧。注意防治肺水腫,并給予祛痰、解痙、消炎等對癥處理。局部灼傷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并脫下污染衣服,使用25碳酸氫鈉溶液中和沖洗后再以清水沖洗,并依照熱灼傷處理。眼部灼傷,可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少15分鐘以上,再以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而后進行止痛、抗感染和其他眼20、科處理。4.3.4發現疑似職業病患者處置措施4.3.4.1人力行政部及時向疑似患者書面告知診斷結果,同時安排疑似患者確診治療。4.3.4.2公司安委會下發職業病危害防治專項大檢查通知:重點檢查生產裝置跑、冒、滴、漏治理及防腐措施落實情況;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設施維護和檢修記錄落實情況;職業危害應急救援器材、勞動防護個人用品佩戴使用保養情況;職業病防治管理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執行落實情況;有毒有害可燃氣體報警器運行管理情況。4.3.4.3人力行政部委托有資質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檢測,出具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對超出接觸值得危害因素立即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發生次生疑似患21、者。4.4急救措施4.4.1強堿類急救措施。急速離開污染區,安靜休息保暖,如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吸氧,眼部刺激用水或2%碳酸氫鈉沖洗,結膜炎可用醋酸可的松軟膏點眼,靜脈注射美藍加入葡萄糖溶液,或注射硫代硫酸鈉,促使血紅蛋白復原,控制中毒性肺炎與肺水腫發生。皮膚灼傷時,應及時用流水充分沖洗,洗滌至皂樣物質消失后,再按燒傷處理。眼灼傷時先用流水沖洗,再選擇適當的中和藥物如硼酸水大量沖洗,特別要注意穹窿部要沖洗徹底。4.4.2強酸類急救措施。皮膚用大量清水或碳酸氫鈉沖洗,酸霧吸入者用2%碳酸氫鈉霧化吸入。經口誤服,立即洗胃,可用牛奶、豆漿及蛋白水、氧化鎂懸浮液,忌用碳酸氫鈉及其他堿性藥洗胃。大量22、清水沖洗皮膚,特別對眼要用流動水及時徹底沖洗,并用硼酸或稀醋酸液中和堿類。經口誤服,引起消化道灼傷,用牛奶、豆漿及蛋白水或木炭粉保護粘膜。中毒者應立即脫離現場,給予鎮靜止痛藥物。呼吸道刺激癥狀嚴重時,可用6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和吸氧。注意防治肺水腫,并給予祛痰、解痙、消炎等對癥處理。局部灼傷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并脫下污染衣服,使用25碳酸氫鈉溶液中和沖洗后再以清水沖洗,并依照熱灼傷處理。眼部灼傷,可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少15分鐘以上,再以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而后進行止痛、抗感染和其他眼科處理。4.4.3甲苯中毒急救措施。迅速將病人移離中毒現場至空氣新鮮處;皮膚污染者,立即除去污染衣物,有23、條件時,協助消防部門對危重病人進行洗消。中毒病人應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條件予以吸氧,注意保暖。當短期內出現大批中毒病人,應首先進行現場檢傷分類,優先處理紅標病人。(1)現場檢傷分類a)紅標,具有下列指標之一者:昏迷;抽搐。b)黃標,具有下列指標之一者:譫妄狀態;嗜睡;意識朦朧、混濁狀態。c)綠標,具有下列指標者:頭昏、頭痛、乏力、惡心、嘔吐等表現。d)黑標,同時具有下列指標者:意識喪失,無自主呼吸,大動脈搏動消失,瞳孔散大。(2)現場治療對于紅標病人要保持復蘇體位,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黃標病人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出現反復抽搐、休克等情況時,及時采取對癥支持措施。綠標病人脫離環境后,暫不予特殊處理,24、觀察病情變化。(3)病人轉送中毒病人經現場急救處理后,應立即就近轉送至綜合醫院繼續觀察和治療。4.5注意事項4.5.1進入事故現場的救援人員必須根據發生中毒的毒物,選擇佩戴個體防護用品。4.5.2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后,應立即詢問中毒人員、被困人員情況;毒物名稱、泄漏量等,并安排偵查人員進行偵查,內容包括確認中毒、被困人員的位置;泄漏擴散區域及周圍有無火源、泄漏物質濃度等,并制定處置具體方案。4.5.3確定警戒區域,設置警戒標志,疏散警戒區域內與救援無關人員至安全區域,切斷火源,嚴格限制出入。救援人員在上風、側風方向選擇救援進攻路線。4.5.4確定警戒區域,設置警戒標志,疏散警戒區域內與救援無關人25、員至安全區域,切斷火源,嚴格限制出入。救援人員在上風、側風方向選擇救援進攻路線。4.5.5設定隔離區,封閉事故現場,緊急疏散轉移隔離區內部所有無關人員,實行交通管制。4.5.6實時監測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及時調整隔離區的范圍,控制泄漏源,實施堵漏、回收或稀釋等措施處理泄漏介質,防止次生災害發生。4.5.7事故處置應按照“先人后物、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原則實施救援。4.5.8事故相鄰單位應及時提供防護器材等救援所需的工具,事后由各單位自行補充處置。4.5.9對于有毒有害物質泄漏時,要嚴格控制非防爆電器設備、工具等易產生火花器具的使用,及時驅散和稀釋泄漏物,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引發次生災害。4.5.10應急救援結束后對應急救援人員、搶險器材等進行洗消,嚴格控制洗消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