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腸道傳染病應急處置操作作業指導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79339
2024-09-06
14頁
61.54KB
1、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腸道傳染病應急處置操作作業指導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發 布: 二XX年X月 xx市xx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目的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腸道傳染病,規范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處理程序,提高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的現場處置能力,又快又好的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制定本規范。2、適用范圍本規范適用甲類傳染病中的霍亂,乙類傳染病中的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類傳染病中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以及其他通過腸道傳播的一大類病毒傳染病。病死率很高的致病性大腸桿菌O157:H72、,脊髓灰質炎所引起的暴發流行亦參照本規范開展現場處置。3、人員職責3.1應急組組長:負責對事件的核實和隊員的管理及指揮.現場工作結束后和流行病學組長共同撰寫突發件事的初始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3.2流行病學調查組:組長負責對事件提出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制定采樣方案,確定檢測項目,隊員負責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協助采樣并開列采樣單及檢測送檢單。負責制定現場消毒方案,指導消毒用藥劑量,檢查消毒效果。相關應急隊員服從組長指揮,依據工作步驟完成現場消毒處理工作,并做好消毒前、后環境樣品的采集、編號、填寫檢測送檢單及時送檢。3.3檢驗組:檢驗組負責準備采樣器材、試劑,檢驗人員配合流調人員完成相關采樣工作并3、及時送實驗室檢測。4.工作步驟4.1 疫情接收與核實疫情值班人員或法定疫情報告人接到疫情報告后,均要詳細詢問并記錄報告人的聯系方式和事件經過,然后報告中心應急辦,由應急辦負責對報告信息分類處理。未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疫情、可疑院感事件、不明原因疾病等由疾控科進行疾病檢診、流調、采樣、處置,流調及處置結果報區衛生局業務主管科室和市疾控中心,同時提供所發生腸道傳染病的詳細個案流調資料及采取的措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要求,聯系人及聯系電話;對達到或可能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事件,應急辦立即向應急小組領導報告,得到指令后再電話報告區衛生局,同時通知中心各應急小組組長;應急小組長接4、到通知后,立即通知隊員到指定地點集中,檢驗組人員需準備采樣用具,流調人員到應急庫房領取應急處置物資,并著手準備消毒器材、藥品,30分鐘內做好相關工作,前往事發現場。4.2組織準備:4.2.1物資準備:主要準備消殺藥械、采樣用品、個人防護用品、診斷試劑、預防藥、電腦、照相機、人民幣、錄音設備等。4.2.2應急資料:現場聯系人電話和工具書、各種腸道傳染病診斷標準、相關技術資料、相關個案調查表、流調專用記錄紙、消毒工作記錄、病人/疑似病人隔離轉運通知書、病人/疑似病人隔離控制通知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疫情處置技術指導建議書等。4.2.3應急器材:體溫表、消毒棉花及酒精、噴霧器、滅菌粉/片、消毒桶5、和消毒盆等、余氯試紙、耐酸手套等。4.2.4采樣器具:靜脈采血管、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肛拭管、表面樣采樣管、無菌取水瓶、無菌食品袋、消毒棉簽等;4.2.5防護用品:普通口罩、橡膠手套、鞋套、長筒膠鞋、醫用工作服、醫用工作帽等。 4.2.6 應急組長清點物資無遺漏后,宣布出發。5、工作程序5.1核實診斷:到達現場后,找到現場負責人了解事件情況,并查看現場,明確下一步調查控制工作內容和重點;必要時先向現場指揮提出應急控制措施,控制局面。5.2應急隊員分工:流調組分別詢問病人、病人家屬、密切接觸者、醫生、執法監督人員、其他相關人員,并做好消毒準備工作;檢驗組立即收集患者或事件相關標本,防止標本流失; 6、5.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流調組長和有現場調查經驗的隊員找首診醫院或首診醫生了解情況、查閱病例,詢問病史、向病人詳細了解發病經過,核實發病時間、發病人數、發病地點、密切接觸者人數、死亡人數、實驗室檢查結果。向當地防保機構了解發病后采取的措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要求等。注意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如果疾病是經水或食物傳播的,則要詢問接觸的頻率、時間及性質,如果疾病自然史是未知的或不能作出適當的定義,則應詢問有關疾病傳播以及危險因子等問題。最后,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體征、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初步診斷,確定暴發或流行是否存在。5.2建立病例7、定義:定義病例運用簡單、容易應用和客觀的方法。現場調查早期建議用“較為寬松”的病例定義,以便發現更多可能的病例。現場調查后期的病例定義建議嚴格按照疾病的診斷標準,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進行病例定義。5.3編制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案: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和首次病例定義,編制流行病學現場調查方案,內容包括調查目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和使用的調查表格。5.4描述三間分布:針對發現病例的個體和其家庭以及周圍環境,按統一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進行個案調查,全面收集信息,詳細收集調查表中信息,盡量不留空白。主要調查病人、病人家屬、密切接觸者等相關人員的發病情況。5.4.1流行病學資料:病前5天至就醫前的就餐和活動情8、況,詳細調查病人患病前五天到就診時的就餐情況,要求調查到每一餐的就餐地點、就餐人員食譜種類,并了解就餐人員中有無發病人員。同時調查與那些人有生活接觸,如同餐、同宿、護理等情況,并追問每一天的解便次數和解便的詳細地點。消化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一般夏秋季多發。常有不潔飲食(水)、群體性聚餐和或與腹瀉病人、腹瀉動物、帶菌動物接觸史,或有去不發達地區旅游史。如為食物源性則常為集體發病及有共進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門菌(如鼠傷寒沙門菌等)、腸道致瀉性大腸桿菌(EPEC)、A組輪狀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感染則可在嬰兒室內引起爆發流行。5.4.2病人臨床表現:腹瀉、大便每日是否3次以上,有無里急后重,糞便的性9、狀異常,可為稀便、水樣便(黃水樣、清水樣、米泔樣或血水樣),亦可為粘液便、膿血便及血便,是否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腹痛、全身不適、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等。5.4.3 實驗室檢查:所有腹瀉病人要求醫院及時進行三大常規檢查。5.5樣品采集與送檢5.5.1 在流行病學調查中,對病人、密切接觸者以及可能被污染的環境、食物等在調查的同時應盡快確定樣品采集的種類、人群,及檢測項目,并開列采樣單協助檢驗組進行樣品采集,開列檢測送檢單及時送檢。5.5.2霍亂樣品采集與送檢 標本以病人糞便為主,水樣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糞量,亦可用堿性蛋白胨水濕潤的棉拭或10、采便管由肛門插入直腸內35cm處旋轉一圈輕輕取出。外環境標本應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用堿性蛋白胨水采集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疫點內所有人群的肛拭子和可能被上述人員污染的物體表面,用無菌瓶采集污染的飲用水、污水、糞坑、和可能污染的溝渠、魚塘、堰溏、江河水300ml,及時送檢。5.5.3 甲肝樣品采集 采集靜脈血5ml,注意避免溶血。5.5.4 痢疾樣品采集 可采用便盒留便、肛拭或采便管采便。5.5.5 傷寒副傷寒樣品采集 血液、骨髓各5ml,尿、糞便標本,玫瑰疹刮取物。5.5.6 感染性腹瀉 采集病人血液和糞便標本。5.5.7脊髓灰質炎 糞便是分離脊髓灰質炎病毒的主要標本,由于脊髓灰質炎病11、人糞便排出病毒主要是在麻痹前期和麻痹后二周內,排毒呈間歇性,故標本的采集應在病人麻痹后14d內采集二份糞便,二次采集的間隔為2448h,每份標本量58g。由于病毒對熱和對紫外線的不穩定性,因此采集的糞便應放在無菌的干凈容器內,4以下冷藏保存和帶冰運送,采集后應按規定貼好標簽,一周內送到指定的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5.6完善現場調查:根據初步調查的情況,找出現場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調查方案,進一步追蹤病人、密切接觸者和補充采樣等。5.7資料的收集整理:調查資料由專人收集,并進行統計學分析。5.8書面報告:包括初始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6、預防控制措施腸道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基本相12、同,但不同疾病又有不同的預防控制措施,為了便于現場操作,現將各種常見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歸納如下:6.1霍亂預防控制措施6.1.1嚴格隔離治療病人和帶菌者:病人臨床癥狀消失,病人和帶菌者停服抗菌藥物后,連續二天糞便培養未檢出霍亂弧菌者解除隔離。6.1.2疫點、疫區處理6.1.21 疫點、疫區的劃定6.1.2.2 疫點:指與病人、疑似病人或帶菌者同一門出入的住戶或與其生活有密切關系的若干戶為范圍。6.1.2.3疫區: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一般在農村以一個村或幾個村、一個鄉或毗鄰鄉,在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6.2疫點處理6.2.1隔離治療傳13、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要立即就地隔離治療。轉送病人時對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運送病人的工具要隨時消毒處理。6.2.2疫點消毒: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的吐瀉物和污染過的環境、物品、飲用水進行消毒。6.2.3驗便:對疫點內所有人員,自開始處理之日起每日驗便一次,第一次采便應在服藥前進行。6.2.4追蹤密切接觸者:對密切接觸者和密切接觸者的家人進行追蹤調查,對腹瀉病人進行隔離治療,對接觸者進行登記和預防服藥。6.2.5 密切接觸者預防服藥:可根據藥敏試驗情況和藥物來源選擇一種抗菌藥物,連服2天。6.2.6疫點的解除:在傳染源隔離后,疫點內所有人員驗便連續兩次陰性,無續14、發病人或帶菌者出現時可予以解除。如無糞檢條件,自疫點處理后5日內無新病例出現時亦可解除。6.2.7 疫區處理:加強飲用水消毒和水源管理、飲食衛生和集市貿易管理、做好糞便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及時進行殺蟲處理。6.2.8健康教育:對疫區內開展以預防消化道傳染病為主的健康教育活動。6.3甲型病毒性肝炎預防控制措施6.3.1 提高個人衛生水平,廣泛開展病從口入的衛生宣教。各單位應創造條件,提供流動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備餐具,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6.3.2 飲食行業應認真執行食品衛生法。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廳應實行分餐制或公筷制。6.3.3 要加強生食水產品的衛生監督。加強對產地水域的衛15、生防護,防止糞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6.3.4 要加強水源保護,嚴防飲用水被糞便污染。6.3.5 中小學要供應開水,學生自帶水杯。6.3.6 取締不符衛生條件的、無證的飲食攤販。6.3.7 做好環境衛生及糞便無害化處理。6.3.8 幼托機構要建立切實可行的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對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兒童實行一人一巾一杯制。對全托單位還應注意尿布消毒。使用的玩具各班組應嚴格分開并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 6.3.9 對甲肝病人的食品、便器、衣服、床單、注射針頭及其排泄物亦均應作消毒處理。6.3.10 消毒方法應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采用煮沸、福爾馬林、強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線等滅活病毒。6.3.11 應16、盡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鮮水果、蔬菜以及貝類食品。6.3.12 甲肝疫苗應急接種:對疫源地周圍的易感人群,接種甲肝減毒活疫苗,但接種率要達到95以上。6.3.13 免疫球蛋白應急接種:適宜于當傳染源已明確(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學校、醫院、家庭或其他單位中的成員以及暴露2周后的接觸者,接種時間越早越好,接種免疫球蛋白后,未出現肝炎臨床表現者,3個月以后補種甲肝疫苗。接種方法:丙種球蛋白按002ml0.04mlkg一次肌肉注射,亦有推薦用5mL一次肌注者。6.3.14 對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45天。6.3.15 食源性感染應檢查廚師的抗HAVIgM,確診后隔離治療。17、6.4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預防控制措施6.4.1傳染源:急性、慢性病人及帶菌者 急性病人應隔離治療。對炊管人員、飲食品制售人員、水源管理人員、托幼機構保教人員等重點行業人群中的患者應立即調離原工作崗位,及時訪視管理,并給予全程治療,直至癥狀消失后,二次大便培養陰性方可解除隔離。無便培養條件的情況下,應于癥狀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離(托兒患病后處理原則相同)。慢性痢疾和帶菌者應定期進行訪視管理,并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最敏感的藥物給予徹底治療,待大便培養連續三次(每次間隔一周)均為陰性,方可解除訪視管理。慢性痢疾和帶菌者一律不得從事上述重點行業工作。暴發疫情中的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在小范圍內可投18、服抗菌藥進行預防:氟哌酸0.4gBid連服三天。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每片含SMZ0.4g TMP0.08g)成人2片Bid,連服三天。6.4.2切斷傳播途徑:傳播途徑:糞口途徑,可以借食物、水、與病人日常生活接觸,及不潔手污染食品、食具、玩具、用具而傳播。應加強包括水源、飲食、環境衛生、消滅蒼蠅、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內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飲食、消滅蒼蠅),加強飲用水水源和飲水衛生管理,尤其對地面水在夏季和雨季應做好水的衛生指標監測,水源周圍30m以內不得有廁所、豬圈、牲口棚、垃圾堆等污染源的存在,同時做好飲水的消毒工作。切實落實食品衛生措施:生熟分開,貨款分開、不買、不19、賣、不食腐爛變質的食品,做好飯前便后洗手,病人糞便消毒(漂白粉干粉,則糞藥之比為51,應充分混勻),把好病從口入關。對暴發疫情應立即作出疫情報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迅速赴現場調查、核實,盡快查明暴發原因,并采取果斷措施切斷傳播途徑,防治疫情蔓延。6.4.3其他措施:對飲食制售人員、炊管人員、水源管理人員、托幼機構保教人員等重點行業應定期(至少一年一次)進行健康體檢及糞便培養,以便盡早發現病例。對新調入的人員在上崗前必須進行健康體檢和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對重點行業人群應每年進行衛生知識或強化食品衛生知識的培訓,堅持持證上崗,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落實各項消毒措施,患者用廁所應做到每日消毒,防止交叉20、感染。采取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進行衛生防病知識的宣傳及健康教育,培養洗手的衛生習慣.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6.5傷寒、副傷寒預防控制措施隔離治療病人:所有傷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經正規治療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一周后,糞檢2次陰性(2次之間隔為23天),方可解除隔離。6.5.1 疫點消毒處理6.5.2大力開展衛生健康教育,使群眾了解傷寒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預防。6.5.3醫院難以收治病人時,應設立臨時隔離治療點,就地隔離病人。6.5.4全面開展飲用水消毒與管理。6.5.5對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實施隨時消毒,病人的21、糞、尿排泄物要嚴格消毒。6.5.6作好飲食行業、食品攤點的衛生管理。6.5.7應急性預防服藥,可用復方新諾明2片,每天兩次,服用35天。6.5.8對疫情爆發地區及其毗臨地區的重點人群進行傷寒菌苗的預防接種。6.6感染性腹瀉預防控制措施應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同時加強對傳染源的管理,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對重點人群、集體單位及臨時性大型工地應特別注意預防爆發和流行。可參照細菌性痢疾的預防措施。6.7 脊髓灰質炎預防控制措施6.7.1 傳染病報告:在發現脊髓灰質炎疑似病例后城市6h內,農村12h內立即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后確診或排除者再作進一步排除或確診報告。6.7.2 個案調查:對報告病例必22、須在48h內進行個案調查,在發病的14d內未再服苗前收集二次糞便(間隔2448h,每份標本量58g),在冷藏條件(4以下)送省級實驗室作病毒分離。有條件者應盡量同時收集血液或腦脊液作出快速診斷。6.7.3免疫預防: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減毒活疫苗能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發病,基礎免疫為嬰兒出生后二月、三月、四月齡時各服活疫苗一劑,間隔一月。在4歲時給予加強免疫一次。6.7.4強化免疫:根據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要求,由衛生防疫部門根據需要可實施除基礎免疫外的補充免疫,如應急免疫,不同范圍的強化免疫活動。強化免疫一般應在冬春季進行,對一定年齡組的兒童(如4歲以下),不論其過去是否服過疫苗,均應進行兩輪免疫,23、間隔1個月。6.7.5病人的隔離與治療:病人應作消化道隔離,隔離期為40d,排出的糞便應經消毒處理后再排放。早期病人應臥床休息,對癥治療。肢體麻痹病人,妥善保護麻痹肢體免受外傷及壓迫,并置于功能位。個別有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者可采用人工呼吸機,如有細菌性感染,給予抗菌藥物。如有軟腭麻痹者應注意清除咽喉分泌物,預防窒息,有吞咽困難者可予鼻飼。晚期麻痹者,可予以按摩、理療、針灸、體療、手術等康復治療。6.7.6自然環境中野病毒的檢測:對每一個疑似脊髓灰質炎病人,在其發病一月內收集其五名(5歲以下)的密切接觸者的糞便送指定的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定型和毒株性質的鑒定。6.7.7 無脊髓灰質炎病例的地區24、可收集托兒所正常健康兒童的糞便作脊髓灰質炎病毒分離、定型和毒株性質的鑒定。6.7.8 收集生活污水:處理后按國際規定方法作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分離、定型和毒株性質的鑒定。7、支持性文件7.1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7.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檢疫法7.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7.4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7.5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7.6 xx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防案(試行)7.7 國家救災防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7.8 xx省疫苗可預防傳染病暴發疫情調查處理技術規范7.9 GB 159841995霍亂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7.10 GB 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7.11 GB 160021995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7.12 GB16001-1995傷寒、副傷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7.13GB 163941996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脊髓灰質炎7.14 GB 17012-1997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7.15 WS 213-2001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