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0435
2024-09-06
14頁
76.77KB
1、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中小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妥善處理中小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高快速反應、應急處理能力和水平,確保全體師生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校園穩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教育部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預案。一、總則(一)工作目標1、普及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知識,2、增強廣大師生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應急處置工作水平。2、規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完善信息監測報告網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機制,明確責任,及時采取措施,確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在校園內蔓延。(三)工作原則1、預防為主、常抓不懈。2、統一領導、各負其責。3、快速反應、高效處置。二、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一)成立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學校黨、政一把手副組長:主管校長成員:校醫、年級組長、總務、食品衛生監管員等(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職責1、根據區(縣)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時制訂或更新本單位的突發公3、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責任制,檢查、督促本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措施落實情況。3、防患未然,強化信息收集,定期對校內各類可能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隱患及時進行分析,加強預警預報,指導督促做好人員、技術、物資的應急保障工作。4、 定期開展校內衛生安全(食品、飲用水等)專項自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5、及時向教委和衛生部門報送事件發生情況,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做好應急事件原因調查和處置工作。6、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控制措施的相關要求對教學安排及其它相關崗位、工作人員做出及時調整。7、加強相關人員培訓,開展經常性的演練活動,不斷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三、突發4、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和報告(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應急響應: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現場的教職員工立即將相關情況報告學校(幼兒園)第一責任人或單位領導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1)單位第一責任人接到報告后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并組織實施應急措施。(2)疫情報告人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向區(縣)教委體衛科、區(縣)衛生監督部門報告。配合相關業務部門立即對患病人員進行救治。(3)及時切斷源頭,采取一切措施將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學校師生員工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當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時,要通知有關人員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或追回已出售(發出)的可疑中毒食品;停止出售并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了解食5、品制作過程中水源使用情況;對共同進餐的學生進行排查。當發生傳染病疫情時,及時隔離患者,教室、宿舍等人員集中的室內場所立即開窗,做到有效通風換氣(主要針對呼吸道傳染病);暫停組織室內場所的大型集體活動。控制或切斷可疑水源(主要針對水源性糞口傳播傳染病)。協助衛生部門對患病人群所在場所、公共衛生設施進行徹底消毒;對病人接觸過的人員,包括同學、老師進行隨訪,并配合衛生部門采取必要的隔離觀察措施;加強晨午檢工作,對缺勤的師生員工逐一進行登記,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對患有傳染病的師生勸其及時就醫或在家醫學觀察,暫停上學或上班;每日對患病師生進行追蹤和記錄,了解疾病轉歸;密切關注傳染病流行情況,經衛生部門組織6、專家進行疫情風險評估,必要時可報請區教委并經區政府批準,采取臨時停課等特殊措施。當發生預防接種(或服藥)造成的不良反應時,要立即停止預防接種或預防性服藥,封存剩余接種疫苗或藥品;組織人員對預防接種或預防性服藥的學生進行排查,積極配合衛生部門的救治工作。(4)積極配合上級部門保護事發現場,配合衛生部門對中毒食品、嘔吐物、排泄物、引發反應的疫苗、藥品取樣留驗;配合CDC所開展的流調工作;有明顯投毒、犯罪事實的,由有關部門轉報公安部門立案,開展偵破工作。(5)與中毒人員或患病人員(特別是學生及病情嚴重者)家長、家屬及時聯系,通報病情,做好思想工作,穩定其情緒。(6)認真落實其它緊急應對措施,在同一宿7、舍或同一班級1日內出現學生3人以上或3日內出現學生5人以上的相似病情(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學校發生群體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幼兒園)傳染病疫情報告人應及時報告區教委和區CDC,并請求支持和幫助。(二)建立嚴格的信息上報機制1、報告時限學校(幼兒園)校醫(園醫)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人,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工作。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向區教委體衛科、區衛生監督部門報告。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過程中每天隨時報告事件發展變化情況。2、報告內容報告內容具體包括:報告單位、報告人8、聯系電話、填報日期、事件名稱、發生地點、發生時間、涉及人群信息及已采取的措施。3、報告程序(如圖所示)現場師生信息報告人學校及幼兒園領導縣教委體衛科地段保健科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第一時間上報立即報告教委應急辦公室(三)信息發布學校(幼兒園)可適時向師生通報事件有關情況,但不得自行向社會發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終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響應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或末例傳染病病例發生后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經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后,報同級政府或應急部門批準后,響應終止。五、保障措施 (一) 組織機構保障學校及幼兒園9、應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預防與應急控制工作。(二)信息技術保障指定校醫(衛生保健工作人員)負責疫情報告,同時健全相關工作制度;建立信息收集、傳遞、報送、處理等環節運行機制,明確責任,保持信息傳送設施和通訊設備完好,確保通訊方便快捷,安全通暢。(三)人力資源保障學校(幼兒園)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要求配有專職校醫(衛生保健人員)。衛生保健人員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定期接受衛生部門組織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知識、技能的培訓和演練,熟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控制知識,具有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四)物資經費保障學校(幼兒園)有必要10、的經費預算,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資金保障和物資儲備。(五)宣傳教育保障落實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公共衛生知識,結合季節性、突發性傳染病的預防,大力宣傳、普及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知識;組織食品安全知識和預防食物中毒的專題教育,提高師生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和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六、責任追究校長或幼兒園園長是本單位公共衛生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師生公共衛生安全和校園穩定工作負總責。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成員亦應各負其責,實行責任追究制,對所發生的事故特別是重特大事故,要進行嚴肅查處。對于玩忽職守,疏于管理,造成校內及幼兒園公共衛生安全事故者,將視情節輕重11、,給有關責任人以相應處分,觸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xx市xx區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為進一步提高我區教育系統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指導和規范學校及幼兒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完善應急處置機制,保障全體師生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學校及幼兒園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校園穩定,結合我區教育系統實際,制定本預案。一、總則(一)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教育部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xx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xx市xx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12、等。 (二)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xx區范圍內經依法批準設立的全日制學校及幼兒園。包括在學校及幼兒園內以及所在地區發生的,可能對師生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食物中毒、重大傳染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三)工作原則1、預防為主、常抓不懈。宣傳普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知識,提高師生防護意識;加強日常管理與監測,發現病例及時與衛生部門聯系,采取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疫情報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實行依法管理,對違法行為,要依法追究責任。各學校及幼兒園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分級管理,13、負責組織、指揮、協調與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3、快速反應、高效處置。按照“四早”要求,保證發現、報告、隔離、治療等環節緊密銜接,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及時準確處置。二、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一)成立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 長:張京明 馮洪榮 劉順利 常務副組長:孔慶亮 副組長:劉藻 周玉玲 張志萍 成 員:楊進勇 羅曉輝 吳其 劉羽 吳麗雯 姜婷 高瑞清 郭靜茹 高愛鈺 沈玉杰 金雅靜 單聰xx區教委應急辦公室設在xx區教委保衛科,羅曉輝同志兼任副主任,主要負責xx區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二)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14、工作職責1、在衛生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定期分析形勢,加強預警預報工作,指導督促做好應急保障工作。2、完善應急預案和措施,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3、加強學校及幼兒園衛生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組織指導學校及幼兒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協助有關部門處置校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4、定期開展衛生專項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總結和推廣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和做法。5、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控制措施的相關要求,對學校及幼兒園的教學安排及其他相關工作做出及時調整。(三)學校及幼兒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及職責1、根據區教育系統突發公15、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時制訂或更新本單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責任制,檢查、督促本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措施落實情況。3、及時向教委和衛生部門報送事件發生情況,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做好應急處置工作。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報告(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1、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系統。在學校建立嚴格的考勤監測制度,指定專人對師生員工中的缺勤者進行逐一登記,查明缺勤原因。對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班主任協助校醫進行登記匯總并進行追蹤觀察,分析其發展趨勢,必要時采取進一步措施。2、重視信息的收集。要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聯系,收集本地及周圍地區的公16、共衛生事件的情報,密切關注其動態變化,以便做好預防工作。3、學校一旦發現傳染病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就應立即展開校內預警,實施防控措施。(二)建立嚴格的信息上報機制1、報告時限各學校及幼兒園要設立專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人,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工作。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向區教委體衛科、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及地段保健科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過程中,學校及幼兒園應每天隨時報告事件發展變化情況。2、報告內容報告內容請參照xx區學校及幼兒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報告表(附表1),具體包括:報告單位、報告人、聯系電話、填報日期、事件名稱、發生地點、發生時間、涉及人群信息及已采17、取的措施。3、報告程序(如圖所示)現場師生信息報告人學校及幼兒園領導區教委體衛科地段保健科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第一時間上報立即報告xx區教委應急辦公室(三)信息發布學校及幼兒園可適時向師生通報事件有關情況,但不得自行向社會發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與終止(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級確認與劃分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學校及幼兒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四級:級(特別重大)、級(重大)、級(較大)和級(一般),由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認定。1、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1)發現肺鼠疫、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擴散趨18、勢。(2)衛生部認定的其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1)發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2)預防接種或者群體預防性服藥出現不良反應,造成人員死亡。(3)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者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4)市衛生局認定的其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3、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II級)(1)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2)預防接種或者群體預防性服藥出現群體心因性反應或不良反應。(3)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內,一個學校發生有相同臨床癥狀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4)市衛生局認定的其他較大突發公共衛生19、事件。4、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V級)(1)一周內,同一學校及幼兒園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發生30例以上流感樣病例,或5例以上因流感樣癥狀住院病例,或發生1例以上流感樣病例死亡;發生10例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發生10例以上猩紅熱病例;發生10例以上水痘病例;發生3例以上皮膚炭疽或腸炭疽病例;發生5例以上甲肝/戊肝病例;發生5例以上傷寒(副傷寒)病例,或死亡2例以上;發生10例以上麻疹或風疹病例;發生5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熱病例,或者死亡1例以上;發生20例以上感染性腹瀉病例(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或死亡1例以上。(2)3天內,同一學校及幼兒園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發生3例以上流腦病例,20、或者死亡2例以上;發生10例以上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者死亡2例以上。(3)一次食物中毒人數599人,無死亡病例。 (4)預防接種和預防服藥群體性不良反應:一個預防接種單位一次預防接種活動中出現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一個預防服藥點一次預防服藥活動中出現不良反應(或心因性反應)10例以上。(5)區衛生局認定的其他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1、學校及幼兒園的應急響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現場的教職員工應立即將相關情況報給本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責任報告人和單位領導。單位領導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應急措施。(1) 配合相關業務部門立即對中毒人員或患病人員21、進行救治。(2) 及時切斷源頭,采取一切措施阻止事態繼續擴大。當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時,要通知有關人員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或追回已出售(發出)的可疑中毒食品;停止出售并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控制或切斷可疑水源;組織人員對共同進餐的學生進行排查。當發生傳染病疫情時,要及時隔離患者,教室、宿舍等人員集中的室內場所應經常開窗,做到有效通風換氣(主要針對呼吸道傳染病);暫停組織室內場所的大型集體活動(主要針對呼吸道傳染);控制或切斷可疑水源(主要針對腸道傳染病);協助衛生部門對患病人群所在場所進行徹底消毒;對病人接觸過的人員,包括同學、老師進行隨訪,并配合衛生部門采取必要的隔離觀察措施;加強晨午檢工作22、,對缺勤的師生員工逐一進行登記,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對患有傳染病的師生勸其及時就醫或在家醫學觀察,暫停上學或上班;每日對患病師生進行追蹤和記錄,了解疾病轉歸;密切關注傳染病流行情況,必要時經衛生部門組織專家進行疫情風險評估后,可報請區教委并經區政府批準,采取臨時停課等特殊措施。當發生預防接種(或服藥)造成的不良反應時,要停止預防接種或預防性服藥,封存剩余接種疫苗或藥品;組織人員對預防接種或預防性服藥的學生進行排查。(3) 配合其他部門開展工作。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封鎖和保護事發現場,對中毒食品、引發反應的疫苗、藥品取樣留驗;配合公安部門進行食品現場取樣,開展偵破工作。(4) 與中毒人員或患病人員(特23、別是學生及病情嚴重者)家長、家屬進行聯系,通報情況,做好思想工作,穩定其情緒。(5) 認真落實其他緊急應對措施,對學校及幼兒園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報告區教委和區衛生部門,并請求支持和幫助。(6) 適當的范圍內通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情況以及采取的措施,穩定師生員工情緒,并開展相應的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師生自我保護意識。(7) 在采取上述應急措施的同時向區教委、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地段保健科報告。2、區教委的應急響應區教委接到學校及幼兒園報告后相關人員應立即趕赴事發現場了解情況并組織實施應急措施。(1) 協助學校及幼兒園做好對中毒或患病人員的救治工作,到醫院看望中毒或患病人員。(2) 對學校及幼兒24、園必須采取的各項應急措施進行檢查核實;協調和幫助其解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過程中的有關問題和困難。 (3)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發展變化情況及時指導學校及幼兒園實施相應的應急措施。 (4) 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要求,向區政府及市教委進行報告。 (5) 協助學校及幼兒園做好家長思想工作,加強輿論引導,穩定家長及師生員工情緒,維護教學秩序。 (6) 協助衛生等有關部門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調查處理。(7)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對有關責任人進行查處。(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響應終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響應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或末例傳染病病例發生后25、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經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后,報同級政府或應急部門批準后,響應終止。五、保障措施 (一) 組織機構保障學校及幼兒園應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預防與控制工作。(二)信息技術保障各單位至少要有一名衛生保健工作人員負責疫情報告,同時建立相關工作制度,明確責任。(三)人力資源保障學校及幼兒園應按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要求配齊衛生保健人員。衛生保健人員應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定期接受衛生部門組織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知識、技能的培訓和演練,熟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控制知識,具有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26、。(四)物資經費保障學校及幼兒園應安排必要的經費預算,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資金保障和物資儲備。(五)宣傳教育保障落實好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公共衛生知識,結合季節性、突發性傳染病的預防,大力宣傳、普及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知識;組織食品安全知識和預防食物中毒的專題教育,提高師生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和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六、責任追究學校校長和幼兒園園長是本單位公共衛生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師生公共衛生安全和校園穩定工作負總責。實行責任追究制,對所發生的事故特別是重特大事故,要進行嚴肅查處。對于玩忽職守,疏于管理,造成學校及幼兒園公共衛生安全事故者,區教委將視情節輕重,給有關責任人以相應處分,觸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xx區教育委員會xx年3月6日附表1:xx區學校及幼兒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報告表報告單位報告人聯系電話填報日期事件名稱事件發生地點發生時間涉及人群共涉及人數 其中: 學生 人 老師 人 其他 人姓名性別年齡學生班級主要癥狀發病日期病情程度家庭電話家庭住址已采取措施(上報情況、現場救治、隔離、停課、清潔消毒、宣教、家長工作、組織協調)備注:1、事件名稱請填寫:食物中毒、傳染病疫情(注明名稱)、疫苗接種或服藥不良反應、其他具體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