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突發公共環境事件應對處置應急預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0581
2024-09-06
33頁
174KB
1、縣城突發公共環境事件應對處置應急預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 錄1總則41.1編制目的41.2編制依據41.3適用范圍41.4工作原則41.5突發環境事件分級52組織指揮體系62.1應急指揮部及其職責6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及其職責72.3應急聯絡員組及其職責82.4應急專家咨詢組及其職責82.5應急指揮部成員及各工作組職責93預防和預警113.1監測和風險分析113.2預防工作123.3預警及措施124應急響應144.1分級響應機制144.2應急響應程序144.3信息報送與處理154.4指揮和協調12、64.5應急監測184.6通報與信息發布184.7安全防護194.8應急終止的條件205應急保障225.1人力資源保障225.2財力保障225.3物資保障225.4裝備保障235.5通信保障235.6交通運輸保障245.7醫療衛生保障245.8技術保障245.9治安維護245.10宣傳、培訓與演練246后期處置256.1善后處置256.2調查評估256.3恢復重建267附則267.1名詞術語定義267.2預案解釋部門277.3預案實施時間281 總則1.1 編制目的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科學有序高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促進XX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3、發展。1.2 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陜西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榆林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XX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1.3 適用范圍本預案是我縣進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和響應的工作文件。1.4 工作原則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協調聯動,快速反應、科學處置,資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則。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各鎮、農業園區、辦事處、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立即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1.5 突發4、環境事件分級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國辦函2014119號)規定,將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環境事件(級)、重大環境事件(級)、較大環境事件(級)和一般環境事件(級)四級。 特別重大環境事件(級)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環境事件:(1)發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2)因環境事件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3)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污染。(4)因環境污染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5)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污染5、事故。 重大環境事件(級)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環境事件:(1)發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因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3)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4)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庫等水域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較大環境事件(級)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為較大環境事件:(1)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2)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 一般環境事件(級)(1)發生3人6、以下死亡。(2)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的。2 組織指揮體系縣環境突發事故應急組織體系由包括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及其辦公室、聯絡員組、專家咨詢機構和應急救援隊伍組成。2.1 應急指揮部及其職責縣政府成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XX縣境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協調工作??傊笓]由縣政府縣長擔任;副總指揮由縣委分管領導、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人武部部長和縣環保局局長擔任;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應急指揮部成員名單見附件1。應急指揮部主要職責:(1)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關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建立和完善我縣環境應急預警機制。(2)7、在省、市環境應急指揮部領導和指揮下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救援工作;領導和指揮各鎮(園區、辦事處)、各部門和單位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3)當發生特別重大、重大環境事件時,縣政府要在省環境應急指揮部的領導、指揮和市環境應急指揮部的部署下,統一領導和指揮救援工作,并為參與應急救援人員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4)研究和部署環境應急工作的公眾宣傳和教育,統一發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信息。2.2 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及其職責縣環境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辦公室主任由縣環保局主要負責同志兼任。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主要職責(1)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方針和政策,貫徹執行縣突發環境事件應8、急預案。(2)負責本縣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信息的接收、核實、處理、傳遞、通報、報告等日常工作。(3)了解、協調、督促縣環境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的應急準備工作;檢查、指導和協調各鎮(園區、辦事處)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工作。(4)按照縣政府統一安排部署,組織有關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培訓和演習。(5)應急響應時,負責收集情況并及時提出報告和建議。傳達、執行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市縣應急指揮部的各項決策、指令,并將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報告。(6)承辦應急狀態終止后應急指揮部決定的相關事宜。2.3 應急聯絡員組及其職責環境應急指揮部聯絡員組由各成員單位指派專人組成,確保聯絡工作及時有效。應急聯絡員組主要職責(1)9、交流應急準備工作情況和有關經驗,共同研究應急工作中的的關問題。(2)應急響應時,按照縣環境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積極做好應急響應工作。(3)參加事故調查工作。2.4 應急專家咨詢組及其職責縣環境應急指揮部專家咨詢組由科研單位的環境監測、危險化學品、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評估、防化、水利水文、損害索賠等方面的專家人員組成。應急專家咨詢組名單見附件2。應急專家咨詢組主要職責(1)就應急準備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提供咨詢服務。(2)應急響應時,參與研究分析事故信息和有關情況,為應急決定提供咨詢或建議。(3)參與事故調查,對事故處理提出咨詢意見。2.5 應急指揮部成員及各工作組職責縣環境應急指揮部成員由10、縣委宣傳部、應急辦、公安局、民政局、安監局、發改局、能源局、工業經濟局、人武部、國土局、財政局、農業局、住建局、文廣局、廣電局、財政局、交通局、衛生局、氣象局、水務局、藥監局、交警大隊、消防隊、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等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應急指揮部設立相應的工作組,各工作組組成及職責分工如下:(1)污染處置組。由縣環保局牽頭,應急辦、公安局、交通局、能源局、工業經濟局、電力局、國土局、水務局、畜牧局、農業局、安監局、消防隊等參加。主要職責:收集匯總相關數據,組織進行技術研判,開展事態分析;迅速組織切斷污染源,分析污染途徑,明確防止污染物擴散的程序;組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減輕已經造11、成的污染;明確不同情況下現場處置人員須采取的個人防護措施;組織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確定受威脅人員疏散的方式和途徑,疏散轉移受威脅人員至安全緊急避險場所。(2)應急監測組。由縣環保局牽頭,住建局、水務局、農業局、氣象局、人武部、消防隊等參加。主要職責: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物種類、性質以及當地氣象、自然、社會環境狀況等,明確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案及監測方法;確定污染物擴散范圍,明確監測的布點和頻次,做好大氣、水體、土壤等應急監測,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提供依據。(3)醫學救援組。由縣衛生局牽頭,環保局、食品藥品監管局、民政局等參加。主要職責:組織開展傷病員醫療救治、應急心12、理援助;指導和協助開展受污染人員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護公眾健康的措施建議;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飲用水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發環境事件造成集體中毒等。(4)應急保障組。由縣發改局牽頭,工信局、公安局、民政局、財政局、環保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務局、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等參加。主要職責:指導做好事件影響區域有關人員的緊急轉移和臨時安置工作;組織做好環境應急救援物資及臨時安置重要物資的緊急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工作;及時組織協調調運重要生活必需品,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市場供應,保障正常通訊;組織開展應急測繪,提供搶險救援、災害評估所需的地圖與地理信息及測繪技術保障。(5)新聞13、宣傳組。由縣委宣傳部牽頭,工信局、環保局、文體局、廣電局等參加。主要職責:組織開展事件進展、應急工作情況等權威信息發布,加強新聞宣傳報道;收集分析國內外輿情和社會公眾動態,加強媒體、電信和互聯網管理,正確引導輿論;通過多種方式,通俗、權威、全面、前瞻地做好相關知識普及;及時澄清不實信息,回應社會關切。(6)社會穩定組。由縣公安局牽頭,縣委宣傳部、工信局、環保局等參加。主要職責:加強受影響地區社會治安管理,嚴厲打擊借機傳播謠言制造社會恐慌、哄搶物資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轉移人員安置點、救災物資存放點等重點地區治安管控;做好受影響人員與涉事單位及有關部門矛盾糾紛化解和法律服務工作,防止出現群體性事件14、,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對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場監管和調控,打擊囤積居奇行為。3 預防和預警3.1 監測和風險分析環保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要加強環境安全監測、監督和管理,并對可能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信息加強收集、分析和研判。安監、交通、公安、住建、水務、農業、衛生、氣象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及時將可能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通報環境保護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定期排查環境安全隱患,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健全風險防控措施,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按照有關要求進行備案并定期組織應急培訓和演練。當出現可能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的情況時,要立即報告縣政府和環保部門。3.2 15、預防工作縣環保局負責調查并掌握縣內環境污染源的產生、種類及地區分布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3.3 預警及措施按照突發事件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別由低到高,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顏色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收集到的相關信息證明突發環境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按照本預案程序立即啟動。進入預警狀態后,各有關部門必須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2)發布預警公告。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證明突發環境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權16、限和程序,發布相應級別的警報,決定并進入預警期,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并向當地駐軍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或者相關地區的人民政府通報。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適時調整預警級別;當判斷不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或者危險已經消除時宣布解除預警,適時終止相關措施。(3)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5)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終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6)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17、保障工作。(7)預警解除程序。有事實證明不可能發生突發事件或者危險已經解除的,發布警報的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宣布解除預警,終止預警期,并解除已經采取的相關措施,繼續進行事件事態跟蹤,直至事態隱患完全消除為止;有關職能部門應繼續查找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隱患的原因,提出預防措施,明確落實責任,防治類似問題的出現。符合預警結束的條件如下: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隱患已經消除。對污染源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事件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4 應急響應4.1 分級響應機制縣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省市環境應急領導小組給予協調、指導和支援。按突發環境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突發環境18、事件的應急響應分為特別重大(級響應)、重大(級響應)、較大(級響應)、一般(級響應)四級。超出本級響應應急處置能力時,應立即向上級報告并建議啟動一級應急預案。4.2 應急響應程序 級響應時,縣環境應急指揮部按下列程序和內容響應:(1)開通與突發環境事件所在各鎮環境應急指揮機構、現場應急指揮部、相關專業應急指揮機構的通信聯系,隨時掌握事件進展情況。(2)縣級各有關部門向縣環境應急指揮部報告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和應急救援的進展情況。(3)通知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分析情況。根據專家的建議,通知相關應急救援力量隨時待命,為地方或相關專業應急指揮機構提供技術支持。(4)派出相關救援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參加19、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必要時調集事發地周邊地區專業應急力量實施增援。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業組接到特別重大環境事件信息,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啟動并實施本部門應急預案,及時向縣環境應急領導小組報告。(2)啟動本部門應急指揮機構。(3)協調組織力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4)需要其他應急力量進行支援時,向縣應急辦公室及時報告??h政府需要有關應急力量支援時,及時向市環境應急領導小組報告。4.3 信息報送與處理 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序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涉事企業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必須采取應對措施并立即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報告,同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因生產安全事故導致20、突發環境事件的,安全監管等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報同級環境主管部門。負有監管責任的部門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后,要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并在1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相關主管部門報告。 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方式與內容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從發現事件后1小時內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報告應采用適當方式,避免在群眾中造成不利的影響。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捕殺或砍伐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名稱和數量、自然保護區受害面積及程度、事件潛在的21、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接間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部門,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情況。4.4 指揮和協調 指揮和協調機制根據需要,縣環境應急指揮部負責指導、協調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工作。環境應急指揮部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情況,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及其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鄰縣區人民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各應急機構接到22、事件信息通報后,應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現場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必須在縣政府和事發單位的協調指揮下堅決、迅速地實施先期果斷控制或切斷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態勢,嚴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發生。應急狀態時,專家咨詢組組織有關專家迅速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指揮部領導決策參考。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為環境應急領導機構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參與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23、件等級的判定,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各應急分隊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發生環境事件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及時、主動地向環境應急指揮部提供應急救援的有關基礎資料,環保、交通、水利等有關部門提供事件發生前的有關監管檢查資料,供環境應急指揮部研究救援和處置方案時參考。 指揮協調主要內容(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2)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工作。(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4)協調對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5)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24、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6)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7)及時向縣環境應急領導小組報告進展情況。4.5 應急監測縣環保局環境監測站負責組織協調環境應急監測工作。(1)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和事件發生地的氣象和地域特點,確定污染物擴散范圍。在此范圍內布設相應數量的監測點位。事件發生初期,根據事件發生地的監測能力和突發事件的嚴重程度,按照盡量多的原則進行監測,隨著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和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適當調整監測頻次和監測點位。(2)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環境事件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25、作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的依據。4.6 通報與信息發布 事件的通報(1)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縣人民政府在應急響應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毗鄰和可能波及的相關縣區人民政府通報突發環境事件的情況。(2)接到突發環境事件通報的縣區人民政府,應當視情況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采取必要措施。(3)縣環境應急領導小組要及時向各成員單位、有關鄉鎮人民政府通報突發事件的情況。 信息發布縣環境領導小組負責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的對外統一發布工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業組的主管部門負責提供突發環境事件的有關信息。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要及時發布準確、權威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對于一般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字的發布,應征求評估部門的26、意見。對影響重大的突發事件處理結果,根據需要及時發布。4.7 安全防護 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環境污染事故大多數是由于化學物質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處置過程中,因發生火災、爆炸、泄漏及管理不當而造成的。其中危險化學品污染事故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尤為突出?,F場處置人員應根據不同類型環境事件的特點,配合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因此,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進入污染事故現場的應急人員,呼吸系統的防護,一般要佩戴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應急或撤離時,應佩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眼睛的防護要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身體的防護要穿橡膠耐酸堿防護服;手的防護要戴橡膠耐酸堿手套。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27、食和飲水,工作后淋浴更衣,進入高濃度區作業,應有監護措施。 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1)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特點,告知群眾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2)根據事發時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確定群眾疏散方式,指定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安全疏散撤離。(3)在事發地安全邊界以外,設立緊急避難場所。4.8 應急終止的條件 應急終止的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1)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2)污染源的泄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4)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28、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應急終止的程序(1)現場救援指揮部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現場救援指揮部批準。(2)現場救援指揮部向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3)應急狀態終止后,應急指揮部根據縣環境應急領導小組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至其他補救措施無需繼續進行為止。 應急終止后的行動(1)環境應急指揮部指導有關部門及突發環境事件單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類似問題的重復出現。(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業組的主管部門負責編制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總結報告,并在應急29、終止后15日內,將總結報告上報市環境應急領導小組。(3)應急過程評價。由縣環境應急領導小組組織有關專家,會同事發地政府組織實施。評價的基本依據:一是環境應急過程記錄;二是現場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總結報告;三是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掌握的應急情況;四是環境應急救援行動的實際效果及產生的社會影響;五是公眾的反映等。得出的主要結論涵蓋以下內容:一是環境事件等級;二是環境應急總任務及部分任務完成情況;三是是否符合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總要求;四是采取的重要防護措施與方法是否得當;五是出動環境應急隊伍的規模、儀器裝備的使用、環境應急程度與速度是否與任務相適應;六是環境應急處置中對利益與代價、風險、困難關系的處30、理是否科學合理;七是發布的公告及公眾信息的內容是否真實,時機是否得當,對公眾心理產生了何種影響;八是成功或失敗的典型事例;九是需要得出的其他結論等。(4)根據實踐經驗,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業組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對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并及時修訂環境應急預案。(5)參加應急行動的部門負責組織、指導環境應急隊伍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5 應急保障5.1 人力資源保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各工作組的主管部門要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各級環境應急隊伍的建設,提高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要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對縣31、區所屬大中型化工等企業的消防、防化等應急分隊進行組織培訓,形成由市、縣和相關企業組成的環境應急網絡,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能夠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5.2 財力保障(1)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所需專項資金,要列入財政預算,由財政部門予以保障。(2)加強應急資金的監督管理,實行跟蹤監控和內部審計,保障資金??顚S?。5.3 物資保障(1)有環境風險源的企業或單位,應根據自身風險源的特點貯備一定數量的應急處置物資,具備處置一般性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2)建立健全環境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制度,保障應對突發環境事故的物資供應,民政、糧食等部門負責應急物資的儲備和籌集。(3)加強對32、物資儲備的管理,防止儲備物資被盜用、挪用、流散和失效,已出現上述情況,要及時予以補充和更新。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存、調撥和緊急配送系統,建立應急物資啟動運行機制,實現應急物資動態儲備。5.4 裝備保障環境應急成員部門及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積極發揮現有檢驗、鑒定、監測力量的基礎上,根據工作需要和職責要求,加強危險化學品檢驗、鑒定和監測設備建設。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物資的儲備,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動態監控的能力,確保在發生環境事件時能有效防范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5.5 通信保障電信、聯通公司和移動公司制定并實施應急通信保障預案,保障應急指揮通信暢通。環境應急成員部門及單位要建立33、和完善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環境應急處置全縣聯動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環境應急指揮部的有關部門及現場各工作組間的聯絡暢通。5.6 交通運輸保障交通管理部門要保證緊急情況下應急交通工具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確保搶險救災物資和人員能夠及時、安全到達;公安部門根據應急處置需要,對現場及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相關區縣政府協助做好緊急交通保障工作。5.7 醫療衛生保障衛生部門提供人員搶救器材設備及醫藥的物資保障,在突發環境事件中能緊急輸送受傷或中毒人員,組織醫護人員實施醫療救護工作。5.8 34、技術保障建立環境安全預警系統,組建專家組,確保在啟動預案前、事件發生后相關環境專家能迅速到位,為指揮決策提供服務。建立環境應急數據庫,建立健全各專業環境應急隊伍??h專業技術機構要確保能夠隨時投入應急的后續支援和提供技術支援。5.9 治安維護公安部門是區域治安的專業隊伍,負責受理社會報警信息,并進行信息傳遞,組織突發環境事件現場人員疏散,對重要目標危險區域實施治安警戒。5.10 宣傳、培訓與演練(1)縣環保局要加強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普及環境污染預防常識,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和相關心里準備,提高公眾的防范能力。(2)縣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業組的主管部門,應加強環境事件專業技術人員日常培訓和重35、要目標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環境應急處置、檢驗、監測等專門人才。按照環境應急預案及相關單項預案,定期組織不同類型的環境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6 后期處置6.1 善后處置 突發環境事件緊急處置后,各應急聯動部門應組織相關力量及時進行現場清理工作,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特征采取合適的方法清除和收集事故現場殘留污染物,防止二次污染。 對于造成生態破壞的突發環境事件,應在事故處理后進行生態監測,并視生態破壞的嚴重程度,酌情采取相應的生態修復措施。 6.2 調查評估 調查報告環保部門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對事故進行調查和取證工作,編寫事故調查報告,說明事36、故原因,確定責任,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寫出事故總結。并對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 事故評估 (1)評估內容。明確突發環境事件性質和類別,預測可能的涉及范圍、發展趨勢及其對人群健康或環境的影響;確定突發環境事件的級別;評估現有應急處置措施是否得當,應急能力是否達到控制突發環境事件的需求等。 (2)評估程序。通過對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地進行現場調查,收集資料,并迅速對現有信息資料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評估意見,為技術行為和行政決策提供依據。 (3)決策咨詢。突發環境事件專家評估組對快速評估結果進行分析,提出對現有應急處置措施的改進意見,并對行動方案提供決策咨詢。6.3 恢復重建事發責任單37、位在終止應急后應盡快清理事件現場的殘留物,對殘留污染物進行安全轉運或無害化處理,盡量恢復環境的質量和功能;環境監察部門負責對事故現場的后期處理和生態恢復進行監管;對有放射性污染的現場后期處理以及難降解毒性的危險廢物的轉運和處理,要嚴格按環保法律法規進行統一管理。7 附則7.1 名詞術語定義突發環境事件: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等因素,導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質等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環境質量下降,危及公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對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發性環境38、污染事件和輻射污染事件。環境應急:針對可能或已發生的環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件發生或減輕事件后果的狀態,也稱為緊急狀態;同時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泄漏處理:泄漏處理是指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有毒氣體等污染源因事件發生時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泄漏處理要及時、得當,避免重大事件的發生.泄漏處理一般分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處置兩部分。應急監測:環境應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污染情況和污染范圍進行的環境監測。包括定點監測和動態監測。應急演習:為檢驗應急計劃的有效性、應急準備的完善性、應急響應能力的適應性和應急人員的協同性而進行的一種模擬應急響應的實踐活動,根39、據所涉及內容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單項演習(演練)、綜合演習和指揮中心、現場應急組織共同進行的聯合演習。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7.2 預案解釋部門本預案由縣環保局負責解釋。7.3 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2015年10月20日起施行。附件1XX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名單姓 名單 位職 務聯系電話附件2XX縣環境應急專家庫成員名單序 號姓 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 從事專業聯系電話所在地1234567891011121314附件3XX縣重點環境危險源企業基本情況表序號企業名稱法定代表人行政區域行業類別聯系方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附件4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突發事故、事件報告 預警級別建議報告市環保局、縣委、縣政府(應急辦)研判報告級別啟動應急預案 、級上報省上有關部門(應急響應)審核、批準后新聞報道開展應急處置應急處置指揮部污染處置組應急監測組醫學救援組應急保障組新聞宣傳組社會穩定組善后處置應急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