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行政區處置重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1359
2024-09-06
14頁
47KB
1、市級行政區處置(重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一、指導思想2二、適用范圍3三、組織領導機構及職責31、市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其職責32、各區、縣(市)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其職責43、市應急現場指揮組及其職責44、應急小組組成及職責5(一)應急小組組成5(二)應急小組職責6四、相關部門職責6五、突發水源污染事件的監測預警8六、處置突發水源污染事故程序81、迅速報告82、快速出擊83、現場控制94、現場調查95、情況上報116、污染處置117、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發2、布128、污染跟蹤129、調查取證1210、行政處罰1211、事件處理總結報告1212、上報與反饋13 為保障公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飲用水源突發事件的危害,根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預案。一、指導思想按照“以人為本,飲用水源安全與保護優先”的指導思想,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在屬地管理為主、各級政府對管轄范圍內的飲用水源污染事故負總責的前提下,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加強合作的原則,規范和強化本市相關部門應對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形成和完善本市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協調一致的水源3、污染事故應急處置體系。二、適用范圍凡屬杭州市范圍內一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發生的污染事故的控制和處置行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適用本預案的規定,具體包括:1、生物性污染。一切以水源為傳播途徑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等污染飲用水源事件,由此可能導致腹瀉病、傷寒、霍亂、甲型肝炎等(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2、化學性污染。一切劇毒、有毒、有害化學物品(如氰化物、砷、汞、Cr6+、亞硝酸鹽、農藥、氨氮、石油類、磷等)污染飲用水源事件,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3、其他突發事故。如藻類爆發、上游污水處理廠運行事故、干旱、洪水、季節性斷流等。三、組織領導機構及職責1、市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其職責(1)市應急領4、導小組成員:組 長:市政府辦公廳分管副秘書長副組長:市環保局局長(或市衛生局局長),市林水局局長,事故發生地的分管區、縣(市)長成 員:市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建委、市環保局、市衛生局(疾控中心)、市林水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市容管理局分管副局長 應急領導小組下設應急現場指揮組。(2)應急領導小組職責提供和解決處置應急事故所需的人員、設備、車輛、物資等;統一協調,做好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的組織和技術準備;建立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專家組,提供科學決策意見;減少污染對周圍環境的危害,保護飲用水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建立健全我市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技術檔案,組織監察和監測人員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負5、責與上下級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報告、指示和協調工作;統一對外發布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環境污染的信息。2、各區、縣(市)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其職責(1)各區、縣(市)應急領導小組成員組 長:事發地的分管區、縣(市)長副組長:事發地區(縣、市)環保或衛生(疾控)局長,林水局局長成 員:事發地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公安局、建設局、環保局、衛生局、水利(林水)局、交通局等部門分管副局長各區(縣、市)還應建立相應的應急現場指揮組和應急處置小組,建立本區域突發性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網絡。(2)各區、縣(市)應急領導小組職責按屬地管理原則,對轄區內發生的水源污染事故負責并組織處理;做好污染事故信息上報工作6、。3、市應急現場指揮組及其職責(1)應急現場指揮組成員現場指揮:市環保局分管副局長或市衛生(疾控)副局長 (視污染事件性質而定)副 指 揮:市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市政市容管理局、市林水局分管處室處長成 員:市環境監察支隊、環境監測中心站、事發地區(縣、市)環境監察大隊(科)、環境監測站相關負責人或事發地區(縣、市)疾控中心相關部門負責人,市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建委、市環保局、市衛生局、市林水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市容管理局分管處室相關人員應急現場指揮組組建各應急小組,具體負責現場調查、處置、監測等工作。(2)應急現場指揮組職責調度人員、設備、物資等,組織應7、急小組趕赴現場,指揮應急小組展開行動;通知環境監測站或衛生(疾控)部門按照“應急監測預案”進行監測分析,確定污染程度;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并參考專家意見,確定事故處置的技術措施;指揮各部門指定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取證工作;指揮污染區域的警戒工作,指揮污染物的處置工作;負責對外協調溝通、事故分析、信息上報工作。4、應急小組組成及職責(一)應急小組組成(1)、應急處置小組組成市應急處置小組:組長:市環保局或衛生局(疾控中心)相關處室副處長成員:市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建委、市環保局、市衛生局、市林水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市容管理局指定人員各區(縣、市)應急小組:組長 :環保局或衛生局相關8、科室負責人成員 :事發地區(縣、市)經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公安局、建設局、環保局、衛生局、水利(林水)局、交通局等部門指定人員(2)、應急監測小組組成發生化學品水源污染事故后,由市環保局應急領導小組及應急現場指揮組通知環境監測部門啟動“應急監測預案”,組建應急監測小組(具體見附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方案)。發生生物病原菌污染水源事故后,由市衛生局(疾控中心)應急領導小組及應急現場指揮組通知對應的監測部門啟動“應急監測預案”。(二)應急小組職責應急處置小組:在組長帶領下,展開現場監察、處置工作。組長負責現場協調溝通工作,提出事故處置建議措施;負責向應急現場指揮組報告現場情況。小組成員9、進行現場調查、事故處置、調查取證、事故分析、形成報告等工作。應急監測小組:制定現場監測方案,負責現場監測布點、采樣及分析化驗工作;監測數據及時報告應急現場指揮組。四、相關部門職責1、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將特大事故在特定的時間內上報省安委會辦公室;組織、參與事故的現場處置和調查處理工作。2、公安部門:負責維護事故現場治安秩序,參與事故現場處置和調查處理。3、衛生(疾控)部門:負責組織開展危重病人的救治,保證救治藥品和救護器材的供應,組織對可能造成傳播的疾病病人進行隔離,流行病學調查,相關的病原體的檢測、檢查。4、環保部門:協同相關部門分析原因,判明污染物,提出處理意見,防止污染擴大;對環境10、污染事故的性質、等級和危害作出恰當的認定;對污染事故進行調查取證,依法對責任人作出處理;負責跟蹤污染動態情況,對建立和解除污染警報的時間、區域提出建議;對環境恢復、生態修復提出建議措施。5、林水部門:負責水資源的合理調度,開閉相關水閘,起用備用的輸水渠道,保證水體需要的流速、流量。6、交通部門:負責有關船閘的開閉,航道的調整和水上運輸秩序的維護。7、市市政市容管理局:采取停水、減壓供水、改路供水,啟用備用水源,要求相關水廠采取必要處理措施,如加入藥水中和、凈化污染,加大投氯量和凈水劑用量,用活性炭處理過高的有機污染物等。8、責任部門:是指對事故發生單位負有管轄和管理責任的部門,具體由領導小組(11、指揮部)根據事故類型確定。其職責:負責責任范圍內事故現場的處置和調查處理。9、有關職能部門和單位:是指根據職責應參與事故現場處置和救援的部門和單位,具體由領導小組(指揮部)根據事故現場救援需要確定。其職責:參與特大事故現場處置和各項救援工作。五、突發水源污染事件的監測預警各水廠加強對水源保護區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環保部門要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及上游點源、面源污染的監督檢查力度;水廠要加強要按照規定的要求,嚴格作好入廠水和出廠水的水質常規監測,衛生部門要加強督察;市政市容部門同相關部門一起在水源保護區及取水口適當位置,逐步建立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水源污染事件進行預警。六、處置突發水源污染事故12、程序1、迅速報告在接到事故報警后,值班人員必須詳細做好記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狀況,同時予以核實。在2小時內向市環保局或市衛生局(疾控中心)領導和市飲用水源應急領導小組報告。對嚴重水源污染事故,由市領導小組組長在2小時內向市政府和上級機關(省環境保護局、衛生廳或疾控中心)總值班室報告,同時必要時在2小時內通知下游相關縣(市)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及時減小受害范圍。市環保局或市衛生局(疾控中心)分別啟動各自的應急預案。2、快速出擊接到報告后,應急現場指揮組現場指揮指令各應急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成員,攜帶污染事故專用應急監察、監測設備,在最短時間內(最長不得超過3小時)趕赴現場。應急現場指揮組13、同時通知環境或衛生監測部門,組織應急監測小組趕赴現場,啟動應急監測預案。3、現場控制如果應急小組到達現場前,公安、消防部門尚未對現場進行處置,應急小組應參與現場控制和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產生,防止污染物擴散;根據現場勘驗情況,配合劃定警戒線范圍,禁止無關人員靠近。4、現場調查現場調查處理工作比較復雜,需根據事件的類別、性質作具體處理。總體步驟如下:(1)到達現場后首先組織人員救治病人。(2)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可能原因、污染來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徑及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布、當地飲用水源類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3)形成初步14、印象,根據以下幾種污染特點,確定污染種類:1)化學性污染:工業為主的污染如造紙、電鍍廠等集中排污,冶煉廢渣浸泡后突發排放;農業污染為主的如突發農藥沉船造成的河水污染,農田施農藥后暴雨入河污染,化學性污染健康危害多為急性化學性中毒。2)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染為主的污染和醫院污水排污污染,其健康危害多為急性腸道傳染病;3)化學性與生物性混合污染:健康危害同時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傳染病等。(4)開展現場調查工作個案調查。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特點及有關因素,如有病例,尤其要對首發病例進行詳細調查。橫斷面和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尋求因果關系。 污染源調查。根據源水水系尋找、排查污染源,根據原料、生產工藝和排污成份15、尋找可疑污染物,并估算排污量。環境監察。現場監察人員要測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轉移、擴散速率。聯合當地環境監察人員對事故發生地周圍環境(居民住宅區、農田保護區、水流域、地形)做初步調查。環境監測。采集水(包括污染水體和出廠水、末梢水和有關的分散式供水)、底質、土,必要時采集蔬菜樣品等進行可疑污染物成份的檢測,并根據毒物量、水流速度、江河湖庫段面、水深(截面積)計算可能污染的范圍,在污染源下游和飲用水水源水附近設點,同時在上游設對照點進行監測;生物材料監測,對病人和正常人的血、尿、發等進行有關可疑污染物監測;有關微生物和可疑致病菌的檢測;必要的急性毒性試驗。同時調查飲水、飲食情況,采集直接飲用的16、缸水、開水、食物等相關樣品進行檢測。 照相、攝像、錄音,做好監督文書有關記錄。 (5)提出調查分析結論和處置方案應急小組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專家意見,提出調查分析結論,調查分析結論應包括:該事故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徑、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健康危害特點、發病人數、該事故的原因、經過、性質及教訓等。向現場事故處理領導小組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對事故影響范圍內的污染物進行處理處置,以減少污染。5、情況上報應急小組組長將現場調查情況及擬采取措施報告應急現場指揮組,6小時速報,24小時確報。應急現場指揮組負責報告局領導及上級部門,并派員代表環保部門參加現場事故處理領導小組。根據事故17、影響范圍大小,應急現場指揮組決定是否增調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前往現場增援。6、污染處置1)及時救治病人,如有必要進行隔離;2)采取控制措施。市政市容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 采取停水、減壓供水、改路供水,通知沿途居民停止取水、用水,啟用備用水源,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護高危人群等措施,保護公眾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環保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源,如污染企業停產、減產、限產,停止污染物排放,打撈、吸附污染物等;林水及供水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濃度和影響程度,開關相關的閘口,將受污染水體疏導排放至安全區域,從上游緊急調用水源,稀18、釋污染,必要時通知下游水廠停水或采取保護措施,如加入藥水中和、凈化污染,加大處理工藝處理污染的能力如水廠加大投氯量和凈水劑用量,用活性炭處理過高的有機污染物等;3)加強監測。包括增加指標和頻次,降低儀器檢出限,提高精度,掌握污染動態;4)加強水源保護;5)觀察水生動植物和農作物死亡情況。7、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發布 根據污染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應急小組向應急現場指揮組建議建立污染警戒區域(劃定禁止取水區域或居住區域)。應急現場指揮組向領導小組報告后發布警報決定。應急現場指揮組要組織各應急小組召開事故處理分析會,確定對外宣傳統一口徑,指派專人對新聞媒體發布污染事故消息。8、污染跟蹤應急小組要對19、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 每24小時向上級部門報告一次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續報),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報解除。9、調查取證協同相關部門,調查、分析事故原因。實地取證,確定事故責任人。對涉案人員做調查詢問筆錄,立案查處。10、行政處罰環保、衛生等行政法規有:水污染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刑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行政處罰程序包括:立案、調查取證、合議、處罰決定、執行、結案。11、事件處理總結報告行政性報告,包括以下內容:標題、文號、主送抄送單位、事件概況、事件經過、現場20、調查檢測和結果、事件原因分析、事件性質與結論、事件處理經過和效果、問題和建議、落款、單位、時間、附件。 業務總結報告,包括以下內容:前言、基本情況及事件經過、調查方法結果、分析、討論、處理措施及效果評價、結語。12、上報與反饋調查報告上報上級衛生行政和防疫部門、肇事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13、結案歸檔對整個事件有關的資料,包括電話記錄、現場調查、監測記錄、執法文書、采送樣單、檢驗原始記錄、檢驗報告、調查處理總結報告等進行整理、補漏、分類、歸檔。附件:1、杭州市環保局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2、杭州市衛生局(疾控中心)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3、杭州市林水局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4、杭州市市政市容局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5、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6、常見危險化學品環境污染應急處置原則7、杭州市安全生產管理主要責任部門負責人及聯系電話8、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常用物資供應單位9、浙江省環保局輻射處和省輻射環境監測站負責人及聯系電話10、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等級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