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指揮調度中心主體工程大底板技術交底(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084043
2024-09-05
14頁
690.48KB
1、 項目管理表格分項工程技術交底卡表格編號CSCEC-PM-0803項目名稱及編碼移動指揮調度中心一期主體工程第 頁共 12 頁樓棟號/分項工程名稱塔樓底板工程量/分包公司負責人交底內容塔樓大體積底板區域圖大體積底板區域示意圖參數說明:長寬=67.45m37.5m;面積:2534;厚度:1200mm;混凝土方量:約3040m(按平面投影面積計算)2、施工機具準備序號機具名稱規格/型號數量1混凝土車載泵80100 m3/h2臺2布料機R=6m2臺3塔吊TC70352臺4砼運輸車10m3/輛15臺5泵管(直)125/4m30根6泵管(直)125/3m30根7泵管(直)125/2m30根845彎管122、5/1m10根1090彎管125/1m10根11橡皮軟管3.5m2根12管卡配套100個13振搗棒DN7010根14鐵鍬方頭/圓頭20把15刮杠4m10把16標尺桿3m10把17抹光機kw2臺18塑料布3000m23、人員準備為保證基礎底板混凝土的連續澆筑,澆筑時配備兩個澆筑小組,實行兩班倒,每組工作12小時。具體人員配備如下(其他工種配合)。序號工種名稱人員數量主要人員名單備注1現場生產總指揮1人馮剛2現場生產副總指揮1人金柏宣3現場質量總負責1人王忠4現場技術總指揮1人王冬冬5混凝土澆筑隊長3人董文進、李毅、牛天嬌6混凝土供貨驗收12=2人尹燕鵬、夏希貴、學生7泵車處放料32=6人8澆筑點3、放料32=6 人9振搗工122=24人10找平、抹光、壓實102=20 人11護模6人12護筋6人13電工4人耿紀仁等14泵管移動4人15泵管緊急修理機工4人機電班組16試驗員2人陳浩、洪輝17測溫孔布置及施工員2人王冬冬、洪輝、陳浩18現場車輛交通調度2人田立功、學生19混凝土駐站人員2人董文進、倆學生總人數95人4大體積混凝土澆筑4.1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流程4.2澆筑順序根據現場交通環境,確定好現場混凝土泵送交通組織方案。計劃分兩條路線,一條為場內主干道,另外一條為工地北側市政馬路。本工程底板采用斜面分層整體一次性澆筑的方案,從底板自東向西施工。每臺泵配備兩個振搗小分隊,向前推進,首泵料分4、別投放在起始澆筑的基礎底板大角。隨后交替插入澆筑電梯井坑混凝土,將電梯井坑混凝土分層澆筑至底板底標高時,與底板混凝土分層澆筑。分兩條泵管進行澆筑,澆筑順序自東向西分層澆筑。先電梯井坑內混凝土,電梯井坑內的混凝土環形分層澆筑,避免漲模爆模。4.3澆筑方法1、采用推移式連續澆筑施工,斜面由泵送混凝土自然流淌而成,坡度控制在1:4 左右,振搗工作從澆筑層的底層開始逐漸上移,以保證分層混凝土間的施工質量。移式連續澆筑施工示意圖電梯井坑分層澆筑示意圖每區按斜面分層法澆筑時,先澆筑500mm厚,振搗后斜面流淌坡度1:4左右。再澆筑第二層砼500mm厚,用振搗棒先振搗與第一層相鄰的斜面,然后振搗第二層混凝土5、。依此類推,逐層澆筑,直至澆筑到設計標高,同時泵管逐步逐節拆除,直到澆筑完畢。分層澆筑示意圖2、振搗要求:混凝土的振搗采用70振搗棒,振搗棒要做到“快插慢撥”。振搗過程中,將振動棒上下略有抽動,以使上下振動均勻。分層時振搗棒插入下層50左右,以消除兩層之間接縫。振搗點均勻排列,間距400左右,呈梅花形布置,振搗時間一般以2030S 為宜,以砼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對于鋼筋較密部位,使用50、30振搗棒進行振搗,以防卡棒。振搗時防止振動模板,盡量避免碰撞鋼筋、管道、預埋件等,振搗棒應距洞邊200以上。插點排列示意圖水養護條件不具備前,采用澆水濕潤的草墊或麻袋進行6、覆蓋養護。5大體積混凝土冷水循環降溫5.1冷卻循環水系統施工工藝流程:冷卻循環水系統施工工藝流程圖5.2冷水循環系統制作與安裝 本工程大體積底板混凝土的厚度為1200mm,混凝土標號為C35.P8,綜合考慮混凝土配合比、澆筑溫度、混凝土原材料特性、施工工藝等各種影響混凝土前期水化熱散發、混凝土內部升溫的因素,在混凝土內部中間位置安裝30mm,間距4m的鍍鋅冷水管。冷水管從混凝土內部穿過,端部設置水閥,并通過橡膠軟管與水泵連接。冷水管尾部保持通暢,將內部熱水流淌至混凝土表面,覆蓋整個混凝土表面形成保溫層。起到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減少混凝土內外溫差的作用。5.3冷水循環布置冷水循環系統布置圖6底板7、大體積混凝土測溫為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避免溫差裂縫,在混凝土澆筑完后,應及時測溫并隨時將結果反饋。為保證和減少測溫的誤差,設置專人負責測溫工作,并在施工前對測溫人員進行詳細的交底,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利用計算機對測溫數據進行信息化實時管理。預先編制好溫度曲線的描繪程序和溫度應力的計算程序,及時整理錄入測溫數據,描繪出溫度曲線、計算出累加溫度應力,與澆筑前的估計情況進行比較,推斷下一時段的溫度和應力變化趨勢,根據計算結果決定是否調整保溫方式和保溫層厚度。1、測溫點布置根據對稱的特點,底板測溫區的測點布置成“X”形。共布置10個測點。混凝土中測溫采用 埋入式導線測溫儀。混凝土澆筑體的外表溫度,為8、混凝土外表以內50mm處的溫度;混凝土澆筑體底面的溫度,為混凝土澆筑體底面上50mm處的溫度。沿混凝土澆筑體厚度方向,布置表面和中間溫度測點;測溫點示意圖見下圖:測溫導線點布置平面圖測溫導線埋設豎向布置圖說明:Q表示大氣測溫點(混凝土表面);Wn表示混凝土內部測溫點組,每組均由2個測溫點組成。導線長度分為為500mm,1000mm。2、測溫元件的選擇應符合以下列規定:(1)、測溫元件的測溫誤差不應大于0.3(25環境下);(2)、測試范圍:-30150;(3)、絕緣電阻應大于500M;3、溫度和應變測試元件的安裝及保護,應符合下列規定:(1)、測試元件安裝前,必須在水下1m處經過浸泡24h不損9、壞;(2)、測試元件接頭安裝位置應準確,固定應牢固,并與結構鋼筋及固定架金屬體絕熱;(3)、測試元件的引出線宜集中布置,并應加以保護;(4)、測試元件周圍應進行保護,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下料時不得直接沖擊測試測溫元件及其引出線;振搗時,振搗器不得觸及測溫元件及引出線。4、溫度控制指標及測溫頻率(1)、溫度監控指標如下:混凝土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大于50;混凝土澆筑塊體的里表溫差(不含混凝土收縮的當量溫度) 不大于25;混凝土澆筑體的降溫速率不大于2.0/d;混凝土澆筑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大于20。(2)、監測周期與頻率如下:混凝土澆筑結束后4d內:每2h 測一次;混凝土澆筑結束后51510、d:每4h 測一次;混凝土澆筑結束后16d30d:每8h 測一次;當內外溫差小于15時 ,停止測溫。7混凝土施工質量保證措施7.1質量控制措施1、生產過程中控制混凝土單方用水量,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在水灰比不增大的前提下調整用水量和砂率滿足混凝土施工和易性要求。在滿足混凝土泵送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混凝土砂率,對混凝土結構質量和混凝土外觀質量有利。2、在溫度控制方面,砼攪拌時使用地下水,在夏季高溫季節水溫在16-18。水泥溫度超過60不準入倉,攪拌站建有砂石料大棚,大氣溫度高于30時,石子在使用時澆水降溫,確保混凝土出站溫度控制在30以內。3、在大方量混凝土連續施工過程中,延長混凝土的可操作11、時間,防止結構混凝土冷縫的產生,當大氣溫度高于27混凝土在標準養護下的初凝時間控制在16-18小時。但混凝土在施工時的可操作時間根據施工現場的濕度、溫度和具體施工情況來定,施工時隨時檢查施工面混凝土情況,控制混凝土澆筑的間隔時間,杜絕冷縫的產生。7.2施工過程控制的具體要求1、試驗人員做好混凝土接收記錄,記錄下混凝土罐車到達時間、開始澆筑時間及澆筑完畢的時間。2、做好現場坍落度檢查。如實記錄,不符合要求的,將混凝土退回。3、對混凝土小票嚴格檢查,對于不符合技術要求的不予接收。4、現場需要連續澆筑。協調人員必須安排好罐車間隔,以免等待時間過長,而影響混凝土的質量。5、澆筑時,振搗順序明確,特別是12、兩施工段接觸處及外墻導墻處,澆筑混凝土時必須控制澆筑速度和振搗時機,以防模板變形、移位等原因引起墻體脹模、出現冷縫和爛根現象。6、混凝土必須按500mm厚一層,均勻布料,澆筑速度不宜過快。設專人檢查混凝土表面硬化程度,必須保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上一層混凝土,振搗時將振搗棒伸入下層100mm,以確保質量。7、在最后一層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初凝之前,進行二次振搗。加強二次收面,可以有效減少混凝土收縮應力引起的裂縫。8成品保護措施8.1為保護鋼筋、模板尺寸位置準確,不得踩踏鋼筋,并不得碰撞模板和鋼筋。澆筑砼時要另鋪腳手板和施工通道。8.2澆筑砼時不得碰壞施工縫處止水帶。8.3砼強度達到1.2MPa之前不得上人進行下道工序施工,不得在砼表面擱置鋼筋、鋼管、木方子、模板等材料,以防破壞砼的內部組織結構。8.4加強混凝土的初期覆蓋和后期的蓄水養護。會簽欄質量安全環保時間時間時間編制審核簽發時間時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