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樁基承臺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交底.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4788
2024-09-06
6頁
75.50KB
1、大橋樁基承臺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交底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 技 術 交 底 記 錄 工程名稱交底時間施工單位交底項目混凝土工程交底內容:(一)一般梁板混凝土澆筑 1.1、施工準備 1.1.1、材料計劃組織,進場檢驗。 1.1.2、熟悉圖紙、圖紙會審。 1.1.3、施工機具組織進場,到位安裝。 1.1.4、進行三級安全教育和技術安全交底。 2 操作工藝要點 2.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劑等必須符合施工規范及有關規定,使用前要檢查出廠合格證或檢驗報告是否符合質量要求。 2.2 混凝土配合比、2、原材料計量、攪拌、養護和施工縫處理符合施工規范規定、混凝土澆筑的一般要求。 2.3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m,如超過2m時必須采取措施。2.4 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時,如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導管、溜槽或在模板側面開門子洞(生口)。 2.5 澆筑混凝土時應分段分層進行,每層澆筑高度應根據結構特點、鋼筋疏密決定。一般分層高度為插入式振動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最大不超過55cm,平板振動器的分層厚度為200cm。 2.6 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應快插慢撥,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按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振實。移動間距不大于振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一般為30043、00m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兩層間的接縫,平板振動器的移動間距應能保持振動器的平板覆蓋已振實部分邊緣;吊模和有水房間頂板要振搗密實,收面平整順直,重點是做好砼標高和平整度控制。 2.7 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如必須間歇,其間歇時間應盡量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間歇的最長時間應按所用水泥品種及初凝時間確定,一般超過2小時應按施工縫處理。 2.8 澆筑混凝土時應派專人經常觀察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插筋等有無位移變形或堵塞情況,發現問題應立即停止澆灌并應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 畢。 2.9 梁的施工縫宜留置于相鄰兩承臺中間的1/34、范圍內,并用模板與水平擋好, 留成直槎(企口)。繼續施工時,接縫處混凝土應先先鑿去浮漿,用水濕潤并澆一層水泥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使新舊混凝土接合良好,然后才繼續澆筑混凝土。 2.10 樁基承臺梁混凝土澆筑 2.10.1承臺梁澆筑混凝土時,應按順序直接將混凝土倒入模板中,如留縫超過初凝時間應按施工縫處理。若使用吊斗直接卸入模時其吊斗出料口距操作面高度,以30 0400mm為宜,并不得集中一處傾倒。 2.10.2振搗時應沿承臺梁澆筑的順序方向采用斜向振搗法,振動棒與水平傾角約60 度左右,棒頭朝前進方向,棒間距以500 mm 為宜,要防止漏振,振搗時間以混凝土表面泛漿冒出氣泡為宜,混凝5、土表面應隨振搗按標高線進行抹平。 3 安全規定 3.1 澆筑砼必須搭設臨時橋道才準小車行走,橋道搭設要用橋凳架空,不允許橋道壓在鋼筋面上。 3.2 禁止在砼初凝前在上面行車或堆放雜物。 3.3 澆灌砼面至砼出口面距離不宜超過2米,如超過要用串筒漏斗送料澆灌砼。 3.4 澆搗砼時應有木工及電工值班檢查支模架及電器安全。 4 無規定者按有關施工規范和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執行。 (二) 柱、墻混凝土澆筑 1 施工準備 1.1 材料計劃組織,進場檢驗。 1.2 熟悉圖紙、圖紙會審。 1.3 施工機具組織進場,到位安裝。 1.4 進行三級安全教育和技術安全交底。 2 操作工藝要點 26、.1 柱、墻澆筑前,或新澆混凝土與下層混凝土結合處,應在底面上均勻澆筑50 mm厚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砂漿應用鐵鏟入模,不應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內。 2.2 柱墻混凝土應分層澆振搗,每層澆筑厚度控制在500 mm左右。混凝土下料點應分散布置循環推進,連續進行,并應控制好混凝土澆筑的延續時間。 2.3 澆筑墻體洞口時,要使洞口兩側混凝土高度大體一致。振搗時,振動棒應距洞邊300 mm以上,并從兩側同時振搗,以防止洞口變形。大洞口下部模板應開口并補充振搗。 2.4 構造柱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得超過300 mm。 2.5 施工縫設置:墻體宜設在門窗洞口過梁跨度1/3范圍內。墻體其他部位的7、垂直縫留設應由施工方案確定。柱子水平縫留置于主梁下面、吊車梁牛腿下面、無梁樓板的柱帽下面。 2.6 柱、板混凝土澆筑 2.6.1肋形樓板的梁板應同時澆筑,澆筑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推進,先將梁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達到樓板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 2.6.2 和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允許單獨澆筑,其施工縫應留設板底下2030 mm處。第一層下料慢些,使梁底充分振實后再下第二層料。用趕漿法使水泥漿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進,振搗時要避免觸動鋼筋及埋件。 2.6.3樓板澆筑的虛鋪厚度應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動器笄直澆筑方向來回振搗, 注意不斷用移動標志以控制混凝土板厚度。振搗完畢,用刮尺或拖板抹平表8、面。 2.6.4 在澆筑與柱、墻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墻澆筑完畢后停歇11.5小時,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再繼續澆筑。 2.6.5 施工縫設置:宜沿著次梁方向澆筑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1/3范圍內,施工縫表面應與次梁軸線或板面垂直。單向板的施工縫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雙向受力板、厚大結構、拱、薄殼、水池、多層剛架等結構復雜的工程,施工縫位置按設計要求留置。 2.6.6 施工縫宜用木板、鋼絲網擋牢。 2.6.7 施工縫處須待已澆筑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少于1.2Mpa,才允許繼續澆筑。 2.6.8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縫表面應鑿毛,清除水薄膜和松動石子、并用水沖洗干9、凈,排除積水后,先澆一層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510mm厚水泥砂漿然后繼續澆筑混凝土。 2.6.9 澆筑梁柱接頭前應按柱子的施工縫處理。 3 安全規定 3.1 澆筑砼必須搭設臨時橋道才準小車行走,橋道搭設要用橋凳架空,不允許橋道壓在鋼筋面上,也不允許手推車在鋼筋面上行走和壓低面筋。 3.2 禁止在砼初凝前在上面行走或堆放雜物。 3.3 砼自由傾落度不宜超過2米,如超過要用串筒進行送漿搗固。 3.4 澆搗砼時應有木工及電工值班檢查支模架及電器安全。 4 無規定者按有關施工規范和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執行。 (三) 樓梯混凝土澆筑 1施工前準備 1.1 材料計劃組織,進場檢驗。 1.10、2 熟悉圖紙,搞好圖紙會審。 1.3 施工機具組織進場,到位安裝。 1.4 進行三級安全教育和技術安全交底。 2 操作工藝要點 2.1 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筑,先振實底板混凝土,達到踏步位置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筑,不斷連續向上推進,并隨時用木抹子(木磨板)將踏步上表面抹平。 2.2 樓梯混凝土宜連續澆筑完成。 2.3 施工縫位置,根據結構情況可留設于樓梯平臺板跨中或樓梯段1/3范圍內。 2.4 大模板輕骨料混凝土澆筑 2.4.1 應連續施工,不留或少留施工縫。 2.4.2 應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大于300mm。 2.4.3由于輕骨料容量輕,容易造成砂漿下沉,輕骨料上浮,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時要快插11、慢撥,震點要適當加密,公布均勻,其振搗間距不大于振蕩棒作用半徑的一倍,振動時間不宜過長,防止分層離析。 2.4.4 施工縫設在內外墻交接處,用鋼絲網或木板擋牢。 2.5 混凝土的養護 2.5.1 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在12小時以內加以覆蓋,并澆水養護。 2.5.2 混凝土澆水養護日期一般不小于7天,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 2.5.3 每日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處于足夠的濕潤狀態,常溫下每日澆水兩次。 2.5.4大面積結構如地坪、樓板、屋面等可蓄水養護,貯水池一類工程,可在拆除內模板后,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注水養護。 2.5.5 可噴曬養護劑,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保護12、膜,防止水分蒸發,達到養護的目的。 2.5.6 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時,其四周應壓至嚴密,并應保持薄膜內有凝結水。 2.5.7 養護用水與拌制混凝土用水相同。 3 安全規定 3.1 澆筑砼必須搭設臨時橋道才準小車行走,橋道搭設要用橋凳架空,不允許橋道壓在鋼筋面上。 3.2 禁止在砼初凝前在上面行走或堆放雜物。 3.3 砼自由傾落度不宜超過2米,如超過要用串筒進行送漿搗固。 3.4 澆搗砼時應有木工及電工值班檢查支模架及電器安全。 4、無規定者按有關施工驗收規范和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執行。 (四)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 1 施工準備 1.1 材料計劃組織,進場檢驗。 1.2 熟悉圖紙13、圖紙會審。 1.3 施工機具組織進場,到位安裝。 1.4 進行三級安全教育和技術安全交底。 2 操作工藝要點 2.1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由于水泥水化熱作用所放出的熱量使混凝土的內部的溫度不斷上升,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差很大,表面與內部混凝土收縮不一致, 產生很大的拉應力,由于此期間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強度很低,因此極易出現混凝土的表面裂縫,因此要采取有效的降溫和保溫措施或其它方法,以減少混凝土內外溫差,防止裂縫的產生和發展。 2.2 處理水化熱的措施 2.2.1 采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如礦渣硅酸鹽水泥),并且要儲備足夠數量的同一品種水泥。 2.2.2在保證混凝土等級的前提下,使用適當的緩凝減14、水劑,減少水泥用量,以減少水化熱。 2.2.3采用石子澆水、攪拌水中加冰塊降溫等方法,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如果在熱天澆筑混凝土時,宜設置簡易遮陽裝置。 2.2.4選用級配良好的骨料,并嚴格控制砂、石子的含泥量,降低水灰比,加強振搗,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和抗拉強度。 2.2.5 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度不宜大于300 mm,以加快熱量散發,并使溫度分布較均勻,同時便于振搗密實,上層混凝土澆筑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 2.2.6 預埋冷卻水管,用循環水降低混凝土內溫度,進行人工導熱。 2.2.7在巖石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層上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可在巖石地基或老混凝土層上澆瀝青膠并撒鋪5 mm厚砂子15、或鋪二層瀝青油氈紙,以消除或減少約束作用。 2.3 產品保護 2.3.1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必須進行監測,專人檢測表面溫度與結構中心溫度測量時間不少于14天,前7天每隔4小時測溫一次,后7天每隔8小時測溫一次,測溫過程如發現溫差大于25度時(重要結構20度),要采取有效措施,如覆蓋保溫等,當溫差小于25度時,可停止測溫。 2.3.2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易使鋼筋產生位移,因此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應隨時復核筋的位置,并采取措施,以保證位置正確。 2.3.3 混凝土初凝后即覆蓋濕潤的麻包袋。 2.3.4 混凝土養護不少于14天后,才允許下工序施工。 3 安全規定 3.1 澆筑砼必須搭設臨時橋道才準小車行16、走,橋道搭設要用橋凳架空,不允許橋道壓在鋼筋面上,也不允許手推車在鋼筋面上行走和壓低面筋。 3.2 禁止在砼初凝前在上面行走或堆放雜物。 3.3 砼自由傾落度不宜超過2米,如超過要用串筒進行送漿搗固。 3.4 澆搗砼時應有木工及電工值班檢查頂架及電器安全。 4 無規定者按有關施工驗收規范和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執行。(五) 混凝土收面 表面平整處理采用鋁合金刮尺和木抹子進行。 處理程序 初凝前一次抹壓混凝土終凝前12h掀膜二次抹壓養護 混凝土表面泌水應及時引導集中排除。 混凝土硬化后的表面塑性收縮裂縫灌注水泥素漿刮平。 混凝土標高采用在柱鋼筋上抄上底板50標高線,在用鋁合金刮尺刮平時在50線處帶上麻線,從麻線往下引50為底板標高。混凝土表面采用塑料薄膜加麻袋養護。項目(專業)技術負責人交底人接受交底人日 期 注:本交底一式三份,交底人、施工班組、資料保管員各一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