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項目地下室基礎筏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交底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5195
2024-09-06
4頁
35KB
1、住宅建筑項目地下室基礎筏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交底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 技 術 交 底 記 錄工程名稱XXXX工程局XX示范小城鎮XX施工單位XXXX工程局有限公司交底部位基礎筏板工序名稱地下室筏板交底提要:混凝土施工交底內容:一、施工準備1)、主要機具耙子、白線、鋁合金刮杠、尖鍬、平鍬、汽車泵、插入式振搗器、磨光機。2)施工準備1、混凝土澆筑前及時跟混凝土攪拌站申請混凝土準備,本筏板基礎混凝土標號為C40抗滲等級為P6(JL-CAL纖維膨脹抗裂劑),約1800立方米,主樓筏板邊至后澆帶內側處混2、凝土標號為C30(抗滲等級為P6(JL-CAL纖維膨脹抗裂劑),約330立方。澆筑部位為基礎筏板,塌落度控制為16020mm,最大水灰比為0.6、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和礦物參合料總量不小于320kg砂率宜為35%-45%,。2、所有機具均在澆筑前檢查到位。同時配專職技工,隨時檢修。3、混凝土澆筑前保證水、電、照明不中斷。以防出現意外施工縫。4、準備好塑料薄膜覆蓋材料。3)施工條件1、各種專業預埋工作已完善,鋼筋隱蔽、模板預檢已通過驗收合格。2、振動棒已調試正常并配有備用振動棒。3、勞動力安排妥當。振搗手3名,技工5名,小工5名,鋼筋看護1名,模板看護1名,水電看護1名,混凝土工長1名。專職質3、檢1名。4、與城管部門協調好,確保混凝土順利澆筑。5、再次檢查墻柱插筋位置、數量,預埋件的位置、數量,預留洞的位置、數量,后澆帶留設位置,后澆帶、電梯井、集水坑模板拼縫是否嚴密,支撐系統強度、剛度是否滿足要求。6、筏板基礎內無雜物,清理干凈。二、施工工藝1、筏板基礎采用汽泵由西向東分層澆筑。電梯井、集水坑混凝土比較厚應先分層隔時間段澆筑。2、施工操作控制澆筑層厚度,每層不大于500mm。3、混凝土澆筑汽車泵管距離筏板頂面控制在50公分左右,不宜過高。4、除鋼筋稠密處采用斜向振搗,其它部位均采用垂直振搗,振搗點的距離為300400mm,插點距模板、胎模不大于200 mm。5、砼澆筑過程中,為了使4、上下層不產生冷縫,上層混凝土振搗實,應在下層砼初凝前完成,且振搗棒下插50 mm.。6、振搗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表面出浮漿且不在下沉為止。7、當底板澆筑一半時,隨即進行導墻砼的澆筑。8、在澆筑和振搗過程中,上浮的泌水和浮漿隨砼表面流到坑底,隨砼推進,由集水坑或后澆帶處抽排。9、泵送砼排除泌水和浮漿后,表面仍有較厚的水泥漿,澆筑完成后應按標高用長刮杠刮平,用木抹子搓壓、拍實,在終凝前用磨光機磨壓木抹子拉毛完成,然后覆蓋塑料薄膜。10、導墻鋼板止水帶寬度300 mm,導墻高度500 mm。砼澆筑至鋼板中部,澆筑順序先澆筑底板砼,在靠近外墻底板砼澆筑二至三小時后,澆筑外墻導墻砼。三、質量要求1、5、對于進場的砼未有開盤鑒定拒收。進場的砼每車檢查,塌落度過大過小拒收。2、底板砼澆筑面的標高為鋼筋上所貼膠帶紙上口向下50CM。整平時拉小白線控制。3、混凝土不應有漏振、過振現象,防止表面浮漿過厚,保持混凝土勻質性。4、在澆筑導墻時,確保墻體砼高度,到達鋼板止水帶一半位置。5、砼澆筑完畢應平整密實,及時塑料薄膜覆蓋。標高控制在5 mm,平整度控制在3 mm。6、鋼筋上所粘混凝土需邊澆筑邊清理,保證鋼筋無污染。7、內墻體部位混凝土面層保持與筏板面標高一致;外墻部位砼整平。8、筏板面層需二次收面,完成后拉毛處理(紋路東西向,或南北向直線型)。9、結構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用于檢查結構構件6、混凝土強度的試件,應在混凝土的澆筑地點隨機抽取。取樣與試件留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lOO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于一次;當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 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樣不得少于一次;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件,同條件養護試件的留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抗滲砼按每500方留置1組試塊。10、混凝土養護不得低于14天。四、混凝土測溫1、 溫控指標溫控指標符合下列規定:(1)混凝土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50;(2)混凝土澆筑塊體的里表溫差(不含混凝土收縮的當量7、溫度) 不宜大于25;(3)混凝土澆筑體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2.0/d。(4)混凝土澆筑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2、 溫控施工的現場監測與試驗(1)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里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及溫度應變的測試,在混凝土澆筑后,每晝夜可不應少于4次;入模溫度的測量,每臺班不少于2次。(2)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內監測點的布置,應真實地反映出混凝土澆筑體內最高溫升、里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可按下列方式布置:1)監測點的布置范圍應以所選混凝土澆筑體平面圖對稱軸線的半條軸線為測試區,在測試區內監測點按平面分層布置;2)在測試區內,監測點的位置與數量可根據溫凝土澆筑體內溫度場分布情況及溫控的要求8、確定;3)在每條測試軸線上,監測點位宜不少于4處,應根據結構的幾何尺寸布置;4)沿混凝土澆筑體厚度方向,必須布置外面、底面和中部溫度測點,其余測點宜按測點間距不大于600mm布置;5)保溫養護效果及環境溫度監測點數量應根據具體需要確定;6)混凝土澆筑體的外表溫度,宜為混凝土外表以內50mm處的溫度;7)混凝土澆筑體底面的溫度,宜為混凝土澆筑體底面上50mm處的溫度。(3)測試過程中宜及時描繪出各點的溫度變化曲線和斷面的溫度分布曲線;(4)發現溫控數值異常應及時報警,并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3、測溫點的布設使用普通玻璃溫度計測溫,測溫時測溫管端用軟木塞封堵,只允許在放置或取出溫度計時打開。溫度計用9、系線繩垂吊到管底,停留不少于3min后取出迅速查看溫度。4、測溫記錄要求 對于混凝土的測溫時間及測溫頻度,根據混凝土初期升溫較快,混凝土內部的溫升主要集中在澆筑后的37d,一般在7d之內溫升可達到或接近最高峰值,另外,混凝土內部的最大溫升,是隨著結構物厚度的增加而增高。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和結構特點,確定的測溫項目和測溫頻度如下:(1)記錄罐車中倒出時的混凝土溫度,每車均測。(2)施工現場大氣環境溫度,每4h測記一次,即6:00、10:00、14:00、18:00、22:00、2:00個測量一次。(3)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立即測記混凝土澆筑成型的初溫度,以后按以下要求測記。1)第13d:每2h測記一10、次;第47d:每4h測記一次。其后為8h,到撤除保溫層為止,同時應不少于20天。2)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度測溫記錄由試驗員具體負責記錄,并按照相關技術資料統一表格填好記錄。及時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工作,遇有特殊情況(混凝土內外溫差接近25時)要及時報告,采取增加保溫厚度措施。測溫計準備:普通玻璃溫度計,測混凝土溫度的同時檢測大氣溫度。用于入模溫度檢測及混凝土溫升檢測。用于混凝土出罐溫度檢測。五、注意事項1、振搗工需帶絕緣手套,穿膠鞋等防護用品。2、在底板澆筑中,需派1-2人看模、看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3、在汽泵澆筑過程中避免泵管碰撞墻體插筋。4、在砼強度未達到1.2N/m以前,不允許上人進行下11、道工序施工。5、在砼放料、澆筑中,特別注意砼強度等級,避免出錯澆筑。六、環保措施1、混凝土振動采用低噪音振搗棒,振搗時不得碰到鋼筋或模板;罐車在現場等候時需熄火,以減少擾民。夜間施工時,嚴格控制各種噪聲。必要時申請夜間施工許可證。2、現場洗車在指定洗車處清洗,污水必須經過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網。每罐車出場前必須清洗避免造成交通道路污染。七、安全要求1、進入施工現場的砼工,必須熟知本工種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并戴好安全帽。2、使用振動棒時,必須戴好絕緣手套穿膠鞋。3、濕手不得接觸電器開關,不得使用破皮電線,避免發生觸電現象。4、澆筑混凝土時注意腳底空處及泵管以免漏空摔倒及碰倒。5、該部位砼澆筑時間長,合理安排人員倒班施工。嚴禁疲勞施工。 技術負責人交底人交底接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