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能改造電氣化配套工程鐵路接觸網施工技術交底.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7824
2024-09-06
22頁
89.38KB
1、擴能改造電氣化配套工程鐵路接觸網施工技術交底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 技術交底記錄表工程名稱:擴能改造電氣化配套工程 表QP09012參加單位:交底負責人接受負責人交底內容:針對擴能電氣化配套工程的技術特點,根據設計原則,編制詳細的施工技術交底,并下發給你們,望你們在今后的施工中,遵照執行。詳見附件:施工技術交底 記錄人:王曉輝 2 004 年 6月 25日鐵路接觸網施工技術交底一、編制依據及說明:1、 TB10208-98鐵路電力牽引供電施工規范;2、 電化局頒布的接觸網施工工藝手冊第一、二、三冊2、;3、 中鐵電氣化局勘測設計院提供的鐵路接觸網平面圖、安裝圖。為確保鐵路億噸配套工程質量,針對鐵路億噸配套工程的特點,并結合有關設計文件及施工圖紙,參考施規、驗標的有關要求,制定標準如下,望各作業隊、施工班組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施工技術標準施工,確保鐵路億噸擴能配套工程按期保質保量建成。二、工程介紹:1. 氣象條件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30,最大風時氣溫5,覆冰時氣溫5,吊弦、定位器正常位置時氣溫10。2. 線路條件軌面連接中點水平面高于地面的距離:區間按960 mm;站場按800 mm。3. 接觸網懸掛類型類別代號規格及名稱額定張力承力索正線THJ-150標稱載面為150mm2銅合金絞線173、KN站線THJ-95標稱載面為95mm2銅合金絞線15KNTHJ-70標稱載面為70mm2銅合金絞線15KN接觸線正線CTHA-150標稱載面為150mm2銀銅合金接觸線15KN站線CTHA-120標稱載面為120mm2銀銅合金接觸線10KNCTHA-85標稱載面為85mm2銀銅合金接觸線8.5KN既有環節吊弦全部更換為帶導流環形式的整體吊弦。結構高度由1.1米改為1.4米,隧道內改為0.8米。4. 污染級別為重污區,絕緣子泄漏距離不小于1200 mm,絕緣子材質隧道內為硅橡膠,隧道外為瓷質,棒式絕緣子的機械抗彎破壞負荷為12KN。5.接觸懸掛均為直鏈型接觸懸掛(承力索及接觸導線在同一鉛垂面上4、)。接觸線懸掛點高度一般為距軌面連線6000mm,隧道內為5750mm。6.接地保護混凝土等徑園桿及隧道內采用單絕緣,橋鋼柱采用雙重絕緣。長大隧道超過2000米時,在隧道出口處增設避雷器及接地極;區間雙支正饋線區段每間隔23公里增設一處接地極,接地極與保護線相連接。7.跨距要求當橋上支柱跨距超過60米時,在其中增加一根橋鋼柱,以增加接觸網的穩定性。8.施工范圍接觸網工程:盧龍北站(不含)柳村南II場,正線為74條公里。三、下部施工1. 基坑開挖1.1開挖基礎坑前應與工務部門聯系,了解施工區段線路狀況,雙方達成共識后,會同監理單位與工務部門鑒定協議,并雙方約定,遵照執行。1.2等徑混凝土支柱埋深5、以地面為基準,支柱基礎深為3米,施工允許偏差0+100,如果支柱保護層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按設計要求進行培土砌石。1.3 開挖基坑時,如果地質與設計圖不符時,隊技術應與項目部工程技術部及時匯報情況,工程技術部及時與設計聯系處理。1.4 為確保支柱安裝后的穩定性,開挖基坑時,應進行坑形設計:依照支柱側面限界、支柱底盤大小及橫臥板長寬,確定坑口大小,盡量保持少破壞原土質,以保持支柱基礎的穩定性。安裝支柱底盤時,應利用線墜及丁字尺確定底盤位置,基坑深度應考慮底盤的厚度。1.5開挖基坑時,如遇有障礙物需改移位置時,應由隊技術按設計原則進行基坑位置的調整,其它作業人員無權進行變更,同時,隊技術及時向工6、程部匯報基坑位置變更原因。如需設計處理的,隊技術員應及時與工程部匯報,由工程部統一向設計提出變更申請現場處理解決。1.5同樣,支柱基坑限界需要變更時,按照以上執行。2. 混凝土支柱及鋼柱整正2.1支柱整正的傾斜標準(混凝土支柱以地面為準,鋼柱以基礎面為準)。2.2支柱順線路方向受力后均應直立,允許施工偏差0.5%,錨柱端部應向拉線側傾斜70mm。等經400如果遇到堅石地段,隊技術與工程部及時聯系,通過設計進行處理,任何人無權做出處理。2.3橫線路方向曲線外側和直線上的支柱受力后,向受力反方向傾斜,傾斜值為支柱高度的00.5%。對于純下錨支柱外傾值為0毫米,支柱中心直立。2.3.3兩側懸掛的支柱7、,安裝隔離開關支柱,曲線內側支柱和位于直線上并與相鄰錨柱同側的轉換柱,有明顯受力方向時應向受力的反方向傾斜050mm,無明顯受力方向時,均應直立。2.3.4側面限界應符合設計要求,允許施工誤差為0100mm。2.3.5混凝土支柱埋深以地面為基準,施工允許誤差為0+100mm(從地面算起3000mm)。基坑開挖應嚴格按照測量標記指定的位置進行,任何施工人員均無權隨意移動,如遇特殊情況時,由技術人員處理。所有接觸網及附加線等徑支柱均應按設計施工圖設置底板。2.3.8支柱整正后回填及拉線坑回填,應嚴格執行每回填300mm夯實一次的原則,冬季施工時,應將凍土塊打碎,并不得摻雜冰雪塊,位于水溝中或水溝沿8、上的支柱,回填完畢后,應及時將水溝疏通。支柱及拉線回填完畢后,在地面以上,支柱四周培一個高300毫米,四周寬度與坑口尺寸相同的梯型土臺。外型要方正美觀一致,以確保基礎的正常下沉。2.3.10支柱整正完畢后,要準確及時地畫上軌面紅線,軌面紅線應標注在支柱的線路側。鋼柱標注在線路側主角鋼上。軌面中心連線2003020206畫軌面紅線時,軌面中心連線:支柱位于曲線外側時減外軌超高的1/2,曲線內側時應加上外軌超高的1/2。3. 錨板拉桿埋設3.1錨板拉桿與拉線受力后,應成一條直線,并與下錨支的延長線相吻合,錨板應垂直于拉線,拉桿螺帽應配齊緊固,拉線不得有斷、散股,不得有接頭和銹蝕。UT型線夾螺帽外露9、螺紋長度為20100毫米。3.1.1拉線回頭600mm,回頭與本線用1.6鍍鋅細綁線綁扎100mm,綁扎應密貼,綁扎外露50mm。細綁線及線夾螺紋應涂油處理。3.1.2拉線錨桿短環在上,長環在下。3.1.3拉線在線夾內,主線在受力面側。3.2拉線錨板坑應保證埋深的設計值,以地面算應為2.1m,拉桿出土點處外露500700mm。3.3錨桿與地面夾角一般為45,當遇有特殊地形時,拉線角度最大不能超過60,并應由隊技術員現場確定,同時錨板坑應相應加深。3.4錨板采用選型見下表:下錨形式采用錨板型號備 注接觸網下錨拉線采用LXGJ100正饋線下錨240段用采用LXGJ100,185段采用LXGJ70單10、支保護線下錨拉線采用LXGJ70架空地線下錨拉線采用LXGJ70附加說明:n 施工完畢后,施工技術人員要及時填寫隱藏工程記錄,同時請工程監理工程師簽字,以作為工程竣工的原始資料;n 拉線在軌面以上部分,不應侵入鐵路基本建筑限界,作業隊施工中要認真執行。4. 橋梁、隧道打孔4.1橋鋼柱打孔灌注施工前應按設計圖進行現場復核,確認設計數據與橋梁各部尺寸相吻合后,進行模板(配合水平尺、線墜)測量定位(測量必須用模板定位),保證模板中心線與橋墩中心線相重合,并在打孔位置用油漆作好標記;橋上化學錨栓規格:橋托架采用M20*350型,孔徑25,孔深250mm;加強支撐錨栓采用M20*240型,孔徑25,孔深11、170mm(詳見橋隧打孔灌注作業指導書);化學粘著錨栓安裝應嚴格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或供貨商提供的安裝指南操作安裝,并進行樣板示范安裝;在安裝支架、加強支撐與底座之前,應對所有錨栓進行拉拔試驗檢測,拉拔力為73.8KN;加強支撐錨栓應在鋼柱安裝就位后,進行加強支撐的測量、打孔、澆注化學錨栓。根據實際尺寸確定加強支撐的錨栓位置及支撐長度。當實際長度與支撐設計圖中長度不符時,應按實際長度進行調整。鋼柱與避車臺相互干擾時,應事先與工務部門聯系,雙方現場實測,確定方案,由工務部門拆除后,安裝支柱。4.2隧道施工技術要求隧道內預埋錨栓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保證安裝后帶電體與接地體之間的電氣距離均符合設計要求12、;4.2.2隧道懸掛用HVA化學粘著錨栓應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書或供貨商提供的安裝指南操作安裝,并進行樣板示范安裝;HVA化學粘著錨栓應嚴格按照設計的鉆孔直徑、埋設深度施工,埋設錨栓前,在埋入切口處向內(埋入混凝土劑)200毫米,向外10毫米均應在錨栓鋅層外涂一層隧道專用防腐油漆,以提高錨栓的防腐能力;隧道內HVA化學粘著錨栓安裝后,應按作業組別進行抽樣拉拔試驗,試驗拉拔力為錨栓額定拉拔力的2倍。抽樣拉拔試驗的比例:下錨HVA化學粘著錨栓拉拔試驗100%;正饋線懸掛角鋼HVA化學粘著錨栓拉拔試驗30%;地線卡板固定錨栓拉拔試驗1%。n 施工完畢后,施工技術人員要及時填寫隱藏工程記錄,同時請工程監理13、工程師簽字,作為工程竣工原始資料。5. 橋托架安裝及調整5.1橋托架安裝橋托架安裝前,首先用模板進行錨栓校核,錨栓不正的進行適當校正處理,以滿足橋托架順利安裝到位。利用吊車將橋托架吊起對位后(有條件的可利用手搬葫蘆進行吊裝),將橋托架慢慢降至適當位置,作業人員扶正橋托架,對好錨栓孔位,并將橋托架安裝到位。橋托架安裝到位后,作業人員予安裝螺母,并適當扭緊,吊車吊鉤落下結束,進行下一處橋托架安裝。5.2橋托架調整5.2.1用水平尺測量橋托架水平度,以適應橋鋼柱整正后的傾斜度要求,并使支架垂直于線路中心線,偏差不應超過3。在調整橋托架時,在橋托架與橋墩面間增加墊片面積不小于50mm*100mm,片數14、不超過3片,且墊片放在主角鋼下方。以上工作完成后,逐個循環擰緊螺栓螺母,并用力矩扳手檢測螺母緊固力矩是否達到要求。橋托架調整到位后,所有螺栓外露部分進行涂油包扎。另外,潘莊大橋橋鋼柱增1至增10為預留橋托架,此部分托架利舊。橋鋼柱安裝前,應對這部分橋托架進行除銹涂漆處理。6橋鋼柱安裝及整正6.1橋鋼柱安裝橋托架安裝調整到位后,方可進行橋鋼柱安裝工作,鋼柱安裝前應對螺栓連接孔距進行校核,避免出現孔距不相符,造成螺栓穿不到位的現象發生。鋼柱與橋托架連接用螺栓為M30*160,雙母單墊,螺栓帽在下,螺母在上,螺栓緊固到位后,螺母應外露10mm,外露部分應涂防腐油。6.2橋鋼柱整正橫線路方向:橋鋼柱受15、力后應中心直立,允許向受力的反方向傾斜00.5%。順線路方向:橋鋼柱受力后均應中心直立,允許偏差0.5%。四、上部施工1. 承錨(鋼錨)角鋼的安裝1.1安裝要求:1.2承錨(鋼錨)角鋼應安裝水平,且密貼支柱。承線錨角鋼安裝高度符合施工安裝圖要求。1.3螺栓應從主角鋼穿向副角鋼,即螺母在副角鋼側(拉線側),螺栓應安裝水平、密貼支柱且各種螺栓、墊片齊全。1.4上、下承線錨角鋼對齊安裝。2. 支持結構安裝:所有腕臂均由拉桿式改為平腕臂帶定位管支撐形式,平腕臂與斜腕臂管采用無縫結構鋼管,更新腕臂底座及所有支裝配件。平腕臂與棒式絕緣子連接時,采用絕緣子外側壓板帶14*5凸臺,側壓板不帶凸臺結構,壓管及平16、腕臂與絕緣子連接處結構改為在鋼管端部鉆孔,以提高絕緣子的抗拔性能。2.1支柱裝配 要求測量的各種數據必須精益求精,誤差精確到毫米。 腕臂底座安裝應符合設計規定,與支柱密貼且呈水平狀態,各部位螺帽、開口銷等應齊全且安裝牢固。錨段關節轉換柱上非工作支腕臂的安裝在遠離下錨支柱側。 裝配時應注意站區兩端及隧道處降高標準。 當導高為6000mm,結構高度為1400 mm時,支柱上底座安裝高度為距軌面7270mm(安裝誤差在0+50mm),上、下底座間距為1800mm(直線區段當支柱限界小于2700 mm時,正定位上底座高度不變,只是上、下底座間距改為1600mm)。雙壓柱處腕臂上底座安裝高度距軌面連線為17、7470mm,上、下底座間距為1800mm。隧道口導高或結構高度變化時承錨(鋼錨)角鋼及腕臂上下底座安裝高度應相應變化,具體數值見支柱裝配表。腕臂安裝應滿足承力索及接觸線的懸掛位置及結構高度的要求,承力索應位于接觸線的正上方,允許偏差25mm,承力索懸掛點高度應滿足其結構高度的要求,安裝后平腕臂不得低頭,且抬頭不大于100mm(設計要求的抬頭除外)。 腕臂在平均溫度時,應垂直于線路中線,溫度變化時,腕臂順線路方向的偏移應符合旋轉腕臂位置安裝曲線的要求。隧道內安裝時注意與隧道壁的絕緣距離。棒式絕緣子彎曲不得超過1%,瓷釉表面光滑,無裂紋,不應有缺釉、斑點、燒痕、氣泡等現象,瓷釉剝落面積不得大于318、00mm2。棒式絕緣子有排水孔的,其排水孔應朝下。腕臂上各部件處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絞接處轉動靈活,腕臂不得彎曲,頂端管帽封好。各組支柱裝配在預配和安裝中螺栓穿向應一致,統一規定為:螺栓在順線路方向時,其穿向與行車方向相反,即螺母在來車方向一側,預配中所有螺栓應采用扭矩扳手緊固,用于配合緊固的扳手應為梅花扳手,嚴禁使用活口扳手。 腕臂預配安裝時,承力索支撐線夾與組成腕臂三角形的套管雙耳間距按200mm,以利于調整。 平腕臂端部的長度余量一般為300mm,特殊情況時,不小于200 mm,最大時不超過350 mm。承力索應統一安裝在承力索支撐線夾的線槽靠近定位器側的中。另一線槽安裝長度約為250mm19、同規格的承力索線材,輔助繩及承力索在線槽內安裝同規格的銅襯墊。腕臂預配必須將輔助繩安裝在承力索支撐線夾內,以便于腕臂更換后測量承力索位置及高度。2.2 定位裝置安裝應符合以下要求2.2.1 定位管應呈水平狀態,各種定位管的斜拉線保持順直,定位管及腕臂支撐的水平夾角為60,困難時允許為4570。2.2.2 定位器中定位環在定位管上的調節余量不小于100mm(不包括壓接部分)。定位管在長支持器外露長度為50100mm。2.2.3 反定位管端部的外露長度宜為200400mm。超長部分應截掉,并用管帽封好。定位管卡子與長定位環中心之距約等于150mm。軟定位器的坡度相對于軌面連線不小于1/10。2.220、.4 轉換柱處非工接觸線抬高后與工作支定位管(或定位器)之間間隙不小于50mm,非支抬高按設計施工圖施工,宜為250300mm。2.2.5 定位器在平均溫度時,應垂直于線路中心線,當溫度發生變化時其偏移量參照旋轉腕臂安裝曲線。定位線夾的安裝有其方向性,安裝時的方向如下圖所示:定位器定位線夾螺母荷載方向定位環安裝:直線正定位和曲外支柱的腕臂其定位環上的缺口朝下;2.2.6.2 直線反定位及曲內支柱的腕臂其定位環的缺口朝上。定位環安裝高度(導高為6000mm):(A2定位器)正定位為6300mm(定位器開口為270mm),反定位為6430mm(定位器開口為400mm)。反軟定位時為6500mm,正21、軟定位時為6300mm,同時,正、反軟定位器必須保證1/10的定位坡度要求。3.補償裝置安裝3.1補償裝置安裝應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補償滑輪間距“a”值最小為1200毫米,施工中注意根據現場溫度查墜砣安裝曲線表,從而得出安裝時滑輪間距a1=1200+l+200。施工前宜進行補償預配,保證現場施工達到一次安裝到位。3.2隧道內補償滑輪安裝隧道內補償滑輪承力索及接觸線都改為1:3形式,絕緣子更換為硅橡膠雙重絕緣子。承力索及接觸線墜砣串配重相同,每串由20塊(每塊25kg)+2塊(32.25kg)組成。限制橫管長度應根據現場墜砣洞內寬度制定。 當安裝溫度t等于平均溫度+5度時,應使承力索動滑輪至錨22、柱中心的距離為2500;接觸線動滑輪至錨柱中心的距離為3500,當t低于平均溫度時,應使L1大于2500:L2大于3500,當t高于平均溫度時,應使L1小于2500,L2小于3500,其計算公式為:L1=2500+17*10-3(5-t)*L(mm)(L為半個錨段)L2=2500+17*10-3(5-t)*L(mm)(L為半個錨段)水平并聯板用在靠近錨柱側,沒有方向性,而垂直并聯板用在懸掛側,有其方向性,垂直聯板短側力矩在上連接承力索,長側上連接接觸導線。3.3 全補償下錨時,接觸線下錨用雙環桿應安裝于承錨角鋼(或鋼錨角鋼或線錨角鋼)的線路外側的夾環內,以保證接觸線下錨用雙環桿與承力索補償繩間23、的間隙50mm。3.4墜砣完整無損,墜砣串排列整體,缺口相互錯開180,并保證墜砣串上下移動靈活。每串墜砣重量誤差為1%(墜砣串重量包括墜砣桿,墜砣抱箍的重量)墜砣串組成:正線承力索采用17塊鐵墜砣、接觸線20塊混凝土墜砣,既有鐵墜砣利舊不再更換。3.5 既有墜砣限制架原則上鍍鋅利舊使用,安裝按既有標準執行,但限制導管應統一為5.3米(既有鋼承力索區段為4.8米),如果限制架破損嚴重的則更換為新的墜砣限制架,限制架安裝執行新的安裝圖施工。4.承力索及接觸線架設4.1承力索、接觸線錨段配盤供應,正線承力索、接觸線一般不允許有接頭。4.2 承力索、接觸線架設用滑輪和S鉤滑輪應帶有防護措施,避免線索24、磨損。4.3 架設接觸線應在每一個跨距內均勻懸掛23組S鉤滑輪。4.4 張力架線時曲線區段,轉換柱處的支柱裝配應采取臨時加固措施。既有錨柱亦有相應的臨時加固措施(下錨角鋼新舊錯開時可以換線后在拆舊)。4.5 承力索、接觸線宜采取預延伸措施(額定張力下自然延伸)。初伸長率,銅材質為萬分之一。5.中心錨結中心錨結應嚴格參照DQ2YSSC-313進行安裝 安裝中心錨結時承力索中心錨結輔助繩弛度不低于該跨承力索的弛度。接觸線中心錨結安裝在定位點兩側。接觸線中心錨結繩應適當拉緊,但拉力不宜過大,且接觸線中心錨結線夾應端正。隧道內中心錨結應保證絕緣距離。中心錨結正線承力索中心錨結繩采用THJ-150線。接25、觸線中心錨結繩采用619W+137結構的不銹鋼絲繩,外徑為8.75毫米,整繩拉斷力54KN,導高不抬高。6.懸掛調整6.1吊弦安裝6.1.1正線承力索位置調整完畢之后,測量正線承力索高度,然后進行整體吊弦計算和預制,吊弦線采用16mm2結構為7120.5的青銅軟絞線。6.1.2整體吊弦的安裝位置測量應從兩懸掛點向跨中進行,偏差應積累在跨中,最大偏差不得超過50mm。整體吊弦與螺栓可調式吊弦的使用范圍請參照DQ2YSSC-015說明,吊弦的布置必須根據實際跨距按照施工數據(DQ2YSSC-016圖)安裝,允許誤差100mm。接觸線工作面必須端正,工作部分不得扭轉、彎曲。各種線夾均應端正。對扭矩力26、有確切要求的零配件安裝時,必須采用扭矩扳手。為確保整體吊弦一次安裝成功,各班組應及早將每個跨距的實際長度測量備案。在任何溫度下整體吊弦均應垂直安裝,施工允許偏差在30mm。整體吊弦的載流環應固定吊弦線夾螺栓頭一側(即不應固定在螺母側),承力索吊弦線夾處的載流環應與接觸線吊弦線夾載流環安裝相反。整體吊弦載流環的方向如下圖:載流環來車方向承力索接觸線吊弦線夾的螺栓穿向:n 承力索線夾螺栓一律穿向田野側。n 接觸線線夾螺栓一律穿向另一側。6.2拉出值調整6.2.1拉出值應符合設計要求,施工偏差30mm。6.2.2接觸線在懸掛點距設計軌面的高度應保持一致,施工偏差30mm,相鄰懸掛點間的相對誤差為2027、mm,當接觸線的高度發生變化時,其坡度不得大于1,困難情況下不超過2。懸掛點兩邊的第一根吊弦處接觸線的高度相對懸掛點處接觸線的高度應相等,施工偏差10mm。n 一個跨距內所有吊弦點處接觸線的高度施工偏差為20mm。n 一個跨距內相鄰吊弦點接觸線的高度差允許為10mm。n 接觸線中心錨結線夾處接觸線的高度不抬升。n 錨段關節處兩轉換柱間的兩接觸線交叉點接觸線高度抬高量為3050mm。n 所有與承力索、接觸線直接接觸的線夾表面應涂抹電力脂。7.電連接安裝7.1每個錨段關節設兩處電連接分別安裝于關節的兩側轉換柱與錨柱之間,距離轉換柱非工作支懸掛點10米處,兩承力索間電連接線的弓型朝向開口側。7.2橫28、向電連接安裝于懸掛點秦皇島側第1、2吊弦間距第1吊弦1米處。刀型接觸線電連接線夾的刀把在面對來車方向。7.4關節電連接,承力索與承力索間的電連接線應纏繞兩圈,圈直徑為60,承力索與接觸線間電連接線應有適當的弧度,且電連接線安裝后應垂直于接觸線。7.5電連接線采用TJR-120軟銅絞線,關節電連接分四種型號:隧道外開口側為5.1米,交叉側為4.6米;隧道內開口側為3.7米,交叉側為3.2米。新接觸網架設時采用過渡關節電連接,適用于(CTHA-150+THJ-150與TCG110+TJ120)懸掛類型,長度5.1米。換線完畢后更換為正式電連接。有關電連接安裝要求見DQ2YSSC-042。8.附加線29、架設8.1正饋線在隧道內采用絕緣抗冰導線,隧道外為帶鋼芯鋁絞線,部分區段改為雙支正饋線。所有雙支AF線區段肩架均更換為新的肩架,單支AF線區段肩架鍍鋅利舊使用;隧道洞口處AF線下錨埋入桿及承載懸掛的水平埋入桿利舊。8.2 PW保護線由LGJ-70改為LGJ-95/15,PW線肩架利舊。8.3附加線在針式絕緣子上的固定應牢固可靠,且符合下列要求:8.3.1直線桿導線綁在頂槽上,操作過程如下:n 本線纏繞鋁帶共長200mm,各圈要密貼,綁線留頭150mm,靠近瓷瓶頸由下往上繞3圈。n 綁線繞過瓷瓶頸后在另一側同樣繞3圈。n 再繞過瓷瓶頸回來又繞3圈。n 又繞過瓷瓶頸再繞3圈。n 然后綁線繞過瓷瓶頸30、與導線斜交到另一端由本線下面繞回再通過瓷瓶頂兩綁線在本線上部斜交成“十”字花后再由另一端本線下面繞回,兩余端在瓶頸中間擰三個花切斷壓倒。8.3.2轉角桿導線綁在轉角外側頸槽內,操作過程如下:n 本線纏綿繞長度為200mm的鋁包帶,鋁綁線一頭留150mm,靠近瓶頸由下往上纏3圈后在另一側由上往下再纏3圈。n 在原側由下往上再纏3圈。n 在另一側由上往下再纏3圈。n 綁線繞過瓶頸由下往上繞過本線與本線斜交。n 再繞過瓶頸再由上往下繞過本線與本線斜交,這樣兩綁線相交成“十”字花后將余端在瓶子頸中間擰三個花切斷壓倒。n 纏綁時應注意防止損傷導線和綁線,綁線在針式絕緣子頸槽內順序排開,不可互相壓在一起。31、8.4附加導線的接頭應符合下列要求:n 不同金屬,不同規格,不同絞制方向的導線嚴禁在跨距內接頭;n 跨越鐵路,一、二級公路,重要的通航河流時,導線不得有接頭;n 一個耐張段內接頭、斷股補強處數當耐張段長度不得超過:500m時為1個,5001000m時為2個,1000m以上為3個;n 接頭位置距導線懸掛點應大于500mm。n 鋁導線斷股為三股及以下時,可用鋁綁線綁扎加固(補強),綁扎長度應超出缺陷部分3050mm,斷三股以上時應剪斷重接;鋼芯鋁絞線鋼芯斷一股時應剪斷重接;有背扣、破股等已形成不易復原的永久變形者,應剪斷重接。有關技術標準如下:將導線兩端鋸齊,從鉗壓管兩端插入,導線的兩端須露出管外32、20mm。鉗壓鋁絞線時從管的一端開始,上下交錯的壓向管的另一端,鋼芯鋁絞線從管的中間開始,依次上下交錯的城市向一端,完后壓向另一端。鉗壓管兩端的第一個壓坑必須在導線的短頭側,鋼芯鋁絞線短頭側應壓兩個坑。鉗壓管因壓接而發生彎曲時,其彎曲度不得大于1%,如彎曲度在3%時可用木錘輕輕敲擊校直,如彎曲度已大于3%或壓接彎校直后鉗壓管發生裂紋時必須剪斷重接,鉗壓管兩端的導線不得有鼓包。8.5正饋線及PW線肩架的安裝朝向上、下行應分別統一,各種肩架安裝高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且安裝牢固,螺母墊片裝配齊全。8.6正饋線及保護線的張力與馳度嚴格按照線材的(安裝數據)執行,不得隨意改變。各種引線、跳線要美觀、順直33、合理。9接地跳線及接地線安裝9.1有附加線懸掛的雙重絕緣柱及接觸網下錨處均通過接地跳線接PW線;鋼柱支裝接地跳線用接地跳線(LGJ-70)將上下底座連接后,轉向G型跳線肩架側引至保護線,接地跳線在腕臂和跳線肩架間做三圈彈簧圈,彈簧圈距跳線肩架200mm,接地跳線與保護線并接處距懸掛點為600毫米。中心錨結下錨處、接觸網下錨處承力索與接觸線間向PW線的引線應分別做三圈彈簧圈。9.2接地極安裝時其扁鋼埋深不小于800mm,如有電纜,接地極腿距電纜最小距離不得于1000mm,接地扁鋼與通信電纜交叉時,垂直距離不得小于500mm,交叉角為90。接地極地上部分應涂防腐漆,連拉接部分應除銹后涂凡士林油,34、連接牢固(連接部分不涂漆)。9.3上部地線采用10圓鋼安裝,地線應密貼支柱,連接螺絲要上緊,地線連接部分應除銹涂凡士林油,其余部分涂防腐漆,安裝后要美觀一致。有下錨柱的上部地線不能與拉線角鋼相連(包括電力線合架的肩架不能與地線相連),最小空氣絕緣距離為50mm。 9.4 腕臂柱地線連接形式,采用10圓鋼,將上下底座連接后,再與肩架底座相連。橋鋼柱仍采用原有跳線形式。10.5隧道內腕臂接地線采用12圓鋼,每0.5-0.6米固定一次。五、鐵路接觸網材料利舊1.設計文件中已明確的利舊內容1.1正饋線、保護線肩架利舊范圍按80%考慮(由于東段工期太緊,原則上不利舊,如周轉滿足需要,可利舊使用)。主要用35、于懸掛LGJ240正饋線的肩架和加強線肩架;正饋線、保護線肩架利舊時,將懸掛保護線肩架的吊環位置向支柱側移95毫米;對變形較大,銹蝕嚴重的不得利舊,凡利舊的肩架應對焊縫進行檢查、補強,并經過酸洗,鍍鋅后利舊使用。1.2原大秦I期軟橫跨節點8、大秦II期懸式絕緣子全部可利舊用于正饋線、加強線,但需對彈簧銷進行更換。但耐張下錨時應采用新絕緣子。利舊的懸式絕緣子應進行機械、電氣性能試驗。電氣性能不低于現行標準,機械強度不低于原標準的80%。1.3正線1:4補償滑輪已更換為鋁合金補償滑輪的可利舊使用,但在利舊使用前進行檢查,滑輪槽磨損嚴重的不得使用,并應對滑輪軸承進行清洗、注油;補償繩有斷股的應更換。36、1.4封閉車站拆除的軟橫跨鋼柱,容量滿足設計要求的涂漆后利舊使用。1.5既有反定位管經酸洗、鍍鋅后可利舊使用。定位鉤與定位管在壓接時涂環氧脂膠。可先進行整體鍍鋅,檢查環氧樹脂膠是否損壞,如損壞則將原定位鉤截掉,重新壓接定位鉤。2.初步設計未考慮利舊內容由于東段工期緊,為保證工期,型鋼件原則上不利舊。2.1下錨限制架可利舊,此部分包括下錨限制管支架,雙環桿,杵環桿,限制管(部分需加長至5300毫米)。使用前應酸洗,鍍鋅后方可使用。2.2附加懸掛下錨角鋼,抱箍,雙環桿,杵環桿,跳線肩架等可利舊使用,但在使用前應酸洗、鍍鋅,并應進行強度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2.3軟橫跨上、下部固定角鋼及杵頭桿可利舊37、使用,但零件尺寸應與設計相符,使用前應酸洗、鍍鋅,并應進行強度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2.4封閉車站更換下來的G130/13,G200/13小容量支柱增加橋接腿后可用于橋支柱,使用前應對支柱涂漆防腐。2.5腕臂利舊方案:經部檢測站對延下段拆除的既有腕臂進行試驗,從試驗結果看,可以作為平腕臂利舊使用。利舊范圍:2.5.1直線且側面限界小于等于3.0米的中間柱。2.5.2轉換柱工作支。2.5.3隧道內腕臂。2.6棒式絕緣子利舊方案:既有8KN棒式絕緣子經機械、電氣性能試驗合格后可利舊使用。2.8補償滑輪利舊方案:既有正線接觸線的1:2鋁合金補償滑輪可利舊用于車站站線接觸線補償裝置;正線為補償裝置為變比鼓輪,可利舊使用(主要在II期)。2.7秦皇島至柳村南間LGJ185鋼芯鋁絞線可利舊,但應對既有LGJ185鋼芯鋁絞線進行綜合拉斷力和振動疲勞試驗,合格后方可利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