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匝道橋鉆孔灌注樁基礎工程施工技術交底.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8688
2024-09-06
9頁
46.62KB
1、高鐵匝道橋鉆孔灌注樁基礎工程施工技術交底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施 工 技 術 交 底 記 錄工程名稱高鐵工程施工單位分項工程名稱匝道橋樁基礎工程交底內容:鉆孔灌注樁施工一、施工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 1.測量放樣 樁基礎放樣前計算數據需由專人進行復核,復核后由鉆孔隊保護好點位。 2.護筒設置 a、護筒一般由鋼板加工而成,其內徑宜比樁徑大200400mm。 b、護筒中心豎直線應與樁中心線重合,除設計另有規定外,平面允許誤差為50mm,傾斜不大于1。 c、護筒可用挖坑埋設法,護筒底部和四周所填黏質土必須分2、層夯實。 d、護筒高度宜高出地面0.3m。當孔內有承壓水時,護筒應高于穩定后的承壓水位2.Om以上。當處于潮水影響區,護筒應高于最高施工水位l.52.Om。 二、泥漿1、鉆孔泥漿由水、黏土(或膨潤土)和添加劑配制而成。 三、鉆孔 1、鉆孔開始前應檢查各項準備工作,鉆機安裝后的底座和頂端應平穩,避免在鉆進中產生位移、沉陷。 3開鉆初時應慢速鉆進,待導向部位和鉆頭全部進入地層后,方可加速鉆進。 4當采用正、反循環鉆機鉆孔時,應采取減壓鉆進。 5用全護筒法鉆進時,必須使壓進的第一節護筒處于豎直狀態,鉆進過程中也要隨時檢測護筒水平位置和豎直線。四、清孔 1、鉆孔深度達到設計標高后,應對孔深、孔徑進行檢3、查,符合成孔質量標準后方可進行清孔。 3、在吊入鋼筋骨架后,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應再次檢查孔內泥漿性能指標和孔底沉淀厚度,如超過規定,則應再次清孔。 4、嚴禁用加深鉆孔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五、灌注水下砼 1.鋼筋骨架在制作、運輸、吊裝、就位等環節的技術要求 a、鋼筋骨架根據吊裝條件確定是否采用分段制作。 b、應在骨架外側設置墊塊以有效控制保護層厚度,墊塊間距豎向為2m,橫向沿圓周不少于4處。 c、吊放鋼筋骨架時嚴禁碰撞孔壁,以免塌孔。 2.水下混凝土配制 采用C30水下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應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保持足夠的流動性。其坍落度宜為180220mm。 3.灌注施工 a、首批灌注樁混凝土的數量4、應能滿足導管首次埋設深度(1.Om)和填充導管底部的需要。 b、運到灌注現場的混凝土,應檢查其均勻性、坍落度等性能指標,如不符合要求,則從商混站從新發送合格混凝土。 c、首批混凝土拌合物下落后,即應連續灌注。 d、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并應經常測探井孔內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時地調整導管埋深。 e、灌注混凝土時,應防止鋼筋骨架上浮。在混凝土面距鋼筋骨架底部1.Om左右時,應降低灌注速度。當混凝土面升至骨架底口4.Om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導管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Om以上,即可恢復正常速度灌注。 f、灌注的樁頂標高應高出設計標高0.51.Om,多余部分在底板澆筑前鑿除。 g、使用全5、護筒灌注水下混凝土時,護筒內的混凝土灌注高度不僅要考慮導管及護筒將提升的高度,還要考慮因上拔護筒引起的混凝土面的降低,以保證導管的埋設深度和護筒底面低于混凝土面。 h、灌注過程中應將孔中排出的水或泥漿引流到不會污染環境的適當地點,不得隨意排放。六、質量控制及質量缺陷處理 (一)、孔口高程及鉆孔深度的誤差 1.孔口高程的誤差 其對策是認真校核原始水準點和各孔口的絕對高程,每根樁開孔前復測一次樁位孔口高程。 2.鉆孔深度的誤差 孔深測量應采用丈量鉆桿的方法,取鉆頭的2/3長度處作為孔底終孔界面,不宜采用測繩測定孔深。對于端承樁鉆孔的終孔標高應以樁端進人持力層深度為準,不宜以固定孔深的方式終孔。因此6、,鉆孔到達樁端持力層后應及時取樣鑒定,確定鉆孔是否進入樁端持力層。 (二)、孔徑誤差 每根樁孔開孔時,合同雙方的技術人員應驗證鉆頭規格,實行簽證手續。 (三)、鉆孔垂直度不符合規范要求 1.造成鉆孔垂直度不符合規范要求的主要原因 a、場地平整度和密實度差,鉆機安裝不平整或鉆進過程發生不均勻沉降 b、鉆桿彎曲、鉆桿接頭間隙太大,造成鉆孔偏斜; c、鉆頭翼板磨損不一,鉆頭受力不均,造成鉆頭偏離方向; d、鉆進遇軟硬土層交界面或傾斜巖面時,鉆壓過高使鉆頭受力不均,造成鉆頭偏離方向。 2.控制鉆孔垂直度的主要技術措施 a、壓實、平整施工場地: b、安裝鉆機時應嚴格檢查鉆機的平整度和鉆桿的垂直度。 c、7、定期檢查鉆頭、鉆桿、鉆桿接頭,發現問題及時維修或更換; d、在軟硬土層交界面或傾斜巖畫處鉆進,應低速低鉆壓鉆進。發現鉆孔偏斜,應及時回填黏上,沖平后再低速低鉆壓鉆進; e、必要時在鉆桿上加設扶整器。七、預防措施 1.鉆(沖)孔灌注樁穿過較厚的砂層、礫石層時,成孔速度應控制在2m/h以內。 2.若孔內自然造漿不能滿足要求時,可采用加黏土粉、燒堿、木質素的方法,改善泥漿的性能,通過對泥漿的除砂處理,可控制泥漿的密度和含砂率。 3.沒有特殊原因,鋼筋骨架安裝后應立即灌注混凝土。八、樁端持力層判別錯誤 持力層判別是鉆孔樁成敗的關鍵。 對于樁端持力層為強風化巖或中風化巖的樁,判定巖層界面難度較大,可采用8、以地質資料的深度為基礎,結合鉆機的受力、主動鉆桿的抖動情況和孔口撈樣進行綜合判定,必要時進行原位取芯驗證。九、孔底沉渣過厚或開灌前孔內泥漿含砂量過大 樁的終孔深度應采用丈量鉆桿長度的方法測定,取孔內鉆桿長度+鉆頭長度,鉆頭長度取至鉆尖的23處。 在含粗砂、礫砂和卵石的地層鉆孔,有條件時應優先采用泵吸反循環清孔。十、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樁身混凝土質量問題 (一)初灌時埋管深度達不到規范值 規范規定,灌注導管底端至孔底的距離應為0.30.5mm,初灌時導管首次埋深應不小于1.Om。 (二)灌注混凝土時堵管 1、灌注混凝土時發生堵管主要由灌注導管破漏、灌注導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9、準備時間太長、隔水栓不規范、混凝土配制質量差、灌注過程中灌注導管埋深過大等原因引起。 2、灌注導管在安裝前應有專人負責檢查,可采用肉眼觀察和敲打聽聲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查,檢查項目主要有灌注導管是否存在小孔洞和裂縫、灌注導管的接頭是否密封、灌注導管的厚度是否合格。 3、導管使用前應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嚴禁用氣壓。 4、灌注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應為300500mm,在灌漿設備的初灌量足夠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取大值。 5、完成第二次清孔后,應立即開始灌注混凝土,若因故推遲灌注混凝土,應重新進行清孔。 (三)灌注混凝土過程鋼筋骨架上浮 1、引起灌注混凝土過程鋼筋骨架上浮的主要原因有: (1)混凝10、土初凝和終凝時間太短,使孔內混凝土過早結塊 (2)清孔時孔內泥漿懸浮的砂粒太多 (3)混凝土灌注至鋼筋骨架底部時,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鋼筋骨架上浮。 2、為防止鋼筋骨架上浮,除保證混凝土的質量,認真清孔外,當灌注的混凝土頂面距鋼筋骨架底部lm左右時,應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當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然后恢復正常灌注速度。 (四)樁身混凝土強度低或混凝土離析 嚴格把好進廠水泥的質量關,控制好施工現場混凝土配合比,掌握好攪拌時間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防止樁身混凝土離析和強度偏低的有效措施。 (五)樁身混凝土夾渣或斷樁 預防辦法為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11、在26m之間。 (六)樁頂混凝土不密實或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 在灌注最后階段,孔內混凝土面測定應采用硬桿筒式取樣法測定。 十一、混凝土灌注過程因故中斷 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斷的原因較多,在采取搶救措施后仍無法恢復正常灌注的情況下,可采用如下方法進行處理: (一)若剛開灌不久,孔內混凝土較少,可拔起導管和吊起鋼筋骨架,重新鉆孔至原孔底,安裝鋼筋骨架和清孔后再開始灌注混凝土。 (二)迅速拔出導管,清理導管內積存混凝土和檢查導管后,重新安裝導管和隔水栓,然后按初灌的方法灌注混凝土,待隔水栓完全排出導管后,立即將導管插入原混凝土內,此后便可按正常的灌注方法繼續灌注混凝土。此法的處理過程必須在混凝上的初凝時間12、內完成。 (三)混凝土灌注過程因故中斷后拔除鋼筋骨架,待已灌混凝土強度達到C15后,先用同級鉆頭重新鉆孔,并鉆除原灌混凝土的浮漿,再用500鉆頭在樁中心鉆進300500mm深,這樣就完成了接口的處理工作,然后便可按新樁的灌注程序灌注。注意事項:1、樁長不得少于設計要求,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2、樁徑偏差-50mm,垂直度允許偏差100mm,樁位允許偏差100mm。樁頂嵌入承臺內的長度不小于10cm。3、鋼筋籠制作允許偏差:主筋間距10mm,箍筋間距或螺旋筋螺距20mm,鋼筋籠直徑10mm,鋼筋籠長度50mm。4、樁保護層厚度8cm。5、樁頭超澆按100cm考慮。6、要求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地深度不小于2m,設計圖中樁深僅為參考值。7、樁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以內,樁尖應達到設計標高。其超深控制不大于20cm。8、為保證砼澆筑質量,應嚴格執行間隔造孔,要求兩相鄰孔同時造孔的最小間距不小于4m,在砼灌注后48小時內不應在其領孔造孔。9、樁基造孔及灌注灌注過程中應作全面、認真、詳細的記錄。施工人員簽字交底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