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區間電纜項目GSM-R工程施工安全技術交底.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9489
2024-09-06
4頁
22.50KB
1、鐵路區間電纜項目GSM-R工程施工安全技術交底工程名稱XX鐵路通道XX段BXZH-2標GSM-R通信工程主持人日 期參會人員一、施工范圍:XX鐵路四電工程XX(不含)至XX北(含)區間內漏泄同軸電纜,全長78.423公里。本交底主要是針對隧道內外漏泄電纜的吊掛和電桿的架設。二、線路施工要求:1、隧道內漏纜掛設技術交底1.1、既有隧道內打眼時,現場必須要在設備管理單位人員的監控配合下進行施工。漏泄電纜采用1-5/8漏纜,漏泄電纜在隧道內的掛高軌道面上4.5米,要求架掛平直,不能上下起伏。漏纜吊夾間間距1米,每10米設一個防火吊夾,并且隧道口兩端第一個均設為防火吊夾,漏纜接頭處第一個吊夾均采用防火2、吊夾固定,接頭1米跳線盤成直徑為30CM圓圈用專用吊夾固定。在每段漏纜的首尾兩端固定接頭、在區間遇到障礙物或遇到墻壁拐角需要彎曲漏纜以及過障礙物時使用漏纜支撐架。1.2、隧道內施工作業前必須準備:發電機、電錘、工作燈、7M長竹樓梯等,同時準備應急搶險設備材料一套及技術人員已備突發事故的發生。1.3、隧道內施工,應該采用三級防護保護方案。三級防護員之間應該保證通訊良好,施工作業人員必須聽從安全防護員的指揮,進行安全有序的施工作業。當火車即將通過時,必須保證人員和設備的安全,杜絕事故的發生。1.4、漏泄同軸電纜與接觸網回流線和PW線的距離應不小于0.6m,與牽引供電設備帶點部分的距離不應小于2m。3、2、隧道外漏纜掛設技術交底2.1、隧道口光纖直放站機房至隧道壁上漏纜之間的饋線采用鋼絲承力索吊掛方式。隧道壁上設單輪拉線板,承力索采用7*2.2鋼絞線,如果隧道口離直放站較遠,則機房旁邊立7米饋線引入電桿;距離較近則在直放站墻壁上座單輪拉線板引入。2.2、隧道外漏泄電纜架設采用電桿和鋼絲承力索吊掛方式,電桿間距30米,承力索采用7*2.2mm鍍鋅鋼絞線,漏泄電纜在承力索上用吊夾固定,吊夾間距1米,防火型吊夾每隔10米安裝1個。吊掛后的漏泄電纜垂度應保持在20時0.150.2米范圍內。漏泄電纜吊掛高度應距鋼軌面4.54.8米。漏泄同軸電纜跨越大、中橋困難時,在通信電纜橋架內敷設DCX,漏泄同軸電4、纜和DCX用饋線連接,饋線引入橋架時需要采用鋼管防護。2.3、在擋墻地段,采用角鋼支架支撐,采用7*2.2mm鍍鋅鋼絞線作為鋼絲承力索吊掛方式。在漿砌片石路路塹護坡上用膨脹螺絲固定角鋼支架,角鋼支架支撐承力索,然后采用吊夾固定。角鋼間距8-10米,在可調范圍內尋找能將承力索支撐的最為平直的固定點。吊夾間距1米,防火型吊夾每隔10米安裝1個。路塹漏纜掛高距軌面4.5-4.8米,要求架掛平直。3、漏纜敷設技術交底3.1、搬運漏纜時,應該按照圖紙配盤進行裝車,仔細核對避免出現放錯漏纜的情況發生。3.2、布放漏纜時,漏纜盤的起重架應安放平穩、堅實。起重架的軸杠保持水平,電纜盤邊緣距地面不應大于100m5、m。起重架應配置制動裝置。3.3、人力布放漏纜時,每人承擔的重量不應大于35kg。施工人員應站在漏纜的同一側,在轉彎處應站在轉彎的外側。3.4、布放漏纜的施工人員,不應在易坍塌的溝邊行走。在墻洞、溝口等處布放電纜時,布放人員距各口的距離不應小于1m。4、隧道內漏纜接頭技術交底4.1、隧道口的終端負載位置距離隧道口12米,最后的吊夾采用防火吊夾。如需接饋線,則應做地線接入貫通地線。4.2、隧道內的漏纜終端頭兩端均使用防火吊夾,終端頭離吊夾38cm。如果需要接饋線則需要加接切直器,后再接饋線,1米饋線盤成直徑2030cm的圈,并用卡子將饋線固定在漏纜下方。4.3、隧道內漏纜引入直放站避車洞的饋線,6、接頭間距30cm,接頭統一在避車洞的西安方向。引下的饋線用32 PVC管進行防護,距地面2米處轉入避車洞。引入直放站的漏纜頭加切直器后再接饋線。漏纜頭接地線引入直放站內接室內接地體。4.4、凡是漏纜頭加接1/2饋線的位置均需做地線。地線用16mm2 BV線,上端用接地卡接在1/2饋線上,下端穿25 PVC從隧道壁引下,接信號貫通地線。如是引入直放站和基站則引入室內接地體。其他情況終端負載無需接地。4.56、隧道內漏纜引入直放站、隧道外漏纜進直放站和基站、隧道內漏纜接1M饋線時終端負載加直流阻斷器。4.6、漏纜接頭時首先開撥25mm的外導體面,同時必須對內導體的毛刺進行處理,避免出現干擾情況。插7、入終端頭殼體時,不能旋轉,應用膠錘輕敲。5、電桿架設作業技術交底5.1、抬運電桿時應安排充足的勞動力,當抬運距離過長時,應根據現場情況合理安排。電桿抬運至立桿位置時,應注意電桿應放置在合理的位置,既不能阻擋交通,也不能在邊坡等危險位置。5.2、電桿的埋深如下:7米電桿 松土:1.6米;普通土:1.4米;硬土及石灰土:1.1米10米電桿 松土:2.0米;普通土:1.8米;硬土及石灰土:1.7米5.3、立電桿時,應注意大繩綁捆結實,杜絕滑落的危險。同時人拉大繩時應面對著鐵軌的方向,避免出現安全隱患。5.4、電桿立起后,應將電桿穩住,安裝好電桿卡盤后同時馬上組織人手進行加固。加固完成后才能松開電桿。8、電桿因地形限制立于路基邊坡上時,必須采取加固措施;電桿因地形環境條件限制需加固的,應采取加固措施。5.5、電桿拉線的制作應注意以下幾點:拉線與電桿的夾角不應小于45,當受環境限制時不小于30;拉線與線路方向應對正,角度與線路的分角線應對正,防風拉線應與線路垂直;拉線兩端應設心形環,避免拉線的長期磨損;拉線采用鋼絞線時,固定可采用直徑為1mm的鐵線纏繞同時用線卡固定,纏繞應整潔、緊密,其長度不小于10cm。三、環境控制:1、施工作業現場材料分類堆放整齊,根據施工工序配備相應廢舊料回收袋,將廢棄物回收定點堆放,專門處置。2、線路施工完成后應及時清理施工現場剩余物、料。隧道內吊夾打孔完成后,應仔細檢9、查發電機是否存在漏油情況,避免造成周邊環境污染。漏泄同軸電纜接續完畢后,應將廢棄的電纜皮、膠管等回收,不能隨意丟放。3、在饋線過軌開挖過程時,在路肩施工使用彩條布對道碴進行隔離。4、電桿架設時應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施工用水泥、河砂應集中堆放,應嚴格按計劃使用,不宜浪費,造成環境污染。在周圍取水時,應該避免造成當地水源的污染。四、安全注意事項:1、施工人員進入現場施工時必須佩上崗證、及相關防護用品。裝卸作業人員還必須佩戴安全帽。高空作業人員必須配置安全帶。2、施工人員在進行具有腐蝕性材料操作時應佩帶好勞動防護用品。3、在運營線拉放電纜時應派專人防護,在列車到達前應將電纜平放在地上,列車通過時嚴禁拖動電纜。電纜在過軌、轉角等重點部位應做好防護,避免損傷電纜。4、施工人員在電桿、或高空作業時必須系安全帶。架設電桿時,必須時刻注意電桿的動態,避免出現安全事故。5、電纜在引入既有通信機械室時必須有通信段配合人員在場。6、在既有通信機房、調度樓施工時應嚴格遵守“四不準,四不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