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公司生產作業活動風險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2603
2024-09-07
6頁
56.50KB
1、煤化公司生產作業活動風險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風險管理制度1. 目的通過實施本程序,辨識作業活動過程中的危險源、評價其風險、達到對危險源實行分級控制的目的。2. 適用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內所有作業活動過程中的風險的管理。3. 引用標準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86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1692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衛生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中華全國總工會(87)衛防字第60號4. 職責4.1各單位負責本單位管轄范圍內2、的風險的管理。4.2安環處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對各單位辨識出的危險危害因素作最終的評價。5. 管理程序5.1危險危害因素辨識的要求根據公司的各項作業活動,選擇分析對象、辨識危險危害因素、評價其風險,確定重大風險,并實施有效控制。危險危害因素辨識應考慮以下幾種情況:危險危害因素辨識要包括常規與非常規的活動。包括本崗位正常的生產、開車、停車、例行檢修等。危險危害因素辨識要包括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包括合同方人員和訪問者)的活動。危險危害因素辨識要包括活動單元中的所有設施,包括作業單元內的建筑物、裝置、設備、物資、車輛等,包括自有的和租賃、外界提供服務的。危險危害因素辨識時要考慮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3、態,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 關注物理、化學、生物、生理心理、行為、其他六種危害因素。危險危害因素辨識時要考慮到相關方的要求。人為因素,包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5.2危險危害因素辨識方法a 基本分析法:對于某項作業活動,根據作業活動的內容,對照危險危害分類、事故類型或職業病的分類,確定本項作業活動中具體的危害。b安全檢查表:對某項作業活動、某個工作系統、某種裝置等,根據有關國家標準、規程、規范、國內外同行業事故案例、系統分析及研究的結果及本單位運行經歷,制定出檢查表,根據檢查表列出的內容逐項檢查,歸納、總結出所有的危害及不符合。C對重要設備及危險性較大4、的設備設施,采用事件樹或故障樹進行辨識。5.3危險危害因素辨識的步驟5.3.1各生產單位根據工藝流程和專業劃分作業單元,作業單元要包含所有的崗位。5.3.2各處室按職能劃分作業單元。5.3.3在作業單元內分解作業活動,對每個作業活動進行危險危害因素辨識。5.3.4各單位參照與職業健康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規程、規定及同行業事故案例等資料,作為辨識時的參考依據,并對崗位員工進行危險危害因素辨識方法的培訓。5.3.5各崗位針對每個作業活動,運用基本分析法進行危險危害因素辨識,對重要設備及危險性較大的設備設施,采用安全檢查表法、事件樹或故障樹進行補充辨識。5.3.6各崗位將辨識出的危險危害因素,5、填寫“危險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一覽表”。5.3.7各單位把本單位所屬各崗位辨識出的危險危害因素進行復核、匯總,形成本單位的危險危害因素因素辨識一覽表。5.4風險評價的依據a危險危害因素所具有風險規模的大小、嚴重程度、發生頻率、持續時間;b與職業健康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c消除或控制風險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能力;d員工及相關方的關注程度;e行業的技術標準、設計規范、企業的安全管理標準;f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5.5風險評價的方法風險評價的方法有多種,常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即LEC法。a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是用與系統風險率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風險大小的方法,其中L代6、表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代表人員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代表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損失后果,D代表作業條件的危險性,D值越大代表風險越大,反之風險越小。公式如下:D=LEC。L、E、C的取值見表一至表三:表一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預料到6相當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2極不可能0.1實際不可能 表二 E:人員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分數值人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及物的不安定狀態的暴露頻度)10連續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0.5非常罕見地暴露 表三 C:7、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或爆燃造成全系統報廢)40災難,數人死亡(或爆燃造成系統停產2周以上)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或爆燃造成系統停產2周以下以及不能自救應急)7嚴重,重傷(或爆燃經濟損失較小能自救應急)3重大,致殘1引人注目,需要救護b 根據D值大小,將危險源劃分為A、B、C、D、E五個級別,其中A、B、C、三個級別定為重要危險源,D、E為一般危險源,分級見表四。表四 D:危險性分值D值危險程度風險等級控制措施320極其危險,不能作業A只有當風險已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為降低風險不限成本?;蚣词挂詿o限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必須禁止工作。18、60D320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B緊急行動降低風險70D160顯著危險,需要整改C努力降低風險,但要符合成本、有效原則20D70一般危險,需要注意D不需采取另外的措施,需要檢測來確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得以維持2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E勿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持記錄5.6評價風險程度5.6.1風險評價由各單位分管領導組織安全員、設備員、技術員及相關人員根據本單位的危險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一覽表進行評價,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劃分出風險等級,編制分廠級危險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一覽表,由單位負責人批準后實施,并上報公司安環處。5.6.2安環處根據各單位上報的分廠級危險危害因素,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最終評價,編制9、出公司控制的危險危害因素清單。并確定重大風險,在確定重大風險時,應考慮:a有關法規、標準的要求。B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性。C企業的聲譽和社會關注程度等。5.6.3安環處根據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評價出公司級重大危險源,并編制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具體執行見應急準備和響應管理程序。5.7風險控制風險控制采用運行控制、設定目標管理方案進行控制、應急準備與響應程序進行控制及其他方法等。各單位都應當對重大風險制定、實施和保持相應的控制措施,并與公司活動、員工水平、管理經驗相適應。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B控制措施的先進性和安全性。C控制措10、施的經濟合理性及經濟運行情況。D可靠的技術保證和服務。5.8危險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的更新5.8.1危險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實行動態管理,當發生以下變化時應及時進行辨識、評價和更新。a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發生變化;b引入了新工藝、新方法、新物質、更換新設備;c控制措施、管理方案實施后;d企業的生產經營范圍及作業區域發生變化;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f有對事故、事件或其它信息的新認識。5.8.2相關單位應在出現5.8.1情況后及時對相應的危險危害因素按5.1-5.6的要求進行重新識別評價。5.8.3每年初,各單位要對危險危害因素進行重新辨識、評價。5.9重大危險源的監督檢查對與重大危險源有關的活動及風險控制措施,由各單位負責日常檢查,安環處負責組織對其進行監督監測。 6. 相關文件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目標與方案管理程序應急準備和響應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