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作業風險辨識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3511
2024-09-07
12頁
92.27KB
1、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作業風險辨識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風險辨識管理制度1 目的 為了明確風險辨識與評價的方法、范圍、流程、控制原則、回顧、持續改進等,更好的對風險進行控制,實現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預防,風險分級管控,防范事故發生,制訂本制度。2 適用范圍及參文件2.1適用范圍:本制度適用于湖南益陽xx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范圍內所有常規和非常規作業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生產活動、服務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評價、識別與控制。2.2參考文件:中華2、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水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標準工貿行業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實施指南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生產過程與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建材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3 名詞解釋3.1 風險: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發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發生后,將造成的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可能性嚴重性。3.2 風險點:風險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3.3 可接受風險:根據企業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安3、全方針已被企業降至可容許程度的風險。3.4 重大風險:發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的風險類型。3.5 危險源: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3.6 重大危險源: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3.7 危險源辨識: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分布和特性的過程。3.8 風險評價:對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評估,對現有控制措施的成分加以考慮、以及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3.9 預防措施:為消除潛在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潛在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10 風險分級管控:按4、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3.11 風險控制措施:企業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針對該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3.12 風險信息:風險點名稱、危險源名稱、類型、所在位置、當前狀態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4 職責4.1 主要負責人負責組建評估小組,確定風險辨識所需人力資源,確定各部門、各工段、各崗位職責與責任,授予權限以促進有效的風險管理。4.2 分管負責人具體負責風險辨識、評價和控制管理的領導、組織、協調、分工等職責。4.3 評估小組負責風險辨識、評價和控制管理5、的策劃、實施、檢查與監測工作;審查風險評價,必要時及時更新清單。4.4 安全環保處依據風險評價準則選定LEC評價法,每年對作業活動和設備設施進行危險和有害因素進行識別及風險評價,組織對全公司風險結果評審;負責對二級以上(含二級)風險及其控制措施的匯總、協調、監督評估。4.5 各部門負責本部門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確定、組織、協調,并及時更新,對管轄范圍所有直接作業、操作崗位、關鍵裝置與重點部位進行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同時監督、指導本部門人員積極參與風險識別與評價;負責將體系建設工作納入本車間的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確保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控。4.6全體員工應積6、極參與風險辨識和排查,鼓勵員工上報和發現風險。4 管理內容和要求4.1 風險點劃分范圍根據公司生產設施、場所進行風險辨識,辨識范圍包括進入工作場所的所有人員及常規、非常規的活動和狀態。并對風險辨識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整理、歸檔。4.1.1 設施、部位、場所、區域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如儲存罐區、裝卸站臺、生產裝置、作業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4.1.2 操作及作業活動應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動火、進入受限空間等特殊作業活動。4.1.3辨識過程充分考慮四種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4.2風險辨識方法風險辨7、識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檢查表法(SCL法)進行辨識,并考慮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及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時態。 4.1.1 對作業活動危險源辨識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對每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識別出與此步驟或內容有關的危險源,保持工作危害分析記錄及危險源辨識信息表。4.1.2 對設備設施危險源辨識采用安全檢查表法(SCL法)進行危險源辨識,確保危險源辨識的充分性。4.3 風險辨識流程 4.3.1 風險辨識應以崗位(包括生產崗位、管理崗位)為主要對象。本著“人人有關,人人有責”的原則,大到分廠、工段,小到班組、崗位,發動每一位員工,全員參與,對身邊的危險源進行辨識,按8、照以下流程進行:風險辨識流程如下圖:員工填寫風險因素調查表班組長審核補充完善風險辨識通知部門匯總安全環保處工段長匯總4.3.2 對生產工藝流程操作作業、每臺生產設備、器具運行、檢修管理、作業環境、服務等活動,按照活動流程,從始至終,分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流程細分,逐級普查辨識、評價分級、統計、匯總,形成清單。4.4 風險評價4.4.1 目的進一步加強公司的安全生產,完善風險辨識,落實風險分級管控,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4.4.2 范圍在風險辨識的基礎上,風險評價準則,選定合適的評價方法,對作業活動和設備設施進行危險和有害因素識別及風險評價。尤其是非常規的活動和狀態進行危險和有害9、因素識別及風險評價。4.4.3 頻次1)公司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風險評價;2)企業應當根據非常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4.4.4 風險評價準則應結合公司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和風險度取值標準,明確風險判定準則,以便準確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按從嚴從高原則。4.4.5 風險評價方法風險評價時,應考慮潛在風險法律法規符合性,從影響人、財產和環境等三個方面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分析。1)定性評價:將識別的危害因素及潛在風險進行法律法規符合性、是否存在相關方合理抱怨、事故改善狀況、是否為緊急狀態等進行定性評價。違反法規要求且未進10、行有效控制或存在相關方合理抱怨的危害事件列為高度風險。曾發生事故,且未有效控制的危害事件列為高度風險。2)有效控制原則:同一場所在1年內未發生相同的事故、事件、不符合,則為有效控制;同一場所在一年內發生相同的事故、事件、不符合,則為未有效控制。存在緊急應變且未有效控制的危害事件,列為高度風險。違反法律法規或存在緊急應變情況,但已有效控制的危害事件列為一般風險。3)定量評價: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當無法直接判定或直接不能確定是否為重要危險因素時,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IEC法),評價是否為重要危險因素。其中L、E、C、取值規定如下: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分 數 值事故發生可11、能性10完全可以預料6相當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2極不可能0.1實際不可能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分 數 值頻 繁 程 度10連續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暴露一次1每年幾次暴露0.5非常罕見地暴露 規定連續出現在危險環境的情況分值為10,而非常罕見出現在危險環境的情況分值為0.5,其它情況對應表中取值。C(事故產生的后果):分 數 值后 果100特大傷亡事故,死亡3人以上40重大傷亡事故,死亡1-2人15重傷(指損失工作日等于和超過105日的失能傷害)7輕傷(指損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傷害)3引人注目,需要就醫12、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健康安全要求,可自行處理因為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與財產損失變化范圍很大,所以取值范圍也很大,為1-100。D(危險等級劃分):D值風險級別危 險 程 度風險色3201級重大風險,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重大危險源紅1203202級較大風險,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中高度危險源橙901203級一般風險,顯著危險,需要整改一般危險源黃904級低風險,一般危險,要注意可接受危險源藍4.5 風險控制4. 6.1 控制原則企業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1)可行性;2)安全性;3)可靠性;4)重點突出人的因素。4.5.2風險控制措施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3、2)是否使風險降低至可接受風險;3)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或危險有害因素;4)是否已選定最佳的解決方案。4.5.3根據風險評價結果及經營運行情況等,確定不可接受的風險,對其進行分級管理,制定并落實相應的控制措施。4.5.4 風險控制的策略性方法有減輕風險、預防風險、轉移風險、回避風險、應急措施等。4.5.5 風險控制的技術性方法按如下順序選擇排除、替換、降低、隔離、程序控制、保護、紀律等。4.5.6 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在制定控制措施時,按如下順序選擇控制措施,對風險進行控制:1) 工程技術措施;2) 管理措施;3) 培訓教育措施;4) 個體防護措施;5) 應急處置措施。4.5.7 對確定為重大風險14、的,在制定風險控制措施時,采取較高級的風險控制方法,并多級控制。需通過工程技術措施和(技術改造)才能控制的風險,必須制定控制該類風險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制定方案。4.5.8 屬于經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風險,不需要通過工程技術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業文件)或修訂原來的文件,文件中應明確規定對該種風險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實踐中落實這些措施。4.6風險分級管控 結合風險評價及控制措施,對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4.6.2 風險分級管控遵循風險越高管控層級越高的原則,對于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15、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重點進行管控。1)上一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一級應同時負責管控,并逐級落實具體措施。2)應根據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合理確定各級風險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級、部門級、班組級、崗位人員。4.6.3 以下情形判定為重大事故風險:1)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2)發生過死亡、重傷、職業病、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3)涉及重大危險源的;4)具有中毒、爆炸、火災等危險的場所,作業人員在10人以上的。5)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4.6.4 實施分級管控。(根據有關文件及標準,我省風險定為“紅、橙、16、黃、藍”四級。)藍色風險4級風險:低分險,一般危險,能造成輕微傷害,可能發生輕傷事故,需要注意,可以接受(或可容許的);崗位員工管控,部門、班組應引起關注。黃色風險3級風險:一般風險,顯著危險,能造成一定傷害,可能發生一般事故,需注意控制;班組進行管控,部室(車間上級單位)應引起關注。橙色風險2級風險:較大風險,中、高度危險,能造成較大的傷害,很有可能發生大的事故,必須制定措施進行控制管理;部門進行管控,同時公司對重大及以上風險危害因素應重點控制管理。紅色風險1級風險:重大風險,極其危險,必須立即整改,不能繼續作業; 由公司重點控制管理,并上報安監部門。4.6.5 公司應在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17、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并按規定及時更新。4.6.6 重大安全風險應填寫清單、匯總造冊,按照職責范圍報告屬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4.6.7 要依據安全風險類別和等級建立企業安全風險數據庫,繪制企業“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4.6.8 對近三年的風險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實行動態管理,查找安全風險管控中的重點,最大程度風險,對重大危險源有必要、可靠的控制措施。4.7 重大危險源(中高度危險源)管理4.7.1 辨識依據1)蒸汽鍋爐額定蒸汽壓力大于2.5MPa,且額定蒸發量大于等于10 t/h,可確定為重大危險源。2)按照危險化學品的儲存量若一種危18、險化學品具有多種危險性,按其中最低的臨界量確定。序號類別危險化學品名稱和說明臨界量(T)1易燃氣體乙炔12易燃液體汽油2003易燃液體23閃點61的液體50003)重大危險源的辨識指標a.公司余熱鍋爐的相關數據,不符合重大危險源要求。b.單元內存在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上表規定的臨界量,即被定為重大危險源。4) 公司應全面辨識重大危險源,對有可能涉及成為重大危險源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變化,對變化確認的重大危險源應:a制定安全管理技術措施和應急預案,進行登記建檔b.設置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進行日常監控。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應符合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通用技術規范(AQ 3019、35)的技術規定。c.按照相關規定,將重大危險源向安全監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備案。d.重大危險源應將監控中心(室)視頻監控數據、安全監控系統狀態數據和監測數據與有關安全監管部門監管系統聯網。5) 結合風險評價結果,各部門經風險評價確定為較大級別以上風險,進一步辨識列出中高度危險源。4.7.2 登記、建檔1)各部門根據上述程序將中高度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結果匯總報安全環保處,安全環保處組織有關部門危險源危險程度核實、修改、確認,建立中高度危險源識別、風險評價清單,經安委會審批,作為安全生產、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據。2)危險源評估工作要在每年6月底前完成。4.7.3 危險源的監控與管理1)危險源20、管理責任分工a.中高度危險源由公司由各部門制定控制措施報安全環保處審核;一般危險源由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控制措施,報安全環保處備案。b.各部室對所轄管理范圍內的危險源負有直接管理責任,對危險源進行控制,納入日常安全檢查和系統檢查。按要求落實責任班組或責任人。c.安全環保處對各部門危險源的控制管理情況實施監督檢查。2)危險源的管理a.中高度危險源的所在部門,對中高度危險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術控制防范措施和組織措施(包括對人員的培訓與指導,提供安全的設備,對工作人員的水平工作時間職責的確定,以及對外部合同工和現場臨時工的管理)。b.在中高度危險源現場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危險源點警示牌,警示標21、志要明顯,沒有污損,其內容包括名稱、地點、責任人員、事故模式、控制措施等。c.各部門對中高度危險源要定期檢查并要在檢查記錄表上簽字,對查出的隱患,要按照職責分工,立即落實整改并及時將整改結果記錄存檔。對查出的隱患或暫時無法整改的項目,要以書面形式,上報公司主管職能部門,各部門接到報告后,要立即組織進行危險評估并將落實整改意見報公司分管領導,同時報安全環保處。3)凡被列入公司中高度危險源的部位,實行分級管控(三級)安全管理控制,即:a.班組對中高度危險源檢查每班1次。c.相關部門對中高度危險源檢查每月1次。d.公司對中高度危險源檢查每月1次。4)被列入公司中高度危險源的部門,其部門負責人應組織制22、定現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經相關人員評審后報公司領導批準。4.7 培訓 各部門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對部門人員進行宣傳、培訓,使其熟悉工作崗位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掌握、落實應采取的控制措施。4.8 風險告知4.8.1 在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分別設置安全風險公告欄。4.8.2 制作崗位安全風險告知卡,標明主要安全風險、可能引發事故隱患類別、事故后果、管控措施、應急措施及報告方式等內容。4.8.3 對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工作場所和崗位,要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并強化危險源監測和預警。4.9 持續改進4.9.1 評審公司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或更新。應當根據非常23、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4.9.2 更新公司應主動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及時更新風險信息:1)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2)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3)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4)補充新辨識出的危險源評價;5)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4.9.3 溝通公司應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4.10 評估與考核4.10.1 安全環保處負責每年組織對危險源進行一次辨識和風險評價;每月對各相關部門進行一次危險源控制措施執行情況的考核工作。4.10.2 各相關部室負責每月對危險源控制措施執行情況進行一次自查。6 相關記錄作業活動清單設備設施清單工作危害分析(JHA)評價記錄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作業活動風險分級管控清單設備設施風險分級管控清單中高度危險源識別、風險評價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