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公司住宅酒店商場超市結構設計施工圖統(tǒng)一技術規(guī)定2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4137
2024-09-07
21頁
189.50KB
1、房地產公司住宅、酒店、商場超市結構設計施工圖統(tǒng)一技術規(guī)定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1.11 必須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中的強制性條文,不得有任何違反。42.2 住宅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42.3 酒店、商場超市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42.4 公共設施設備房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52.4.2 發(fā)電機房、變配電房、水泵房、制冷機房:10 kN/m252.12 樓地面面層及天棚抹灰均布荷載標準值應按建筑構造計算:62.19 中山橫欄鎮(zhèn)基本風壓值取值,0.70KN/m73.1 主體結構布置73.2 基礎設計84.3 地下室2、頂板、側壁板、底板厚度:94.3.2 地下室側壁的常用厚度:95.3 鋼筋選擇需考慮市場貨源情況105.4 結構構件配筋原則:115.4.2 不得采用超過規(guī)范最大配筋率要求的超筋構件;115.5.3 樓面各部位結構標高統(tǒng)一規(guī)定如下:11屋面板厚120mm125.5.6 樓層山墻端部板厚及配筋應滿足工程所在地地方規(guī)定。125.5.14 窗臺板轉角處應設置放射筋。凸窗側板可根據(jù)厚度采用澆注砼或施工構造柱135.6.8.3 對框架梁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取100。145.6.8.8 對次梁低于主梁底的情況下,應設附加吊柱。145.6.12 客廳與餐廳之間盡量避免設結構梁。155.7 剪力墻設計規(guī)定:1553、.7.2 清水混凝土墻的厚度,根據(jù)建筑和結構綜合考慮。165.7.3 剪力墻墻身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165.7.3.5 轉角窗-一字墻宜有較強連梁連接。175.7.4 剪力墻連梁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175.8 框架柱的設計規(guī)定:195.8.6 應全長加密箍筋的框架柱:(箍筋直徑應不小于8 )195.8.6.8 需要提高變形能力的的柱。195.8.7 框架柱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及縱向受力筋最小直徑的規(guī)定:195.8.7.3 三、四級框架柱縱向受力筋最小直徑:14。205.11.2 板式樓梯配筋一般按下表做法:20支座負筋不小于跨中計算配筋量的1/4205.11.5 樓梯小柱TZ:截面200x250,配筋:44、12 ,610021 結構設計統(tǒng)一技術規(guī)定v13為保證結構施工圖設計質量,加快工程設計進度,減少設計過程中出現(xiàn)設計反復改動的返工現(xiàn)象,特此制定結構設計統(tǒng)一技術規(guī)定。本技術規(guī)定是以國家標準、規(guī)范、規(guī)定為基礎,結合以往工程項目的設計實踐經驗,對設計過程中一般要求和習慣做法進行必要的明確、補充和完善。1. 結構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 1.1 結構設計應遵循安全、合理、經濟、先進的原則并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設計時應進行多方案比較并與同類結構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優(yōu)化結構設計。1.2 結構方案應合理優(yōu)化,設計應兼顧質量與成本,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節(jié)約,堅持成本最優(yōu)原則。構件尺寸及配筋若不是計算和概念設計需要,5、應取最小值。1.3 結構設計須在方案設計階段積極參與,并進行結構初步試算,綜合考慮安全、合理、經濟、先進等因素,對建筑方案提出專業(yè)意見與建議,為后續(xù)設計的順利進行提供保證。1.4 重視結構的選型,經過方案優(yōu)化選用抗地震作用及抗風力性能好的結構體系和結構布置方案,應使選用的結構體系受力明確、傳力簡捷。應選取經濟合理的結構方案,盡量避免不利的結構體系。學校、幼兒園的設計時應特別注意抗震等級的選取。 1.5 結構形式盡量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如有特殊要求或需要而采用鋼結構時,應堅持節(jié)省成本的原則,全面考慮結構方案、選材用材、節(jié)點設計、施工便捷等方面的因素進行設計。 1.6 結構構造設計必須從概念設計入6、手,加強連接,保證結構有良好的整體性和延性、足夠的強度和適當?shù)膭偠取?1.7 必須選擇合適的計算假定、計算簡圖、計算方法及計算程序,對于重要的高層結構、復雜的高層建筑結構,應至少用兩個不同的力學模型的結構分析程序進行計算,分析比較,并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確認其可靠性,保證結構的安全。 1.8 結構設計計算程序計算輸入?yún)?shù)可詳結構設計計算參數(shù)的統(tǒng)一規(guī)定PKPM2012.8版本。1.9 設計中應高度重視與建筑、設備專業(yè)以及施工單位的密切配合,根據(jù)功能要求選擇安全適用、經濟合理、便于施工的結構方案。 1.10 結構的關鍵部位,薄弱部位以及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難的部位或將來使用上可能有變化的部位,7、應采取加強措施,并在設計中適當留有余地,以策安全1.11 必須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中的強制性條文,不得有任何違反。2. 荷載取值 2.1 可變荷載根據(jù)項目情況按照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依據(jù)荷載規(guī)范合理取值,不得隨意增大或減小,恒荷載按照建筑構造要求計算,既不能層層加碼,也不能漏算。注意荷載組合時各分項系數(shù)的選取,以及構件計算時荷載折減系數(shù)的選取。 2.2 住宅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1) 客廳、臥室、衣帽間、工人房、儲藏間、餐廳:2.0 kN/m2。2) 廚房、書房:2.0 kN/m2.3) 衛(wèi)生間、陽臺、露臺:2.5 kN/m2。4) 走廊、門廳、樓梯:2.0 kN/m2(多層住宅建筑);3.5 kN/m28、(高層建筑和小區(qū)公共建筑,具有消防疏散功能)。5) 住宅屋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不上人屋面(包括挑檐、雨棚):0.5 kN/m2;上人屋面:2.0 kN/m2;屋面花園:3.0 kN/m2;2.3 酒店、商場超市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1) 客房、套房、辦公房、小型會議室和消洗間:2.0 kN/m2。2) 消洗間、書房:2.0 kN/m2。3) 衛(wèi)生間、陽臺、露臺:2.5 kN/m2。4) 高層建筑和小區(qū)公共建筑,具有消防疏散功能的走廊、門廳、樓梯:3.5 kN/m2。5) 餐廳廚房、大型會議室兼宴會廳:4.0 kN/m2。.6) 布草間:4.0 kN/m2。7) 大型商場超市:6.0 kN/m29、。商鋪:3.5 kN/m28) 大型商場超市倉庫:10 kN/m2。9) 屋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不上人屋面(包括挑檐、雨棚):0.5 kN/m2;上人屋面:2.0 kN/m2;屋面花園:3.0 kN/m2;2.4 公共設施設備房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2.4.1 新風機房、電梯機房、排煙機房、空調機房:7.0 kN/m2。2.4.2 發(fā)電機房、變配電房、水泵房、制冷機房:10 kN/m2 2.5 設有較大浴缸的衛(wèi)生間,其均布活荷載標準值可取4kN/。衛(wèi)生間采用沉箱,其高度400時,板面恒荷載標準值取6.0kN/. 板面活荷載標準值取2.5kN/.2.6 非承重填充墻采用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合格品10、干密度1050kg/m3,砌體的標準荷載按干密度的1.4倍計算,砌體容重建議值:14.5 kN/m3。2.7 墻體厚度按建施圖,一般外墻、分戶墻厚200,內隔墻厚120.墻體厚度120150180200240250300370實心磚選用( )3.004.15.247.73雙面粉刷3.124.35.407.87一面粉刷一面貼瓷磚5.36.408.87外面石材貼面內面粉刷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選用()1.802.603.103.50雙面粉刷2.152.903.303.85一面粉刷一面貼瓷磚2.503.204.604.20雙面面貼瓷磚3.604.104.50外面石材干掛面內面粉刷2.8 其它非圍護砌體:11、屋面女兒墻,露臺、陽臺分戶墻,陽臺磚包柱等應按實心磚砌體重量計算,砌體自重按19kN/m3。具體模型輸入值:陽臺分戶墻19X0.2X H. 女兒墻 19X2.0X1.5米高 = 5.7KN/m. 19X2.0X1.0m高 = 3.8 KN/m.2.9 計算墻體荷載時,應扣除門窗洞口墻體重量,凸窗處的荷載應仔細計算,應按實際取值,不應遺漏抗裂柱、窗臺挑板及壓梁重量。2.9.1 當梁下砌筑墻體時,墻高計算應扣除梁高部分,取墻凈高。2.9.2 外墻開門窗時,墻體線荷載可根據(jù)門窗洞口尺寸按整墻面計算乘以折減系數(shù):0.70.8。2.9.3 外墻開推拉門(與陽臺相連,門寬2.1m)時,線荷載值可不小于3.12、0 kN/m。PKPM模型輸入3.5 KN/m.2.9.4 廚、衛(wèi),陽臺、露臺等易浸濕墻體而設置防水坎臺的,應計入200高坎臺重量;還應計入填充墻墻頂砌200高實心磚的重量。2.9.5 墻體線荷載計算輸入時,小數(shù)點后一位數(shù)值應按0.5、1.0、1.5依次向上進位。2.10 大開間可靈活布置的隔墻,應按荷載規(guī)范要求,以樓面活荷載附加值計入(即 等效活荷載輸入模型),隔墻可按120厚GRC墻板(面密度0.8kN/m2)計算。2.11 玻璃幕墻:1.5kN/m2;輕鋼挑蓬、玻璃雨棚:2.0kN/m2;屋面采光玻璃天蓬:2.5kN/m22.12 樓地面面層及天棚抹灰均布荷載標準值應按建筑構造計算:2.13、12.1 普通住宅、酒店、辦公樓、學校等一般類使用房間,一般不應小于1.2 kN/m2。(其中天棚抹灰或吊頂取0.4 kN/m2)2.12.2 大型會議室、宴會廳、商場(超市、商業(yè)街)等大空間公共建筑、酒店的公共區(qū)和高檔裝修的住宅的客廳以及高層住宅電梯廳等不應小于1.5 kN/m2。2.12.3 大空間高檔裝修,同時設有吊頂、噴淋、通風管道時,板底裝修荷載取0.6 kN/m22.13 坐瓦坡屋面板面荷載及天棚抹灰均布荷載標準值取3.0/cosa kN/m2, a為屋面坡度。(坡屋面板的自重也應折算)2.14 高低層相鄰的屋面,必要時可在設計低層局部區(qū)域的屋面構件時適當考慮施工時臨時荷載,該荷載14、可不小于5.0kN/m2,并在施工圖中注明。2.15 基礎(包括地下室底板和擋土側板結構)設計時應注意選取正確的荷載組合方式。消防車道的樓蓋設計時應嚴格按照荷載規(guī)范的的強制性條文規(guī)定:對樓蓋的主次梁的設計荷載應予以折減。實際上機計算時,消防車道的樓面板和樓面梁應分別計算。可詳見車庫及地下室結構設計規(guī)定2.16 設計院應與園林設計單位積極配合,盡早確定園林設計方案,以便較為精確的分片確定地下室頂板及裙房屋面板的板面荷載,以免因過于籠統(tǒng)導致取值過大,造成浪費。2.17 地下室頂板荷載應考慮施工荷載,但施工荷載與覆土荷載不同時考慮,取大值。一般為覆土荷載 18X1.0米覆土 = 18KN/m 施工荷15、載為 10.0KN/m。2.18 建筑設計中考慮預留給業(yè)主的加建建筑空間處,可合理考慮由于加建而產生的荷載。2.19 中山橫欄鎮(zhèn)基本風壓值取值,0.70KN/m3. 結構布置與設計 3.1 主體結構布置 3.1.1 重視結構的選型,經過方案優(yōu)化選用抗地震作用及抗風力性能好的結構體系和結構布置方案,應使選用的結構體系受力明確、傳力簡捷;3.1.2 結構計算宏觀指標如軸壓比、周期、位移、剪重比、剛重比等應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既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同時也不要有太大的富余。3.1.3 結構剛度需適中,避免過剛或過柔,對于普通高層剪力墻結構,層間位移角控制在1/1000-1/1200以內;框架-剪力墻結構,16、層間位移角控制在1/800-1/1000以內。對于剛度控制的高層建筑,可按照廣東省高規(guī)補充規(guī)定中的相關規(guī)定,合理選取層間位移角限值。3.1.4 結構單元平面形狀復雜,且有縮徑、錯層時,每單元設置伸縮縫分開。 3.1.5 結構平面內如遇有縮頸或偏心連接時,且長寬比超過規(guī)范要求時,應采取結構措施進行加強處理,并盡量采用連梁的形式。3.1.6 住宅單體上部結構的剪力墻應盡量布置在平面兩端,既可加大整體抗扭剛度,又可使戶內的剪力墻盡量少,有利于住戶改造,剪力墻的合理間距應控制在57m,過小影響使用,過大則可能使梁截面過大,也會影響使用。3.1.7 住宅架空層結構布置應結合首層入口、大堂及架空層建筑布置17、的要求,盡量避免結構轉換,如無法避免則考慮局部結構轉換,轉換量盡量少,避免板式轉換和次梁轉換,并保證經濟合理。必須保證入口處寬敞、架空層視野通暢和方便進入大堂。 3.1.8 塔樓轉換層以下落地剪力墻的布置在滿足轉換層上下剪彎剛度的前提下,盡量首選核心筒剪力墻加厚,盡量不采用核心筒以外單片長落地墻,以利建筑專業(yè)布置平面。3.2 基礎設計 3.2.1 基礎選型應根據(jù)工程地質情況、建筑體形、荷載情況、施工條件等綜合考慮,選擇經濟合理的基礎形式。優(yōu)先考慮采用獨立基礎、十字交叉梁條形基礎或筏板基礎。當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載能力或變形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或經過經濟比較采用淺基礎反而不經濟時,可采用樁基18、礎。3.2.2 單樁承載力的確定應以試樁為主,計算為輔。試樁應結合工程樁進行,并結合工程場地特點和上部結構形式,選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工程樁進行試樁,并會同甲方、施工單位及質檢站共同確定。3.2.3 對于溶巖地質、軟土地質等特殊地質情況,應遵循安全合理、經濟適用的原則,會同甲方、地質專家共同確定地基處理方案。3.2.4 核心筒大承臺下群樁布樁時,邊樁宜落在剪力墻外一倍承臺高度范圍內,以避免因樁頂反力對承臺的沖切和剪切,導致承臺厚度加大。 3.2.5 核心筒下大承臺的內力計算,宜按考慮上部結構-承臺-樁共同作用的原理采用有限元分析,可參考有限元分析結果并結合經驗對承臺配筋。 3.2.6 基礎設計的19、詳細要求和規(guī)定可詳附件地基基礎設計的統(tǒng)一規(guī)定4. 地下室部分設計 4.1 地下室梁板設計時應注意地下室凈空要求,并應考慮設備管線走位時對凈空的影響,地下車庫層高=凈高+設備管線占用高度+梁高,一般非人防地下車庫層高不超過3.9m4.2 汽車通道的入口高度不應小于2.4m,坡道入口和坡道底端應設有排水溝。4.3 地下室頂板、側壁板、底板厚度:4.3.1 普通地下室頂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上部結構嵌固時板厚不應小于180mm;人防地下室頂板厚度不小于200mm。一般非塔樓部分取 250mm 。塔樓部分取200mm.4.3.2 地下室側壁的常用厚度: 地下一層側壁厚度取 250,300,350;20、一般取350.地下二層側壁厚度取 350,400,450;一般取450.地下三層側壁厚度取 450,500,550;一般取550.4.3.3 地下室底板標準:一般跨度(69米)底板厚度:地下室埋深34米取300400;地下室埋深48米取450600;地下室埋深812米取500800。最小也要滿足防水規(guī)范要求之250mm. 如設計為無梁樓板,底板板厚一般為400mm。如設計為梁板結構,底板梁截面尺寸應參照頂板梁尺寸,以便節(jié)約模板造價。4.4 地下室部分混凝土的抗?jié)B等級取值為:地下一層為0.6MPa;P6級;地下二層為0.8MPa;P8級。4.5 地下室部分混凝土梁、板鋼筋混凝土保護層的要求應有明21、確表示,鋼筋混凝土4.6 保護層的要求及構件裂縫控制要求可詳見車庫及地下室結構設計規(guī)定。4.7 底層梁板底、面鋼筋均可采用一部分拉通,一部分支座附加的方式進行合理配筋。當考慮土體承載力時,底板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可取0.15%。 4.8 地下室底板梁的受力方向與一般樓面梁不同,其梁配筋設計采用平法時,應附加圖示說明,相鄰跨底板梁的上下主筋是在承臺拉通還是在承臺內各自錨固,應有明確說明。具體做法參見結構施工圖設計深度補充規(guī)定相關內容。4.9 考慮到建筑防水及結構抗裂的要求,地下室外墻中水平鋼筋應細而密,且配筋率也應適當提高,水平鋼筋間距不應大于150mm。4.10 地下室側壁設置扶壁柱時,扶壁柱的22、豎向鋼筋間距不應大于側壁墻的鋼筋間距。4.11 后澆帶(或加強帶)的布置應盡量簡潔,避免過多轉折,且做法應在圖中明示。 4.12 地下室頂板盡量不要設置縱橫交錯的反梁,以防排水不利,增加荷載,導致結構開裂。4.13 地下室底板設計須同建筑、機電專業(yè)協(xié)調,盡量減少底板標高大幅變化,以方便現(xiàn)場施工,尤其是對于淤泥質場地及地下水豐富的場地。4.14 地下室外墻留洞如需穿梁,穿梁的位置應選擇對梁的受力影響最小之處,并且有加強處理措施。洞口均應有防水套管,并考慮防水處理措施。樓板留洞應滿足人防要求,如樓板留洞應加剛性套管等。4.15 地下室頂板預先考慮園林建筑定位,預留鋼筋,如園林泳池的側壁、涼亭基礎等23、。5. 主體工程設計 5.1 構件截面的選擇應在滿足建筑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做到經濟、合理。5.2 砼強度等級:普通樓面梁、板(除地下室和轉換層外)用C25;框架柱、墻盡量保證采用與梁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當?shù)撞恐Φ膹姸炔蛔銜r,考慮砼強度等級按樓層遞減。5.3 鋼筋選擇需考慮市場貨源情況5.3.1 平面構件:梁縱筋(包括底筋、面筋及計算抗扭腰筋)按HRB400鋼筋設計,架立筋、梁構造腰筋按HRB400鋼筋設計,箍筋按HPB300鋼筋設計,箍筋直徑10時,應按HRB400鋼筋代換;板鋼筋按HPB300鋼筋設計,分布筋采用HPB300鋼筋。角板需滿足廣東省內規(guī)定,雙層雙向10200 。5.3.2 24、豎向構件:柱及剪力墻暗柱的豎向鋼筋和剪力墻豎向分布筋按HRB400鋼筋設計,箍筋及剪力墻水平分布筋按HPB300、HRB400鋼筋設計。 5.4 結構構件配筋原則:5.4.1 不得低于規(guī)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滿足最低限度的構造要求配筋;5.4.2 不得采用超過規(guī)范最大配筋率要求的超筋構件;5.4.3 80左右的構件實際配筋率包含在經濟配筋率之內。5.5 樓板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蓋,基本板厚及配筋應由計算確定,計算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邊界條件,保證板底配筋的安全性。5.5.1 計算假定統(tǒng)一規(guī)定:邊梁處按簡支邊;連續(xù)板均按固定支座;與剪力墻相連的按固端支座;相鄰板的高差50mm的,視為連續(xù)板;相25、鄰板的高差50mm的,均按簡支邊。5.5.2 相鄰連續(xù)板兩側板厚差異30mm時,在大小板交界處,小(薄)板按固定支座;大板(厚板)可按簡支支座,其面筋仍應滿足按大板板厚計算的最小配筋率要求。5.5.3 樓面各部位結構標高統(tǒng)一規(guī)定如下:客廳結構標高H臥室結構標高H陽臺結構標高H-0.050廚房結構標高H-0.030大降板衛(wèi)生間結構標高H-0.405.5.4 廚房、衛(wèi)生間 、非挑板陽臺等板厚 h=100mm雙向板短向跨度L3900 h=100mm3900L4500 h=120mm4500L4800 h=130mm4800L5200 h=140mm5200L5700 h=150mm5700L600026、 h=160mm L6000 按短跨1/35計算多塔裙樓屋面板厚150轉換層板厚180mm,轉換層上下層樓板厚120mm屋面板厚120mm客廳等入戶處板厚120mm。雙向板板厚原則按以上取值,單向板板厚L/30,懸臂板板厚L/10:5.5.5 樓板厚度應能滿足規(guī)范對構件剛度的限值要求,同時滿足豎向振動舒適度要求。5.5.6 樓層山墻端部板厚及配筋應滿足工程所在地地方規(guī)定。5.5.7 屋面板面應設置溫度抗裂鋼筋。上人屋面(特別是屋頂花園)配筋宜按雙層雙向配置,板混凝土裂縫寬度 W 0.2mm。5.5.8 樓板配筋采用分離式配筋,負筋的配筋長度為1/4樓板短邊凈跨,連續(xù)板時應取大跨板的短邊凈跨的127、/4。5.5.9 當板面需要配筋通長鋼筋時,采用通長面筋加附加筋滿足支座配筋面積,兩種配筋間距一致,宜取200mm,直徑級差不宜大于兩級。5.5.10 樓板負筋不應大面積拉通,但小板塊如衛(wèi)生間、建筑平面薄弱處抗震需要、突出建筑之外房間抗溫度應力需要則屬例外。5.5.11 同樣跨度,同樣支承條件,同樣荷載的板厚及配筋各單元必須完全一致。5.5.12 根據(jù)建筑平面布置,選擇易產生溫度裂縫的建筑陽角處板進行加強配筋,在陽角處樓板負筋加密外(間距不大于150),另加放射筋。5.5.13 樓板中穿管線不應有大量集中的地方及相互交叉超過3層的情況,否則應予以處理,防止砼開裂。5.5.14 窗臺板轉角處應設28、置放射筋。凸窗側板可根據(jù)厚度采用澆注砼或施工構造柱5.5.15 當客廳采用大跨度異形板結構體系時,異型板陽角處需增設放射鋼筋,結構計算除進行強度計算外,應進行撓度及裂縫寬度的驗算。對于大跨度異形板應按有限元計算結果進行分板帶配筋,相對較小開間處板面筋宜拉通。5.5.16 轉角窗處板厚不宜小于跨度的1221/25, 且不小于120,轉角窗處板筋應雙層雙向拉通,板鋼筋不小于f10200,板中可加設暗梁。5.5.17 電梯機房板厚按150mm取,此部位鋼筋按10150雙層雙向拉通配置。5.5.18 結構板塊不應過于零碎,跨度很小時(跨度2.1m)不必在每處隔墻下均設梁,但在板配筋中要按等效荷載法考慮29、這部分荷載,板底可以不設置兩根加強筋。5.5.19 客廳有躍層時,躍層應盡量用大板結構,以增加下層凈高。5.5.20 懸挑板設計規(guī)定:內跨板的板厚一般不得小于懸挑板板厚,內跨板的支座負筋面積不得小于懸挑板受力筋面積,內跨板的支座負筋長度不得小于懸挑板的出挑長度,支承梁應適當加強抗扭構造。5.6 樓、屋蓋原則采用普通梁板體系。框架梁按計算跨度的1/151/10取梁高,一般不小于400;次梁按計算跨度1/181/12取梁高,一般不小300, 梁寬可取150mm.5.6.1 無次梁作用時梁高取值:跨度4.8m時,取400;跨度5.4m時取450500;跨度6m時取500550,跨度7.5m時取60030、6505.6.8.1 有較大次梁時梁高遞增5.6.8.2 周邊梁根據(jù)建筑立面需要統(tǒng)一5.6.8.3 衛(wèi)生間沉箱及其他構造要求應適當調整5.6.8.4 根據(jù)實際受力大小適當調整,梁的經濟配筋率為0.8%1.5%.5.6.2 框架梁的寬度不得小于200,次梁一般取200寬,對跨度4.8m的衛(wèi)生間次梁,可考慮取140寬,最小不得小于120寬,同時不得小于相鄰板板厚。5.6.3 梁柱節(jié)點設計時,注意鋼筋不要過密,梁筋重疊層數(shù)不要過多。5.6.4 梁的通長鋼筋直徑應合理,與附加鋼筋直徑級差不大于兩級。5.6.5 必要時可適當考慮結構本身的有利條件(如T型截面梁、受壓鋼筋等),以減少構件配筋。5.6.6 31、標準層梁配筋需細化,根據(jù)計算書合理選擇高度分段配筋。5.6.7 未分縫的超長結構的次梁面筋在跨中處一般不采用架立筋構造搭接,采用受力搭接。5.6.8 框架主梁箍筋直徑不得小于8(多層抗震等級四級框架主梁可不小于6),次梁箍筋直徑不得小于6。5.6.8.1 箍筋肢數(shù),一般是梁寬350600mm的,取四肢箍;梁寬350mm的,取兩肢箍;梁寬600mm的,取六肢箍。5.6.8.2 箍筋間距,一般在100200mm之間。間距的選擇一般是100、150、200mm三種。5.6.8.3 對框架梁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取100。5.6.8.4 對梁跨較短的框架梁(跨高比4),可全長取加密區(qū)間距。5.6.8.5 位32、于衛(wèi)生間降板處的梁寬150的次梁箍筋間距取150。即f61505.6.8.6 板底與梁底平齊,板面荷載較大時,應增設附加吊箍。5.6.8.7 主次梁相交處以加密箍為優(yōu)先,吊筋設置與否應根據(jù)計算結果文件中剪力包絡圖為依據(jù),如不需要,不應隨意設置。5.6.8.8 對次梁低于主梁底的情況下,應設附加吊柱。5.6.9 邊跨和單跨梁端可按端簡支計算,梁端支座上部構造鋼筋應不小于跨中計算配 筋量的1/45.6.10 對跨度較大(6.5m)且承受次梁傳遞荷載的主梁,應驗算彈塑性下?lián)隙群土芽p。梁跨中底部、懸挑梁支座邊上部應嚴格按規(guī)范要求控制裂縫寬度。5.6.11 懸挑梁配筋規(guī)定:抗彎負筋實配面積可比計算值增加33、15%左右,配筋由裂縫寬度限制控制時,可不增加。封邊梁外側有挑板時,應計入對懸挑梁產生附加彎矩的影響。當懸挑梁根部非框架柱時,其相鄰內跨梁底筋實配時可比計算值增加15%。特別注意,梁底鋼筋與面筋之比不能小于1/3。梁底鋼筋不能過小。 5.6.12 客廳與餐廳之間盡量避免設結構梁。5.6.13 樓層梁布置要考慮到客廳的方正,梁的突出部位應盡量在廚房、衛(wèi)生間或小臥房內,衛(wèi)生間有大降板時,四周結構梁上有排水管穿過時,梁高一般不低于600。 5.6.14 室內梁高不應過大,以免影響室內空間凈高;考慮業(yè)主裝修時可能自行改造,即使在有隔墻的地方梁高也應控制。 5.6.15 結構梁相交處且梁下無墻時,相交各34、梁宜設計為等高梁。 5.6.16 復式上層屋面的梁板布置應避免在共享空間上方出現(xiàn)結構梁。 5.6.17 衛(wèi)生間、廚房地面結構降板時,相應梁面也需作缺口梁處理,避免梁面突出地面,梁高度減50取值計算。 5.6.18 應避免建筑門洞上方出現(xiàn)垂直于門洞的結構梁。5.6.19 樓梯間的凈高尺寸不應小于2.2m。 5.6.20 無地下室的一層樓地面結合標高、回填土、地下水等因素綜合考慮采用結構板或建筑地坪處理。5.7 剪力墻設計規(guī)定:5.7.1 剪力墻軸壓比不應太小。對于底層架空,填充墻較上層少,層高較高時,剪力墻軸壓比可適當放寬,可將上一層的軸壓比按規(guī)范限制控制。5.7.2 清水混凝土墻的厚度,根據(jù)建35、筑和結構綜合考慮。32層高層建筑(底層層高按5.4m,232層按3m)層數(shù)核心筒厚電梯井筒厚一字外墻厚普通外墻厚一字內墻厚普通內墻厚地下室、1350200350(400)300(350)350(400)300(350)25350200250250250250612350200250200200200132030020025020020020021322502002502002002002526層高層建筑(底層層高按5.4m,226層按3m)層數(shù)核心筒厚電梯井筒厚一字外墻厚普通外墻厚一字內墻厚普通內墻厚地下室、1350200350(400)300(350)350(400)300(350)243536、0200250250250250512300200250250200200132625020025020020020018層高建筑(底層層高4.5m,218層按3m)層數(shù)核心筒厚電梯井筒厚一字外墻厚普通外墻厚一字內墻厚普通內墻厚地下室、12502003002503002502420020025020025020051820020025020020020018層高建筑(底層層高按5.4m,218層按3m)層數(shù)核心筒厚電梯井筒厚一字外墻厚普通外墻厚一字內墻厚普通內墻厚地下室、1250(300)200350(400)250(350)300(400)250(350)2200(250)200250(3037、0)200(250)250(300)200(250)34200200250200250200518200200250200200200注:括號內適用于抗震等級為一、二級結構;應同時符合高規(guī)的墻體穩(wěn)定驗算要求以及規(guī)范對不同部位最小墻厚的要求。5.7.3 剪力墻墻身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5.7.3.1 剪力墻的墻肢長度與墻截面厚度之比8時,應按普通一般剪力墻要求設計。5.7.3.2 當剪力墻的截面厚度400且不小于層高的1/12時,各墻墻肢長度與墻截面厚度之比4, 按普通一般剪力墻要求設計。5.7.3.3 當剪力墻的截面厚度300且不小于層高的1/15時,各墻墻肢長度與墻截面厚度之比4, 可按普通一般剪38、力墻要求設計。5.7.3.4 當剪力墻的截面厚度300時,各墻墻肢長度與墻截面厚度之比均滿足:4hw/bw8,且各肢相連的連梁的跨高比均2.5或一端相連的連梁的跨高比均2.5另一端為自由端的,應按短肢剪力墻要求設計。5.7.3.5 轉角窗-一字墻宜有較強連梁連接。5.7.3.6 剪力墻的墻肢長度與墻截面厚度之比4,可按框架柱截面要求設計,柱縱向鋼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箍率應同時滿足對墻的要求。柱的抗震等級同剪力墻的抗震等級,軸壓比應按剪力墻軸壓比限值要求控制。5.7.4 剪力墻連梁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5.7.4.1 跨高比2.5的連梁(強連梁),應按墻上開洞口輸入模型計算,按連梁設計。5.7.4.2 跨39、高比5的連梁(弱連梁),應按主梁輸入模型計算,可按框架梁設計。5.7.4.3 2.5跨高比5的連梁(中連梁),不應按框架梁設計,應按連梁設計。2.5跨高比4的連梁,應按墻上開洞口輸入模型計算;4跨高比5的連梁,按墻上開洞口或按主梁輸入模型計算皆可。5.7.4.4 連梁剛度折減:沒有地震力參與的組合的,不能剛度折減。5.7.5 一、二、三級剪力墻墻身豎向分布鋼筋及水平鋼筋間距均不應大于200,四級剪力墻加強區(qū)豎向分布鋼筋及水平鋼筋以及四級剪力墻非加強區(qū)墻身豎向鋼筋間距均不應大于200,四級剪力墻非加強區(qū)墻身水平鋼筋間距均不應大于250mm。5.7.6 房屋頂層剪力墻、長矩形平面房屋的樓梯間和電梯40、間剪力墻、端開間縱向剪力墻以及端山墻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25%,間距均不應大于200mm。剪力墻墻身豎向分布鋼筋及加強區(qū)水平分布鋼筋采用HRB400級鋼筋,非加強區(qū)水平分布鋼筋采用HPB300級鋼筋。5.7.7 剪力墻墻身豎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可見下表:(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剪力墻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25%)。剪力墻豎向、水平鋼筋選用墻厚部位水平分布筋豎向分布筋排數(shù)一、二、三級四級一、二、三級四級200A8400+10400(0.32%)8200(0.25%)8400+10400(0.32%)8200(0.25%)2B8200(0.25%)8250(0.41、201%)8200(0.25%)8200(0.25%)2250A10200(0.314%)8400+10400(0.26%)10200(0.31%)8400+10400(0.26%)2B8400+10400(0.26%)8500+10500(0.206%)8400+10400(0.26%)8400+10400(0.26%)2300A10150(0.349%)10200(0.262%)10200(0.262%)10200(0.262%)2B10200(0.262%)10250(0.209%)10200(0.262%)8400+10400(0.216%)2A:加強區(qū);B:非加強區(qū)5.7.8 剪力墻42、的邊緣構件的豎向鋼筋及加強區(qū)約束邊緣構件箍筋采用HRB400級鋼筋;非加強區(qū)構造邊緣構件箍筋采用HPB300級鋼筋,當箍筋直徑箍筋直徑10時,應按HRB400鋼筋代換。5.7.9 剪力墻加強區(qū)的約束邊緣構件的豎向鋼筋最小直徑:16(一級、二級)14(三級);構造邊緣構件的豎向鋼筋最小直徑:14(一級) 12(二、三、四級)。5.7.10 墻厚300的墻肢端部豎向鋼筋單排不宜多于兩根鋼筋,若計算配筋較大,應按組合墻體或單向受力柱復核,可設置雙排配筋。5.7.11 剪力墻加強區(qū)的約束邊緣構件的箍筋間距按體積配箍率計算配置,構造邊緣構件箍筋可按間距150或200計算配置。5.7.12 剪力墻加強區(qū)的43、邊緣構件箍筋應按復合箍筋設置,非加強區(qū)邊緣構件箍筋可按拉筋設置。5.8 框架柱的設計規(guī)定:5.8.1 柱截面高度一般不小于該方向柱高度的1/10,且最小高度不宜小于300。柱截面的高寬比宜小于3.0。圓柱的最小直徑不得小于350mm。對主樓主要承重柱,柱寬不宜小于400,不應小于350。5.8.2 對兩個方向開間尺寸差異較大時,應注意柱截面的高寬比,以協(xié)調兩個方向的彎矩,使柱鋼筋在兩個方向的配置不至于差異過大。如果兩個方向開間尺寸差異不大,可取方柱。5.8.3 柱的計算一般采用單偏壓計算雙偏壓復核,當采用雙偏壓計算,其配筋率在1.2%以上,其兩個方向配筋計算值與結構受力不一致時,應仔細復核計算44、書。5.8.4 應仔細復核越層柱的計算長度,越層柱的縱向配筋必須連續(xù),實配鋼筋可適當比計算結果增加15%左右。5.8.5 柱縱向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不應大于250mm,柱軸壓比大于0.8時,柱縱筋間距不應大于200。5.8.6 應全長加密箍筋的框架柱:(箍筋直徑應不小于8 )5.8.6.1 對剪跨比為不大于2.0的短柱(可按H0/h4判定)。5.8.6.2 注意樓梯間處的柱,因梯梁的設置柱成為短柱。5.8.6.3 閣樓及高層設備層都有可能形成短柱。5.8.6.4 錯層結構的錯層柱。5.8.6.5 一二級的角柱、框支柱。5.8.6.6 因設置填充墻(如在柱邊設窗、門洞)等形成的柱凈高(45、相當于窗高、門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 的柱。5.8.6.7 抗震墻的墻肢長度與厚度之比4時,按柱要求設計的。5.8.6.8 需要提高變形能力的的柱。5.8.7 框架柱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及縱向受力筋最小直徑的規(guī)定:5.8.7.1 框架柱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不應大于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2倍。5.8.7.2 一、二級框架柱縱向受力筋最小直徑:16(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倍縱向鋼筋直徑)。5.8.7.3 三、四級框架柱縱向受力筋最小直徑:14。5.8.8 上層柱配筋大于下層柱時,應盡可能采用不變直徑,增加根數(shù)辦法設計,簡便施工。5.8.9 地下室頂板作為嵌固端時,地下一層框架柱的縱向鋼筋也應盡可能采46、用不變直徑,增加根數(shù)辦法設計,增加的鋼筋不應深入到上層柱內而應在梁柱節(jié)點區(qū)彎錨。5.8.10 框架柱收截面與改變混凝土強度等級的位置應錯開在不同的樓層。5.8.11 異形柱框架結構中應充分利用外墻錯位、室內門后墻角和排煙道等條件,在不影響美觀的前提下盡量采用矩形柱。5.8.12 剪力墻結構中少量框架柱的抗震等級可參照框架-抗震墻結構確定。 5.9 裙樓外立面部分與會所部分應在幕墻設計后進行相關結構的二次設計,以確保結構和幕墻設計的協(xié)調、完整和利于施工。 5.10 預埋件的問題,金屬構件需固定之處,在主體施工時盡量預留預埋件,以避免事后打鑿混凝土,如大面積通窗、幕墻、樓梯扶手部分、陽臺金屬欄桿及47、其它裝飾構件等。5.11 樓梯設計:住宅建筑和跨度小于4.8m的酒店、商場等公建應采用板式樓梯。5.11.1 板式梯板厚度取凈跨的1/30;最小厚度可取80mm。5.11.2 板式樓梯配筋一般按下表做法:凈跨(Ln)支座跨中(按下面公式計算配筋)4.5米8150101501/8(ql2)4.5米820081501/10(ql2) 支座負筋不小于跨中計算配筋量的1/45.11.3 框架結構中的板式樓梯板面筋應通長配置,且受力主鋼筋應采用HRB400鋼筋。5.11.4 對于水平段長度大于斜段水平投影長度的樓梯板,按單向板計算厚度及配筋。5.11.5 樓梯小柱TZ:截面200x250,配筋:412 ,61006. 結構施工圖還應滿足以下附件規(guī)定要求:6.1. 結構計算書編制基本要求的規(guī)定,詳計算書模板圖6.2. 結構施工圖設計深度補充規(guī)定6.3. 結構設計計算參數(shù)的統(tǒng)一規(guī)定PKPM201208016.4. 地基基礎設計的統(tǒng)一規(guī)定6.5. 車庫及地下室結構設計規(guī)定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