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項目施工工程環境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4669
2024-09-07
12頁
29.54KB
1、鐵路項目施工工程環境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XXX集團有限公司xx鐵路第五項目部環境管理制度1 噪聲的管理制度1.1 機械設備噪聲的管理 盡量選用低噪音和符合環保標準的設備,對噪聲排放超標的設備要設消音裝置。 操作人員要經過專業和環保培訓,嚴禁違章違規操作,施工過程中,嚴禁超負荷運轉。 定期檢查、維修機械設備,縮短維修保養周期,確保機械設備始終保持良好工作狀態。 盡量選用環保型振搗棒,振搗砼時嚴禁振擊鋼筋或鋼模板,避免振搗棒空轉,使用完畢及時進行清潔、保養。1.2 爆破施工產生噪聲的管理 隧道及2、地下工程、路塹開挖等爆破施工項目,要精確計算爆藥量,采用技術先進合理的爆破設計方案控制爆破聲。 在城市居民區或既有建筑物附近爆破施工,盡量采取靜態爆破或更先進的減少噪聲的爆破方法。有要求的情況下應設置覆蓋防音屏蔽裝置,減少噪聲對居民及既有建筑的損害。1.3 特殊區域施工產生噪聲管理 按當地衛生、環保部門要求控制噪聲排放,防止噪聲超標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危害。 合理安排作業時間,無特殊原因禁止夜間進行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施工作業。 施工區域應設置隔音裝置。1.4 噪聲排放監測和管理 施工現場配備噪聲測定聲級計,培訓噪聲監測人員; 施工現場應定期、定時對場界內施工噪聲排放進行監測并記錄,監測方法執行建3、筑施工場界噪聲測量方法(GB12524-90); 監測及違章處理執行環境監測、測量和違章糾正控制程序的規定。1.5 噪聲危害的防護 項目部應識別噪聲危害較大的作業,按上述要求采取降噪措施,必要時,為作業人員配備相應的噪聲個體防護用品,并監督其使用; 施工中屬于強噪聲作業的,必須落實噪聲監測、聽力測試與評定、降噪措施、護耳器使用、培訓等要求,降低和預防職業性噪聲聾發病率; 工程管理部、設備物資部對施工現場降噪防護工作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具體執行環境監測、測量與違章糾正控制程序、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監測和測量程序的要求。2 污水排放管理制度2.l 生活污水管理 生活區、辦公區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4、; 廁所的污水進入專門的化糞池; 生活污水排放口周圍不得放置及傾倒各類化學品、油類等污染物。有關單件應加強對施工、生活污水及雨水排放設施的維護管理,防止污水的二次污染。發現污水排水設施損壞應及時搶修,保證系統的正常使用。2.2 施工污水的管理執行ZT121/EOHS/GLGD-09文規定3 化學品危險品的管理制度對施工中化學品、危險品如防水材料、氧氣、乙炔、油漆及易燃易爆物品防護措施,執行ZT121/EOHS/GLGD-09。3.1 采 購化學品、危險品由物資部門依據規定程序和生產需要提出材料計劃,經指揮長審批后進行采購。必須選擇合格的供方,并要求供方提供產品的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安全技術5、說明書等,在進貨驗收時,一并查驗這些文件。3.2 貯存與保管 油漆、油料等化學品的貯存應嚴格與火源、電源隔離,并在下面墊一層防油布,貯存期間應檢查包裝容器的封口是否嚴密、桶底是否有銹蝕,發現滲漏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油漆、油料滲漏污染土壤或造成火災; 氧氣瓶、乙炔瓶要有專門存放的鐵籠,兩籠相距5米以上,并要加鎖由專人管理,夏季要有防曬措施。3.3 發放與使用管理 使用時應按照有關操作規程或產品使用說明執行,不得違章指揮或違章作業,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具,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 各種氣瓶在使用時,要距離明火10米以上,搬運時不要碰撞,氧氣瓶與乙炔瓶工作間距不小于10米; 有化學危險品的施工操6、作,必須保證通風良好嚴禁明火及可能產生的火花,施工人員不得攜帶火柴、打火機等火種進入該場所,不得穿與化學危險品性能相背服裝; 化學危險品作業禁止與電、氣焊等明火作業上下、周圍交叉操作; 對于一次未用完的整桶油漆、油料及化學品,應在桶口上覆蓋油紙,將桶蓋擰緊,妥善保管但不宜久存; 地面遺灑的油料、油漆要用棉紗擦凈,并將棉紗放在指定地點;含有一定毒性的油漆在包裝、分裝換桶時,應在通風處進行,并戴口罩、手套,以防中毒; 對化學危險品的廢棄物應在規定位置存放,分類、定期回收。有毒有害化學危險品廢棄物的處理按公司固體廢棄物處理程序的規定執行。 爆炸物品在向當地公安部門申領爆炸物品儲存許可證、爆炸物品使用7、許可證以后,方可儲存和使用,具體規定參照集團公司爆炸物品管理使用手冊,并執行爆炸物品管理條例的規定要求。4 施工揚塵的管理制度4.1 粉塵的管理 施工機械鏟、卸、運土方等環節設專人灑水降塵,四、五級風以上天氣不進行土方作業; 施工道路要硬化,并盡量增大施工現場內裸露路面的硬化面積,未硬化部分經常灑水,進行臨時綠化處理,并作好綠地的日常養護工作 易飛揚材料運輸時,車輛不得超量裝載,并采取覆蓋措施,防止飛揚、逸撒。 盡量使用袋裝水泥、粉煤灰、石灰,現場裝卸或使用時應減緩裝卸或傾倒的速度,防止揚塵; 施工中應積極采用綜合防塵措施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不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要求。4.2 減少吸入粉塵危害的8、管理 項目部應為在施工作業中可能吸入粉塵的作業人員提供防塵用品(口罩、手套等),以減少粉塵吸入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應督促作業人員佩帶防塵用品,搬運水泥制品等易飛揚材料、現場攪拌混凝土、電焊作業等應佩帶口罩、手套,防止粉塵對皮膚、呼吸器官的傷害,預防塵肺病的發生; 施工現場生活區應設置洗浴室,施工作業后及時清洗、保持清潔。4.3 粉塵污染、危害的監控 指揮部設兼職安全員,對施工安全防護設施、個人防護用品配置、使用情況進行檢查; 安全質量部會同綜合辦公部、物資設備部等有關部門對施工現場揚塵、易飛揚材料堆放、個人防塵用品配置和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填寫檢查記錄;5 固體廢棄物的管理制度5.l 項目部9、應在施工現場設立垃圾分揀站,及時對施工固體廢棄物進行收集、分類、分揀、回收利用、清運處置,將有毒有害廢棄物隔離存放,分別予以標識。5.2 有毒有害的辦公垃圾,如廢舊電池、墨盒等要分類存放。廢舊電池設立回收箱,定期交有關部門處理;廢舊墨盒及時交辦公室回收處理;廢舊報紙、辦公廢紙集中送往廢品站回收處理。5.3 生活垃圾應指定地點單獨收集、存放,有條件的采用封閉垃圾箱,及時送往附近的垃圾站,做到無垃圾積壓現象。生活垃圾有專人管理,垃圾存放點不準潑倒污水、糞便,適時進行消毒,控制蚊蠅孳生,消除危害因素。5.4 有毒有害廢棄的處置可委托給有營業執照、有當地環保部門頒發有經營許可證等的單位,簽訂委托處置協10、議。5.5 運輸固體廢棄物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采取揚散、防流失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不得在運輸過程中沿途丟棄、遺撒廢棄物。5.6 項目部每月對廢棄物處置情況進行統計、記錄、檢查,通過化學工藝、翻樣和材料定額包干使用等措施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數量,特別是有毒有害廢棄物產生。5.7 項目部對固體廢棄物處置情況進行依次記錄,發現違章及時糾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6 能源、資源的管理制度6.1 現場材料管理 工程開工前編制施組時,必須同時制定技術節約降低成本措施,達到技術節約降低成本率1%以上; 施工技術部應做好材料計劃工作,計劃財務要精打細算,對采購計劃的數量、價格進行監控,防止造成材料超儲積壓; 項11、目部物資設備部要嚴格執行限額發料,避免材料超預算耗用。主要材料的節約率執行項目責任成本預算規定; 施工現場材料采取以下節約措施: 修舊利廢,充分利用廢舊物資; 施工垃圾及時分揀、回收、利用; 砂、石、磚和其它散料隨用隨清,不留料底; 水泥庫內外散落灰及時清運,水泥袋進行打包、回收; 攪拌機四周、拌料處及工作面內無廢棄砂漿、混凝土,落地灰及時清用; 混凝土、砂漿倒運及澆注時應防止撒落; 工人操作做到:工完、場清、料凈。6.2 鋼材、木材、水泥管理 做好鋼筋加工、配料工作,盡量采取現場集中加工的方法,降低加工損耗;避免長料短用、以大代小、優材劣用現象發生;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節約材料,合理利用鋼材12、下腳料; 盡量避免使用木材,采取以鋼代木、以塑代木、以竹代木等措施,合理使用木材;模板、模具、支撐加工,努力提高綜合利用率和周轉次數; 水泥貯存要有防雨、防潮措施,避免受損,現場砂漿、混凝土攪拌嚴格按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6.3 節約用水管理 施工現場要安裝水表,每月進行計量統計,按照公司規定的指標進行控制; 在混凝土養護、人工拌合砂漿以及其它濕作業時,作業人員要加強責任心,妥善控制水量,不得讓水任意流淌; 沖洗機械車輛要注意節約用水,有條件的要使用水槍,并將沖洗用水沉淀回收再利用; 現場降塵所需的水應優先使用沉淀的水。灑水應根據季節、天氣情況控制灑水量和間隔時間,在氣候濕潤的季節,減少灑水量和13、延長灑水間隔時間,堅持每天看天氣預報,如有雨雪產生可利用雨雪降塵 在施工現場和辦公區域的供水部位,要設立醒目節水標志、標語,提醒大家時刻注意節約用水; 定期對管道和水閥門進行檢修,發現管道損壞應及時更換或維修,以免管道漏水,浪費水資源。6.4 電的管理 施工現場和機關辦公區須安裝電表,每月進行計量統計,按照項目部制定的指標進行控制; 施工組織設計在編制臨時用電方案時,應將生產和生活用電分別設計,分別安裝電 表計量; 對施工現場的機械設備,做到隨用隨開,人離機停,防止空載運轉; 施工現場要合理設置照明燈數量與功率,操作場所做到人走燈熄,杜絕晝夜長明燈; 盡量選用節能燈具、開關。工作人員休息或下班后及時關閉照明燈、計算機、空調等用電設備; 應經常檢查現場用電設備、線路,并維護保養,優選節能型產品;7 光污染的管理制度項目部工地除辦公室外的所有夜間照明燈具要100加燈罩,盡可能減少影響居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