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生產區域防火防塵防爆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7142
2024-09-07
7頁
36KB
1、博物館生產區域防火防塵防爆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防火、防爆、防塵工作管理制度一、防火、防爆1、目的加強企業生產區防火防爆管理,保障企業生產安全。2、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博物館園區范圍內。3、職責3.1 博物館辦公室負責制定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3.2 各部門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工作。3.3 博物館辦公室和生產車間、倉儲安全管理人員負責對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對違規情況進行處理。4、工作程序4.1 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和作業場所防火防爆 使用和管理易燃易爆危化品的工作人員,應2、熟悉其理化特性、防火措施及滅火方法。 貯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倉庫,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有良好的通風散熱條件。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生產部位,貯存量不得超過當班的使用量。 貯存危險物品應按照性質分類,專庫存放,并設置明顯的標志,注明品名、特征、防火措施和滅火方法,配備足夠的相應的消防器材。性質與滅火方法相抵觸的物品不得混存。 貯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庫房,嚴禁動用明火和帶入火種,電器設備、開關、燈具、線路必須符合防爆要求。工作人員不準穿帶釘子的鞋和化纖衣服,非工作人員嚴禁進入。 根據使用化學物品的火災和防爆危險性等級分類要求,其廠房布置、建筑結構、電氣設備的選用、安裝及有關的安全設施,必須符合設計防火規范、規3、程的有關要求。 在工藝裝置設備上對可能引起火災、爆炸的部位,應充分設置超溫、超壓等檢測儀表、報警(聲、光)和安全聯鎖裝置等設施。 在有可燃氣體(蒸汽)可能泄漏擴散處,應設置可燃氣體濃度檢測報警器。 所有自動控制系統,應同時并行設置手動控制系統。 所有與易燃、易爆裝置連通的惰性氣體、助燃氣體的輸送管道,均應設置防止易燃、易爆物質竄入的設施 ,但不宜單獨采用單向閥。 因工藝反應物料造成超溫、超壓、可能引起火災、爆炸危險的設備,應設置自動和手動緊急泄壓排放處理等裝置。 應在可燃氣體(蒸汽)的放空管出口處設置阻火器,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設置截止閥,以便在放空管出口處著火時,切斷氣源滅火。放空管最低處應裝設4、滅火管接頭。 輸送易燃物料時,應根據管徑和介質的電阻率,控制適當的流速,盡可能避免產生靜電。設備、管道等防靜電措施,應按有關規定執行。 突然超壓或瞬間分解爆炸的生產設備或貯存設備,應裝有爆破板(防爆膜)。 各生產裝置、建筑物、構筑物等工業下水出口處,應在該區域與水封井間設置切斷閥,防止大量易燃、易爆物料突發性進入下水系統。5 維修檢查設備機件,嚴禁使用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清洗。6 對怕潮、怕曬(氧氣瓶)等物品,不得露天存放,以免因受潮或暴曬而發生火災、爆炸事故。7 裝卸和操作易燃易爆危險品應穩裝穩卸,嚴禁用產生火花的工具敲打起封。8 運輸危險物品必須專車運輸,配備相應的消防器材和懂其性質的專人押5、運,并應辦理運輸手續,性質相抵觸的危險物品不得同車運輸。4.1.19 應隨時將使用過的油棉紗、油紙等易自燃的擦洗材料,放入有蓋的專用容器內,并存放在安全地點,定期清除。 0 辦公室和更衣室內不準存放酒精等易燃、可燃液體。1 嚴禁在防火間距、消防通道內搭設建筑、構筑物或堆放各類物資。2 高壓線下嚴禁堆放可燃物。易燃、易爆廠房、倉庫和裝置,與高壓線的間距要大于高壓塔桿高的1.5倍。3 采用有火災、爆炸危險的新設備、新工藝和可燃、易燃新材料的單位,必須按照研制部門提供的預防火災、爆炸的具體辦法,采取消防安全措施,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交付生產。4 撲救有害物質的火災時,應站在上風向,必要時佩戴防6、護用具。5 使用乙炔、氧氣時還應遵照溶解乙炔氣瓶安全監察規程(試行)、溶解乙炔生產安全管理規定(試行)等有關規定。6 各種物資倉庫的管理,除應遵守本制度的有關規定外,還應遵守倉庫防火安全管理規定。4.2 動火、用火執行動火作業安全規程。4.3 消防組織與設施 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方針,采取先進的防火、防爆和救災技術,實行目標管理。 博物館設立由主要領導和各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防火領導小組;并設有兼職義務消防組織。 防火領導小組根據博物館的特點、生產檢修情況和季節變化,擬定消防工作計劃,實行消防目標管理,進行經常性的消防宣傳教育、培訓,結合事故預想進行演練。 對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可能7、產生火災、爆炸危險的生產、儲運、銷售、使用過程及有關的設備,進行嚴格管理。 博物館根據生產規模、火災危險性及鄰近相關單位可提供的消防協作條件等因素,按國家、部頒規范、規定的有關要求確定其儲運、運輸物品相適應的消防設施、消防器材。 博物館內部設置的固定式消防設施要設專人管理,并制定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定期進行試運行。 消防器材要設置在明顯、取用方便又安全的地方,要經常檢查,做到“三定”(定點、定型號和定量、定專人維護管理),不準挪作它用。 發生火災時,現場人員應立即滅火并向消防隊和調度室報警并說明著火物資,同時派人到路口接應消防車,指明引車路線和消防水源,兼職義務消防隊員要積極配合進行滅火,并維8、持好現場秩序。5、其它有關防火防爆管理執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二、 防塵1、目的加強防塵安全管理,采取綜合措施,消除塵毒危害,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員工的安全健康,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2、范圍:博物館范圍內塵、毒作業場所。3、職責3.1 博物館辦公室負責制定防塵制度。3.2 各部門負責各自范圍內的防塵工作。3.3 博物館辦公室負責組織接觸塵毒物質的員工進行定期健康檢查。4、工作程序4.1 要限制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塵的擴散,保持作業場所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減少人員與粉塵物料的接觸,并定期進行監測和體檢。4.2根據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結合挖潛、革新、改造,逐步消9、除粉塵危害。4.3 凡治理技術條件不成熟的危害性大的作業崗位要限期整改,仍達不到標準者,要停產整頓。4.4 對散發出的有害物質,應加強通排風,并采取回收利用、凈化處理等措施。未經處理不得隨意排放。4.6 有粉塵的作業場所要及時清理,保持整潔。4.7 對可能產生有害物質的工藝設備和管道,要加強維護,定期檢修,保持設備完好,杜絕跑、冒、滴、漏現象,對各種防塵設施,未經主管部門同意批準,不得停用、挪用或拆除。4.8 有害物質的包裝,必須符合安全要求,防止裂漏擴散。4.9 有腐蝕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膚吸收毒物的車間(崗位),除配備足夠適用的防護用具和急救藥品外,還應設有洗眼、噴淋或清水池等沖洗設施。4.10 新員工入廠后,應進行健康檢查,要安排好職業禁忌性和過敏癥患者的工作。4.11 對接觸有害物質的員工,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并建立健康監護檔案。4.12 對從事有害物質作業的人員,可逐步實行輪換、短期脫離、進行預防性治療等措施。對患職業禁忌性和過敏癥者應及時調離。4.13 其他防塵的安全管理執行職業衛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