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科室及車間設備事故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7397
2024-09-07
9頁
42KB
1、公司科室及車間設備事故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設備事故管理制度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設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事故的發生反映了設備技術和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設備發生事故,將破壞正常生產秩序甚至造成設備損壞、人身傷亡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有效地防范措施,杜絕特大重大和重復事故,減少一般事故,才能保證設備安全經濟地運行。第二條 設備事故管理必須執行 “預防為主”的方針,應切實做好如下工作。 1 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都應履行自己的職責, 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嚴格貫徹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檢修維護2、規程、設備點檢等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對設備能正確使用、精心維護、科學檢修,防止設備事故發生。2加強對職工預防事故的思想教育, 定期開展設備無事故安全運轉活動,及時消除設備隱患和缺陷。3 加強職工培訓,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教育, 提高職工技術素質,定期組織反事故演習活動,增強職工應變能力。4 召開設備事故管理總結會,總結不斷經驗教訓, 提高全體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三條 我公司對設備事故實行全面管理。1 對全公司設備事故實行管理,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特大、重大、一般設備事故及故障,都須納入設備事故管理范圍。2 對設備事故實行全員管理, 全體職工都必須參加設備事故管理,堅決克服和制止拼設備、無潤3、滑、帶病運轉、冒險作業和檢修馬虎、湊和等不正常現象。3對設備事故實行全過程管理, 設備科負責設備事故管理工作,對事故從組織搶修、調查分析、制定和監督執行防范措施,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及統計分析上報等全過程。第四條 設備事故的管理工作由設備科負責。第二章 設備事故的定義和分類第五條 凡正式投產的設備,在生產過程中造成設備的零件、構件損壞使生產突然中斷者或由于設備原因直接造成能源供應中斷而使生產突然中斷者,稱為設備事故第六條 設備事故按影響生產時間和損失大小分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和故障。1特大設備事故: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特大設備事故。(1)設備事故損失在三十萬元以上者。(2)設備事故的4、設備修復費在15萬元以上者。(3)主要生產設備發生事故使生產系統停產72小時及以上者。(4)因設備事故直接引起的其它重大損失。如火災、 水災、淹井、爆炸、建筑物倒塌或使人身中毒,重傷致殘、死亡等。2 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重大設備事故。(1)設備事故損失費在5元以上,30萬元( 不含30萬元)以下者。(2)設備事故設備修復費在2萬元以上者,15萬元( 不含15萬元)以下者。(3)主要生產設備發生設備事故使生產系統停產24小時以上,72小時以下者。3 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一般設備事故。(1)設備事故損失費在1萬元以上,5萬元(不含5萬元)以下者。(2)設備事故的設備修復費在2千元以上,2萬5、元( 不含2萬元)以下者。(3)主要生產設備發生設備事故使生產系統停機4小時以上,24小時以下者。在生產過程中,設備的零件、構件損壞,但不足一般事故條件者,或雖未損壞,但設備動作不正常,控制失靈,需停機檢查,調整者稱為設備故障,設備故障會使生產中斷并發生設備修復費用,也按設備事故管理規定進行考核。第七條 下列情況不列為設備事故。1 因設備技術狀況不好,安排的臨時檢修。2 生產線上的建筑物、 構筑物因使用長久自然損壞危及生產或迫使停產者。3 在生產過程中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正常動作,安全件損壞使生產中斷者。4 因生產工藝事故以及生產工具損壞使生產中斷者。5 生產消耗件的正常磨損使生產中斷者。6 不6、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設備損壞使生產中斷者。7 檢修后的設備按規程進行試車、測試、 檢驗引起的設備損壞。第三章 設備事故處理第八條 事故搶修1、 設備一旦發生事故,操作者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切斷電源等)防止事故擴大,并保護好現場,第一時間上報#。2 、現場檢查后,事故所在單位必須迅速組織搶修, 盡快恢復生產。3 、一般設備事故和故障,由車間負責組織和處理,重大設備事故由公司設備科協同車間組織搶修和處理,特大設備事故由公司主管領導組織有關單位共同進行搶修和處理。4、 參加搶修的單位和個人都應服從統一指揮, 積極參加搶修,不得互相推諉。對搶修不力、使事故進一步擴大的責任者,應與事故責任者一并追究責7、任,嚴加處理。第九條 事故分析1 凡設備事故,均應及時組織調查分析, 做到“四不放過”。2 一般設備事故和故障,由車間組織調查分析會, 有關單位和人員參加。特大、重大設備事故調查分析會,由設備科科長主持召開,事故單位及檢修、生產、安全等有關人員參加。第十條 事故原因分類1 使用操作不當2 維護不周 3 設備失修 4 安裝或檢修質量不佳 5 材料、備件質量不良6 設計、制造不合理7 自然災害8 破壞性事故9 其它原因第十一條 設備事故防范措施1 設備操作人員,必須經過技術培訓, 掌握本設備的性能和結構,考試合格后方能操作。2 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和設備使用、點檢、檢修維護規程。3 認真做好維護保養8、和計劃檢修,及時消除設備隱患,使設備經常處于良好技術狀態。4 對主要設備要嚴格管理, 逐步開展狀態監測和診斷技術工作,做到正確掌握設備技術狀況。5 定期檢測、調試設備的機電保護裝置和防火、防洪防爆、防雷、防毒等設施的有效性。6 健全設備潤滑管理制度和潤滑卡、潤滑五定圖表,對潤滑油脂的技術指標應嚴加管理和測定。7 對設備事故應進行各種專題數據統計分析, 從而摸清事故發生規律,找出設備在使用、管理和設備本身存在的薄弱環節。第十二條 各單位要重視設備安全運行管理工作,保證設備安全運轉。第十三條 公司各單位發生設備事故,按不同情節和性質給予事故責任者和有關有員以教育或警告、記過、降職、降薪、留職查看、9、開除廠藉等處理,并酌情扣除事故責任者和有關人員的獎金,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四條 由于下列情況所造成的設備事故,應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1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不健全, 職工無章可循。2 、對職工不規定進行有關規程教育, 或職工未經培訓和未經考試合格發給操作證,就上崗操作。3、 設備超溫、超壓、超負荷運行, 對設備存在隱患和缺陷不采取措施及時修復者。4 、領導違章指揮,強令工人違章作業, 以及不認真貫徹執行有關制度。第十五條 由于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玩忽職守,不聽從指揮,沒有操作證,擅自開車以及發現有發生事故的危險的緊急情況,不立即報告,不采取措施等原因造成的設備事故應追究事故責任10、者和有關人員的責任。第十六條 對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有關單位和人員應從嚴處罰。1 對發生特大、重大設備事故隱瞞不報, 虛報或故意拖延報告者。2 在事故調查中隱瞞事故真相,甚至嫁禍于人者。3 事故發生后,由于不負責任、 不積極組織搶修或搶修不力造成事故擴大者。4 重復發生重大設備事故以及損失特別重大的事故者。第四章 設備事故的管理和上報第十七條 設備事故管理和上報1 各單位必須健全設備事故和故障記錄等原始資料,并將一般、重大和特大設備事故納入設備技術檔案。2 各單位的設備故障每周五17點之前已故障周報的形式經車間主任確認后上報設備科。3 發生重大、特大設備事故后,事故單位應立即向安技處設備科報告,并11、在修復兩日日內向設備科報出“設備事故報告單”。4 設備事故由設備科按規定向主管部門報告。第十八條 設備事故損失費包括設備修復費、減產損失費和其它損失費。1 設備修復費為修復所需的材料、備件(不包括事故修復中隨同更換的正常磨損件)人工及管理費用等, 若設備損失嚴重無法修復,則按固定資產凈值計算。2 減產損失費為因事故影響減少的產品、 產量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一般為單位產品(半成品)利潤乘以減產量。3 其他損失費包括原材料費、環保罰款、 能源超耗罰款等。第十九條 事故次數和時間1 事故次數:設備發生事故使生產中斷,一般按中斷一次計算一次。如果一臺設備發生事故,修復開機還沒有達到正常生產時,在同一部位又發生事故,后一事故應認為是前一事故的繼續,只記事故一次。事故時間和事故損失則應累計計算。2 事故時間(1) 一般按設備事故停機到設備具備恢復生產條件之間的時間計算。(2) 有備用機組的設備。 其事故時間為設備從發生事故停機到設備開機所經歷的時間。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條 本制度適用所有科室、車間。 第二十一條 本制度由設備科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