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項目工程綜合應急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98411
2024-09-07
15頁
89.74KB
1、高速公路項目工程綜合應急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綜合應急管理制度1 總則1.1 編制目的規范項目部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1.2 編制依據依據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年修正)、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等法律法規及國家、行業的安全生產相關規定,制定本預案。1.3 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x23標項目部出現下列安全生產事故的應對工作:機械傷害、坍塌、觸電、火災或自然災害、食2、物中毒、傳染病、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爆炸聚眾鬧事等。1.4 應急預案體系本項目應急預案體系由綜合應急預案、部分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構成。1.5 應急工作原則在預知或預測風險和事故的前提下,確保高效有序地采取應急行動,控制事故的擴大再發生,以人為本,安全第一。保護職工生命健康及國家財產安全,保護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損失。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專業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廣大職工的基礎作用。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集團公司、項目部安全生產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項目部安全生產組織協調下,項目所屬各施工隊和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有關安全生3、產事故的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2 危險性分析2.1 概況本項目是由x省x公路建設集團公司承建的x高速公路x合同段,位于x縣大壩鄉金星村境內,起點樁號為K82+100(接本項目第22合同段終點),終點樁號為K85+675,全長3.575km。橋涵工程包括大橋1418.11m/4座,圓管涵35.96 m /3道,蓋板涵98.74 m /2道,蓋板通道177.09m/3道,拱型通道79.222 m /1道,是主要控制性工程。本項目目前還未完工的主要分項工程為:臨時用電、高邊坡、底基層、精加工、橋面護欄、高空作業、機械設備等。2.2 危險源與風險分析根據本單位的行業特點及具體情況,項目在生產和經營活4、動過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主要有:(1)機械設備事故。可能發生機械設備車輛失靈、碰撞、傾覆導致的結構物、既有設備及機械設備損壞、人員傷亡乃至危害鐵路營運線行車安全的危險。(2)坍塌事故。可能造成結構物、既有設備及機械設備損壞、人員傷亡乃至危害鐵路營運線行車安全的危險。(3)觸電事故。在施工、生活用電、變配電站隨時可能發生觸電事故,引發火災,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危險。(4)消防。在辦公、施工及生活場所隨時可能發生火災事故,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危險。(5)自然災害。可能導致結構物傾覆、既有設備及機械設備損壞、人員傷亡乃至危害鐵路營運線行車安全的危險。(6)聚眾鬧事。可能發生施工5、單位人員因打架斗毆或與地方各類人員之間的沖突引發的事端,可能導致設備及機械設備損壞、人員傷亡、影響施工生產的危險。(7)食物中毒。可能會出現食物中毒導致人員傷亡的危險。(8)污染事故。可能出現環境污染、引發火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人員中毒乃至傷亡的危險。(9)傳染病。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危險。(10)高處作業事故。可能發生人員滑落、高物傷人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危險。(11)中毒爆炸事故。可能導致結構物、機械設備等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的危險。(12)交通事故。可能導致車輛損毀、人員傷亡的危險。3 組織機構及職責3.1 應急組織體系(1)應急組織結構圖項目應急領導小組項目應急指揮中心各施工隊工程科安環6、科機務科辦公室財務部 應急組織機構圖質檢科(2)項目應急領導小組名單組 長:陸燦根副組長:唐可為、楊文志成 員:喻德優、吳琛、陳剛、羅元練、姜國華、張文超、粟全文 (3)項目應急綜合辦公室主任:吳琛 (4)項目所屬各施工隊應急小組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由施工隊隊長擔任,副組長由施工隊副隊長、現場調度擔任、組員由各工班班長組成。3.2 指揮機構及職責3.2.1 指揮機構項目應急指揮中心設在綜合辦公室(安全科),具體承擔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和應急管理工作。現場應急救援指揮以屬地為主,現場應急處置的領導和指揮以項目部為主,實行項目部行政主管負責制。3.2.2 項目應急組織機構職責項目應急組織負責安排年7、度應急工作計劃,總結年度應急工作。加強基礎管理工作和應急培訓演習,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排好值班人員,對施工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及時處理上報。在協助施工隊處理二級及以下事故的同時,進行備案,并跟蹤事故處理情況,做出事故分析及責任認定;在發生一級事故時,在施工隊執行應急行動的同時,成立事故處理小組趕赴現場,同時迅速上報,并按上級應急組織的統一部署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搶救、盡量減少人員傷亡、環境破壞和財產損失,避免繼發性事故發生。事故險情或將要發生事故險情時,及時確定安全警戒區,疏散引導人群,防止無關人員誤入危險區而受傷害。3.2.3 各級應急崗位的職責3.2.3.1 項目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的職責a8、) 領導項目應急工作,審定年度應急工作計劃。b) 根據應急辦公室提供的各種事故災害及險情預報,組織召開緊急會議,解決應急工作中的重大問題。c) 根據事故現場的情況,下令進入相應級別的應急狀態,指揮應急辦公室調動各種應急力量參加應急搶險和救助工作。d) 指揮項目總的應急行動,主持項目總體應急演習。3.2.3.2 項目應急領導小組副組長的職責a) 協助組長開展應急指揮工作,在組長外出時,受組長委托行使職權。b) 監督落實項目應急行動程序,督促檢查主管部門搞好培訓、演習。c) 進入總體應急狀態時,負責事故現場指揮,并根據險情發展情況,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和解決辦法,參與重大決策。3.2.3.3 項目應急9、領導小組成員的職責a) 在應急領導小組傳達應急行動時,負責組織本部門密切配合、統一行動。b) 做好本部門應急準備工作,負責應急方案的執行。c) 對應急工作提出各種建議,負責應急工作的及時修改、補充、完善工作。3.2.3.4 項目應急綜合辦公室主任職責a) 負責應急辦公室的日常工作。b) 負責向應急領導小組提供各種險情分析報告,提出相應的措施,供應領導小組討論決策。c) 進入總體應急狀態時,負責到應急值班室指揮調動項目的應急力量參加行動。協調應急行動中的各種問題,確保應急行動按程序進行。3.2.3.5 項目應急行動后勤保障系統a) 機械設備小組:由設備物資部負責組織落實,確保各種應急搶險機械設備10、準備充足,及時供應。b) 交通運輸小組:由辦公室負責組織,項目小車班由辦公室統一調度。c) 消防系統小組:由辦公室負責組織人員、設備落實。d) 通訊聯絡小組:由協調辦負責組織,并確保辦公室通訊線路和設備的正常使用。e) 醫療救護小組:由辦公室負責組織,依托醫院醫療救護系統。4 預防與預警4.1 危險源監控4.1.1 危險源辨識對覆蓋項目施工生產活動、人員、設施設備、產品或服務中能控制和可能對其施加影響的各方面進行辨識,包括常規和非常規活動,采用工作任務分析法、安全檢查表法、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4.1.2 危險源評價與監控項目采用直接判斷法和LEC風險評價法對危險源進行評價。將風險程度分為可忽11、略風險、可容許風險、中度風險、重大風險、不可容許風險五個等級。項目各相關部門重點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對可能引發特別重大事故的險情,或者其他災害、災難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重要信息應及時上報。風險控制策劃表風 險措 施可忽略的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可容許的不需要采取另外措施,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改進措施,需要監視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中度的應努力降低風險,但應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并應在規定時間期限實施降低風險措施。在中度風險與嚴重傷害后果相關的場合,必須進行進一步的評價,以更準確地確定傷害的可能性,以確定是否需要改進的控制措施。重大的直至風險降低12、后才能開始工作。為降低風險有時必須配給大量資源。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的工作時,就應采取應急措施。不可容許的只有當風險已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如果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就必須禁止工作。4.1.3 安全防護措施強化學習,增強全員安全意識。預防措施主要內容:1、施工安全管理的保證體系2、各項規章制度;3、施工方案優化;4、落實安全主體責任,領導干部跟班作業;5、安全設施和防護用品投入到位;6、現場操作符合規程,及時糾正“三違”現象,有效遏制事故苗頭。4.2 預警行動各級、各科室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機構接到可能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信息后,按照應急預案及時研究確定應對方案,通知有關科室、單13、位采取相應行動預防事故發生。對可能引發特別重大事故的險情,或者其他災害、災難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重要信息應及時上報。4.3 信息報告與處置a) 信息報告與通知應急電話號碼火 警:119 匪 警:110 急 救:120項目應急辦公室: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項目負責人。現場負責人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搶救人員,防止事態的擴大,并保護好事故現場。b) 信息上報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應當12小時內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c) 信息傳遞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方面的突發事件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信息,有關各級、各類應急指揮機構均應及時通報同級安全生產事故災難14、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應當及時分析處理,并按照分級管理的程序逐級上報,緊急情況下,可越級上報。事故處理程序事故發生施工隊向項目部匯報,并按規定進行傷員搶救項目部向公司、建設單位、工作站、監理單位匯報事故的簡明情況,成立事故處理小組,進行傷員財產搶救及做好現場保護。項目部在24小時內編寫事故報告向公司、建設單位、工作站、監理單位上報成立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取證進行事故原因分析,明確事故責任事故審理與結案5 應急響應5.1 響應分級級及以下應急響應行動的組織實施由項目部應急機構決定。項目部根據事故災難或險情的嚴重程度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超出其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時,及時報請公15、司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實施救援。級應急響應行動由公司應急辦公室及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當公司及相關部門進行級應急響應行動時,事發地相關單位應當按照相應的預案全力以赴組織救援,并及時向公司應急辦公室報告救援工作進展情況。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級響應:(1)造成多人傷亡(含失蹤),或危及多人生命安全,或者5人以上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嚴重影響施工生產的安全生產事故。(2)超出項目部應急處置能力,或者跨多個領域(行業和部門)的安全生產事故。(3)上級單位領導認為需要上級單位安全生產委員會處置的安全生產事故。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級響應:(1)造成多人輕傷、個別人重傷,或危16、及個別人生命安全,或者1人以上、5人以下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30萬元、嚴重影響施工生產的安全生產事故。(2)超出施工隊應急處置能力,或者跨多個隊伍的安全生產事故。(3)項目部認為有必要響應的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或可能發生一般事故時啟動級響應。5.2 響應程序5.2.1 項目應急辦公室的響應(1)及時向上級單位報告安全生產事故基本情況、事態發展和救援進展情況。(2)開通與事故災難發生地的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通信聯系,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3)根據有關部門的建議,通知相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隨時待命,為地方或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提供技術支持。(4)對可能或者已經17、引發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突發事件的,項目應急辦公室要及時上報上級單位,同時負責通報相關領域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5)協調落實其他有關事項。5.2.2 項目部有關部門的響應級響應時,項目部有關部門啟動并實施本部門相關的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救援,并及時向上級單位應急辦公室報告救援工作進展情況。需要其他應急力量支援時,及時提出請求。 根據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類別,各有關科室按照其職責和預案進行響應。5.2.3 指揮和協調進入級響應后,有關部門及其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立即按照預案組織相關應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組織實施應急救援。 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現場應急救援的18、指揮,全力調動相關資源,有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事發單位和先期到達的應急救援隊伍必須迅速、有效地實施先期處置,全力控制事故災難發展態勢,防止次生、衍生事故(事件)發生,果斷控制或切斷事故災害鏈。5.2.4 擴大應急響應根據事態發展變化情況,出現急劇惡化的特殊險情時,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在充分考慮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依法及時采取緊急處置措施。5.2.5 醫療衛生救助事故災難發生地根據事故類型,積極聯系事發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緊急醫療救護和現場衛生處置工作。5.2.6 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及應急避險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需要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19、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需要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5.2.7 群眾的安全防護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1)與當地政府、社區建立應急互動機制,確定保護群眾安全需要采取的防護措施。(2)決定應急狀態下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圍、路線、程序。(3)指定有關部門負責實施疏散、轉移。(4)啟用應急避難場所。(5)開展醫療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6)負責治安管理。5.2.8 社會力量的動員與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5.2.9 現場檢測與評估根據需要,20、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事故現場檢測、鑒定與評估小組,綜合分析和評價檢測數據,查找事故原因,評估事故發展趨勢,預測事故后果,為制訂現場搶救方案和事故調查提供參考。檢測與評估報告要及時上報項目部及上級部門應急辦公室。5.3 應急結束當遇險人員全部得救,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后,經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和批準,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應急結束后,由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提交事故情況上報事項、需向事故調查處理小組移交的相關事項、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總結報告。6 信息發布由項目部書記負責組織,項目應急辦公室會同事故處理的主管部門和單位負責事故信息的發布21、工作。同時指定專人負責新聞輿論工作,迅速擬定信息發布方案、確定發布內容,及時采取適當方式發布信息、組織報道。現場事故信息由事故現場指揮部指定專人及時準確向新聞媒體通報事故信息。7 后期處置項目部會同相關部門負責組織安全生產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災后重建,污染物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消除事故影響,妥善安置和慰問受害及受影響人員,保證社會穩定,盡快恢復生產秩序。事故發生后,指定專人及時通知保險機構人員到場,并負責辦理受災項目、人員的保險理賠工作。安全生產事故由項目部或授權有關部門負責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提交調查報告。善后處置工作結束后,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分析總結應急22、救援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應急救援工作的建議,完成應急救援總結報告,報送項目部應急辦公室。經分析研究,提出改進應急救援工作的意見,修訂應急預案。8 保障措施8.1 通信與信息保障建立健全項目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信息報告系統;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資源信息數據庫;規范信息獲取、分析、發布、報送格式和程序,保證應急機構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為應急決策提供相關信息支持。項目部掌握本地或本領域所有應急機構和相關部門的通信聯系方式,包括應急機構及其重要部門人員的固定電話、重要人員的手機。8.2 應急隊伍保障組建和完善救援隊伍。項目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負責檢查并掌握相關應急救援力量的建設和準備情況。8.3 應急物23、資裝備保障項目部和各施工隊應急救援隊伍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和裝備。項目部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掌握各施工隊的特種救援裝備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負責監督、掌握應急物資的儲備情況。各施工隊按規程配備救援裝備。8.4 經費保障做好事故應急救援必要的資金準備。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資金首先由事故責任單位、責任人承擔,事故責任單位及個人暫時無力承擔的,由項目部協調解決,保障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8.5 其他保障8.5.1 交通運輸保障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后,應急綜合辦公室或有關部門根據救援需要及時協調各單位提供交通運輸保障。道路受損時應迅速組織搶修,確保救援物資、器材和人員運送及時到位,滿足應急24、處置工作需要。8.5.2 治安保障項目部聯系當地公安部門共同維護事故現場治安,確保應急救援工作順利進行。8.5.3 技術保障超出項目部應急處置(技術保障)能力,應上報上級部門,上級部門確定應急救援的各類專家,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后根據需要緊急調令趕赴現場,為應急救援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8.5.4 醫療衛生保障配備相應的醫療救治藥物、技術、設備,加強與地方醫療衛生機構聯系,提高應對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救治能力。8.5.5 后勤保障配備車輛、指定專人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的后勤保障。9 培訓與演練9.1 培訓(1)定期對職工組織培訓,進行應急教育,考核合格后,方準予上崗。(2)應急指揮人員,必須熟悉過程,能對25、事故的嚴重程度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命令,組織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3)關鍵崗位人員,必須清楚應急組織的結構、人員名單、通訊方式。(4)施工操作關鍵崗位人員必須掌握本工序工藝流程、發生事故時的操作處理方法。(5)運輸保障部門,在事故發生接到命令后,應迅速、有效、合理的組織運力。(6)生產崗位人員應就簡單的救護知識和方法進行培訓。9.2 演練(1)項目部每年組織一次演習,重點放在防火、防爆、防中毒等。項目部應急小組組織演習結束后,形成總結報送上級有關單位備案。(2)負責監督、指導項目部的應急演練工作。10 獎懲10.1 獎勵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部門和個人,應依據有關規定給26、予獎勵:(1)出色完成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2)防止或搶救事故有功,使國家、集體和人民群眾的財產免受損失或者減少損失的。(3)對應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10.2 處罰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不按照規定制訂事故應急預案,拒絕履行應急準備義務的。(2)不按照規定報告、通報事故真實情況的。(3)拒不執行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4)盜竊、挪用、貪污應急工作資金或者物資的。(5)阻礙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任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7)有其他危害應急工作行為的。11 附則11.1 維護和更新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以及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或出現新的情況,項目部應急綜合辦公室及時修訂完善本應急制度,上報上級單位批準或實施。11.2 制定與解釋本應急制度由項目部應急綜合辦公室負責解釋。11.3 應急預案實施本應急制度自上級單位批準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