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集團會計管理體系與賬務處理程序.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15729
2024-09-07
7頁
40.54KB
1、企業集團會計管理體系與賬務處理程序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內部會計管理體系 (一)單位領導職責 1、單位領導人領導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執行會計法,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保障會計人員的職權不受侵犯。 2、對認真執行會計法,忠于職守,做出顯著成績的會計人員,單位領導及時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3、單位領導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負有領導責任,負責對各項內部會計制度進行監督、實施、落實。 (二)會計主管職責 1、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政策、方針以及各項財務制度,履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職能。 2、2、編制財務收支預算。定期(季度、半年度、年度)對單位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準確為領導提供財務信息,做好領導參謀。 3、領導好本單位財務會計工作,做好對銀行、稅務、財務等協調工作。 4、組織好財會人員政治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三)會計部門和其他部門的關系 1、會計部門要經常與業務部門溝通,及時為業務部門提供核算信息,配合業務部門檢查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2、業務部門領用支票,必須在五(七)天內結賬,沒有使用的支票及時上交,收到的支票必須在一(二)天內交財務部門解交銀行,促進資金回籠,保證資金運用安全和使用效益。(四)本單位采用事業會計制度,運用收付實現制進行核算,采用3、借貸復式記賬方式。 (五)學院財會人員間應不定期在內部進行崗位輪換,以提高全體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與工作能力。 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本單位設立財會機構(財務室),根據會計人員與日常工作量設置以下會計崗位:主辦會計、出納會計。 (一)主辦會計的崗位職責 1、宣傳貫徹執行會計法和各項財務制度、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加強會計監督,領導財務室同一切違法亂紀、弄虛作假行為作斗爭。 2、負責編制財務計劃,定期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做好財務分析,參與單位各項資金支出的制定,為加強單位管理獻計獻策,當好參謀。 3、加強資金管理,有計劃的組織資金和合理使用資金,負責資金調動,提高資金使用率。 4、加強單位4、財產管理,配合有關部門定期組織對流動資金、固定資金債權債務進行清查、盤點、處理,確保資產安全完整。 5、負責對收、付款憑證、賬冊、報表的審核,確保會計工作質量。 6、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做到及時記賬、算賬、報賬,手續完備、內容真實、數字準確、科目運用得當、賬務記載清楚。 7、組織全體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和開展自學,學習財會理論知識和新的會計法規、制度,不斷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 8、對違反財務制度和財經紀律的財務收支有權不予辦理,并及時向單位領導或上級財會部門報告。 9、做好會計資料的整理、保管,按會計檔案制度要求存檔。 (二)出納會計崗位責任制 1、嚴格按照財經紀律及財政和單位規定的各項開支標準,5、準確處理好各項經濟業務的款項收付。 2、嚴格按照現金管理制度的規定,認真辦理現金收付業務,不得坐支,不得白條抵庫,不準任意挪用現金,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設立小金庫。 3、嚴格按照銀行結算制度規定,認真辦理銀行業務收支,款項支付必須經單位領導批準后方可支付,不準出借賬戶,外單位支票不準在本單位套用現金。 4、現金、銀行日記賬必須及時記賬,每日結出余額。現金、銀行日記賬做到日清日結,銀行存款日記賬必須按月與銀行對賬單核對,并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未達賬項要及時清理。 5、加強支票管理,支票由出納專人保管、領用登記、按序簽發、簽發時要寫明收款單位名稱、出票日期、款項用途和金額,大小金額要符合要求。支6、票作廢不準撕毀或丟失。注銷后與存根一起妥善保管。 6、不準簽發空白支票,如有特殊情況,需要帶空白支票外出,必須在支票上寫明收款單位名稱,款項用途、簽發日期和規定的限額,不得將空白票交給其他收款單位或中介人代為簽發,不準簽發空頭支票和遠期支票。 7、加強支票背書轉讓管理,凡發生支票背書轉讓,出納人員務必填制支票背書轉讓憑證,如實記載背書人支票人和受票人、金額、用途、經手人、審核人,并將被背書支票復印件作為附件留存,編制記賬憑證轉賬。 三、賬務處理程序制度 (一)本單位采用通用記賬憑證(借、貸記賬憑證),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并連續編號。 (二)會計賬薄的設置:包括總賬、明細7、賬、日記賬和備查賬。現金、存款、日記賬采用訂本式,總賬、明細賬采用活頁式,賬薄啟用時正確填寫好扉頁。 (三)本單位的賬務處理程序,采用憑證賬務處理程序,有效地組織會計核算。 (四)記賬憑證及時傳遞,不得積壓。 (五)會計報表的種類和要求: 1、對外報送的會計報表:月報:資產負債表、事業支出明細表;學校基本情況表、事業單位人員經費收支表;年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總表、事業支出明細表、專用基金收支明細表、學校基本情況表、事業單位人員經費收支明細表、決算表及文字說明。 2、編制報表的要求:真實可靠、計算準確、內容完整、上報及時。 四、會計內部牽制制度 (一)組織分工 1、出納工作與會計工作要嚴格分8、開,會計二個崗位,由二個會計人員分別負責。出納人員不得兼任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費用及債權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 2、會計人員實行回避制度,單位領導人的親屬不得擔任本單位的會計主管人員、會計主管人員的親屬不得在本單位會計機構中擔任出納工作。 (二)出納崗位的職責和限制條件 1、出納要根據稽核審核后,并按審核制度規定經有關審批人審批后的單據辦理款項支付。 2、出納人員負責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會計主管應督促及時核對分行往來并檢查當月發生的“未達賬項”是否屬實,存在未達賬項應及時查找原因。 3、現金保險鑰匙和密碼只能由出納人員保管,不得任意轉交他人,一旦出納人員工作調動,要收回保險箱鑰9、匙,并及時更換保險箱的密碼。 4、銀行支票、印鑒要分開保管,銀行支票由出納保管,印簽章由會計主管保管。有價證券應由出納人員專職保管,并在明細賬中作明細記載。 5、出納應做好空白支票的購入領用工作,支票的簽發應交印鑒保管人核對。 (三)有關崗位的職責和權限 1、會計主管有權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出納保存的“庫存現金”和各種有價證券。 2、單位無特殊情況,不得以個人名義開立信用卡、資金卡,凡必須開立的,要向上一級主管機構申報,獲準后方可辦理,一旦使用,會計主管要按月根據銀行對賬單審核,監督其使用情況。 3、會計主管負責發票、收據的保管,專設登記簿進行明細登記,做好購入、領用、收繳等情況的記錄,接受財稅10、部門的監督。 4、負責登記存貨明細賬的會計人員要定期與實物保管部門保管員對賬,監督賬貨運作是否同步。 五、會計稽核制度 (一)稽核工作的組織形式和分工 1、本單位稽核為兼職,由會計主管負責對記賬憑證、賬薄記錄、會計報表和計劃預算的審核。 2、稽核崗位直接由會計主管負責。 (二)稽核工作的職責和權限 1、審核財務、成本、費用等計劃指標項目是否齊全,是否切實可行,計算是否正確,發現問題要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 2、審查各項財務收支是否按財務制度執行,對不符合規定的收支,應提出意見,并向領導匯報,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審核原始憑證是否合法,內容是否真實,手續是否完備,數字是否正確。 4、復核記賬憑11、證的編制是否符合制度規定。 5、抽查賬薄記錄是否符合記賬要求。 6、復核各種會計報表是否符合制度規定的編報要求,簽章是否齊全,是否按期上報,發現問題查明更正。 7、稽核人員要對審核簽署的計劃預算、憑證、賬薄和報表負責。 六、財產清查制度 1、財產清查包括存貨的清查,固定資產清查以及債權債務的清查。清查方式采用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定期清查每年12月中旬進行;在發生意外事故、自然災害損失的情況下進行不定期清查,通過清查使賬實相符,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清查采用實地盤存制。單位成立財產清查小組。 2、存貨的清查,主要包括原材料清查和低值易耗品的清查。清查小組逐一清查實物,然后核對明細賬,清查實物等12、一律按實物堆碼填造清查表,避免多盤、重盤、少盤、漏盤等現象,最后清查由清點人員簽字。 3、債權債務的清查,對所有往來款項,要加強結算、核對、清理。半年內還沒有收到的,必須發函、發信、去電或組織專人催收,防止發生壞賬。 4、固定資產清查每年12月份進行一次,并與明細分類賬、固定資產卡相核對。發生盤盈、盤虧、報表要及時處理,保證賬物相等。 七、財務收支審批制度 1、本單位財務收支必須堅持經辦人簽章,有關人員驗收或證明,領導或有關人員審批制度。 2、單位轉讓固定資產,須經領導班子研究決定,由法人在“轉讓固定資產審批單”上簽署意見,按照審批權限報有關部門批準。 3、單位對外投資由領導班子研究決定,由法13、人簽署意見,報上級單位審批。 4、發生業務接待費、差旅費,應經證明人證明,由其他領導審批。 5、本單位法人負責以上事項的審批。 6、本單位實行法人簽字制度,法人授權各部室主任限簽差旅費業務,總務主任限簽采購貨物、各種修理業務。 八、財務會計分析制度 本單位采用的財務分析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法: 1、比較分析法主要包括實際完成數與預算計劃數(歷史同期實際數)的比較,公式如下:(1)本期實際數比預算計劃數差額=本期實際數-本期預算計劃數(2)完成預算計劃百分比=本期實際數/本期預算計劃數*100%(3)本期實際超過預算計劃百分比=完成預算計劃百分比-100% 2、比率分析法包括經費自給率、資產負債率和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占事業支出的比率,公式如下:(1)經費自給率=(事業收入+經營收入+所屬單位繳款+其他收入)-(事業支出+經營支出)*100%(2)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負債總額*100%(3)人員支出比率=人員支出/事業支出*100%(4)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業支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