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醫技科室內鏡室的工作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16507
2024-09-07
6頁
29.50KB
1、中心醫技科室內鏡室工作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內鏡室應實施在院長領導下的科主任負責制,醫護人員都必須在有關規章制度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2、內鏡室應設負責醫師(或主任)及護士長(或護理小組負責人),共同管理好內鏡室的日常工作。3、內鏡室工作應嚴格按“診療護理常規”及衛生部、上海市衛生局頒布的有關質控標準進行工作,制定出符合各醫院實際情況的內鏡室管理制度,使各項工作規范化、科學化。4、內鏡室負責醫生的職責1)在科主任的領導下,完成內鏡室日常的診斷與治療工作。2)與護士(或護理小組負責人)一起,組織實2、施有關內鏡室的管理規定與制度。3)對下級醫生和進修醫師的帶教工作。4)負責內鏡檢查與治療的質量控制;嚴格執行內鏡檢查的預約登記和消毒制度。5)制定各類人員培訓計劃及業務學習制度,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6)交待有關的醫療建議,解答患者詢問。7)檢查及治療后做好隨訪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診斷水平。5、內鏡室護士的職責1)協助做好內鏡檢查操作前患者與器械準備工作。2)配合醫生完成各種內鏡檢查與治療工作,檢查治療過程中,應隨時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并協助醫師處理病人。3)負責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工作。4)收發內鏡申請報告、檢查報告及有關資料的登記和歸檔工作。5)內鏡室環境應3、保持整齊、清潔;工作期間,嚴禁家屬及無關人員入室觀看;醫護人員在工作時間應集中精力作好本職工作,不做、不講與工作無關的事情。6)全部檢查結束后將各種物品歸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各平面,清洗彎盤、活檢鉗,并打包消毒。6、內鏡室應每周安排一次例會,布置、總結工作。7、內鏡室應保持好各類資料,如:病人的申請單、內鏡報告、內鏡圖像;消毒檢測報告、器械維護記錄、檢查人數、疾病分類等,并輸入電腦予以保存。門診病人簽字的知情同意書應與申請單一起保存;病房病人簽字的知情同意書應保存于病案中,將復印件留存于胃鏡室。8、內鏡室應制定設備、儀器維修制度,每月月底例行檢查內鏡室所有登記設備;列出需報廢、更換、購置的清單4、;及時報廢陳舊器械,不斷補充新器械,以保證日常工作正常進行。9、內鏡檢查的申請制度1)內鏡檢查必須嚴格執行申請、預約制度(急診除外)。申請單必須寫明病史、體檢(必須測量血壓)與相關輔助檢查結果、申請檢查的目的與要求,及病人有關的資料,并按上海市內窺鏡消毒管理實用手冊要求送相關化驗。2)內鏡室在接受申請時,必須按“診療常規”要求審查有否該項目檢查的禁忌癥,從源頭上杜絕發生事故的隱患。10、內鏡檢查的“告知”制度1)必須告知病人為什么要做內鏡檢查,在診斷上能解決什么問題以及它的局限性。2)告知病人內鏡檢查及治療可能產生的并發癥及醫生會采取得措施。3)支氣管鏡檢查必須由本人(或委托人)簽寫“內鏡檢查5、同意書”。4)胃鏡檢查的高危人群、腸鏡檢查者、喉鏡檢查者以及合并其他臟器病變的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時,必須由本人(或受委托人)簽寫“內鏡檢查告知書”。下列為內鏡手術的高危人群,應作為預防并發癥的重點:年齡65歲重癥病人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肝、腎疾病患者有凝血機制障礙者疑難、復雜的內鏡手術有神經精神疾病者11、檢查前的準備1)內鏡檢查必須作局部或靜脈麻醉,麻醉前應詢問有否藥物過敏史,靜脈麻醉必須由麻醉醫師進行,且必須在配備監護和搶救治療設備的情況下進行。2)術者在檢查前核對檢查者的姓名,了解檢查目的,閱讀有關化驗及其它影像資料,必要時可再次詢問病情。3)每一檢查臺必須配備一名護士,檢查前確保各種6、設備、器械性能良好。內鏡檢查前病人的準備病人進行內鏡檢查前必須由臨床醫師進行診察并完成相關的化驗檢查(如血清學肝炎指標的檢查:如乙肝三抗、ALT等),對疑有結核的病人進行支氣管鏡、喉鏡檢查時,應作痰抗酸桿菌檢查,血液學病原菌檢測的有效期為六個月,超過此期限,應重行檢測。凡開放性結核、傳染性肝炎、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患者及病原攜帶者應使用專用內鏡進行檢查,無條件使用專用內窺鏡的,可安排專門時間段內進行,檢查結束后,須對內窺鏡及其附件按有關規定進行特殊的消毒滅菌處理。12、檢查過程中的質控要點1)插入內鏡后,必須先環掃整個檢查區域,對每個解剖位置應確認無疑,不要遺漏檢查部位。2)對病變區域應進行重點7、檢查,注意粘膜隆起性和凹陷性的病變,及黏膜色澤的改變,并對可疑病變處做活組織檢查(四塊)。3)檢查時護士應在旁協助操作,并配合操作醫師觀察病人情況的變化。13、治療性內鏡質控要求通過內鏡作止血、息肉摘除或安放支架等手術稱為治療性內鏡,又稱內鏡下介入治療1)內鏡治療前討論制度除急診內鏡外,內鏡下的介入治療均需按外科手術的要求,由科主任(或負責人)組織操作前討論。操作前討論資料準備:病史、目的與要求、有關化驗檢查或影像檢查的資料,必要時準備有關的文獻資料。討論的主要內容為:治療的適應癥及禁忌癥、介入治療方式、風險及療效估計、操作人員的組成等。對重大、疑難操作,操作小組須制定操作方案。2)治療內鏡術8、前告知制度操作前操作者應對病人進行查視,且必須由主治醫師以上的人員向病人或家屬告知手術討論情況。告知書主要內容為:內鏡治療的必要性、治療的方案、主要操作者,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以及醫務人員為防止發生并發癥所采取的措施等。醫務人員對病人及家屬所提出的問題與疑慮應耐心解釋,直至完全同意并在告知書上簽字后方可進行內鏡介入治療。3)內鏡治療前準備按操作的要求備血,查血型并檢查有關出、凝血機制(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治療器械、設備是否俱全,性能是否良好。新開展的項目如須批報,應按有關規定批報后方可開展。4)內鏡治療中質量控制操作者與助手(12名)應按分工與職責,互相配合,各盡其職。應嚴格按醫療常9、規進行操作,術中如發生“意外”情況,應迅速請相關科室會診,協助處理。治療結束后,檢查治療效果以及有否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并做好記錄。護士應在旁協助手術者操作,并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對高危人群,須做心電圖、脈搏、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監護。 5)內鏡治療后的要求書寫規范的內鏡報告。按內鏡治療要求開好內鏡治療后醫囑。內鏡治療后嚴密觀察是否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癥。住院者由床位醫生觀察,非住院者應告知病人家屬進行觀察。作病理檢查者,須見到病理報告后再出院。14、操作結束后注意事項1)攙扶病人下檢查臺,并送至休息室,防止發生摔床事件;靜脈麻醉者應留觀至清醒為止,并由家屬陪伴離院。2)向病人或家屬說明檢查10、結果,交代醫療上注意事項。3)術者應親自過問病理檢查結果,以便修正最初的診斷,必要時可進行復查,或建議做其它檢查以明確診斷。提倡首檢負責制。15、并發癥的處理無論是診斷性內鏡,還是治療性內鏡,內鏡操作均有發生并發癥的可能,一旦發生,須積極處理,盡可能使病人的損害減少到最小的程度,并真實保存原始記錄與資料,保證后續鑒定工作順利進行。1)并發癥的嚴重度: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視有否違反醫療常規、操作規范等。構成醫療事故者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51號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條的標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令第32號醫療事故分級標準(試行)規定分級,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令第30號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分為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和輕微責任四類。2)并發癥的預防下列為內鏡手術的高危人群,應作為預防并發癥的重點:年齡65歲;重癥病人;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肝、腎疾病患者;有凝血機制障礙者;疑難、復雜的內鏡手術。有神經精神疾病者3)并發癥的治療術后24小時內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盡早對各類并發癥作出診斷、及時處理。應嚴格按“診療護理常規”要求,處理各類并發癥。需外科手術的,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4)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對已發生的各類并發癥,應尋找其原因,認真討論,總結經驗,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各類并發癥應按要求進行分類登記,上報備案。 xx區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