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18265
2024-09-07
9頁
28.50KB
1、公司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制度1目的辨識并評價本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危害因素,并在體系運行中及時更新,為制定安全、環保、職業健康目標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據。2適用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公司管理體系實施過程中危險因素識別、更新與評價的全過程。 3相關文件及引用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主席第70號令)危險化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變更管理制度(文件編號:QG/*10.10-2010)危險化學品從2、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AQ3013-2008)4職責4.1總經理:負責批準重大危險源清單,組織落實重大風險的整改工作。4.2主管副總:負責開展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4.3其他各副總:確保各主管部門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的人員有足夠的培訓,組織各主管部門編制危害識別評價記錄,制定落實管理方案。4.4安環質監部:負責制、修訂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程序,負責組織本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危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并監督、檢查執行情況。審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制定落實管理方案。4.5生產部:負責開展裝置工藝過程及生產操作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工作;負責開展設備及設備檢維修危害識別3、和風險評價管理工作;負責開展電氣、儀表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工作。監督檢查各車間危害因素的識別,審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制定落實管理方案。4.6公司辦:分別負責交通、保衛方面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工作,審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制定落實管理方案。4.7各車間及其他部門:負責本部們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管理工作,由安質部、生產部、工會共同進行監督檢查。5工作程序公司應對所有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和風險評價。根據評價提出消除或減少風險的控制措施。具體見附件一:危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流程圖。程控制,包括:設立目標、制定完善管理程序、操作規程和技術措施、4、制定落實風險監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實應急預案、加強員工的教育培訓、進行檢查監督和績效評估,建立獎懲機制等;配備個人防護用品。5.3.2公司選擇適用的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安全性和經濟合理性。5.3.3各部門對所識別的重大危險源及相應的控制措施進行編制,填入重大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具體見附件七。匯總后形成公司重大危險源清單報送總經理批準。5.4風險信息更新5.4.1公司在滿足法律法規要求的前提下,定期對危害因素結果進行審查并更新;在下列情形下應重新進行風險評價:a)適用的法律、法規或規范要求發生變化時;b)重大工藝變更,重要設備拆除;c)有新、改、擴建工程;d)有因事故、事5、件或其它來源的新認識。5.4.2公司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危害識別,識別設備設施,工藝過程,危險性物質,作業過程的危害,評價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保證控制措施的有效實施。5.4.3因變更引起的危害及風險信息更新按變更管理程序執行。6附件附件一:危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流程圖附件二:發生事件的可能性(L)判斷標準評估表附件三: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斷準則表附件四:風險矩陣圖、風險等級判斷準則及控制措施表7記錄7.1風險評價組織文件7.2風險評價計劃7.3作業活動清單7.4設備、設施清單、7.5工作危害分析(JHA)記錄表7.6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記錄表7.7重大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7.8風險評價結6、果的宣傳培訓記錄7.9重大隱患項目確立文件及治理計劃7.10重大隱患檔案制措施不僅要列報警、消防、檢查檢驗的控制措施,還應列出工藝設備本身帶有的如聯鎖、安全閥、液位指示、壓力指示燈控制措施。具體見附件三。5.1.5識別危害的根源及性質。在進行危害識別時,應充分考慮危害的根源及性質。如,造成火災和爆炸的因素;造成沖擊與撞擊、物體打擊、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觸電的因素;工作環境的化學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機工程因素;設備的腐蝕、焊接缺陷等;導致有毒有害物料、氣體泄漏的原因。這些因素或原因來自作業環境中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有害的作業環境和管理上的缺陷。5.2風7、險評價。風險評價是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圍的全過程。本程序采用風險矩陣評價法(LS)對識別出來的危害因素進行評價,確定風險度(D),再判斷危害因素的等級。風險度(D)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嚴重性(S)的乘積,應對危害因素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性分別進行評價,判斷是否屬于可接受風險,如果是可接受風險可以維持原有管理,如果是不可接受風險,則應提出改進措施,對風險進行控制,使之達到可接受的程度。5.2.1本程序的評價準則5.2.1.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所列等級數字越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具體見附件四。5.2.1.2事件后果的嚴重性(S)判斷準則,具體見8、附件五。5.2.1.3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具體見附件六。本公司風險評價的結果分為以下五種等級:輕微或可忽略(D=14);可接受(D=48);中等(D=912);重大風險(D=1516);巨大風險(D=2025)具體見附件六:風險矩陣圖。5.2.1.4把識別出來的危害因素與風險評價結果填入:危害因素識別與風險評價表。將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確定重大風險,按優先順序進行控制、治理,對判定為重大風險的應進行錄,并定期進行更新。5.3風險控制5.3.1制定風險控制措施應與風險度的大小相適應;重大風險是公司制定管理目標及隱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礎及依據。風險控制措施的內容按照控制層次級別及順序包括:消9、除,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科學管理,盡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替代,使用危險小的替代品;工5.1危害因素識別5.1.1成立評價小組。評價小組成員應包括專業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等;評價小組成員需經過適當的培訓以保證開展危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的能力。5.1.2確定評價范圍和對象。范圍包括: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常規和異常活動;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所有進入作業場所的人員的活動;原材料使用過程;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人為因素,包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在確定上述評價范圍后,各部門可按生產流程的階段、地理區域、裝置、作業任務、生產階段/10、服務階段或部門劃分,或者將上述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劃分的方法確定評價對象。5.1.3細分評價對象、收集資料。對所確定的評價對象,按作業活動進一步進行細分并收集必要的有關信息,進入受限空間,儲罐內部清洗作業,帶壓堵漏,物料搬運機泵(械)的組裝操作、維護、改裝、修理,溶劑配制,取樣分析,承包商現場作業,吊裝等皆屬作業活動。這些信息包括:a)正在執行任務的人員、培訓、期限和頻次;b)可能使用的裝置、機械、電動和手動工具;c)工作期間所用到或所遇到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有關危害數據表的內容和建議;)與所進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裝置和機械、所用到的或所遇到的物質有關的法規和標準的要求;d)被認為適當的控制措施11、;e)內部和外部獲得的與所進行的工作、所用設備和物質有關的事件、事故和疾病的經歷的信息。5.1.4選擇危害及環境因素識別方法。公司通過詢問和交流、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獲取外部信息的手段,采用以下二種危害識別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其對象是作業活動、管理活動。分析步驟如下:把正常的工作分解為幾個相連的工作步驟,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而不說如何做,對每一步驟都要問可能發生什么事,危害導致的事件發生后,可能出現的結果及其嚴重性也應識別。然后識別現有安全控制措施,進行風險評估。如果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項風險,應提出建議的控制措施。最后據此制定標準的安全操作程序。具體見附件二;2)安全檢查表分析(SCL);安全檢查表分析的對象是設備設施、作業場所和工藝流程等,檢查項目是靜態的物,而非活動。所列檢查項目不應有人的動作。項目列出之后還應列出與之對應的標準。標準可以是法律法規的規定,也可以是行業規范、標準或本企業有關操作規程、工藝規程的規定。檢查項目應全面,內容應細致。標準列出后,還應列出不達標準可能導致的后果。檢查項目和檢查標準列出之后,還應列出現有控制措施。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