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產品質量可追溯性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18707
2024-09-07
12頁
22.06KB
1、公司產品質量可追溯性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產品追溯制度第一節產品質量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目的以適宜的方法標識產品,確定產品的類別及檢驗狀態,有需要時實現追溯。2范圍產品接收、生產、交付使用的全過程,若顧客另有規定時,按顧客的規定處理。3職責3.1生產部門負責產品標識與追溯的歸口管理;3.2綜合管理部負責檢驗狀態的標識;3.3倉管人員負責對物資進貨與貯存的標識;3.4各生產環節人員負責實施生產過程轄區內產品的標識與追溯;3.5出廠包裝人員負責對成品的標識與追溯;3.6銷售人員負責對客戶所有信息進行記錄2、。4定義41標識:利用標簽、顏色等方式讓操作人員清楚了解產品的規格以及檢驗狀態。42產品標識:是識別產品特定特性或狀態的標志或標記,包括生產產品和運作過程中的采購產品、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和到交付客戶使用的產品。43產品的狀態標識:在產品實現以及生產和服務運作過程中,為了區別不同狀態的產品,對產品的測量狀態(待檢、合格、不合格、待判定)及加工狀態(已加工、待加工)所作的標識。5工作程序5.1產品追溯流程圖(見后附)5.2產品標識及產品的狀態標識5.2.1內容:產品屬性:品名、規格型號、編號、加工日期、數量等;檢驗和測試狀態:待驗、合格、不合格等,檢驗測試人員、檢驗測試日期、批次等;加工狀態:原材3、料、外購品、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5.2.2標識的方式:可采用掛牌、貼簽、分區域等方式,并配合表格記錄。5.2.3公司可追溯的標識分為三個環節進行,原材料的標識統一稱為“原材料批號”;過程加工的標識統一稱為“生產批號”;成品標識統一稱為“出廠批次號”。5.3采購品的標識5.3.1原材料、外協外購產品到公司后,采購人員或需采購部門相關人員根據供方的送貨單進行清點收貨,進行初步驗貨;5.3.2驗貨根據各部門對產品具體的標準要求和方法實施檢驗和試驗;驗貨后檢驗合格的入庫在指定區域存放,分區域存放無法達到識別要求是,配合進行產品標識,標識內容包括:批次號、物料編號、物料名稱、入庫數量、入庫日期、生產4、廠家等。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執行,做好退貨或者交換良品的工作準備,必要時進行“不合格”標識,分區域存放、處理;5.3.3倉管人員根據檢驗結果對產品進行入庫處理。5.4生產過程中的標識5.4.1生產過程半成品標識:按生產作業指導書和產品檢驗指導書要求進行生產人員代號標識及相關生產質量控制表格的填寫;生產中相關配件上均表明生產人員編號(用黑色記號筆寫在相應位置),嚴格遵守生產規程要求,如果下道工序人員發現產品沒有編號及時返回。5.4.2產品生產時填寫的相關表格輸入電腦,做成產品出廠原始記錄,便于查詢。15.4.3各個工序的檢驗和測試狀態及加工狀態,可通過放置于不同區域反映出來,必要時配合進行5、產品標識。對于經檢驗為返工/返修的產品,直接返回上道工序,或放入返工/返修區表明情況。對于經檢驗為不合格的廢品,放置于不合格區。5.4.4生產完工的產品送至測試區,測試后須返工的產品放入指定區域寫明情況,返工之后的產品,重新檢驗。5.4.5當計量檢測設備失準導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流出廠時,發現部門必須立即通知生產部相關人員,轉回上道工序或按發貨批次進行追回、檢驗和返工/返修。5.4.6生產部門生產過程中,各種標識資料必須隨產品一起交接,確保追溯時的準確性。5.5成品標識5.5.1成品的產品標識是規格型號、編號、加工日期、數量等。5.5.2最終檢驗、測試不合格的成品,應放置于有不合格標識的區6、域;5.5.3包裝人員在裝箱以后在箱外進行標識(含顧客名、品名、規格、數量等),顧客要求的特定產品要照定單要求執行。5.5.4產品出廠時封裝好相關資料,并將產品出廠時間填寫到原始記錄表中。5.6標識的保護5.6.1產品標識應清晰牢固,不因產品流轉中諸因素(如搬運、移置、管理不善或雨淋等)的影響而損壞或消失,保持其可追溯性。5.6.2在產品實現和生產運作過程中,產品在未出廠前,各有關部門必須對所用的各種標識認真保護,嚴禁涂抹、撒毀,保證標識整潔、醒目、完好地保持原有狀態,防止誤用產品或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5.6.3各有關部門按規定做好標識,無狀態標識的產品不得使用、轉序或出廠;發現標識不清或無7、狀態標識的產品立即向標識的責任部門報告,產品暫停流轉,直到重新正確標識后方能流轉6產品的可追溯6.1公司產品(服務)的追溯要求可以追溯到生產歷史,根據產品名稱、型號/規格、客戶名稱、生產日期以及各工序的相關作業人員和工序質量、檢驗記錄、入庫有關記錄等。6.2當顧客要求或公司產品出現批量不合格時,銷售部應當會同工程部、生產部部等有關人員查閱產品各種記錄進行分析和處理。6.3對讓步接收、緊急放行、特別處理產品,流轉部門進行書面記錄、標識中注明如“讓步接收”等字樣,以便進行追溯性驗證。6.4用戶使用產品時,根據用戶安裝位置,填寫指導安裝記錄(本公司人員參與情況下),表格包括:安裝產品編號,安裝地點,8、使用環境(井下、室內、野外等),產品安裝時間。2第二節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目的及時發現質量管理體系中的不合格,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防止不合格產品非預期使用和交付,提高體系運行的符合性、有效性。2.范圍本程序適用于本公司外購產品、原材料的進貨檢驗/驗證及產品生產全過程和銷售服務中出現的不合格品的控制。3.定義不合格品是指未滿足質量要求的產品或服務。讓步是指對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產品的許可,通常僅限于在商定的時間或數量內,對含有不合格特性的產品的交付。4.職責4.1采購人員和需采購部門相關人員負責采購不合格品的標識、隔離及處置。4.2生產部質檢人員負責對生產過程中出現不合格品的鑒別、對標識和9、隔離進行監督、對過程中重復發生的批量不合格品進行評審并及時作處置決定;4.3銷售人員負責已交付產品出現不合格的處理,特殊情況可申請其他部門協助。5.工作程序5.1不合格品的鑒別、標識和隔離5.1.l不合格品(包括原材料、成品)的標識方法為指定區域或配合產品標識。5.1.2原材料進本廠后,檢驗人員按照檢驗標準進行檢驗。發現不合格品,及時通知采購人員,進行退貨或換貨處理,供應商選擇參見供應商評審制度。5.1.3成品、半成品及工程現場出現的不合格品或不合格項由最終檢驗人員進行標識、隔離,并對不合格品(項)處理情況進行記錄和處置。成品、半成品出現的不合格品由生產相關人員判斷是否可修復,能修復的以修復為10、主,不能修復的判斷原材料是否可用,可用的重新啟用,不可用的進行分區域擺放標識;工程現場出現的不合格品由我司最終檢驗人員判斷是否可修復,能修復的以修復為主,不能修復的判斷原材料是否可用,可用的重新啟用,不可用的由最終檢驗人員進行處理;已交付產品出現的不合格品由銷售人員判斷是否可修復,能修復的以修復為主,不能修復的返廠送往相關部門,相關部門按上述標準處理。成品、半成品及工程現場出現的不合格項(如違反操作規定、現場衛生臟亂差等)由檢驗人員對不合格品項當場處理(如規范操作、組織人員進行衛生清掃等)并進行記錄。5.2服務質量不合格的控制5.2.1對因服務不規范所發生的顧客投訴或電話回訪中反饋的顧客意見、11、信息,以一般問題或嚴重問題進行登記識別。a.一般問題包括:不能文明用語、待客戶不熱情、簡化服務程序等行為。b.嚴重問題包括:因服務質量的投訴電話、與客戶吵架、服務不規范等。5.2.2對服務質量的不合格,由相關人員進行記錄并報發生部門主管人員或總經理辦公會議。5.2.3一般問題由發生部門主管人員主持評審,嚴重問題由總經理辦公會議主持評審,并將評審意見進3行記錄。a.屬一般問題的,由部門主管人員或責任人向客戶賠禮道歉,說明原因,取得客戶諒解。b.屬嚴重問題的,由部門主管人員根據評審意見提出糾正措施報總經理辦公會議批準后實施改進。c.對嚴重問題的處理,必須在取得客戶諒解的基礎上,以最佳方式解決。5.12、3不合格品的處置5.3.1根據對不合格品的檢驗、評審等決定不合格品的處置方式,包括:(1)拒收(退貨或換貨)、讓步接收。(2)返修、返工、廢品處理。(3)顧客讓步接收:顧客的讓步接收需得到顧客的書面認可。(4)測量儀器精度引起的不合格,需對測量儀器進行校驗或重新購買并經檢定合格。5.3.2不合格服務的處置:不合格服務的處置方式:警告、處罰、待崗培訓、換崗、勸退。工作差錯的處置方式:返工、報廢、警告、處罰、換崗、勸退。4第三節糾正及預防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對產生不合格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調查,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的再發生,并對潛在不合格采取預防措施,以防止不合格發生,并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13、。2.范圍適用于公司在生產活動過程、檢驗測試過程、顧客反饋、投訴及管理評審和質量體系審核和數據分析中發生不合格時采取糾正措施和對潛在的不符合項采取預防措施的控制。3.定義糾正措施:指針對已發生的問題進行改善以防止再發生。預防措施:指針對潛在的問題作預先的改善以防止發生。4.職責4.1銷售部負責收集整理顧客反饋信息,及時向主管領導報告;綜合管理部負責電話回訪。4.2各相關部門負責對不合格品采取糾正措施并予驗證。4.3各相關責任部門負責本部門潛在不合格的提出,并具體實施預防措施。4.4各相關部門的主管領導負責糾正措施的跟蹤及實施過程中的監督和協調。4.5各部門對本部門使用的測量儀器交由專人定期組織14、校驗。5.工作程序5.1糾正及預防措施的信息輸入及實施5.1.1當原材料、外購產品、服務過程等出現批量不合格品或不合格品影響嚴重時,采購人員與需采購部門相關人員給出不合格品處理意見,采購人員執行后,按供應商評審制度處理后續事項。5.1.2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處理,如遇影響比較大的不合格出現時(如,影響供貨期、批量不合格等),需以報告的形式分析產生不合格的原因,并給出預防與糾正措施。5.1.3銷售部利用本公司的銷售網絡收集市場變化的動態和顧客需求的動向,將市場信息、顧客的反饋信息(包括顧客的投訴、抱怨信息)及時掌握:(1)一般銷售人員可自行解決的問題,由項目銷售人員協調15、解決,做好售后服務;(2)需要其他部門協助解決的問題,由項目銷售人員牽頭,報銷售部負責人協調組織相關部門協助解決;(例如:產品質量出現問題,首先須排除是否為人為因素造成產品損壞,與客戶協調解決方案,如確實需要進行返廠處理,返廠后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處理。)(3)重大問題由項目銷售人員無法協調解決的,也報銷售部負責人協助解決,也可申報總經理辦公會議協助解決。(4)每一次糾正措施由項目銷售人員做好記錄備查。5.1.4各部門根據本公司的發展能力、生產設施與環境情況、人力資源情況等,對本部門潛在的可能造成不合格品的因素制訂預防措施,報總經理辦公會議。5.2糾正及措施的驗證實施糾正措施的部門應對糾正措施的實施效果負責。綜合管理部根據責任部門的糾正措施,進行跟蹤、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