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生產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及管理規范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18990
2024-09-07
10頁
90.50KB
1、公司生產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及管理規范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目的為加強能源計量管理,合理配置計量器具,確保計量性能穩定,促進節能降耗工作,特制定本制度。二、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山東XXXXXX有限公司。三、術語和定義3.1一級能源計量:是指進出公司進行結算的能源計量。3.2二級能源計量:是指生產車間進行成本或消耗核算的能源計量。3.3三級能源計量:是指生產車間內部對裝置、系統、工序、工段和主要用能設備進行核算的能源計量。四、職責4.1生產部負責制定公司的能源計量管理制度,對生產車間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2、指導。必要時參與能源計量器具技改項目的評審。4.2技質部負責能源計量器具實物資產的管理。對能源計量器具報廢提出評判意見,按程序進行報批。4.3生產車間負責能源計量器具的識別、配備工作,建立能源計量檔案、臺帳及管理辦法。負責做好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及考核工作。五、工作程序5.1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能源計量的種類本制度所指能源為:煤炭、焦炭(無煙煤)、水、電、煤氣、蒸汽、空氣、成品油(柴油、汽油)等。能源計量的范圍a輸入生產車間和用能設備的能源及耗能工質;b輸出生產車間和用能設備的能源及耗能工質;c生產車間和用能設備使用(消耗)的能源及耗能工質;d生產車間和用能設備自產的能源及耗能工質;e生產車間和用能3、設備可回收利用的余能資源。能源計量器具的配置原則a公司配備的能源計量器具要充分考慮現行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的指導作用,要滿足生產工藝和相關標準的具體要求。b公司能源計量,應滿足能源分類、分級和分項統計和核算的要求。c應配備必要的便攜式能源檢測儀表,以滿足自檢自查的要求。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要求.1公司按能源計量的范圍要求,配備計量器具。.2用能量(產能量、或輸運能量)大于或等于表1中一種或多種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應安裝能源計量器具。.3單臺設備耗能量大于或等于表1中一種或多種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設備為主要用能設備。主要用能設備應安裝能源計量器具。能源種類電力煤炭、焦炭原油、成品油、石油液化氣煤4、氣、天然氣蒸汽、熱水水其他用能源(產能量或運輸能量)限定值10KW100t/a40t/a10000m3/h5000GJ/a5000t/a2926GJ/a主要用能設備限定值+100KW1t/a0.5t/a100m3/h17GJ/a1t/a29.26GJ/a注1:表中a是法定計量單位中“年”的符號。注2:表中m3指在標準狀態下。注3:2926GJ相當于100t標準煤。其它能源應按等價熱值折算。注4:對于可單獨進行能源計量考核的用能單元(裝置、系統、工序、工段等),如果用能單元已配備了能源計量器具,用能單元中的主要用能設備可以不單獨配備能源計量器具。注5:對于集中管理同類設備的用能單元(鍋爐房、泵房5、等),如果用能單元已配備了能源計量器具,用能單元中的主要用能設備可以不單獨配備能源計量器具。.4各級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按下式計算:式中:RP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NS能源計量器具實際的安裝配備數量;N1能源計量器具理論需要量。注:用能單位應加裝能源計量器具。用能量(產能量或輸運能量)大于或等于表1中一種或多種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次級用能單位為主要次級用能單位。主要次級用能單位應按表3要求加裝能源計量器具。.5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應符合表2的要求。表2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要求單位:%能源種類進出用能單位進出主要次級用能單位主要用能設備電力10010095固態能源煤炭10010090焦炭10010096、0液態能源成品油10010090氣態能源天然氣10010090蒸氣1009070其它工質水1009580其它耗能工質1008060可回收利用的余能9080-1:進出用能單位的季節性供暖用蒸汽(熱水)可采用非直接計量載能工質流量的其他計量結算方式。注2:進出主要次級用能單位的季節性供暖用蒸汽(熱水)可以不配備能源計量器具。注3:在主要用能設備上作為輔助能源使用的電力和蒸汽、水等載能工質,其耗能量很小(低于表2的要求)可以不配備能源計量器具。.6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器具準確度等級應滿足表3的要求表3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準確度等級要求計量器具類別計量目的準確度等級要求衡器進出用能單位燃料的靜態計量進出7、用能單位燃料的動態計量0.5電能表進出用能單位有功交流電能計量類用戶0.5S類用戶0.5類用戶1.0類用戶2.0類用戶2.0進出用能單位的直流電能計量2.0油流量表(裝置)進出用能單位的液體電能計量成品油0.5氣體流量表(裝置)進出用能單位的液體電能計量天然氣2.0蒸 氣2.5水流量表進出用能單位水量計量管徑不大于250mm2.5管徑大于250mm1.5溫度儀表用于液態、氣態能源的溫度計量2.0與氣體、蒸氣質量計算相關的溫度計量1.0壓力儀表用于氣態、液態能源的壓力計量2.0與氣體、蒸氣質量計算相關的壓力計量0.2注1:當計量器具是由傳感器(變送器)、二次儀表組成的測量裝置或系統時,表中給出的8、準確度等級應是裝置或系統的準確度等級。裝置或系統未明確給出其準確度等級時,可用傳感器與二次儀表的準確度等級按誤差合成方法合成。注2:運行中的電能計量裝置按其所計量電能量的多少,將用戶分為五類。類用戶為月平均用電量500萬kWh及以上或變壓器容量為10000kVA及以上的高壓計費用戶;類用戶為小于類用戶用電量(或變壓器容量)但月平均用電量100萬kWh及以上或變壓器容量為2000kVA及以上的高壓計費用戶;類用戶為小于類用戶用電量(或變壓器容量)但月平均用電量10萬kWh及以上或變壓器容量為315kVA及以上的計費用戶;類用戶為負荷容量為315kVA以下的計費用戶;類用戶為單相供電的計費用戶。注9、3:用于成品油貿易結算的計量器具的準確度等級應不低于0.2。注4:用于天然氣貿易結算的計量器具的準確度等級應符合GB/T186032001附錄A和附錄B的要求。.7二級、三級能源計量所配備能源計量器具的準確度等級(電能表除外)參照表3的要求,三級能源計量所配備電能表可比表3的同類用戶低一個檔次要求。.8能源作為生產原料使用時,其計量器具的準確度應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要求。.9能源計量器具的性能必須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計量要求及使用環境要求(如溫度濕度、照明、震動、粉塵、腐蝕、電池干擾等)。.10對鍋爐熱網系統,表3不能覆蓋的計量器具,應符合鍋爐熱網系統能源監測與計量儀表配備原則的要求。.11用能設10、備的設計、安裝和使用,應能滿足企業能耗計量與測試導則、節能監測技術通則中關于用能設備的能源監測要求。.12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的自動化儀表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的要求。.13重點用能單位應配備必要的便攜式檢測儀表,以滿足自檢自查要求。5.2能源計量管理公司按5.1.4條款的要求,對能源計量器具進行識別、配備,建立能源計量檔案、臺帳。a建立的“能源計量器具檔案”,內容包括:計量器具使用說明書;計量器具出廠合格證;計量器具歷次(或最近二個連續周期的)檢定(測試、校準)證書;計量器具檢修記錄;計量器具其他相關的信息。b建立的“能源計量器具臺賬”,內容包括:能源計量器具配備一11、覽表。表中應列出計量測點名稱、計量器具的名稱、型號規格、準確度等級、生產廠家、出廠編號、用能單位編號、安裝使用地點、狀態(指合格、準用、停用等)。一覽表中按一級、二級、三級能源計量分級,按計量品種分類,并按類別和量程大小排序。主要耗能設備一覽表,使用公司主要耗能設備管理制度附表一的表格。其他如能源計量人員一覽表、能源計量器具配備情況統計匯總表等,參照建立或使用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核規范附錄B的表格。c能源計量器具配備一覽表每年更新一次,相關部門評審后經公司主管領導審批,于次年1月15日前上報公司技質部。5.2.2 公司應建立、建全以下計量管理辦法a能源計量管理職責;b能源計量器具配備、使用和12、維護管理辦法;c能源計量器具周期檢定/校準管理辦法;d能源計量人員配備、培訓和考核管理辦法;e能源計量數據采集、處理、統計分析和應用辦法;f能源計量工作自查和改進辦法;根據需要,建立其他相應管理辦法.能源計量器具管理a分公司應建有明確的能源計量器具量值傳遞系統或溯源圖,其中作為內部標準計量器具使用的,要明確規定其準確度、測量范圍、可溯源的上級傳遞信息。b一級計量器具必須按國家對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管理要求進行。二級、三級計量器具依法自管并按用能單位內部主要測點進行控制。c能源計量器具應實行定期檢定(校準),并有確定的檢定(校準)周期。一級計量器具的使用、檢定周期、檢定方式應遵守有關計量法規的規定13、。d能源計量器具凡屬自行校準且自行確定校準間隔的,應有現行有效的受控文件(即自校計量器具的管理程序和自校規范)作為依據。e應保證能源計量器具在用管理的狀態標識、運行維護與維修受控有效,確保在用完好并始終處于校準受控狀態,相應記錄完善。f能源計量器具在用時,應充分考慮封記,防止人為改變其校準狀態。能源計量人員管理a公司應設有專人或兼職負責對能源計量器具和計量數據的管理。b公司能源計量管理人員應通過相關管理部門的培訓考核,持證上崗。c公司檢定、校準和維修人員,應具有相應的資質。能源計量數據管理a公司應建立能源統計報表制度,能源統計報表數據應能追溯至計量檢測記錄。b能源計量數據記錄應采用規范的表格式樣,計量檢測記錄表格應便于對數據的匯總與分析,應說明直接讀數與被測量或記錄之間的轉換方式或關系。c填報、上報的各種能源數據,要確保計量檢測數據真實、準確。d能源計量數據及有關記錄保存期不低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