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固定資產及差旅費使用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0311
2024-09-07
6頁
64.54KB
1、公司固定資產及差旅費使用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固定資產申請報廢:()因運行日久損壞嚴重,經鑒定再予大修也不能符合要求;或雖能修復但支付費用之大,較之修復后的使用效率,在經濟上極不合算;()因技術落后而需置換;()腐蝕嚴重,繼續使用將可能發生事故,且無法修復的;()嚴重污染環境,無法修治的;()已屬淘汰產品,無零配件供應,不能利用和修復的;()進口設備不能國產化,無零配件供應,不能修復無法使用的;()遭受自然災害、突發意外事故,導致毀損無法修復的。()按國家規定應報廢的;(二)保管使用人按有關規定,2、辦理報批手續,待批復后會同財務部門及固定資產清理辦對報廢的固定資產進行處理。 最新固定資產計算折舊年限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一)房屋、建筑物,為20年;(二)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三)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四)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五)電子設備,為3年。折舊方法:1.年限平均法(直線法):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2.工作量法: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工3、作量月折舊額=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3.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年限)*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凈值*月折舊率4.年數總和法:年折舊率=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總和*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一、 資金使用的有關規定:1. 各企業應當月28日前(節假日不順延)將下月資金計劃上報集團財務部。2. 根據企業上報的資金計劃,結合資金的周轉情況,集團下達資金使用額度。3. 單日資金使用超過200萬,應向集團財務部報批。4. 如特殊原因,(超額使用)需財務部及總裁批準后使用。5. 集團財務部根4、據集團經營發展的需要,安排各企業銀行授信及各類銀行資金貸款,實際發放時候由財務部審核,經總裁批準后辦理。6. 如需向集團借款或貼現,按照有嘗使用原則,企業提出申請填寫資金使用申報表報集團財務審核并安排-總裁批準后支付,超嘗資金的使用列入年度預算考核中。7. 有嘗標準如下:(1)借款:按同期貸款利率上浮20%計算利息。 (2)貼現:按同期市場貼現利率計算利息。一、會計檔案的具體立卷要求:(一)會計憑證。會計憑證一般按月立卷。會計人員應將各種記賬憑證按憑證號順序組卷。記賬憑證附件,做到整齊、結實、美觀。要填寫好憑證封面和脊背(注明單位名稱、年度、月份和起止日期,憑證種類、起止號碼),并在封面與脊背5、的接封處,加蓋財務專用章和裝訂人的印章。(二)會計賬簿。會計賬簿按年度立卷。在會計年度終了,進行打印整理立卷。賬簿一般都有固定格式和明確分類,立卷時要按賬簿的種類進行。每本賬簿要加貼封面。(三)會計報表。會計報表按年度立卷。立卷時,要區分不同的保管期限。每卷均需編有頁號和加裝封面。企業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表序號檔 案 名 稱保管期限備 注一會計憑證類 1原始憑證15年 2記賬憑證15年 二會計賬簿類4總賬15年包括日記總賬5明細賬15年 6日記賬15年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保管25年7固定資產卡片固定資產投資清理后保管5年8輔助賬簿15年 三財務報告類包括各級主管部門匯總財務報告9月、季度財務報告36、年包括文字分析10年度財務報告(決算)永久包括文字分析四其他類11會計移交清冊15年12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永久 13會計檔案銷毀清冊永久 14銀行余額調節表5年 15銀行對賬單5年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法(元) 1 不超過500元的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7、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稅率有四檔:1、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2、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適用稅率為20%,實際征收按10%;(單選)3、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單選)4、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單選)5、過渡稅率(原15%;原24%)1.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四、8、勞務報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八、財產租賃所得;九、財產轉讓所得;十、偶然所得;下列各項個人所得,免納個人所得稅:一、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二、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三、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四、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五、保險賠款;六、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七、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干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八、依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9、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九、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訂的協議中規定免稅的所得;十、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準免稅的所得。第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批準可以減征個人所得稅:一、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的所得;二、因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三、其他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準減稅的。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一、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二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必要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四、勞務報酬所得、稿10、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的部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對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和在中國境內有住所而在中國境外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可以根據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匯率變化情況確定附加減除費用,附加減除費用適用的范圍和標準由11、國務院規定。第七條 納稅義務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準予其在應納稅額中扣除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但扣除額不得超過該納稅義務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第八條 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義務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個人所得超過國務院規定數額的,在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或者沒有扣繳義務人的,以及具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的,納稅義務人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辦理納稅申報。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第九條 扣繳義務人每月所扣的稅款,自行申報納稅人每月應納的稅款,都應當在次月七日內繳入國庫,并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12、征,由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義務人在次月七日內繳入國庫,并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特定行業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可以實行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的方式計征,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的稅款,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由納稅義務人在次月七日內預繳,年度終了后三個月內匯算清繳,多退少補。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應納的稅款,按年計算,由納稅義務人在年度終了后三十日內繳入國庫,并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納稅義務人在一年內分次取得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的,應當在取得每次所得后的七日內預繳,年度終了后三個月內匯算清繳,多退少補。從中國境外取得所得的納稅義務人,應當在年度終了13、后三十日內,將應納的稅款繳入國庫,并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第十條 各項所得的計算,以人民幣為單位。所得為外國貨幣的,按照國家外匯管理機關規定的外匯牌價折合成人民幣繳納稅款。第十一條 對扣繳義務人按照所扣繳的稅款,付給百分之二的手續費。第十二條 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開征、減征、停征個人所得稅及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第十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規定執行。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級數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1不超過5000元的52超過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103超過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204超過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305超過50000元的部分35(注: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