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質檢部管理制度附產品質量標準.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0649
2024-09-07
20頁
55KB
1、公司質檢部管理制度附產品質量標準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質檢部管理制度總 則 第一條:目的 為保證本公司質量管理制度的推行實施,并能提前發現異常、迅速處理改善,確保及提高產品質量、符合管理及市場需要,根據目前國際ISO-9000的質量體系標準,結合本廠的實際情況, 特制定本細則。第二條:范圍本細則包括:(一) 組織技能與工作職責;(二) 各項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三) 儀器設備管理;(四) 質量檢驗的執行;(五) 質量異常反應及處理;(六) 客戶投訴及處理;(七) 特定樣品確認;(八) 質量檢查與改善。第三2、條:組織技能與工作職責 本公司質量管理組織技能與工作職責。 各項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設訂第四條: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范圍包括:(九) 原物料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十) 在制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十一) 成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設訂;第五條: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設訂(十二) 各項質量標準本公司組成部門有總經理、人事部、財務部、采購部、生管部、研發部、質檢部、工程部、生產部、銷售部及有關人員依據(操作規范),并參考:國家標準、同業水準、國外水準、客戶需求、本身制造能力、原物料供應商水準,原物料、制品、成品填寫(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修) 制訂表)一式二份,呈總經理批準后質檢管理部一份,經理辦公室一3、份,并通知有關部門、生管部、研發部、質檢部、工程部、銷售部、生產部例會憑此實施執行。(十三) 質量檢驗規范總經理室、生管部組合召集質檢部、生產部、銷售部、工程部及有關人員分原物料、制品、成品將:檢查項目、料號(規格)、質量標準、檢驗頻率(取樣規定)、檢驗方法及使用儀器設備、允許規定等填寫(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修)制訂表,交有關部門主管核準會簽且經總經理核準后分發有關部門憑此執行。第六條: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修訂(十四) 各項質量標準、檢驗規范若因:機械設備更新、技術改進、制程改善、市場需要、加工條件變更等因素變化,可以予以修訂。(十五) 總經理室、生管部組織每年年底前至少重新校正一次,并參照以4、往質量實際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檢查各材料料號(規格)各項標準及規范的合理性,酌予修訂。(十六) 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修訂時,總經理室、生管部應填寫(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設(修)制訂表),說明修訂原因,并交有關部門會簽意見,呈總經理室審批,批示后,始可憑此實施執行。 儀器設備管理第七條:儀器校正、維護計劃(十七) 周期設訂儀器使用部門應依儀器購入時的設備資料、操作說明書等資料,填制(儀器校正、維護基準表)設定定期校正維護周期,作為儀器年度校正、維護計劃的擬訂及執行的依據。(十八) 年度校正計劃及維護計劃 儀器使用部門應于每年年底依據所設訂的校正、維護周期,填寫(儀器校正計劃實施表)、(儀器維護計劃實施5、表)做為年度校正及維護計劃實施的依據。第八條:校正計劃的實施(十九) 儀器校正人員應依據(年度校正計劃)執行日常校正,精度校正作業,并將校正結果記錄于(儀器校正卡)內,一式二份存于使用部門。(二十) 儀器外協校正:有關精密儀器每年應定期由使用單位通過質量管理部或研發部申請委托校正,并填寫(外協校正維修單)以確保儀器的精確度。第九條:儀器使用與保養儀器使用人進行各項檢驗時,應依(檢驗規范)內的操作步驟操作,使用后應妥善保管與保養。 2、特殊精密儀器,使用部門主管應指定專人操作與負責管理,非指定操作人員不得任意使用(經主管核準者例外)。使用部門主管應負責檢核各使用者操作正確性,日常保養與維護,如有6、不當的使用與操作應予以糾正指導并列入作業檢核扣罰。各生產單位使用的儀器設備由使用部門自行校正與保養,由質檢管理部不定期抽檢。 5.儀器保養儀器保養人員應依據(年度維護計劃)執行保養作業并將結果記錄于(儀器維護卡)內。儀器、儀表外協修復及校正的設備、技術能力不足時,保養人員應填寫(外修申請單)并呈主管核準后送采購辦理外協修復。 原物料質量管理第十條;原物料質量檢驗原物料進入廠區時,倉庫管理應依據(資材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收料存放,對需用儀器檢驗的原物料,填寫材料驗收單,通知質檢部,且質檢部接獲單據三日內,依原物料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規定完成檢驗,填寫材料驗收單。 (2)(材料驗收單)各一式五聯檢7、驗完成后,第一聯送采購,核對無誤后送會計整理付款,第二聯會計存,第三聯料庫,第四聯質檢部存,第五聯送保稅。且每次把檢驗結果記錄于(供應廠商質量記錄卡),并每月根據原物料品名規格類別的結果統計于(供應商質量統計表)及每月評核供應商的行分于(供應商的評價表),提供采購作為選擇對廠商的參考資料。 制造前質量條件復查第十一條:制造通知單的審核(新客戶、新流程、特殊產品) 質檢部主管收到(制造通知單)后,應于一日內完成審核。(一)(制造通知單)的審核訂制料號-PC板類的特殊材料要求是否符合本公司制造規范。客戶提供的顏色、規格是否符合本公司制造規范,使用于特殊要求者是否特別注明。質量要求-各項質量要求是否8、明確,并符合本公司的質量規范,如有特殊質量要求是否可接受,是否需要先確認、打樣確認后,再確定生產量。包裝方式-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包裝規范,客戶要求的特殊包裝方式可否接受,外銷訂單的設備品名及技術參數是否明確表示。是否使用特殊的原物料。(二十一) 制造通知單審核后的處理新開發產品、(試制通知單)及特殊物理、化學性質或尺寸外觀要求的通知單應轉交研發部提示有關制造條件等并簽認,若確認其質量要求超出制造能力時應述明原因后,將(生產通知單)送回研發部辦理退單,由營銷部向客戶說明。應將(生產通知單)交研發部擬定加工條件及暫訂質量標準,由研發部記錄于(生產規范)上,作為生產部門生產及品質質量管理的依據。第十二9、條:生產前生產及質量標準復核(二十二) 生產部接到研發部送來的(生產規范)后,須由生產主管或班組長先核查確認下列事項后始可進行生產:該制品生產是否訂有(成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作為質量標準判定的依據。是否訂有(標準操作規范)及(加工方法)。(二十三) 生產部確認無誤后于(制造生產規范)上簽認,作為生產的依據。 品質質量管理第十三條:品質質量檢驗(二十四) 質檢部門對各品質在制品均應依(在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規定實施質量檢驗,以提早發現異常,迅速處理,確保在制品質量。(二十五) 在制品質量檢驗依制程區分,由質量管理部負責檢驗:(二十六) 質量管理部門配合在制品生產的加工程序中、負責加工條件的10、測試:(二十七) 各部門在制造過程中發現異常時,生產部門應即追查原因,并加以處理后將異常原因、處理過程及改善對策等填寫(異常處理單)呈副經理指示后送質量管理部,責任判定后送有關部門會簽再送總經理室復核查辦存檔。(五):質檢人員于抽驗中發現異常時,應反應單位主管處理并填寫(異常處理單)呈副經理核簽后送有關部門處理改善。(六):各生產部門依自檢查及順次點檢查發生質量異常時,如屬其它部門所發生者以(異常處理單)反應處理。(七):制品生產間半成品移轉,如發現異常時以(異常處理單)反應處理。第十四條:品質自主檢查(一):品質中每一位作業人員均應對所生產的制品生產實施自主檢查,遇質量異常時應即予挑出,如系11、重大或特殊異常應立即報告部門主管或領班,并填寫(異常處理單)一式四聯,填寫異常說明、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送質量管理部門判定異常原因及責任發生部門后,依實際需要交有關部門會簽,再送總經理室擬定責任歸屬及獎懲,如果有跨部門或責任不明確時送總經理批示。第一聯總經理室存,第二聯品質管理部門,第三聯生產管理部門,第四聯經辦人事部門。(二):現場各級主管均有督促實施自主檢查的責任,隨時抽驗所屬各部門,一旦發現有不良或質量異常時應立即理外,并追究相關人員疏忽的責任,以確保產品質量水準,降低異常重復發生。(三):品質自主檢查規定依(品質自主檢查實施辦法)實施。 成品質量管理第十五條:成品質量檢驗、成品檢驗人員12、應依(成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規定實施質量檢驗,以提早發現,迅速處理以確保成品質量。第十六條:出貨檢驗 每批產品出貨前,品檢單位應依出貨檢驗標示的規定進行檢驗,并將質量與包裝檢驗結果填寫報表(出貨檢驗記錄表)呈主管批示后依綜合判定執行。 質量異常反應及處理第十七條:原物料質量異常反應(二十八) 原物料進廠檢驗,在各項檢驗項目中,只要有一項以上異常時,無論其檢驗結果被判定為(合格)或(不合格),檢驗部門的主管均須于說明欄內加以說明,并依據(資材管理部辦法)的規定呈總經理室、研發部、生管部、工程部、生產部核簽與處理。(二十九) 對于檢驗異常的原物料經核準決定使用時,質量管理部應依異常規填寫(異常13、處理單)送達工程部、生管部及生產管理人員,安排生產時通知現場注意使用,并由現場主管填報使用狀況、成本影響及意見,各部門核簽呈總經理批示后送采購單位與提供廠商交涉。第十八條:在制品與成品質量異常反應及處理(三十) 在制品與成品在各項質量檢驗的執行過程中或生產過程中有異常時,應提報(異常處理單),并應立即向有關人員反應質量異常情況,使能迅速采取措施,處理解決,以確保質量。(三十一) 制造部門在制程中發現不良品時,除應依正常程序追蹤原因外,不良品當即剔除,以杜絕不良品流入生產。并填寫(廢品報告申請單)申報,并經質量管理部、生管部、工程部復核方可報廢處理。第十九條:制品質量異常反應 收料部門在制品自主14、檢查中發現供料部門供應在制品中質量不合格時,應填寫(異常處理單)詳述異常原因,連同樣品,申報部門主管后送經理室登記(列入追蹤)后,由經理室人員召集倉庫部門及供料部門人員共同檢查料品異常項目、數量并擬定處理對策及追查責任歸屬部門(或個人)并呈生產部申批;批示后,第一聯送生管部門催辦及督促物料處理及異常改善結果,第二聯送生產管理部門,質量管理部與生產管理安排及調度,第三聯送收料部門(倉庫)依批示辦理,第四聯送回供料部門廠商。制造生產部門召集各班人員檢查改善并依批示辦理、辦理后,送生管部門保存,生產部門重新核算生產績效及督促異常改善結果。 成品出廠前的質量管理第二十條:成品繳庫管理(三十二) 質檢部15、主管對預定繳庫的批號,應逐項依(制造流程卡)、(進料抽驗報告)及有關資料審核確認后始可辦理繳庫手續。(三十三) 質檢部對于繳庫前的成品應抽檢,若有質量不合格的批號,超過管理范圍時,應填寫(異常處理單)詳述異常情況及附樣并擬定料品處理方式,呈經理批示,交有關部門處理及改善。(三十四) 質檢人員對復檢不合格的產品,如經理無法裁決時,把(異常處理單)呈總經理批示。 第二十一條:檢驗報告申請流程(三十五) 客戶要求提供產品檢驗報告者,銷售人員應填報(檢驗報告申請單)一式一聯說明理由,檢驗項目理由,檢驗項目及質量要求后送總經理室、銷售部。 (三十六) 總經理室、銷售部人員接獲(檢驗報告申請單)時,應轉經16、理室生產管理人員(質量要求超出公司成品質量標準者,須交研發部)分析是否出具(檢驗報告),呈經理核簽后把(檢驗報告申請單)送總經理室、生管部,轉送質檢部。(三十七) 質檢部接獲(檢驗報告申請單)后,于制造生產后取樣做成品物性實驗,并依要求檢驗項目檢驗后將檢驗結果填入(檢驗報告表)一式二聯,經生產主管核簽后,第一聯連同(檢驗報告申請單)送總經理室、銷售部,第二聯自存憑以簽認成品繳庫。特殊物、化性的檢驗,質量管理部接獲(檢驗報告申請單)后,會同研發部于生產制造后取樣檢驗,質量管理部人員將檢驗結果轉填寫(檢驗報告表)一式二聯,經生管部核簽,第一聯連同(檢驗報告申請表)送銷售部,第二聯自存。(三十八) 17、銷售部門人員在接獲質量管理部人員送來的(檢驗報告表)第一聯及(檢驗報告申請單)后,應依(檢驗報告表)資料及參考(檢驗報告申請單)的客戶要求,復印一份呈經理核簽,并蓋上(產品檢驗專用章)后送銷售部部門轉客戶。 產品質量確認第二十二條:質量確認時機生管部通知生產部門理于安排(生產進度表)或(制作規范)生產中遇有下列情況時,應(將制品生產規范)或經理批示送確認的(異常處理單)由質量管理部門取樣確認,并確認項目及內容填寫(質量確認表),連同確認樣品由銷售部門轉交客戶確認。(三十九) 批量生產前的質量確認。(四十) 客戶要求質量確認。(四十一) 客戶附樣與制品材質不同者。(四十二) 客戶附樣的印刷品非本18、公司或要求不同者。(四十三) 生產或質量異常致產品發生規格、物性或其它差異者。(四十四) 經理或總經理指示送確認者。第二十三條:確認樣品的生產、取樣與制作生產(四十五) 確認樣品的生產若客戶要求確認由研發部制作生產確認。若客戶要求確認印刷品、傳送效果者,經理室、生產管理部門應以小時制作確認。(四十六) 確認樣品的取樣 品質管理部人員應取樣二份,一份存品質部,另一份連同(質量確認表)交由銷售部送客戶確認。第二十四條:質量確認書的建立流程(四十七) 質量確認書的建立質檢部人員在取樣后應即填寫(質量確認表)一式二份,編號連同樣品呈經理核簽后并填寫(質量確認表)上加蓋(質量確認專用章)轉交研發部及生產19、管理人員,且在(生產進度表)上注明(確認日期)后轉交銷售部門。(四十八) 客戶進廠確認的作業生產方式客戶進廠確認需建立(質量確認表),質量管理人員并要求客戶在確認表上簽字,并呈經理核簽后通知生產管理人員安排,客戶確認不合格拒收時,由質量管理部人員填報(異常處理單)呈經理批示,并依批示辦理。第二十五條:質量確認處理期限及追蹤(四十九) 處理期限 銷售部門接獲質檢部門或研發部門送來確認的樣品應于兩日內轉送客戶,質量確認天數規定國內客戶5日,國外客戶10日,但客戶如需裝配試驗可確認者,其確認天數為30日,設定天數以出廠日為基準。(五十) 質量確認追蹤 質檢部人員對于未如期完成確認者,且已逾兩天以上者20、時,應以便函反應銷售部門,以掌握確認動態及訂單生產。(五十一) 質量確認的結案 質檢部人員于接獲銷售部門送回經客戶確認的(質量確認表)后,應即通知經理室、生管及生產部門人員在(生產進度表)上并以注明安排生產確認完成時間,如客戶不滿意時應檢查是否補(試)制作。由生產部呈報生管部,品質部,工程部協調處理。 質量異常分析改善第二十六條:制品質量異常改善(異常處理單)經理辦公室列入參與者,由生管部登記并呈報生產部、工程部、品質部、研發部來協調改善并填寫(異常處理單)改善對策確實執行時間填寫在上面,并定期提出報告,會同有關部門檢查改善結果。第二十七條:質量異常統計分析(五十二) 質檢部每日依抽查記錄統計21、異常料號、項目及數量匯總編制(各生產部門及產品物料的料號及不良分析(日報表)送生產經理核示后,送生管部一份以了解每日質量異常情況,以擬改善措。(五十三) 質檢部每周依據每日抽檢編制的(日報表)、料號不良分析日報表(將異常項目匯總編制)抽檢異常周報送總經理室、質檢部并由生產部召集各部門針對主要異常項目、發生原因及措施檢查。(五十四) 生產中發生異常時擬報廢的材料,應填報(成品報廢單)通知質檢部確認后始可報廢,且每月5日前由質檢部匯部填報(材料報廢原因統計表)送有關部門檢查改善。 第二十八條:質量管理圈活動,為培養基層干部的領導統御及領導能力以促進自我啟發提高人員的工作士氣及質量意識,以團隊精神共22、謀產品質量的改善,公司內各部門需組建質量管理圈,以推動改善工作。 附 則第二十九條 實施與修訂本細則呈總經理核準后實施,增補修改亦同。深圳市晶瑞鈿投資有限公司編寫人:凌貴勝總經理: 人事部: 開發部: 生管部: 質檢部:財務部: 采購部: 營銷部: 工程部: 生產部: 附 頁產品質量標準包括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 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是對技術活動中需要統一協調的事物制訂的技術準則。根據其內容不同,技術標準又可分解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三方面的內容。 1、基礎標準:是標準化工作的基礎,是制訂產品標準和其他標準的依據。常用的基礎標準主要有: 通用科學技術語言標準; 精度與互換性標準; 結構要素23、標準; 實現產品系列化和保證配套關系的標準; 材料方面的標準等。 2、產品標準:是指對產品質量和規格等方面所作的統一規定,它是衡量產品質量的依據。產品標準的內容一般包括: 產品的類型、品種和結構形式; 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產品的包裝、貯運、保管規則; 產品的操作說明,等等。 3、方法標準:是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證工作質量為目的,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主要工作程序、操作 規則和方法所作的統一規定。它主要包括檢查和評定產品質量的方法標準、統一的作業程序標準和各種業務工作程序標準或要求等等。 管理標準所謂管理標準是指為了達到質量的目標,而對企業中重復出現的管理工作所規定的行動準則。它是企業組織和管24、理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和手段。管理標準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生產經營工作標準。它是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具體工作的工作程序、辦事守則、職責范圍、控制方法等的具體規定。 2、管理業務標準。它是對企業各管理部門的各種管理業務工作要求的具體規定。 3、技術管理標準。它是為有效地進行技術管理活動,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而作出的必須遵守的準則。 4、經濟管理標準。它是指對企業的各種經濟管理活動進行協調處理所作出的各種工作準則或要求。現行產品質量標準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標準,從標準的適用范圍和領域來看,主要包括: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部頒標準)和企業標準等。 國際標準國際標準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25、電工委員會(IEC),以及其它國際組織所制定的標準。 其中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它成立于1947年,到2002年它已有117個成員,包括117個國家和地區。ISO現已制訂10300多個標準,主要涉及各個行業各種產品的技術規范。IEC也是比較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它主要負責電工、電子領域的標準化活動。 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是對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訂的標準。1988年,我國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7年發布的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等國際標準仿效采用為我國國家標準,編號為GB/T10300系列它在編寫格式、技術內容上與國際標準有較大的差別。26、 從1993年1月1日起,我國實施等同采用ISO9000系列標準,編號為:GB/T19000-ISO9000系列,其技術內容和編寫方法與1509000系列相同,使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同軌,以利于適應“復關”形勢。目前,我國的國家標準是采用等同于現行的ISO9000:2000標準,編號為GB/T19000-2000系列。 行業標準行業標準又稱為部頒標準,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并報國務院標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在公布國家標準之后,該項行業標準即行廢止。當某些產品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則可以制定行業標準。 企業標準企業標準主要是針對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而產生的。企業的產品標準須報當地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已有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企業標準只能在企業內部適用。 規定產品質量特性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稱為產品質量標準。產品質量標準是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的技術依據。 產品質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強度、硬度、化學成發等;對于難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適、靈敏、操作方便等,則通過產品和零部件的試驗研究,確定若干技術參數,以間接定量反映產品質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