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HIV初篩實驗室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2413
2024-09-07
15頁
36.50KB
1、醫療機構HIV初篩實驗室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艾滋病初篩實驗室人員崗位分配XX:負責艾滋病初篩實驗室質量管理,HIV檢測報告單審核簽字、發放登記,HIV檢測的計算機數據管理、艾滋病初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HIV檢測標準操作程序文件審核。檢測樣品的接收登記。XX:負責上級下發的艾滋病檢測藥品試劑、耗材的登記發放。檢測樣品的接收登記,檢測報告單的發放登記。XX:負責檢測樣品的接收登記,檢測報告單的發放登記。檢測樣品的檢測、運送和處理,檢測設備的維修和校準,建立檢測標準操作程序文件,繪制質控圖。負責艾滋2、病實驗室日常衛生,實驗后的終末消毒,實驗廢棄物的高壓消毒處理。檢測報告單的發放登記。 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崗位責任制1、 負責職責范圍內艾滋病病毒抗體篩查試驗,根據需要可開展其他艾滋病檢測工作。2、 負責將艾滋病病毒抗體篩查呈陽性反應的樣品送艾滋病檢測確證實驗室。3、 定期匯總艾滋病檢測資料,并上報艾滋病檢測確證實驗室,配合艾滋病檢測確證實驗室做好個案調查、登記隨訪工作。4、 負責對職責范圍內艾滋病檢測篩查實驗室的技術指導,協助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和艾滋病檢測點開展自愿咨詢檢測工作,給予技術支持和指導。 HIV初篩實驗室安全操作制度1、 實驗室工作人員要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識和消毒技術。2、 不得在實驗3、室內喝飲料、吸煙、吃食物和化妝打扮等。不得在實驗室內會客。3、 實驗室用品(包括工作服)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不可將私人和無關的物品帶入實驗室。4、 工作時,要戴手套、穿工作服和隔離衣,操作時手套破損應立即丟棄、洗手并更換新手套。5、 不要用載著手套的手觸摸暴露的皮膚、口唇、眼睛、耳朵和頭發等。6、 盡量避免使用尖銳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的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質。7、 工作結束后,要對工作臺面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鐘以上。操作時有標本、檢測試劑外濺時應立即消毒,平時要保持環境整潔。8、 工作完畢,脫去手套后洗手,再脫去衣,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9、 遇到意外事故,應立即處理并分別4、以口頭和書面報告上級部門。如工作人員皮膚被刺傷,可以用流動水局部清洗或用刺激性較輕的含氯消毒劑浸泡皮膚創口。樣品或檢測試劑濺入眼內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濺入口內,應先吐出殘留的液體后,用清水反復漱口。10、 遇見高危的意外事故發生,除進行局部處理外,同時應立即采取預防措施,兇手對其隨訪、HIV檢測、休息并暫離開原崗位3個月,按醫囑服用抗HIV藥物進行預防。 保密制度1、 HIV抗體檢測實驗室要有專人負責妥善保存各種實驗記錄、感染者檔案,不得擅自修改和銷毀。嚴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許可,不得向無關人員或單位提供任何情況。2、 HIV抗體初篩實驗室檢測的陽性結果不是最終結果,應及時作5、進一步確認,初篩實驗室不能出具HIV抗體陽性的結果報告,更不能告知受檢者本人。3、 HIV抗體確認實驗室確認的陽性結果,以機密級向送檢單位出具陽性報告。送檢單位接到陽性報告后,應報告當地衛生防疫和衛生行政部門,在對陽性者告知檢測結果時要先做好法律、醫學、生活等方面的咨詢。4、 所有經確認的陽性標本,包括在實驗室留存的標本,應送省級HIV抗體確認中心或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單位保存,不得擅自處理。標本保存時間到少5年。 職業暴露登記和監測制度1、 職業暴露登記制度:職業暴露事故的發生單位應建立“艾滋病職業暴露人員個案登記表”(附表7),對職業暴露情況進行登記、保存和上報。詳細記錄職業暴露發生的時6、間、地點及經過;損傷的具體部位、程度;暴露物種類(培養液、血液或其它體液)和含有HIV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包括赴現場專家或領導活動);是否采用暴露后預防藥物,并詳細記錄用藥情況、首次用藥時間(暴露后幾小時或幾天)、藥物毒副作用情況(包括肝腎功能化驗結果)、用藥的依從性狀況。2、 當地疾病控制部門為職業暴露處理單位,重大職業暴露發生單位應及時與當地疾控中心取得聯系。當地疾控中心應與當地專家聯系根據情況共同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用藥的必要性、確定藥物和用藥程序,并將處理情況向主管行政部門報告。3、 監測暴露源:如果坩堝源沒有陽性或陰性的血清學化驗結果應立即檢測,最好做快速試驗,因其結果可在幾十7、分鐘內得到。如果暴露源有急性HIV綜合征的癥狀,應同時檢測病毒裁量。4、 監測職業暴露者:由本省HIV監測(或確認)中心抽血檢測職業暴露者的HIV-1/2抗體(包括做快速試驗),該血清留樣備用。如果職業暴露者以前已有HIV抗體的化驗結果,則應加以記錄。暴露后1年內要定期監測HIV抗體,即分別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6個月監測。結果填寫在的“艾滋病職業暴露人員個案登記表”(附表7)內。5、 使用預防性用藥,應注意監測藥物的毒副作用,包括使用預防性治療時和服藥兩周后的全血檢測、肝和腎功能檢測。小型事故可在緊急處理后,立即將事故情況和處理措施報告主管領導和有關專家,以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便8、處理晝完善妥當。不采取暴露后預防用藥者,也要定期檢測HIV抗體,檢測時間同前。 職業暴露保密和報告制度1、 保密:無論職業暴露、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對涉及的職業暴露者,均應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個得到信息的機構或個人均應做好保密工作。2、 報告制度:各職業暴露處理單位及時將填報的“艾滋病職業暴露人員個案登記表”(附表7)報至本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省疾控中心匯總本省職業暴露情況,填寫“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員職業暴露事故匯總表”(附表8),匯總后報到本?。ㄖ陛犑小⒆灾螀^)衛生廳(局),抄報中國疾控中心性艾中心。 HIV初篩實驗室樣品保存、運送、處理管理制度1、 用于HIV9、抗體檢測的血漿或血清樣品,應存放于-20C以下,短期內進行檢測的樣品可存放于2-8C。2、 可疑樣品的運送,應采用WHO提出的三層包裝系統,第一層容器裝樣品,要求不滲漏。第二層容器要求耐受性好。第三層放在一個運輸用外層包裝內,應易于消毒。3、 樣品的接收必須在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內由經過培訓的,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打開,用后的包裹應進行消毒。4、 打開標本容器時要小心,以防內容物潑濺。樣品處理時若內容物有可能濺出,則應在生物安全柜中戴手套進行,同時應戴口罩、防護鏡,以防皮膚或粘膜污染。5、 5、從HIV實驗室出來的所廢棄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樣品,培養物和其它物品,均應視為感染性廢棄物,并在10、高壓滅菌121C30分鐘后焚燒。 實驗室安全及事故處理、報告制度1 實驗室應建立延時意外事故的應急指揮部和處置體系,制定各種意外危險的應急預案并體現在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中,包括下列內容:1.1防備火災、灌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災害。1.2意外暴露的處理和污染的清除。1.3意外事故發生時的繼續操作人員緊急撤離和對動物的處理。1.4人員暴露和受傷的緊急醫療處理,如醫療監護、臨床處理和流行病學調查等。2 實驗室安全制度2.1實驗室人員必須具備有檢驗工作經歷,經過生物安全知識、個人防護和有關標準操作規程,儀器設備操作規程及接受有關的潛在危險知識的培訓,掌握預防職業暴露和暴露后的處理程序專門培訓,考試合格11、具有上崗資格方可進入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2.1進入實驗室前,所在實驗室人員了解實驗室的特殊危險,實驗人員要閱讀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操作。2.3實驗人員進入實驗室前,首先打開紫外線燈,照射半小時以上;應按照有關規定,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工作完畢后,紫外線燈再照射半小時以上,打開前門,將實驗場所用材料和物品放入容器中高壓滅菌;按順序脫下個人防護用品,就地消毒不得穿工作服離開實驗室。2.4外來人員學習、參觀實驗室,必須經領導批準,并登記,由本實驗室人員陪同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方可進入。3 實驗室安全操作3.1根據所操作微生物的不同危害等級,需要相應的實驗室設施、安全設備以及實驗室操作和技術。3.2從12、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必須在BSL-2以上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內操作。3.3在實驗操作前,必須認真檢查實驗設備、儀器是否在正常工作狀態,發現問題應立即報告,及時處理,設備、儀器不得帶“病”運轉。3.4穿戴好防護服、帶防護眼鏡、乳膠手套等個人防護用品。3.5實驗完畢后,要清潔實驗室地面并且用消毒劑擦拭實驗臺面,對實驗后的廢棄物需高壓滅菌處理。3.6檢驗報告單不得在污染區內出具,必須在清潔區或通過傳真、電腦輸出。3.7實驗完畢,認真檢查水、電是否關閉,按順序脫下工作服。4 實驗室意外事件應急處理4.1皮膚污染:污染部位應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沖洗,先用75%酒精或0.5%碘伏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沖洗。4.2粘膜13、暴露: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4.3損傷:包括皮膚破損、刺傷、切傷等,應立即用力反復擠傷口,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然后用大量清水洗傷口,并用75%酒精或0.5%碘伏涂擦消毒,并包扎好傷口。4.4眼睛濺入:立即用洗眼器,或生理鹽水大量反復沖洗,連續沖洗至少10分鐘。4.5衣服污染:盡快脫掉防護服和防護手套,洗手,并重新換上新防護服。被污染的防護服和手套等,應放入指定消毒袋,封好后立即消毒或焚燒。4.6對實驗臺面等污染:應用2000mg/L次氯酸鈉浸泡10-15分鐘后,該清理地方用吸水物質吸凈臺面。4.7污染了感染性物質的玻璃物品,如小瓶或玻璃容器破碎后,應用一塊布或紙巾蓋上,再把消毒劑倒在上面14、,30分鐘后,再把破瓶和布、紙巾等物品清理走,裝入指定袋里棄掉。4.8實驗器具污染:可放置2000mg/L次氯酸鈉浸泡24小時后,洗凈即可,以上這些步驟均應戴手套進行。4.9建立實驗室事故登記、報告制度。4.10實驗室發生事故,在妥善處理同時逐級向上級匯報,必要時及時進入現場處理,如實填寫事故記錄和處理記錄。4.11處理后負責人應立即向單位生物安全委員會作詳細匯報。4.12生物安全委員會和負責人應認真負責,及時對事故做出危險程度評估。4.13在12小時內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4.14對事故的經過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責任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對受傷者的發病過程做詳細記錄和檢驗。4.15事故結束后,當事人15、負責人應找出事故原因,總結教訓寫出事故原因、經過、后果和影響的書面材料。 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制度6、 實驗室門上應有國際生物危險警告標志。7、 只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才允許進入實驗室的工作區。8、 在實驗室里工作時要始終穿著實驗室連衣褲、實驗服或工作服及不露腳趾的鞋。9、 實驗人員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材料或動物后,及離開實驗室工作前必須洗手。10、 當有必要保護眼睛和面部以防紫外線輻射或實驗材料噴射、沖擊時必須要佩帶護目鏡,面罩(帶護目鏡的面罩)或其他防護用品。11、 實驗室外禁止穿防護服,不得穿防護服進入餐廳、咖啡廳、辦公室、圖書館、教室和廁所。12、 標上在實驗室工作區吃、喝、化妝和操作隱形眼鏡。13、 禁止在實驗室工作區內的任何地方儲存人用食品及飲料。實驗室防護服不應和日常服飾放在同一個柜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