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分公司安健環管理機構與人員配置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2564
2024-09-07
11頁
173KB
1、發電分公司安健環管理機構與人員配置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目次2前言錯誤!未定義書簽。安健環管理機構與人員配置管理標準錯誤!未定義書簽。1目的22范圍23規范性引用/應用文件33.1引用文件33.2應用文件34定義與術語35職責35.1總經理35.2安全生產部主任35.3綜合部主任36管理活動內容和方法36.1安健環管理機構設置36.2人員任命與資質46.3培訓與回顧56.4記錄保存5附錄A (規范性附錄) 安健環管理人員配置管理流程圖6附錄B7附錄C101 目的為分公司安全、健康與環境保護管理2、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包括機構設置與人力資源的配置。2 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安健環管理機構的設置及人員配置與任命的管理程序及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分公司各部門。3 規范性引用/應用文件3.1 引用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主席令9屆第70號)第十九、二十、八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主席令11屆第6號)第十七條中央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21號)第七、九條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安監總局令第47號)第二章、社會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大綱(試行) 三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衛生部 GBz1-2010)8.1.2 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AQ/T9006-2010)5.2.13.2 3、應用文件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安全健康環境管理手冊(發電)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安全健康環境管理體系指南(發電部分)分公司安健環代表管理標準4 定義與術語安健環代表:是由員工選舉產生的,代表所管轄區域內員工的安健環利益的人員。安健環管理人員:附錄A所列人員的統稱。5 職責5.1 總經理5.1.1 對安健環管理機構的設置負責;對安健環管理人員的任命負責。5.2 安全生產部主任5.2.1 對安健環管理人員職位任命的組織工作負責。5.3 綜合部主任5.3.1 對安健環管理機構人員的配置負責;對安健環管理人員的培訓負責;對安健環管理機構與人員的回顧負責。6 管理活動內容和方法6.1 安健環管理機構設置6.4、1.1 安健環委員會1)分公司設立安全健康環境保護委員會(簡稱安委會),安委會主任由總經理擔任,副主任由副總經理擔任,成員由各部門主任擔任。安健環委員會下設安健環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安委會辦公室),掛靠在安全生產部。2)安委會負責領導、決策安全健康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安委會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等日常工作。3)安委會對體系建設、推進、運行、績效測量、管理評審、體系宣貫、宣傳負責。6.1.2 建立三級安健環管理網絡(簡稱安全監督體系)。1)分公司成立安健環監督領導小組,組長由總經理擔任,副組長由工會主席擔任,成員由部門分管安全的負責人及安全管理人員擔任。安健環監督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安全生產部(簡稱5、安監辦)。2)運行維護設2-3人、綜合部設1-2人專(兼)職安全管理員,負責本部門安健環監督工作。3)各班組(包括駐站維護班組)設1-3人兼職安全員,負責班組安健環監督工作。4)當組織機構或人員發生變化后,應在1個月內調整成員,并以文件形式發布。6.2 人員任命與資質6.1.3 安全生產部組織各部門按照附錄1要求推薦安健環管理人員,并匯總審核后,提交安委會審定。6.1.4 總經理以文件或任命書的形式進行任命下列安健環管理人員: 安健環管理者代表(任命書) 安健環代表(任命書) 消防管理人員 交通管理人員 職業健康管理人員 環境保護管理人員 急救員 事故/事件調查員 體系內部評估員 行為干預領導6、團隊管理者 行為干預執行團隊隊長 行為干預協議員 行為干預指導員6.1.5 安健環管理人員的數量、資質等要求見附錄1安健環管理人員要求。6.1.6 書面任命的安健環管理人員需簽訂任命書,任命書明確責任與義務,并經總經理與安健環管理人員雙方簽字。6.1.7 安健環代表及急救員應在其所負責區域公開張貼,其中安健環代表的管理按照分公司安健環代表管理標準執行。6.3 培訓與回顧6.1.8 綜合部負責組織落實安健環管理人員的培訓需求,每年對培訓效果進行回顧。6.1.9 安全生產部在管理評審時回顧安健環管理機構的設置及人員的配置。6.4 記錄保存 本標準在執行過程中要求的記錄形式和保存期限按下表規定執行:7、 序號記錄名稱記錄類型保存地點保存期限1安全機構成員任命書紙質、電子綜合部二年2培訓記錄紙質、電子綜合部二年2各類安全管理人員名單紙質、電子安全生產部二年附錄A (規范性附錄)安健環管理人員配置管理流程圖附錄B(規范性附錄)安健環管理人員要求表序號人 員集團公司的要求應接受的培訓名額及推薦人員1管理者代表 風險管理理論基礎知識(RMT) 體系要素培訓(ST)分管總經理2安健環代表 辦公區域依照管轄區域確定,不少于1:50的比率。 生產區域每個班組一人 安健環代表培訓(SHE) 危害辨識和風險評估(HIRA) 根本原因分析技術(RCAT)各部門1-2人,各班組1-2人3急救員 按照0.1%-5%8、的比例 有條件的生產單位每個班組至少任命1名急救人員。 國家法定機構組織的取證培訓 危害辨識和風險評估(HIRA)各部門1人,10人及以下班組1人。多于10人的班組不少于2人4消防管理人員 消防安全重點單位,設專職消防管理人員 其他單位設兼職消防管理人員 消防安全基本知識 消防法規基本常識 消防工作基本要求 消防基本能力訓練消防隊長:1人。安全生產部消防管理專責1人兼職消防員:各部門1人,各班組1-2人。5交通管理人員三級單位負責車輛管理部門的主管人員 危害辨識和風險評估(HIRA) 交通安全法律、法規 交通事故案例 應急處理常識 常見故障及異常的檢查處理綜合部分管交通的負責人。車班班長、安全9、員6職業健康管理人員 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用人單位及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勞動者超過100人的,應配備專職管理人員; 勞動者在100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管理人員。 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職業病危害預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識 職業衛生管理相關知識 健康風險評估 人機工效工會主席、分工會主席、工會干事兼7環境管理人員三級單位負責環境管理部門的主管人員 環境風險評估 環境危害因素安全生產部技術監督崗位人員兼8事故/事件調查員三級單位涉及體系管理的部門每專業至少2人 危害辨識和風險評估(HIRA) 根本原因分析技術(RCAT)各部門2-3人9體系內部評估員三級單位涉及體系管10、理的部門每部門至少2人 人員資質培訓(ADT) 危害辨識和風險評估(HIRA) 體系要素培訓各部門2-3人10行為干預領導團隊管理者三級單位最高管理者 風險評估 行為干預系統基礎理論知識 破冰理論的應用 ABC行為模型分析 TAKE5SLAM 相應的心理學知識總經理11行為干預執行團隊隊長三級單位各部門、各單位負責人 風險評估 行為干預系統基礎理論知識 破冰理論的應用 ABC行為模型分析 TAKE5SLAM 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副總經理各部門主任12行為干預協議員三級單位安全管理人員 風險評估 行為干預系統基礎理論知識 破冰理論的應用 ABC行為模型分析 TAKE5SLAM 相應的心理學知識部門、11、班組安監體系人員13行為干預指導員三級單位安健環代表(安全員)或指定人員擔任 風險評估 行為干預系統基礎理論知識 破冰理論的應用 ABC行為模型分析 TAKE5SLAM 相應的心理學知識綜合部、運行維護部、各班組安監人員人XXXX有限公司 XXXX管理制度附錄C(規范性附錄)安健環管理人員序號人 員職 責1管理者代表見任命書2安健環代表見任命書3急救員1、參與緊急救護知識培訓,掌握緊急救護技能;2、對現場發生的傷病事故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緊急救護處理; 3、學習并宣傳急救知識和日常防病知識;4、確保急救藥品、器材的配備和急救藥品的質量。4消防管理人員1、對本部門辦公、生產場所的消防日常安全工作負12、責。2、參加消防員培訓和消防演練。3、組織開展初期滅火工作,組織火災現場人員疏散撤離工作。5交通管理人員1、負責車輛的統一調度管理工作。2、負責車輛定期保養及維護。3、負責建立健全車輛技術檔案。4、負責駕駛員的日常管理工作。5、負責提出車輛維修申請及維修計6職業健康管理人員1、督促、教育、指導職工正確佩戴、使用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并做好個人防護用品的發放和維護記錄;2、組織對員工進行職業健康教育與培訓;3、深入作業現場,指導存在職業危害崗位從業人員的工作,掌握職業衛生工作情況;4、調查生產中的職業危害因素,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并識別個人防護用品需求。7環境管理人員1、負責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13、作。2、負責公司環保技術監督的技術交流和培訓工作。8事故/事件調查員1、組織填寫事故/事件報告;2、參與或配合事故/事件調查,收集事故/事件相關資料;3、統計分析部門事故/事件;4、督促落實事故/事件整改措施,向安全生產部反饋整改情況。9體系內部評估員按分工要求參與體系評估,收集現場資料、證據,對現場評估發現的不符合項填寫不符合報告并制定后續整改建議。10行為干預執行團隊隊長1、督促指導員按照規定進行行為觀察的統計分析,審核、監督行為干預體系執行情況。2、每月25日前收集各執行團隊的行為觀察統計分析結果,形成分公司的行為觀察統計表。11行為干預協議員1、指導員工進行行為觀察、行為模式分析;執行行為觀察,識別和報告風險行為。2、每月25日前收集行為觀察記錄,形成行為觀察統計表。12行為干預指導員1、執行可見的領導,支持和鼓勵本隊員工執行PACT協議內容;2、組織召開本團隊的PACT協議會議;3、組織協調、落實本團隊的風險行為改進措施-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