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洗衣房感染控制醫用織物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3272
2024-09-07
9頁
20.92KB
1、醫院洗衣房感染控制、醫用織物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洗衣房管理1.1應建立醫用織物洗滌消毒工作流程、分類收集、洗滌消毒、衛生質量監測檢查、清潔織物儲存管理、安全操作、設備與環境衛生保潔以及從業人員崗位職責、職業防護等制度。1.2應對工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洗滌、消毒技能;并了解洗滌和烘干等相關設備、設施及消毒隔離與感染控制基礎知識、常用消毒劑使用方法等。1.3應有質量管理負責人和兼職質檢員,負責開展各工序的自檢、抽檢工作。1.4污染廢物處置與管理應符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2、物管理辦法的規定。1.5在污染區和清潔區穿戴的個人防護用品不應交叉使用。在污染區應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穿戴工作服(包括衣褲)、帽、口罩、手套、防水圍裙和膠鞋,按要求進行手衛生。1.6在污染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可選穿隔離衣。1.7在清潔區應穿工作服、工作鞋,并保持手衛生。2建筑布局要求2.1洗衣房應設有辦公區域和工作區域。2.2工作區域的建筑布局應符合下列要求:2.2.1應獨立設置,遠離診療區域;周圍環境衛生、整潔。2.2.2應設有工作人員、醫用織物接收與發放的專用通道。2.2.3工作流程應由污到潔,不交叉、不逆行。2.2.4分別設有污染區和清潔區,兩區之間應有完全隔離屏障。清潔區內可設置部分3、隔離屏障。2.2.5污染區應設醫用織物接收與分揀間、洗滌消毒間、污車存放處和更衣(緩沖)間等;清潔區應設烘干間,熨燙、修補、折疊間,儲存與發放間、潔車存放處及更衣間等。2.2.6各區域及功能用房標識明確,通風、采光良好。2.2.7污染區及各更衣間設洗手設施,宜采用非手觸式水龍頭開關。2.2.8污染區應安裝空氣消毒設施。2.2.9排水設施完善;有防蠅、防鼠等有害生物防制設施。3醫用織物運送與儲存操作要求3.1與科室交接,感染性織物與臟污織物分類收集。確認感染性織物包裝密閉,袋外有明確標識。3.2醫院洗衣房應分別配置運送臟污織物和清潔織物的專用運輸工具,不應交叉使用。專用運輸工具應根據污染情況定期4、清洗消毒,運輸工具運送感染性織物后應一用一清洗消毒,可選用含氯消毒液500mg/L進行擦拭。3.3感染性織物用黃色垃圾袋密閉盛裝,并標識“感染性織物”。3.4儲存:使用后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應分別存放于使用后醫用織物接收區和清潔織物儲存發放區的專用盛裝容器、柜架內,并有明顯標識;清潔織物存放架或柜應距地面高度20cm-25cm,離墻5cm-10cm,距天花板50cm。3.5使用后醫用織物的暫存時間不應超過48h;清潔織物存放時間過久,如發現有污漬、異味等感官問題應重新洗滌。3.6使用后醫用織物每次移交后,應對其接收區環境表面、地面進行清潔,并根據工作需要進行物表、空氣消毒。3.7清潔織物儲存發放5、區環境受到污染時應進行清潔、消毒。4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的原則與方法4.1臟污織物應遵循先洗滌后消毒原則。4.1.1根據醫用織物使用對象和污漬性質、程度不同,應分機或分批洗滌、消毒。4.1.2新生兒、嬰兒的醫用織物應專機洗滌、消毒,不應與其他醫用織物混洗。4.1.3手術室的醫用織物(如手術衣、手術鋪單等)宜單獨洗滌。4.1.4布巾、地巾宜單獨洗滌、消毒。4.1.5宜選擇熱洗滌方法。選擇熱洗滌方法時可不作化學消毒處理。4.1.6所有臟污織物的洗滌方法應按洗滌設備操作說明書和醫院醫用織物洗滌消毒工作流程及洗滌、消毒、整理過程要求進行。4.1.7若選擇化學消毒,一般織物消毒應配置成有效氯含量250mg6、/L消毒劑消毒,作用30分鐘;經血傳播疾病及結核桿菌感染織物用有效氯含量2000mg/L消毒劑,作用60分鐘;其他感染性織物用有效氯含量250mg/L消毒劑消毒,作用30分鐘。4.1.8感染性織物不宜手工洗滌。宜采用專機洗滌、消毒,首選熱洗滌方法。4.1.9被朊病毒、氣性壞疽、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的病原體或其他有明確規定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感染性織物,以及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后的感染性織物,若需重復使用應先消毒后洗滌。消毒方法按醫用織物洗滌消毒工作流程及洗滌、消毒、整理過程要求進行。5洗滌設備及環境的消毒與殺蟲5.1洗滌設備的消毒5.1.1感染性織物每次投放洗滌設備后,應立即選用含氯消毒7、劑500mg/L對其設備艙門及附近區域進行擦拭消毒,5.1.2感染性織物若選擇冷洗滌方式洗滌,工作完畢后,應對其設備采取高溫熱洗滌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將水溫提高到75、時間30min或80C、時間10min或A0值600。5.2環境的消毒與殺蟲5.2.1每天工作結束后應對污染區的地面與臺面采用500mg/L有效消毒劑進行拖洗/擦拭,清潔區的地面、臺面、墻面應每天保潔。5.2.2污染區室內宜采用機械通風,換氣次數宜達到10次/h。5.2.3工作區域的物體表面和地面有明顯血液、體液或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用含氯消毒液500mg/L進行擦拭,作用3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58、.2.4當工作環境受到明確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時,應選用含氯消毒劑500mg/L對物體表面進行消毒,乙肝、艾滋病、梅毒、結核等病原體污染時用有效氯含氯2000mg/L洗滌劑擦拭,作用60分鐘,再用清水清潔;空氣消毒用紫外線燈進行照射1h。5.2.5每半年對工作人員手、物體表面、空氣微生物進行監測,空氣培養結果4CFU(5min,直徑9分鐘),手及物體表面細菌菌落數10CFU/cm,符合類環境規定。5.2.6當發現有疥瘡患者使用過醫用織物或醫用織物上有蛾、虱、蚤等體外寄生蟲時,除對其醫用織物采用煮沸或蒸汽(100,時間15mm)等方法殺滅外,應對污染環境及時選用擬除蟲菊酯、氨基甲酸酯或有機磷類殺蟲劑9、,采取噴霧方法進行殺蟲,具體方法應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6清潔織物衛生質量要求6.1清潔織物洗滌質量的感官指標應每批次進行檢查。清潔織物外觀應整潔、干燥,無異味、異物、破損。6.2清潔織物微生物指標細菌菌落總數200CFU/100cm,不得檢出大腸菌群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每季度監測一次。6.3根據工作需要或懷疑醫院感染暴發與醫用織物有關時,應進行菌落總數和相關指標菌檢測。7資料管理與保存要求7.1洗衣房的各項相關制度、風險責任協議書、微生物監測報告,以及所用消毒劑、消毒器械的有效證明(復印件)等資料應建檔備查,及時更新。7.2使用后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收集、交接時,應有記錄單據,記錄內容應包括醫用織10、物的名稱、數量、外觀、洗滌消毒方式、交接時間等信息,并有質檢員和交接人員簽字;記錄單據宜一式三聯。日常質檢記錄、交接記錄應具有可追溯性,記錄的保存期應6個月。清潔織物采樣及相關指標檢測方法1清潔織物表面采樣及微生物檢測1.1采樣方法1.1.1對衣物等清潔織物樣品,可在洗滌消毒等工序完成后于規定的儲存時間內采樣,送檢時間不應超過4h;若樣品保存于0-4時,送檢時間不應超過24h。1.1.2衣物等清潔織物表面的采樣:隨機抽取衣物等清潔織物,將衣物等內側面對折并使內側面和外側面同時暴露,用5cmX5cm滅菌規格板放在其兩面暴露部位的中央或上下兩部25cm的面積范圍內,用1個浸濕無菌采樣液(0.03m11、ol/L磷酸鹽緩沖液或生理鹽水)的棉拭子在規格板內橫豎往返各涂擦5次,涂擦過程中同時轉動棉拭子,連續采樣4個規格板面積(各采樣點不應重復采取),共采集100cm,用滅菌剪刀剪去或折斷棉簽上手接觸的部分,將棉拭子放入10mL采樣液管內送檢。若進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需按上述方法另采集10mL樣液,采樣面積100cm2。1.2微生物指標檢測方法1.2.1菌落總數1.2.1.1檢測方法:按照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進行。1.2.1.2檢測步驟:按照GB15982進行。1.2.1.3結果與報告:按照GB15982進行。1.2.2大腸菌群1.2.2.1檢測方法:參照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GB112、5979進行。1.2.2.2檢測步驟:取樣液5mL,加入50mL的雙倍乳糖膽鹽發酵管內,置36C1C培養24h,若乳糖膽鹽發酵管不產酸不產氣,則可報告大腸菌群陰性。若乳糖膽鹽發酵管產酸產氣,則從該管中轉種伊紅美藍瓊脂平板,置361培養24h,觀察菌落形態。菌落呈黑紫色或紅紫色,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常具有金屬光澤;也有的呈紫黑色,不帶或略帶金屬光澤;或粉紅色,中心較深。挑取可疑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37培養24h。1.2.2.3結果與報告:凡乳糖發酵管產酸產氣,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無芽孢桿菌,即可報告被檢樣品檢出大腸菌群。1.2.3金黃色葡萄球菌1.2.3.1檢測方法:按照GB7918.5進行。1.2.3.2檢測步驟:取樣液10mL,加入盛有90mL7.5%氯化鈉肉湯或10%氯化鈉胰酪胨大豆肉湯的無菌錐形瓶(瓶內可預置適當數量的無菌玻璃珠)中,振蕩混勻。置361培養24h。1.2.3.3結果與報告:按照GB7918.5進行。2清潔織物pH測定2.1采樣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清潔織物2-3件(具體數量應滿足測試需要),供相關實驗室作pH測定。2.2測定方法按照GB/T7573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