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衛生防疫管理制度及應急處理預案.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3691
2024-09-07
15頁
24.72KB
1、學校衛生防疫管理制度及應急處理預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包括預防接種證查驗、晨檢、因病缺課登記及追蹤、傳染病疫情報告、師生定期體檢、個人衛生管理、學生健康檔案管理、消毒及傳染病疫情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一、晨、午檢制度(一)每天統計患病學生人數及情況,確保有疫情立即報告,同時要及時做好清潔消毒、切斷傳染途徑。(二)衛生室(保健室)是晨檢工作的督促管理部門,應具體做好晨檢工作的監督和指導。(三)各班主任為本班學生健康情況檢查報告第一責任人,負責本班學生的晨檢工作。對早晨到校的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詢問,了解學生出2、勤、健康狀況。做到“一看、二問、三摸、四量”。一看:膚色、有無皮疹、情形;二問:有無腹瀉、腹痛、發熱等不適癥狀;三摸:有無發熱、發冷;四量:必要時量體溫;并做好記錄。發現學生有發熱(體溫超過37.5)、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眼結膜充血、腮腺腫大、咳嗽或身體異常等傳染病早期癥狀以及疑似傳染病,立即報告校醫(保健老師),及時告知學校疫情報告人。學校疫情報告人作進一步排查,以確保做到對傳染病病人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四)嚴格執行疫情日報告及管理制度。1、每天上午10時前,下午3時前班主任要如實、詳細報告,實行“零”報告制度。2、對疑似傳染病或確診傳染病患者,責任人要及時填報傳染病報告卡送衛生3、室(保健室),按有關規定及時上報教育、衛生行政管理部門。3、患水痘、麻疹、風疹、腮腺炎等傳染病的學生必須回家(或學校專設隔離室)隔離治療,不得帶病上課,直至病情痊愈、隔離期滿,憑病愈證明方可回班級上課。在隔離期間,校醫(保健教師)、班主任要跟蹤了解學生病情好轉情況,學生痊愈后出示醫院證明并經學校同意后方可回校學習。發熱學生退熱48小時后才能回校。回校時必須持病歷到衛生室(保健室)辦理有關手續后才能回課室上課。患有氣管炎、胃腸炎等常見病、慢性病的學生,在發病時期,以學生身體健康為主,指導就醫,勸其回家休息治療,不帶病上課,以免貽誤病情。4、衛生室(保健室)每天根據“晨午檢”情況及時進行匯總,對發4、熱學生、教職工進行列冊登記,出現重大疫情或可疑情況時應立即向當地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報告。5、班主任分別對疑似傳染病患的學生進行每日隨訪、追蹤,及時了解其診治情況。隔離病人做到“二不”(不上課、不外出活動)。因晨、午檢不負責任,疏于職守而至校園或班級出現重大傳染病疫情,有關人員要負相應法律責任。對緩報、瞞報、漏報者,要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6、晨、午檢時間以外師生中發現有疑似傳染病患者,全校師生人人有責任及時報告。7、一旦發生疫情,校醫(保健老師)及時做好登記統計,按要求上報有關部門。當同一個班級、同一樓層或同一宿舍里1天內出現3例或3天內出現有5例及以上發熱(體溫38),伴咳嗽、咽痛、肌肉酸痛5、頭痛等類似流感癥狀的學生,及時電話報告。逐級上報主管部門和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教育學生每天晨起后感到不適,要求家長帶去醫院診治,不要帶病上學。對正在治療而要求上學的學生及家長要做好說服勸止工作,留在家中治療休息,隔離期滿,痊愈后才能上學。9、傳染病流行期間學校應盡量減少集體活動。發生傳染病的班級在該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內學生要與其他班級學生相對隔離,寄宿生隔離在隔離宿舍,禁止與其他學生用餐、游戲和活動。二、消毒制度(一)醫療活動室消毒要求1、診療工作前、后要洗手。2、治療室、換藥室每天早晚各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一次。紫外線燈消毒超過1000小時要更換。觀察床用品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遇污6、染應及時更換、清洗、消毒。3、體溫表(腋表)用有效含氯量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鐘,用清水沖洗,再用消毒紗布擦干,存放于清潔的容器內備用。一用一消毒,消毒液每日更換,盛放體溫表的容器應每周進行一次徹底清潔和消毒。常規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應達到100,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換一次,并注明更換日期、消毒液名稱和濃度。無菌溶液要注明開瓶時間及用法。冰箱消毒保養1次/周,物品放置有序。4、無菌物品均要寫明滅菌日期,有滅菌指示帶,滅菌有效期為7天。無菌物品與污染物品分開放置。5、凡一次性醫療衛生用品使用后應妥當收集保管,浸泡消毒后進行毀形,按醫療垃圾要求處理。(二)場所消毒1、學校食堂的餐廳開窗通風,每7、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配餐間每天使用前用紫外線進行一次空氣消毒。紫外線燈消毒超過1000小時要更換。2、季節性傳染性疾病流行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爆發,需對食堂采取醫學措施時,必須積極協助相關消毒工作。對教室、功能室、辦公室的消毒,可使用有效含氯量500mg/L的消毒液用含氯消毒液噴灑、揩擦。對發生傳染病的班級(疫點消毒)要增加消毒次數,可請疾控中心操作或指導下進行,消毒結束后要通風換氣。(三)學校飲水機消毒要求1、每天安排專人對學校每層樓的飲水機進行衛生清潔、消毒。2、每臺飲水機均由供水商進行檢測,定期(三個月或半年一次)為飲水機檢修、消毒,并有檢修、消毒的時間標識。3、由飲水機公司定期8、更換濾芯,以保證學生有足夠、安全、衛生的飲用水飲用。4、做好飲水機清潔消毒、檢測和更換濾芯等工作的日常記錄。(四)消毒滅菌保障措施1、有消毒滅菌器材,如噴霧器、紫外線消毒燈。2、有常用必需的消毒藥(劑),如過氧乙酸、消毒片等,并定期檢查消毒藥(劑)有效期限。3、掌握配制消毒藥(劑)濃度及用量技術,準確配制消毒藥(劑)濃度及所需消毒液用量。三、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一)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實行分類管理。(1)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2)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9、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3)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二)設立傳染病報告領導小組及傳染病疫情報告人1、傳染病報告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組員:、以及各年級組長2、傳染病疫情報告人學校校長是傳染病疫情報告的第一責任人。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可由學校校醫(保健老師)兼任,在校長的領導下,具體負責本校傳染病疫情、疑似傳染病疫情和突發10、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工作。在同一班級,l天內有3例或者連續3天內有多個學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飲水史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一旦疫情爆發,疫情報告人應嚴格遵守層層上報的工作原則,通告疫情。(三)疫情報告要求1、嚴把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2、做到五早: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治療。3、召集傳染病應急小組成員,做好專冊登記,統計人數,患者名單、發病日期、班級分布、主要癥狀、目前狀況、接觸史等。4、報告順序和時間:班主任衛生室(保健室)疫情報告人排查分管校領導校領導疫情報告人當地疾控中心和教11、育行政部門。重大疫情由疫情報告人于1小時內上報疾控中心和教育、衛生行政部門。5、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傳染病報告卡在衛生室(保健室)保留三年。四、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理預案(一)成立傳染病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組員:、以及各年級組長(二)建立保障機制1、安全保衛小組負責人:職責:在突發時間的前期處置過程中,負責現場警戒、秩序維護、人員疏散等。2、醫療救護小組負責人:、職責:組織院前緊急救護,配合專業救護人員救護工作。3、綜合信息小組負責人:、職責:實時紀錄突發事件的發展過程,提供真實材料,按規定擬稿上報。4、后勤保障小組負責人:職責:負責現場救援物資的配送12、供給,日常應急物資儲備。(三)實施應急措施1、及時轉送發病、疑似傳染病的學生到附近醫院診治。2、由專人對患者活動過的校區、室內場所進行消毒:擦拭消毒物體表面,對地面進行濕性清掃,噴霧消毒或用紫外線消毒燈對空氣進行消毒,并實行室內強制通風。3、在衛生部門的指導下,對易感人群采取預防性應急接種。需要進行隔離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觸者,主動配合衛生部門的醫療措施。4、建立相對的隔離室,配備防護和消毒設備,發現情況及時上報。5、在傳染病期間,各班指定專人每天向校醫(保健老師)報告本班學生的缺課情況、健康狀況,班主任要及時查明學生缺課的原因,并保持聯系,跟蹤管理。6、加強學校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對人13、員密集的教室、電腦室、圖書室、辦公室會議室等定期進行消毒。7、未經許可,外來人員來訪不得進入校園。在校期間未經批準任何人不得離校。8、穩定師生情緒,不得以個人名義向外擴散疫情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如有新聞媒體要求采訪,請向疫情發布權限機構采訪,任何個人不得接受采訪,避免報道失實。五、學生個人衛生管理制度(一)做到七不:不留長指甲、男生不留長發和染發、不喝生水、不挑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亂畫亂涂。(二)做到四勤:勤洗頭、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換衣服。(三)講究食品衛生,不吃不清潔的食物;不買路邊攤零食;不暴飲暴食。(四)注意用眼衛生,看書寫字姿勢端正。不躺著看書,不在強烈的陽光下14、或光線暗淡的地方看書。不在行駛的車船或行走時看書。用眼時間不能過長。每日要按規定做眼保健操。看書時眼睛與書本要保持三十公分左右的距離。(五)穿戴要整潔大方。在校不得穿高跟鞋,上體育課不得穿皮鞋,上課禁止戴帽子、穿拖鞋和背心。(六)早晚刷牙,飯后嗽口,飯前便后要洗手。六、健康管理制度(一)每年為師生進行一次體格檢查。衛生室(保健室)是師生健康管理的執行部門。班主任是學生健康管理的責任人。(二)健康檔案屬于公有財產,任何人不得占為私有,不得隨意撕毀、篡改、損壞。原始材料一律不外借,特殊情況處理需經學校領導書面批準。嚴格檔案管理,要求制度化、規范化,分年度、年級等類別管理,便于查詢,并嚴格執行保密制15、度。1、學生健康管理制度(1)新學年初為每個新生開展健康體檢,對體檢中發現有器質性疾病、特殊疾病、體弱病殘的學生,要通知和配合學生家長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并做好登記,名單分別交班主任和體育、勞動任課老師,以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給予照顧,實施衛生保健措施。對因故未能按時參加體檢的學生,要另行安排時間組織補檢,確保體檢率達到100。學生體檢率納入班級衛生工作評估內容。(2)提供安靜、整潔的體檢場所,標明體檢項目。(3)組織學生體檢前教育,講解體檢的注意事項和體檢常識。(4)使用“學生健康管理軟件系統”對學生健康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學生健康管理檔案。衛生室(保健室)要妥善管理學生的體檢表。學生畢業離校將16、體檢表移交教導處,便于將體檢表存入學生檔案資料。(5)設專人整理、統計分析學生健康檔案資料,宜每學年編制學生健康狀況統計圖。(6)做好學生計劃免疫查驗證及免疫接種工作。開展學生近視眼、沙眼、齲齒、寄生蟲、營養不良、貧血、脊柱彎曲、神經衰弱等常見疾病綜合防治工作。2、教師健康管理制度(1)指定校醫(保健老師)協助安排,定期組織教職員工到醫院體檢。(2)承檢單位有特殊情況要變更體檢日期,應提前三天通知受檢學校。(3)及時反饋體檢結果。發現有器質性疾病的教師應配合做好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七、新生入學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一)在辦理新生入學(含轉學)時,要求家長或監護人必須向學校出示該新生的預防接種證或有17、效接種證明。(二)曾接種過疫苗但遺失接種證的,本地學生可在原接種單位找回底冊,并補領接種證及驗證;異地學生或外來流動學生可回原籍接種單位根據底冊,補領接種證,然后在現居住地接種單位進行驗證。(三)入學前必須接種的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或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入學必須查驗的疫苗種類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等六種疫苗。(四)發現14歲以內未依照國家免疫規劃要求完成相應疫苗接種或接種記錄不完整、不真實或無預防接種證的學生,將出具書面補種(補證)通知發放并督促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帶學生到當地規定的接種單位補種或到原接種單位(發證18、單位)補證。(五)無接種證或不能提供任何有效接種證明者,作免疫空白處理,由現居住地接種單位登記造冊,發給新證并安排補種。八、因病缺課登記、追蹤制度(一)科任老師應當密切關注本班學生的出勤情況,上課時發現該有學生缺課必須及時了解缺課原因并將了解的情況及時告知班主任。對于因病缺課半天以上,應問明原因,及時填寫好學生因病缺課登記表,及時報告衛生室(保健室)。(二)學生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課者,應由家長向班主任提出請假,因病請假要出具醫院證明。如因突然發病,無法由醫院開具證明者,由家長及時向班主任口頭請假,事后補交假條或醫院證明。(三)學校疫情報告人每天做好學生因病缺課網絡直報。出現傳染性疾病時,除做19、好疫情登記外,應做到早報告、早隔離。并落實教室、宿舍消毒。(四)學生因病或因事不能到校上課,應立即了解事由或病情,并進行追蹤、記錄,同時上報衛生室(保健室)。校醫接到報告后填報學生缺勤情況,并督促班主任密切關注,及時做好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控制。九、聚集場所開窗通風制度(一)教室、辦公室、宿舍、餐廳、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游泳館、廁所等學生聚集場所每天定時通風與換氣。根據季節和天氣的不同,確定換氣方式與次數,溫暖天氣宜實行全日開窗的方式換氣;寒冷天氣在課前和課間休息期間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戶開窗換氣,每天不少于兩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二)發生傳染病時通風次數和時間都要增加。上課時做到半數窗戶打開,下課全部打開。(三)有專人負責,每天對各班教室、宿舍等學生學習、生活場所開窗通風換氣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做好記錄,并將其納入對年級、班級評比的內容。轄設備的檢修計劃,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并填好記錄表格;5、嚴格執行設備管理制度,做好日夜班的交接班工作;6、交班時發生故障,上一班必須協同下一班排隊故障后才能下班,配電設備發生事故時不得離崗;7、請假、補休需在一天前報告領班,并由領班安排合適的替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