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公司原料庫成品庫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5098
2024-09-07
3頁
23.50KB
1、實業公司原料庫、成品庫管理制度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目的本制度對于倉庫的收、發、貯、管作了規定,以確保不合格的原材料和成品不入庫、不發出,貯存時不變質、不損壞、不丟失。二、適用范圍適用于原料庫和成品庫的管理。三、內容1、職責原料庫管員負責原材料的收、發、管工作。成品庫管員負責成品的收、發、管工作以及退回貨物的前期驗收。2、 入庫2.1 原料的入庫 2.1.1 倉庫管理員接到原料原料收貨報告單后,首先應確認原料車已經進廠過磅。再核對原料的品種、數量、運輸車輛與原料收貨報告單上的一致性,若有疑問,及時報2、告主管處理。 2.1.2 倉庫管理員負責根據現場情況指定貨位,安排勞務工卸貨,并配合品管部檢驗人員進行入庫原料現場檢查,凡發現所接收原料不合格(如高水分、高溫、霉變、異味、雨淋等)包括包裝不合格時,原料庫保管員應向主管報告,在未得到書面處置意見前,有權拒絕該批原料的入庫。2.1.3 原料車卸貨完畢,倉庫管理員點清數量,并進入系統填好收貨報告交給司機過磅。 2.1.4 倉庫管理員應填寫好貨位卡、原料庫存報表等相關記錄,并保證貨位卡的實際數量與電腦系統中實際數量保持一致。 2.2 成品的入庫2.2.1 倉庫管理員認真核對每一板成品的數量,檢查封口紙是否平整,縫口是否有漏,重量與數量是否與堆位卡上一3、致.2.2.2 安排位置把檢查好的每板成品用叉車疊放整齊,及時填寫貨位卡,注明料號,入庫(生產)日期及數量,以利于盤點及出貨作業。2.2.3 及時與打包員溝通,做到實際數量、堆位卡數量與打包員記錄數量一致,以及位置一致,日期一致,以便于統計員在電腦系統中及時錄入成品入庫信息,使各部門隨時查詢實際成品的庫存情況。3、倉庫的儲存貯存產品的場地或庫房應地面平整,便于通風換氣,有防鼠、防蟲設施,以防止庫存產品損壞或變質。合理有效地利用庫房空間,劃分碼放區域。庫存產品應分類、分區存放,每批產品在明顯的位置做出產品標識,防止錯用、錯發。具體要求如下: 3.1 原料、成品的貨位卡由倉庫管理員在原料卸車、成品4、入庫存放后填寫,并置于貨位附近,在發生投料或領用或移垛時,由倉庫管理員及時改填貨位卡。貨位卡的填寫內容應與實際-25-存放狀況保持一致。原料、成品的檢驗狀態采用以下附加在貨位卡上的三種不同顏色方式進行標識,未經品管人員或授權人員同意,任何人不得改變。 已經檢驗合格,以白色標識; 經檢驗為不合格,以紅色標識;-24- 等待檢驗或檢驗結果,以黃色標識。 4、出庫4.1 原料的出庫4.1.1 倉庫管理員通過對講機收到中控的“投料通知”安排投料。投料選擇垛位的順序應選擇掛有綠色貨位卡(表示本堆可以使用)或其它形式確認的順序,無特別原因,應滿足先進先出的原則,先進后出。投料時間以中控員的通知為準。投料前5、,倉庫管理員應將投料樣品送QC房檢查核對,并將投料品種、數量與投料時間記錄在原料投料日報表之上,投料結束后及時通知中控員,并做好貨位卡的內容更新以及填寫原料投料日報表。4.1.2 投料過程中,倉庫管理員應與中控員保持聯系,以確保投料品種與投入料倉的準確。每次投料結束,倉庫管理員應督促勞務工將原料袋子倒干凈,10個袋子捆成一捆,分類整齊、放好,倉庫管理員還應適當抽查空袋子是否有殘留原料和空袋子的數量。4.1.3 原料需要以非投料方式出庫時,必須經過生產總監簽字同意后,再按財務有關規定辦理出庫手續。4.2 成品的出售4.2.1 倉庫管理員接到發貨單后應確認是否空車過磅和車牌是否一致,然后為客戶指定6、發貨停車的位置。4.2.2 裝車前,發貨員應檢查車廂板是否干凈、潮濕并是否備有防雨蓬布,如不符合條件不得裝貨。4.2.3 發貨條件具備后,倉庫管理員要按發貨單填寫好發貨數量確認單,然后根據盤點表上的品種位置,日期和實際庫存情況發貨,做到先進先出的原則。4.2.4 裝車時應督促勞務工輕拿輕放,分層、分批裝車便于發貨員和客戶核對件數。4.2.5 發貨時,倉庫管理員必須親自清點所發品種和數量,確保與發貨單上一致,確認無誤后督促司機蓋好蓬布。4.2.6 根據所發料號的位置數量在電腦系統里打印發貨單,經客戶或司機核對簽名后去過磅。4.2.7 在裝車過程中出現的破包或開口包,要及時通知質量管理員進行查看并確定合格后才能安排勞務工重新打包、縫口。5倉庫管理5.1倉庫管理員每天巡查各堆位庫存情況,確認堆位卡數量與堆位數量相一致,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調整。5.2 每月31日進行盤點,倉庫管理員必須在盤點前先自盤,并將正式盤點所需盤點表、資料、數據準備好。5.3由財務部組織的正式盤點,倉庫管理員應親自參加。對盤點結果及其原料損耗計算結果,由生產主管應仔細審核,如發現問題,須追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