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館環境衛生公共用品用具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7206
2024-09-07
7頁
29.04KB
1、旅館環境衛生、公共用品用具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住宿業必須有取得“衛生許可證”后方可開業,“衛生許可證”需掛在醒目處。二、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是其經營場所衛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對其經營場所衛生安全負全面責任。應設專(兼)職衛生管理員,負責其經營場所衛生管理具體工作;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衛生制度三、從業人員(包括臨時工)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檢查合格后持有效健康證明上崗。四、從業人員需每年進行法律法規及衛生知識培訓,經考核合格領取培訓合格證后上崗。五、從業人員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進行衛生操作時應2、穿戴清潔的工作服,不得留長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帶飾物。每名從業人員應有兩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應定期清洗,保持清潔衛 生 組 織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 成員及職責:采購: 庫房: 消毒: 客房整理:衛生檔案管理制度公共場所應建立衛生管理制度,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一、證照: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從業人員健康合格證明和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明、健康相關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備案文件(復印件)等。二、衛生管理制度。三、衛生管組織機構或衛生管理人員與從業人員崗位職責,衛生操作規程。四、公共用品用具采購、驗收、出入庫、儲存記錄。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檢測記錄。五、設備設施維護與衛生檢查記錄。六、衛生監督部門3、出具的監督文書和監測記錄。各項檔案應有專人管理,分類歸檔并有目錄,至少保存三年。客房服務制度一、客房應做到通風換氣,保證室內空氣質量符合衛生標準。二、床上用品應做到一客一換,長住客一周至少更換一次。三、清潔客房、衛生間的工具應分開,面盆、浴缸、坐便器、地面、臺面等清潔用抹布或清洗刷應分設。四、衛生間內面盆、浴缸、坐便器應每客一消毒,長住客人每日一消毒。五、補充杯具、食具應注意手部衛生,防止污染。環境衛生管理制度一、室外公共區域應保持干凈整潔。二、室內公共區域地面、墻面、門窗、桌椅、地毯、臺面、鏡面等應保持清潔、無異味。三、廢棄物應每天清除一次,廢棄物收集容器應及時清洗,必要時進行消毒。四、洗衣4、房的潔凈區與污染區應分開,室內物品擺放整齊,設施設備日常保養及運行狀態良好。五、定期進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應符合衛生要求。六、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室內空氣、用品用具等定期進行檢測。公共用品用具采購、儲藏制度一、采購的物品應符合國家有關衛生標準和規定要求。一次性衛生用品、消毒品、化妝品等物品中文標識應規范,并附有必要的證明文件,要索取健康相關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備案文件、檢驗報告等。二、采購的物品入庫前應進行驗收,出入庫時應登記。三、公共用品用具儲藏間應保持通風和清潔,無鼠害、蒼蠅、蟑螂等病媒生物及霉斑,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私人物品。四、不同物品應分類、分架存放,物品5、距墻壁、地面均應在10厘米以上。已經消毒飲具、拖鞋、毛巾及床上棉織品要分別存放于各自的保潔柜內,并作好已消毒標記。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一、清洗消毒間應有明顯標志,環境整潔,通風換氣良好,無積水積物,無雜物存放。二、供顧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應嚴格做到一客一換一消毒。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三、清洗消毒應按規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劑應在有效期內,消毒設備(消毒柜)應運轉正常。四、清洗飲具、盆桶、拖鞋的設施應分開,清潔工具應專用,防止交叉傳染。五、清洗消毒后的各類用品用具應達到有關衛生標準的規定并保潔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應當表面光潔,無油漬、無水漬、無異味,符合食(飲)具消毒6、衛生標準規定。六、潔凈物品保潔柜應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雜物。住宿業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方法一、清洗方法:1、去除公共用品用具表面的殘渣、污垢。2、用含洗滌劑溶液洗凈公共用品用具表面。3、用清水沖去殘留的洗滌劑。二、消毒方法1. 毛巾、床上用棉織品消毒:宜采用高壓鍋煮沸、蒸汽消毒,100作用2030分鐘以上;用含有效氯含量為25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分鐘;將毛巾等棉織品洗凈曬干后,放入低溫臭氧型消毒柜內消毒30分鐘。 2.茶具、飲具、漱口杯消毒:采用紅外線消毒柜120作用30分鐘以上。3、盆、飲具消毒:用含有效氯含量為25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分鐘。3、拖鞋消毒: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7、,或有效氯含量為500-1000毫克升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鐘。4、面盆、浴盆、坐便器的消毒:用含有效氯含量為250-500毫克升在物品表面噴灑、涂擦消毒,保持15至30分鐘。化學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應用凈水沖去表面的消毒劑。三、保潔方法1、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要自然濾干或烘干,不應使用毛巾擦干,以避免受到再次污染。2、消毒后的用具、飲具應及時分別放入各自的保潔柜內。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報告一、應建立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報告制度,場所負責人和衛生管理員為責任報告人。二、當發生死亡或同時發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時,責任報告人要在發生事故24小時內電話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三、傳染病和健康危8、害事故報告范圍:1.室內空氣不符合衛生標準所致的虛脫休克;2.飲用水遭受污染所致的介水傳染性疾病流行;3.公共用品用具和衛生設施等遭受污染所致的傳染性疾病、皮膚病;4.意外事故導致的一氧化碳、氨氣、氯氣、消毒劑、殺蟲劑等中毒。四、發生傳染病或健康危害事故時,立即停止相應經營活動,協助醫務人員救治事故受害者,采取預防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的繼發。五、不隱瞞、緩報、謊報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公共場所從業人員“五病”調離制度一、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必須按規定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二、新參加和臨時參加工作的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必須進行健康檢查,檢查合格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參加工作;三、凡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滲出性或接觸性皮膚病患者必須立即調離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治愈后方可恢復從事原工作;四、公共場所從業人員調離人員健康情況必須全程監護,了解病情狀況;并向衛生行政部門及時通報公共場所從業人員調離人員基本情況;五、建立健全公共場所從業人員調離人員健康檔案;六、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單位對其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做到專人負責、統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