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器公司計量器具使用維護及保養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1136
2024-09-08
16頁
42.63KB
1、衡器公司計量器具使用、維護及保養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計量管理制度”發布通知為使本公司的計量管理工作能滿足本公司全面質量管理的發展需要,使本公司質量管理工作走上正規化的道路,使質量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化、正規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及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考核規范的要求,制訂了本“計量管理制度”。本“計量管理制度”的實施,是為了保證全公司所生產的產品計量始終保持準確的狀態,從而為保證和提高本公司的產品計量水平、并使本公司的產品計量準確性保持在同行業的前列,提高本公司的經濟效益和2、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質量保證。本“計量管理制度”是本公司計量管理工作的準則,現正式批準發布,各部門應嚴格貫徹執行。授權公司技術質量部負責產品計量管理制度,在貫徹實施中的監督檢查和考核。總經理:年 月 日計量管理制度目錄1 企業計量管理實施細則2 計量器具流轉管理制度3 周期檢定制度4 計量器具使用、維護、保養制度5 計量標準器使用維護制度6 計量原始記錄統計報表、證書標志管理制度7 計量實驗室制度8 崗位責任制9 計量人員培訓、考核、任用和獎懲制度10 檔案、技術資料使用保管制度11 降級、報廢賠償制度一、企業計量管理實施細則1、為了加強企業的計量器具監督管理,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度的統一和計量值3、的準確可靠,有利于企業生產銷售和新產品的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降低消耗,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維護國家、人民的利益,特制定實施方法。2、公司下設技術質量部,由公司分管副總領導。企業計量工作由技術質量部管理,配備相應計量人員,實行分片負責的原則來開展的。3、本企業內,建立計量最高標準。進行計量檢定,修理和使用計量器具必須遵守本企業計量管理制度。4、企業一律采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非法定計量單位應當廢除。5、宣傳實施貫徹國家計量法令、法規、方針和政策。.二、計量器具流轉管理制度1、根據產品結構調整和生產的需求,使用部門向技術質量部提供技術參數或要求,技術質量部幫助選擇(或推薦)計量器具的型號、4、規格、精度等級;必要時,填報計量器具配備審批表,報請主管領導批準。2、計量器具須有專人采購,未經計量審核而采購的計量器具,技術質量部有權拒絕驗收入庫。3、計量器具必須經檢定驗證合格,方可入庫,財務部門準予報銷。4、經驗收合格的計量器具應在專業檢定人員處登記,建賬建卡后方可投入正常使用。5、凡在用計量器具由專人保管使用,使用者因工作調動,計量器具必須退回技術質量部。三、周期檢定制度周期檢定是保證計量器具量值準確可靠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周期檢定有章可循,特制定本制度。1、標準器具應根據檢定規程所規定的周期進行檢定。2、各類自檢的計量器具,應根據使用情況、使用環境、狀況等制定周期。3、計量標準器受檢后5、,上級計量部門出具的檢定證書應妥善保管,并在計量標準履歷書上作好記錄。4、經檢定合格的計量器具應出具合格證書,并在其明顯部位貼上“合格”或“準用”字樣的標簽,對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應進行修理,不能再修理的,應辦理“報廢手續”,并貼上“報廢”字樣的標簽。5、計量標準應嚴格執行檢定周期,杜絕超周期使用,使用配備計量器具者應及時送檢,計量人員及時做出檢定,凡發生計量標準的超周期使用,應追查責任,嚴肅處理。6、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對計量器具的周期檢定作如下規定:(1)、最高計量標準器及配套設備按規程要求送檢,一般每年送檢一次;(2)、各類通用標準器,工作計量器具檢定周期;(3)、常用的、生產用的計量器具一6、般半年檢定一次。7、技術質量部根據周檢登記,通知有關部門及時送檢。8、特殊工作條件環境中使用的計量器具應進行巡檢,一個月不少于一次,如發現疑問馬上進行修檢。9、計量部門負責人對在用計量器具每月作不少于一次的抽檢,抽檢數量應不低于各類儀器總數的10%。四、計量器具使用、維護、保養制度1、計量器具應專人保管使用。2、正確使用、維護計量器具,要求使用者在每次使用前應觀察計量器具是否符合要求。如有疑問,及時送檢。相應計量人員及時進行檢定。3、使用中的計量器具,如發現失效、失準等問題,應停止使用,通知或送技術質量部,由計量人員及時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五、計量標準器使用維護制度1、計量標準器及配套設備從7、購進之日起,由保管人員鑒定驗收記錄,主要附件必須填寫清楚,并統一登記、造冊、編號。2、企業建立的計量標準,必須向市標準計量局申請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3、計量標準器及配套設備,均由各專業負責人維護保管,并建立技術檔案,人員變更時,要辦好交接手續。4、計量標準器屬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必須嚴格按規定送檢,超周期或不合格的計量標準器不得使用。5、計量標準器修理調整后,必須將有關情況填入計量標準裝置履歷書相應欄目內。6、計量標準器要放在清潔、防潮、防震、防腐的環境中,不得隨意外借或挪作他用。7、每套計量標準必須編制正確規范的量值傳遞系統圖和操作規程,使用計量標準器檢定時,必須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及操作規8、程進行。六、計量原始記錄統計報表、證書標志管理制度1、檢定人員應做好檢定的原始記錄,以備查考。2、原始記錄應完整正確,清晰無疑,責任人簽字。3、標志中的儀器編號,檢定日期,有效期及檢定人員四大項都必須填寫清楚,缺一不可。4、各類檢定記錄、檢定證書由檢定人員分類妥善保存,檢定記錄檔案至少保留二年以上。七、計量實驗室制度1、恒溫室內不準吸煙,不放與工作無關的東西,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2、保持恒溫室清潔衛生,每日下班前半小時搞好室內衛生。3、外來人員未經批準不得擅自進入恒溫室,如有工作聯系,應經部門領導批準后方能進入。4、保證恒溫室的溫度,濕度符合要求。5、待檢計量器具與檢畢計量器具要分開整齊地放9、置,檢修工作結束后,應及時處理收放好工具。6、所有計量標準器及其配套設備均在有效期內,保持整齊清潔。7、離開計量室,應關閉儀器,切斷電源。八、崗位責任制為明確計量人員的崗位責任制,明確職責范圍,落實責任,保證計量檢定工作的公正、準確、可靠,特制訂本制度。(一)負責人崗位責任制1、計量負責人在分管副總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2、貫徹執行國家和上級部門有關計量工作的法令、法規和條例,了解計量檢定和本室工作人員的思想和業務技術狀況。3、負責對本部門人員工作量進行統一調配,并對本部門檢定人員的工作質量進行全面審核、檢查。4、負責對本部門儀器設備、標準器的管理和使用,技術資料的歸檔及工作進度,室內外衛生,10、安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二)檢定(修理)人員崗位責任制1、檢定修理人員應按專業分工負責專業的量值傳遞,計量測試和檢修。2、檢定人員對所從事的檢定項目、出具的數據負責。3、努力鉆研業務技術理論,掌握計量檢定和修理操作技能,并持有從事該項檢定工作的計量檢定員證。4、認真執行周期檢定制度,確保本室計量器具的量值準確。5、嚴格按檢定規程和操作程序進行工作,按質按期完成檢定(修理)工作,不得擅自減少檢定項目和改變檢查方法。6、嚴肅認真地做好檢定測試原始記錄,及時完成檢定證書及其它表格的填寫,做到數據正確無誤,字跡清晰,書寫端正。7、做好計量器具特別是計量標準器的日常保養及周期保養,使儀器始終處于良好的11、工作狀態。8、負責儀器、設備、標準器、資料、另備件的使用和管理工作。9、儀器設備發生故障,必須及時報告,妥善處理。10、定期作好室內外及環境衛生、安全工作。對違反上述規定,造成事故者,當事人應認真寫出書面檢查,領導根據其認錯態度作出處理意見。九、計量人員培訓、考核、任用和獎懲制度1、為了提高計量人員的業務知識水平,要進行有計劃的技術、業務培訓,以提高工作質量。2、凡參加計量檢定人員學習班、培訓班,必須成績合格后可報銷考核、培訓費用,否則不予報銷。3、公司將為計量人員的培訓考核提供經費,登記備案。4、計量人員進入計量室后,二年內必須取得計量合格證,否則調離其崗位。5、計量人員必須持證,無證者無權12、進行檢定工作。6、因人為的檢定(修理)所發生的錯誤,給企業造成損失,根據情節,按有關規定處理。十、檔案、技術資料使用保管制度為了加強儀器、計量標準器技術檔案的管理工作,保證計量檢定工作的順利進行,防止檔案遺失等事故的發生,特制訂本制度。1、凡新增的計量器具,及配套設備的申報、審批、安裝驗收檢定記錄證書、說明書及隨機文件應立冊為檔。2、所有計量器具的匯總資料。3、歸檔技術文件,紙質優良,字跡工整,圖像清晰,裝訂整齊,標題明確,目錄詳細,以利長期保存。4、技術檔案和資料應根據完整明確、系統的要求,合理立卷;存放處做到防火、防潮、防蛀、防盜、防塵。5、各類儀器、計量標準器的資料應由專人保管,并建立目13、錄及編號。做到帳、卡、物、證一致,準確無誤。6、國家和地方、部門頒發的各種儀器、標準器檢定規程,技術條件應歸檔,各類進口儀器的原始文件及中文譯文應歸檔;儀器標準器的履歷書,使用紀錄,維修記載應歸檔。7、他人需借閱檔案時須經保管人同意并辦理借閱手續,閱后完整歸還。8、各種技術檔案,保管期為該儀器、標準器報廢后一般三年為上。十一、降級、報廢賠償制度1、對不能修理復原的計量器具由計量人員驗證,使用部門提出申請,經技質部批準后,才能作報廢處理。2、在用的計量器具,其性能達不到要求的,可降級使用,但只能發給“準用證”。3、凡辦理報廢手續的計量器具,由計量人員封存,隔離處理。4、因違章操作,造成計量器具發生故障,失準、損壞等事故者,應立即停機,通知計量室,并填寫設備故障登記表,由技術質量部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事故分析找出原因,追查責任,酌情賠款。5、計量器具在使用過程中若有丟失或損壞,應追查責任,酌情賠償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