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7035
2024-09-08
8頁
41KB
1、 ICU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ICU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一、 工作人員管理1、工作服:ICU工作人員穿ICU專用工作服,其他科醫務人員可穿更換工作服(隔離衣)進入ICU。接觸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攜帶者,或處置病人可能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必須穿隔離衣。2、口罩:凡接觸病人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觸疑似為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 SARS等病人,應戴N95口罩。當口罩潮濕或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3、 鞋套或更鞋:進入病室必須換ICU內專用鞋或穿鞋套。4、工作帽:接觸病人、2、無菌操作或可能會有體液噴濺時,須戴帽子。5、手套:接觸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或進行無菌操作時,須戴無菌手套;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處理被它們污染的物品時,戴清潔手套。護理病人后要摘手套;護理不同病人或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要更換手套。特殊情況下如手部有傷口、給HIV/AIDS病人進行高危操作,應戴雙層手套。6、手衛生: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下列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后、進行清潔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后??焖偈窒合咀鳛镮CU內主要的手衛生方法。當手上有血跡或分泌物等明顯污染時,必須洗手。摘掉手套之后、醫護操作3、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也必須進行手衛生。有耐藥菌流行或暴發時,使用抗菌皂液洗手。7、患有感冒、腹瀉等可能會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病人??剖颐考径冗M行一次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知識的培訓,尤其要關注衛生保潔人員的消毒隔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監督。二、 病人管理1、盡量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2、對于疑似有傳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癥感染者,隔離于單獨房間。如房間不足,可以將同類感染或攜帶者集中安置。3、對于MRSA、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等感染或攜帶者,予床邊隔離,實行分級、分組護理,并掛黃色?(藍色)醒目標示牌,床邊備隔離衣,接觸病人須穿隔離衣,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4、如無禁忌證,應4、將床頭抬高30。5、重視病人的口腔護理。對存在醫院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予消毒漱口液每6-8小時一次。三、 訪客管理1、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訪客探視。2、訪客穿專用的清潔隔離衣,穿鞋套或更換ICU內專用鞋,戴口罩,每床病人隔離衣分開放置。3、對于疑似有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應避免探視。4、進入病室探視病人前,和結束探視離開病室時,應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雙手。探視期間,盡量避免觸摸病人周圍物體表面。5、訪客有疑似或證實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或嬰、幼兒童,應避免進入ICU探視。6、在ICU入口處,以宣傳畫廊、小冊子讀物等多種形式,向訪客介紹醫院感染及其預防的基本知識。四、 醫療操作流程管理5、1、留置深靜脈導管:置管時遵守無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鋪設無菌單、戴無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更換穿刺點敷料的間隔時間,(穿刺后第二天更換)無菌紗布為2d(每天更換),專用貼膜為7d,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及時更換。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h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由經過培訓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每天評估能否拔除導管。2、留置導尿: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插管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減少粘膜損傷。對留置導尿病人,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不6、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統的完整性,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硅膠尿管每月更換一次,橡膠尿管及一次性引流袋每周更換一次。(橡膠尿管每周更換一次,一次性引流袋每3天更換一次)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用高效碘會陰抹洗兩次。每天評估能否拔除導尿管。3、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對氣管插管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1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須使用無菌水,每日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清除,不可直接傾倒7、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氣道。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4、放置引流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整個引流系統的密閉性,減少因頻繁更換而導致的污染機會。對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較長的病人,水封瓶每周更換1次,更換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必須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協助及時報告發生的問題。5、除非緊急狀況或生命體征不穩定,氣管切開、大傷口的清創術等,應盡量在手術室中進行。更換傷口敷料時遵守外科無菌技術。五、 物品管理1、呼吸機及附屬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外殼,按鈕、面板則用中性清潔劑擦拭,每天1次。金屬接頭、濕化罐、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等非一次性使用物品,送供應8、室集中消毒處理。2、其他醫療儀器: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心電圖機每天中性清潔劑擦拭外殼。聽診器、血壓計、氧氣流量表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消毒擦拭。對于感染或攜帶MRSA或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病人,醫療器械、設備一用一消毒。3、護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欄、床旁桌、床頭柜、治療車、藥品柜、門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電話按鍵、電腦鍵盤、鼠標等,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當這些物品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為避免含氯消毒劑對物品的腐蝕,消毒一定的時間(通常15min)后,使用清水擦抹。4、9、每天更換床單、被服,如有血跡、體液或排泄物等污染,應及時更換。枕芯、被褥等使用時應防止體液浸濕污染。5、便盆及尿壺應專人專用,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進行消毒,對腹瀉病人應一用一消毒。六、 環境管理1、空氣: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2030min。本ICU使用中央電離空氣消毒,并進行效果評價。不予紫外線照射或消毒劑噴灑消毒空氣。2、墻面和門窗:清水擦洗保持無塵和清潔,不可出現霉斑。如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分開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間、走道、污物間、洗手間、儲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10、水或清潔劑濕式拖擦。出現多重耐藥菌流行或有醫院感染暴發時,必須采用消毒劑消毒地面,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消毒一次,不同房間使用的清潔工具分開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4、禁止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5、禁止室內及走廊鋪設地毯,不在ICU入口處放置踏腳墊并噴灑消毒劑,不在門把手上纏繞布類并噴灑消毒劑。七、 廢物與排泄物管理1、處理廢物與排泄物時醫務人員要做好自我防護,防止體液接觸暴露和銳器傷。2、生活廢物棄置于黑色垃圾袋內密閉運送到生活廢物集中處置地點。醫療廢物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要求分類收集、密閉運送至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暫存地。 3、病人的尿液、糞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廁所11、或專門的洗滌池內。ICU室內盛裝廢物的容器應保持清潔,加蓋。八、 監測與監督1、成立科室醫院感染控制小組。2、常規監測ICU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類型、常見病原體和耐藥狀況等,尤其是三種導管(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相關感染。3、加強醫院感染耐藥菌監測,對于疑似感染病人,應采集相應微生物標本做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4、應進行ICU抗菌藥物應用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5、每月一次進行ICU病室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微生物監測,但懷疑醫院感染暴發、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環境的消毒方法改變,應進行相應的微生物采樣和檢驗。6、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每周巡視ICU,監督各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7、早期識別醫院感染暴發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短期內同種病原體如MRSA、鮑曼不動桿菌、艱難梭菌等連續出現3例以上時,應懷疑感染暴發。通過收集病例資料、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檢驗等,分析判斷確定可能的傳播途徑,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鮑曼不動桿菌常為ICU環境污染,經醫務人員手導致傳播和暴發,對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增加相關醫療物品和ICU環境的消毒次數、隔離和積極治療病人,必要時暫停接收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