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感染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消毒隔離措施2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7144
2024-09-08
27頁
184.31KB
1、中醫院感染、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消毒隔離措施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療廢物管理制度一、加強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 防止疾病傳播, 保護環境, 保障人體健康, 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及醫療廢物管理辦法(2003年10月15日)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 (2003年6月26日) 執行。二、建立培訓制度, 對全院醫務人員以及從事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處置等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教育。三、采取有效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 為從事2、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 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四、各科室須做到定位收集、存放使用后的醫療廢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暫時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五、醫療廢物實施分類管理, 使用有醫療廢物標識的專用醫療垃圾袋(黃色袋), 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它廢物和生活垃圾中。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 按照醫療廢物進行管理和處置;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雙層包裝物, 并及時密封。六、加強醫療廢物的院內交接管理, 醫療廢物袋必須有醫療廢物標識,封扎袋口, 科室每日與醫療廢物運送員進行交接, 并做好交接登記工作。七、醫療廢物運送員每天從科室將分類包裝的醫療廢物照規定的時間3、和路線運送至醫療廢物暫存處, 與暫存處工作人員進行交接, 并做好交接登記工作, 登記資料至少保存 3 年。每日對運送車輛進行清洗、消毒。八、醫療廢物暫存處管理人員與泉州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做好交接登記工作, 登記資料至少保存 3 年。九、設醒目標志區分生活垃圾區、醫療廢物暫存處, 并在暫存處進出口加鎖 , 專人管理 , 嚴禁撿拾垃圾。生活垃圾區、醫療廢物暫存處每日定時清洗、 定期消毒 , 保持清潔。十、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如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情況時應按醫院制訂的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應急方案進行處理。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4、。如有發生或有人舉報, 一經查實根據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予以相應處罰。 醫療廢物管理職業安全防護要求一、嚴格按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相關法律、法規執行、熟練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 熟悉醫療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項工作要求。二、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的正確方法和操作程序。三、按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對醫療廢物進行分類, 掌握在分類中的安全知識、專業技術、職業衛生安全防護等知識。四、在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處置過程中預防被醫療廢物刺傷、擦傷等傷害的發生, 如被刺傷或擦傷后應以碘伏處理傷口, 肌肉注射高效5、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可聯合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進行乙型肝炎血清學檢查半年至 1 年。五、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處置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必要時對有關人員進行免疫接種, 防止受到健康損害。科室醫療廢物管理工作職責一、嚴格執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掌握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情況時的緊急處理措施, 了解醫療廢物處理工作流程。二、按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對醫療廢物進行分類, 各類醫療廢物不能混合收集, 不得超過包裝袋容量的3/4滿, 并注明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 做好交6、接登記工作。放入包裝物或容器內的醫療廢物不得取出。每日對盛裝容器進行清洗、消毒。三、廢棄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藥品及其相關的廢物的管理, 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準執行。四、化學性廢物中批量的廢化學試劑、廢消毒劑應當交由藥檢局處理。 五、批量的含有汞的體溫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報廢時, 應交設備科送泉州市技術監督局統一處理。六、醫療廢物中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液等高危險廢物, 應當先在產生地點進行壓力蒸汽滅菌或化學消毒處理后按感染性廢物收集處理。七、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雙層包裝物, 并及時密封。八、嚴禁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 禁止在非收集、非暫7、時貯存地點堆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交接制度一、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執行。二、專人負責收集與運送醫療廢物, 按規定的時間和路線到各科室收集醫療廢物。三、收集運送人員清點醫療廢物的數(重)量, 檢查包裝袋的完好和密封性,確認包裝容器沒有超量盛裝(不得超過包裝袋容量的3/4)后進行封裝, 與科室負責人員交接,在醫療廢物交接登記表上記錄并簽名。四、在運送醫療廢物前,應當注明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日期及類別,檢查包裝物或者容器的標識、標簽、封口是否符合要求, 不得將不符合要求的醫療廢物運至醫療廢物暫存處。五、運送至醫療廢物暫存處后, 與暫存處管理人員交接并登記簽名, 登記內容8、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 資料保存至少 3 年。六、醫療廢物暫存處管理人員與泉州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的收運工人的交接及處置過程按照國家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采用二聯單管理, 做好交接登記工作, 登記資料至少保存 5 年。 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應急方案一、確定流失、泄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重)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二、組織有關人員盡快對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個人通報。三、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 應當盡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他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四、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 9、對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置,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五、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 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 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六、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后進行工作。七、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 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 應當在12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報告, 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 采取相應的緊急處理措施。八、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損害, 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10、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 應當在2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報告。九、發生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傳染病傳播事故, 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 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 并采取措施。十、處理工作結束后,應當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 醫療廢物分類目錄類別特征常見組分或者廢物名稱感染性廢物攜帶病原微生物具有引發感染性疾病傳播危險的醫療廢物 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簽、引流棉條、紗布及其他各種敷料;()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及一次性醫療器械;()廢棄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醫療機11、構收治的隔離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液。各種廢棄的醫學標本。廢棄的血液、血清。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及一次性醫療器械視為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診療過程中產生的人體廢棄物和醫學實驗動物尸體等手術及其他診療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的人體組織、器官等。 醫學實驗動物的組織、尸體。病理切片后廢棄的人體組織、病理臘塊等。損傷性廢物能夠刺傷或者割傷人體廢棄的醫用銳器醫用針頭、縫合針。各類醫用銳器,包括:解剖刀、手術刀、備皮刀、手術鋸等。載玻片、玻璃試管、玻璃安瓿等。藥物性廢物過期、淘汰、變質或者被污染的廢棄的藥品。廢棄的一般性藥品,如:抗生素、非處方類藥12、品等。廢棄的細胞毒性藥物和遺傳毒性藥物,包括:()致癌性藥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環孢霉素、環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可疑致癌性藥物,如:順鉑、絲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免疫抑制劑。廢棄的疫苗、血液制品等。化學性廢物具有毒性、腐蝕性、易燃易爆性的廢棄的化學物品。醫學影象室、實驗室廢棄的化學試劑。廢棄的過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學消毒劑。廢棄的汞血壓計、汞溫度計。注明:使用后的各種玻璃及軟包裝輸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屬于醫療廢物。少量的藥物性廢物可混入感染性廢物內。、 醫療廢物種類欄可用代號代替;數量或重量應填寫單位;、 13、醫療廢物暫存處交接在相應種類填寫重量或數量,并在單位上劃圈;無此種類需注明“無”;、 交接清單由醫院指定部門或專人負責保管,至少保存年(以月份裝訂備查)。醫療廢物處理工作流程注明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科室醫療廢物分類收集病理性廢物浸泡消毒密閉運送到醫療廢物暫存處科室與運送員清點數量、簽名(封口、分類放置)與醫療廢物暫存處管理員清點數量、簽名(消毒垃圾車)分類放入垃圾桶噴灑消毒 與垃圾處理中心運送員清點數量、簽名感染性、損傷性、病理性廢物化學性廢物藥物性廢物相關部門密閉運送到垃圾處理中心相關部門消毒儲存容器及垃圾車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一、標準預防的概念:1. 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14、物均具有傳染性,須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2.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強調雙向防護,既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二、標準預防的隔離措施包括:1接觸隔離:預防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的疾病。如痢疾、甲肝、輪狀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嬰兒的腸道病毒感染等。2空氣隔離:預防因空氣(微粒或漂浮的塵埃)而傳播的疾病。如水痘、麻疹、肺結核等。3微粒隔離(飛沫隔離):預防經氣溶膠微粒而傳播的疾病。15、微粒可通過咳嗽、打噴嚏、近距離講話、某些醫療操作如支氣管鏡檢查、吸引、使用通氣設備等。因其顆粒直徑大, 傳播距離近, 所以不需通風, 許多細菌性疾病可通過微粒傳播,如B型流感桿菌、腦膜炎雙球菌、鏈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兒腥紅熱等。三、具體措施包括:1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2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應當立即洗手;4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5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6對16、病人使用后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采取正確的消毒措施。四、職業暴露后處置方案(一) 現場處理:職業暴露一旦發生,應做好暴露部位緊急處理。完整的或有破損的皮膚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體液濺到,應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動水沖洗;扎傷或割傷,應及時擠出污血,同時在流動水下清洗傷口后,涂上消毒藥水如0.5%碘伏或75%酒精。(二) 報告:對暴露部位緊急處理后立即向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報告院感室和保健科,院感科詳細了解暴露的發生過程,根據情況的嚴重程度等上報醫務科或護理部備案。班外時間由科室負責人報總值班,由總值班報告院感室及保健科。(三)預防性治療 (Post-Exsposure 17、Prophylaxis,PEP): 由專家評估決定是否實行。一旦決定實施 PEP,原則上越早越好,最好在1-2小時內開始,盡量不超過24小時。感染危險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時間已達1-2周,也應考慮預防性用藥。(四)血清學監測:血清學監測統一由保健科開具化驗單,血樣送檢驗科。根據情況開具具體監測相關內容:1.暴露當時: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HIV 抗體,CD4 細胞。2.不做PEP(不服藥):按時間段只查 HIV 抗體和 CD4 細胞。3.實行PEP(服藥):按時間段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HIV抗體,CD4 細胞。暴露級別暴露源級別推薦用藥方案 1 級 2 級 3 級 2 級 或318、 級1 級(輕度)2 級(重度)1 級(輕度)2 級(重度)1 級 或2 級不明不使用PEP基本用藥基本用藥強化用藥強化用藥基本或強化用藥4檢查時間: 暴露當時、2周、6周、3個月、6個月、12個月。(五) 預防性用藥推薦方案:1評估細則(1)確定暴露級 ( 分 1、2、3、級 )暴露物是否為血液、含血體液、感染性體液、其他含HM液體、被HIV沾染的器械否 是無暴露暴露的類型粘膜或可能有損傷皮膜沾染完整皮膚割、刺傷皮膚暴露量無暴露危險度量小、暴露時間短量大、暴露時間長;量大、暴露時間短;量小、暴露時間長無需PEP低危:表皮擦傷,淺度針刺高危:深度擦傷,儀器上可見血等1級暴露2級暴露2級暴露3級19、暴露(2) 確定暴露源級別(分輕度、重度)暴露源的 HIV 感染情況HIV 陽性HIV 陰性HIV 情況不明不需 PEPHIV暴露源級別不清暴露源 HIV 滴 度低、病人無癥 狀、CD4 計數高暴露源 HIV 滴度高、病人有癥狀、CD4 計數低HIV 暴露源1 級輕度HIV 暴露源2 級重度( 六 ) 職業安全防護制度1一般防護措施(1) 加強對醫護人員醫院感染知識特別是加強標準預防知識的培訓、教育和宣傳。(2) 建立并遵守規范化操作程序, 加強檢查和督促醫務人員堅持標準預防措施和足夠的個人防護的執行,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3) 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后損傷應立即報告院感染管理科。(4) 改善工作條20、件, 配備必要的隔離設施如手套、口罩、隔離衣、防護眼鏡、圍裙等。(5) 開展對醫務人員針刺傷后或其他銳器傷后的流行病學調查。2接觸時的預防(1) 全面預防原則:(2) 工作人員無論在什么情況下, 不要把銳利器具直接傳遞給別人。(3) 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 一定要保證足夠的光線,盡量減少創口出血。 (4) 醫務人員絕對不要將針套罩回針頭,必須回套時采用單手回套技術或夾子夾持,手持無針帽的注射器時,行動要特別小心。也不要徒手毀壞注射器等堅硬器材和物品,同時防止噴濺。(5) 針頭或銳器在使用后立即準確地扔進耐刺的銳器收集箱中。(6) 收集箱要有牢固的蓋子和箱體鎖定裝置,有明顯的警告標志。(7) 醫務21、人員如有傷口、皮炎等,不得參加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接觸工作。(8) 在需要使用口對口人工呼吸的區域內應備有可代替口對口復蘇的設備,并應將復蘇的設備裝袋備用。3醫療銳器刺傷時應急程序(1) 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后,應立即用力捏住受傷部位,向離心方向擠出傷口的血液,不可來回擠壓,同時用流動水沖洗傷口。(2) 用安爾碘或0.5%碘伏消毒傷口,并用防水敷料覆蓋。(3) 意外受傷后必須在24小時內報告院感室,并填寫醫療銳器傷登記表, 必須在72小時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4) 可疑被HB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價抗體和乙肝疫苗。(5 可疑被HCV感染的銳器刺22、傷時,應盡快于被刺傷后做HCV抗體檢查,并于 46周后檢測HCV的RNA。(6) 可疑被HI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及時找相關專家就診,根據專家意見預防性用藥,并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根據專科醫生建議行周期性復查(如 6周、12周、6 個月等)。在跟蹤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612 周,絕大部分感染者會出現癥狀, 因此在此期間必須注意不要獻血、捐贈器官及母乳喂養,過性生活時要用避孕套。 針刺傷后補救措施發生銳器傷緊急處理措施污染源調查報告科室負責人捏住受傷部位近端,防污染物進入血循環可能污染排除污染院感科、醫務科、護理部沖洗、消毒、包扎HbsAg不確定或陽性HCV陽性或陰性但轉氨酶高HIV陽性留本23、底,密切醫學觀察現場調查、登記、評估、報告被污染者檢查HbsAg和抗HBs請教專家嚴密觀察采取艾滋病職業暴露處理流程指導教育院領導(感染管理委員會) 抗HBs陽性HbsAg、抗HBs陰性HbsAg陽性觀察 抗體效價低時嚴密觀察,必要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48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必要時注射乙肝疫苗醫護人員預防經血傳播性疾病的職業防護流程圖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護理操作時,有可能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必須采取防護措施手接觸可能飛濺面部可能污染身體侵襲性操作戴手套戴 戴 戴手 口 護套 罩 目 鏡戴 戴 戴 穿 圍手 口 防 隔 裙套 罩 護 離 鏡 衣 或小心銳利器具刺傷垃圾放入黃色垃圾袋24、銳利器具放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內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手消毒 艾滋病職業暴露處理流程圖艾滋病職業暴露發生的緊急處理措施 無傷口 有傷口皮膚用肥皂液流動水沖洗,黏膜用生理鹽水捏住傷口近端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同時用流動水沖洗科室負責消毒包扎主管部門、領導報 告醫院感染評估暴露級別感染管理委員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二級暴露且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三級暴露不論暴露源水平為輕度或重度可不使用預防用藥使用基本用藥程序強化用藥程序根據專家意見實施預防用藥方案,4h內實施,不超過24h第0、4、8、12周及第6月隨訪和咨25、詢記錄整個過程,吸取教訓,強化預防措施洗手及手消毒制度一、 洗手指征:1、直接接觸病人前后,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后。3、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4、進行無菌操作前后,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后。5、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后。二、洗手方法:1、普通洗手:采用流動水,使雙手充分浸濕,取適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勻涂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015秒鐘,應注意清洗手部所有皮膚,清洗指背、指尖26、和指縫,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在流動水底下沖凈雙手,擦干。2、六步洗手法:方法同普通洗手,每步10秒,總時間不少于1分鐘。3、外科手消毒:適用于手術室、導管室、產房在手術及接生之前(見外科洗手規則)三、手消毒指征:1、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2、出入隔離病房、重癥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癥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后。3、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4、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病人污物之后。5、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四、洗手使用皂液或肥皂,皂液取液器應保持清潔、盛肥皂的容器應保持清潔干燥。五27、醫務人員手無可見的污染物時,可以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六、手被傳染性物質污染以及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病人污物之后,應當先用流動水沖凈,然后使用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七、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戴無菌手套,戴手套前后應洗手。 泌尿道感染預防控制方案及措施1、嚴格掌握適應證,在一般情況下避免使用導尿管。2、使用其它方法代替膀胱內導尿,如間歇性導尿、陰莖套導尿等。3、盡量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每天評估持續導尿的必要性。4、嚴格掌握導尿管插入和護理時無菌技術。(1)在導尿管插入之前,用消毒劑消毒尿道口周圍。(2)在滅菌條件下,無菌操作插入導尿管。(3)保持整個集尿系統閉合28、,盡可能縮短導尿管和集尿袋的操作時間。(4)保持尿液從上往下的重力引流。并隨時觀察尿液是否從導尿管中流出,以確保導尿管未阻塞。5、有條件時應使用一次性導尿管和集尿系統。否則應對上述物品徹底清洗后,再高壓蒸汽滅菌或化學滅菌。6、不建議為預防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和尿道口使用抗菌軟膏,以防止產生耐藥菌株。7、不建議沖洗導尿管和更換導尿管,也不宜頻繁進行菌尿檢測。呼吸道感染預防控制方案及措施1、減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腸道病原菌定植與吸入,防止內源性感染的發生。(1)改進營養支持治療方法,盡可能采用胃腸營養,喂養過程中盡量減少誤吸危險,提倡半臥位,用小號胃管少量持續喂養,也可將導管直接插入空腸,以避免對胃液29、的堿化作用。(2)對患者采取半臥位,特別是對機械通氣患者,控制胃內容物反流。(3)用硫糖鋁防治消化應激性潰瘍,減少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4)呼吸道分泌物持續或間斷抽取引流,降低原發內源性菌群所致呼吸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并推遲肺炎發生時間。(5)對外傷、高危手術者采用選擇性消化道去污染,用胃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殺滅胃腸道條件致病性需氧菌,避免其移行和易位,阻斷內源性感染途徑,降低醫院內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6)用大環內酯抗生素破壞和減少氣管導管表面生物被膜,增加其它抗生素的通透性,減少細菌在生物被膜內定植,從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7)合理應用抗生素,在藥敏指導下選擇有效抗生素。2、切斷30、外源性感染傳播途徑(1)接觸、診療、護理病人前后要嚴格洗手。(2)接觸病人粘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時戴手套。(3)加強對共用器械如呼吸機氣路管道、噴霧器及其它器械的消毒滅菌。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2次。用于霧化的液體一定要嚴格滅菌,并做好對共用器械的終末消毒。3、改善宿主條件、提高免疫力(1)術前用各種方法去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并指導和協助術后病人多咳嗽、深呼吸和及早下床活動。(2)控制影響病人術后咳嗽、深呼吸的疼痛。(3)盡早拔除氣管導管內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氣囊前,將插管氣囊以上的氣管分泌物清除干凈。(4)加強對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耐萬大古霉素腸球菌感染者或攜帶者的隔離,對MRSA和銅綠假單胞菌者也應31、進行隔離。(5)對粒細胞缺陷者和器官移植者采用保護性隔離。(6)對特殊人群可試用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Y干擾素、抗內毒素抗體、促炎細胞因子拮抗劑等提高機體免疫防御功能。 胃腸道感染預防控制方案及措施1、由于本病是由糞口途徑傳播,因此加強飲食衛生宣傳極為重要。2、病人、家屬、醫院工作人員有效地洗手是控制感染性腹瀉最簡單、最有效的措施。3、醫院營養食堂中污染食品是造成感染性腹瀉散發或流行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嚴格管理。4、加強對感染性腹瀉患者的隔離,并要對其排泄物及容器等嚴格消毒。并要做好隨時消毒與終末消毒。5、新生兒室、母嬰同室、兒科等是感染性腹瀉爆發的高危科室應嚴32、格進行管理。特別是要防止母奶及奶制品及其容器污染引起的爆發流行。6、醫務人員、營養食堂工作人員、配膳員等一旦出現急性腹瀉,應立即暫時調離與食物和直接與病人接觸的崗位。直至臨床癥狀消失,2次大便培養陰性(間隔24小時以上)方可恢復原工作。7、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防止二重感染的發生。8、一旦發生感染性腹瀉的爆發流行,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管理。對病人及可疑者進行隔離和醫學觀察,積極治療病人,對污染環境和可疑傳播途徑進行消毒處理,特別要做好手的清潔和消毒,采取保護易感人群等綜合性防治措施。 血管侵入性操作相關感染預防控制方案及措施1、正確選擇導管:經研究不銹鋼針頭導管感染的機會小于塑料導管。但33、不銹鋼針頭只適用于外周淺靜脈,且易致血管痙攣而影響補液速度,所以醫院大多采用聚乙烯塑料導管、硅膠管或滌綸套靜脈管。2、導管插入不宜過深,一般以插入35cm即可。留置時間與感染率的高低呈正相關,所以應及時更換或拔除導管。3、正確選擇插管部位,皮膚穿刺法感染低于皮膚切開插入法;上腔靜脈系統置管感染低于下腔靜脈系統置管;老年人或伴有血管性疾病及長期臥床者,易并發下肢血管置管感染,其感染率高于頸部血管和鎖骨下血管。4、緊急置管感染高于擇期置管,故非緊急情況下應選擇擇期置管。5、熟練的操作技巧、保持導管的通暢可有效地減少感染。6、嚴格無菌操作,減少皮膚入口處微生物的侵入;操作前應認真洗手、戴口罩,必要時34、如做中心靜脈穿刺插管或靜脈切開時,應戴無菌手套,導管入口處應遠離創面,置管處皮膚應認真準備、嚴密消毒,置入導管要妥善固定,防止滑動,置管后導管入口部應保持干燥,并每天進行清潔消毒。最好選用透明敷料敷蓋,以便局部觀察。一般應每2天更換一次敷料。7、為避免液體污染應現用現配。靜脈營養液的配置應在無菌室或層流潔凈工作臺進行。放置時間不宜超過24小時,輸液時間最好在24小時內完成。輸液器具應及時更換。8、加強局部觀察、及時更換和拔除感染導管,并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一旦感染應積極進行局部和全身治療。 手術切口感染預防控制方案及措施1、住院前措施:盡可能在門診完成各項檢查,以盡量縮短住院時間。同時在住35、院前積極治療各種潛在疾病和感染,糾正各種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加強營養,提高機體防御能力。2、手術前措施:認真做好病人術前清潔和皮膚準備。按無菌操作程序,嚴格進行手術區皮膚消毒和手術區保護。對污染手術、結腸手術、全身情況較差者、接受激素或抗代謝藥物治療者、進行人造物留置的手術、心臟瓣膜病或已植入人造心瓣膜而再行手術者、嚴重創傷病人,可于圍手術預防應用抗生素。一般給予方法是手術前30分鐘或麻醉同時(剖腹產應于臍帶被夾緊后),靜脈內給一次足量抗生素,必要時術后可繼續用藥23天。3、手術人員準備進入手術室應嚴格按規定更換鞋、衣、褲、帽、口罩。并應嚴格按規定洗手。嚴禁患有癤腫、濕疹、感冒、鼻咽部或腸36、道中帶有耐藥的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危險細菌的手術人員進入手術室。4、手術中措施:熟練手術技巧、縮短手術時間、正確放置引流等是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重要環節。同時要嚴格控制手術室內人員數量。認真收集處理污染物品,以保持術中手術室內的干燥和清潔。5、手術后措施:切口縫合后應敷蓋吸附能力好的敷料。敷料滲濕后應立即更換。體表不平部位應以繃帶包扎或加壓包扎。嚴格執行切口護理的無菌操作。做好對切口的觀察和術后引流的護理。6、對手術切口進行前瞻性感染監控,并及時反饋,可有效降低各類切口感染率,并有助于制定抗生素預防用藥計劃。7、做好手術環境和手術器械的消毒與滅菌管理,并執行嚴格的監控措施。 特殊病原體感染的37、消毒隔離措施 特殊病原體感染包括: 炭疽、氣性壞疽、鼠疫、霍亂、破傷風、新發 病原菌以及條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等。 一、隔離措施1、對特殊感染病例應進行隔離治療,同類感染病例可在同一病室隔離。 2、病人的診療、護理用品等應固定專用,用后及時消毒;盡可能使用 一次性醫療用品。 3、進入隔離病房應穿隔離衣、戴帽子、口罩、鞋套、手套。 4、不設陪護,不得探視;特殊情況必須探視的,應按規定的時間,采 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后進入病房。 5、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及污物時,必須戴橡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 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消毒。 6、在進行診療、護理、檢驗等操作過程中,如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38、 飛濺到醫務人員面部、身體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手套,戴具有 防滲透性能的口罩和防護眼鏡;必要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 離衣或圍裙。 7、特殊感染病人的手術必須在隔離手術室實施手術,手術通知單上應 用紅筆注明“特殊感染病例”,做好術前準備,術中盡可能使用一次性用 品。 8、病人的治療、換藥等操作,應在病房內進行,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二、特殊病原體污染對象的消毒方法: 對特殊病原體污染的衣服、被褥、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應嚴格消 毒或焚燒處理。 1、地面、墻壁、門窗:應用20000mgL 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或擦拭, 每日一次;地面噴灑消毒應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 39、次,作用時間不少于60min。 2、空氣:用3%過氧化氫30ml/m3 進行氣溶膠噴霧消毒,每日一次, 作用30 min。 3、衣服、被褥:更換的被服置于雙層黑色塑料袋內,用 2000mgL 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后,有效封扎袋口,標注“特殊感染被服”,送洗衣 房消毒、清洗;被胎、枕心等先經床單位消毒機消毒 1 小時后,送洗衣房 進行拆洗消毒;洗衣房應先用500 mgL 含氯消毒劑將被服浸泡消毒30min 后,再進行清洗,最后進行高壓滅菌發放。 4、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及容器: 排泄物、嘔吐物用20000mgL 含氯消毒劑加蓋浸泡、覆蓋,作用1 小時后 傾倒入便池;容器用2000mgL 含氯消毒劑加40、蓋浸泡30min,消毒液要漫過 容器。 5、餐(飲)具:用500 mgL 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 后,再用清水洗 凈。 6、手與皮膚:皮膚用0.5%碘伏溶液涂擦,作用1min-3min;手用0.5% 碘伏溶液或用“潔芙柔”涂擦, 作用1min-3min. 7、病人尸體:用 0.5%過氧乙酸浸濕的布單嚴密包裹,口、鼻、耳、 肛門、陰道要用浸過0.5%過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后盡快火化。 8、運輸工具:運送車輛用3%過氧化氫30ml/m3 先由外向內噴灑車廂, 創建時間:2012-1-18 14:01:00 再由內向外進行噴灑至表面濕潤,密閉1 小時。 9、廁所:廁所的四壁、地面、便池用 20000mgL 含氯消毒劑進行噴 灑,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次,作用 1 小 時。 10、垃圾: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用過的敷料等醫療廢棄物,均用雙 層黃色塑料袋收集,用20000mgL 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后,有效封扎袋口, 并標注 “特殊病原體感染”,由專人收取運送至醫廢暫存點。 11、器械、診療護理用品:盡可能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重復使用的 應固定專用,用后及時進行消毒處理,用2000mgL 含氯消毒劑加蓋浸泡, 作用60min 后,清洗備用;器械消毒處理后送供應室清洗、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