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技科室工作規范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014
2024-09-08
12頁
77KB
1、醫院醫技科室工作規范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 錄一、檢驗科工作制度二、輸血科工作制度三、臨床危急值報告制度四、臨床實驗標本采集、儲存、運送制度五、醫學影像科(室)工作制度六. 特殊檢查室工作制度七、高壓氧艙工作制度八、內窺鏡室工作制度檢驗科工作制度1、在主管院長領導下,實行科主任負責制,健全科室管理制度,科主任是臨床檢驗服務質量與安全管理的第一責任者。承擔醫院臨床診療的常規檢驗項目。 2、貫徹落實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范。制定相應的工2、作制度與規程,由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進行臨床檢驗工作。有計劃對在職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及考核。 3、定期討論在貫徹醫院(檢驗方面)的質量方針和落實質量目標、質量指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與措施,并有反饋記錄文件。 4、承擔并完成醫院交給的有關醫療、教學、科研等各項任務。 5、檢驗申請單由醫師逐項清楚填寫,急診檢驗應有特殊標志,檢驗申請單必須有申請醫生簽名或唯一標識。 6、接收標本時,檢驗科工作人員應檢查申請單填寫、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如不符合要求可拒收。不能立即檢驗的標本,要妥善處理及保管。 7、建立標本采集、運送、簽收、核查、保存制度和工作流程。嚴格檢驗報告授權制度和審簽、發放制度3、(檢驗報告雙簽,急診報告除外),建立檢驗“危急值”處理程序,保障醫療安全。檢驗科應明確出報告時間并在規定時間內發出報告。 8、登記或核對患者的基本信息,審核檢驗結果,填寫檢驗登記和檢驗報告單,簽名后發出檢驗報告。檢驗結果有疑問時,應重復檢驗,并與臨床科室聯系。對于超過臨床限定范圍的生命指標(危急值)的結果,應及時報告臨床醫護人員。 9、使用的儀器、試劑和耗材符合國家規定;定期對可能影響檢驗結果的分析儀器及相關設備和項目進行校準; 10、建立并完善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開展室內質量控制,參加室間質量評價活動。 11、配合臨床醫療工作,開展新的檢驗項目和技術革新。 12、應制定檢驗后標本保留時間和條4、件,并按規定執行。廢棄物處理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13、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和防護,包括生物安全及化學危險品、防火等安全防護工作,完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并組織落實。 14、應征求臨床科室對檢驗服務的意見及建議,盡可能滿足臨床診療活動需要,采用多種形式為臨床科室提供臨床檢驗信息服務。輸血科工作制度1、在醫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實行科主任負責制,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加強對輸血科工作人員依法管理血液的宣傳,科主任是醫院輸血管理的第一責任者。 2、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范,制定相應的工作管理制度與5、標準操作規程(技術、設備),由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進行臨床輸血工作。有計劃對在職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及考核。 3、定期討論在貫徹醫院(輸血方面)的質量方針和落實質量目標、質量指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與措施,并有反饋記錄文件。 4、在醫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加強對臨床用血的監督管理。加強對醫院臨床用血科室醫師依法用血的宣傳, 明確血液是有限的寶貴資源,要樹立科學、合理、安全的輸血理念,強化臨床醫生全面血液保護的意識,嚴格掌握臨床輸血指征,實施全面血液保護措施,積極開展自體輸血工作,保證科學合理用血。 5、承擔并完成醫院交給的有關醫療、教學、科研等各項任務。 6、加強對輸血申6、請管理。明確輸血申請醫師資格,規定申請醫師履行輸血告知義務,要求規范簽署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明確術前備血、急診輸血、特殊血型輸血、等臨床管理程序,保障臨床血液供應和治療。 7、建立配血標本采集、運送、簽收、核查、保存制度和工作流程,確保輸血安全。 8、血液入庫、核對、貯存。血液制品入庫前要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規定內容認真核對驗收; 要做好血液出入庫、核對、領發的登記,有關資料需保存十年(電子資料要有安全備份);血液貯存按不同血型將不同血液成分分別貯存于血庫專用冰箱或保存箱內, 并有明顯的標識。貯存設備溫度要進行安全監測。 9、建立并完善輸血相容性檢測實驗室管理。包括: (1) 使用的儀器、試劑7、和耗材符合國家規定;定期對可能影響檢驗結果的儀器及相關設備進行校準; (2) 建立并完善輸血相容性檢測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開展室內質量控制,參加室間質量評價活動。 (3) 受血者配血試驗的血標本必須是輸血前3 天之內的。 (4) 輸血科要逐項核對輸血申請單、受血者和供血者標本,復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規檢查患者Rh(D)血型,正確無誤時可進行交叉配血。 (5) 交叉配血前輸血科或血庫對備血標本可進行抗體篩檢試驗,如受血者、供血者標本抗體篩檢試驗均為陰性,可采用快速交叉配血試驗方法進交叉配血。如未進行抗體篩檢試驗檢測,交叉配血均應使用能檢出不完全抗體的配血方法進行交叉配8、血。輸血科或血庫應根據臨床治療情況選擇適宜的輸血相容性檢測方法,保證臨床治療和搶救需要。 (6) 完善輸血相容性檢測實驗室相關記錄的管理。 10、 建立血液發文放的工作流程,確保血液發放安全無誤。 11、建立臨床輸血的管理流程,包括輸血器具要求、輸血前核對、輸血觀察、輸血注意事項、輸血不良反應監測及處理、輸血不良反應報告、輸血記錄單保存等相關內容。 12、建立特殊用血管理辦法,包括稀有血型、疑難配血者的特殊用血的知情同意、配合性輸血的原則、輸血后效果評估等相關內容。 13、配合臨床開展輸血相關治療工作,如單采治療等。 14、大力開展自體輸血技術,包括預貯式自體輸血、急性等(高)容稀釋式自體輸血9、和術中血液回收式自體輸血技術。臨床危急值報告制度一、危急值的定義:“危急值”通常指某種檢驗、檢查結果出現時,表明患者可能已處于危險邊緣。此時,如果臨床醫師能及時得到檢查信息,迅速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或治療,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嚴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這種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檢查結果數值稱為“危急值”。 二、凡檢驗科、放射科、超聲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檢查出的結果為“危急值”,應及時復核一次,同時電話報告臨床科室,并按要求記錄,如兩次復查結果相同,且確認儀器設備正常,標本采集、運送無誤,方可將報告送到臨床科室。 三、臨床科室僅醫務人員能接有關“危急值”報告的電話,并按要求復10、述一遍結果后,認真記錄報告時間、檢查結果、報告者。 四、護士在接獲“危急值”電話時,除外,還應立即將檢查結果報告主管醫師(或當班醫師),記錄匯報時間、匯報醫師姓名。 五、醫師接獲“危急值”報告后,應根據該患者的病情,結合“危急值”的報告結果,對該患者的病情做進一步了解,對“危急值”報告進行分析和評估。對進一步的搶救的治療措施(如用藥、手術、會診、轉診或轉院等)做出決定;并在病程記錄中詳細記錄報告結果、分析、處理情況,處理時間(記錄到時與分);若為住院醫師有向上級醫師報告的內容、上級醫師查房情況。 六、各科“危急值”結果見附表。附:一、檢驗科“危急值”的范圍:項目下限上限單位電解質Na+120111、60mmol/LK+2.56.5mmol/LTCO21040mmol/LCa+1.753.5mmol/L常規生化試驗血糖2.525mmol/L新生兒血糖2.516.5mmol/L血淀粉酶350U/L尿淀粉酶600U/L磷酸肌酸同工酶MB200U/L新生兒總膽紅素-308umol/L凝血試驗PT-30秒APTT-90秒FIB1.0g/L血細胞分析WBC1.010930109/LHGB40230g/LPLT401091000109/L小便分析尿糖和酮體同時出現陽性法定甲類傳染病相關指標出現可疑或陽性二、心電圖“危急值”范圍:1、心臟停搏;2、急性心肌缺血; 3、急性心肌損傷; 4、急性心肌梗死; 12、5、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室撲動、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多源性、R on T型室性早搏;頻發室性早搏并Q-T間期延長;預激綜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顫動;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動過速;二度II型及二度II型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小于40次/分的心動過緩;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三、放射科“危急值”報告范圍: 1、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的腦內血腫、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硬膜下/外血腫急性期;腦疝、急性腦積水;顱腦CT掃描診斷為顱內急性大面積腦梗死(范圍達到一個腦葉或全腦干范圍或以上);腦出血或腦梗塞復查CT,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與近期片對比超過15以上。 2、脊柱、脊髓疾病:X線檢查診斷為脊柱骨折13、,脊柱長軸成角畸形、錐體粉碎性骨折壓迫硬膜囊。 3、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異物;液氣胸,尤其是張力性氣胸;肺栓塞、肺梗死 4、循環系統:心包填塞、縱隔擺動;急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5、消化系統:食道異物;消化道穿孔、急性腸梗阻;急性膽道梗阻;肝脾胰腎等腹腔臟器出血 6、頜面五官急癥:眼眶內異物;眼眶及內容物破裂、骨折;頜面部、顱底骨折 四、超聲科“危急值”報告范圍: 1、外傷急診發現腹腔積液,疑似肝臟、脾臟或腎臟等內臟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懷疑宮外孕破裂出血;3、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4、大面積心肌壞死; 5、心包填塞。臨床實驗(檢驗、病理)標本采集、儲存、運送制度1、根據臨床實驗(檢14、驗、病理)部門制定的標本采集規范(包括對患者的準備要求、標本采集的方式與途徑、標本處理、運送、保存條件等內容),要對相關員工進行教育與培訓,使其能知曉和遵循,避免由于標本采集與運送等分析前因素而影響檢測質量。 2、標本采集前做好事前向病人告知,正確識別病人無誤,按照正確的標本采集途經、規范的操作方法、采集合格的標本。 3、采集到的標本應有唯一性的識別標志,有條件的醫院應推行條形碼識別系統。 4、標本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及時送達檢測,避免因采集不當、暫存環境與時間的延緩等因素,而影響標本檢測結果的真實性。 5、臨床實驗(檢驗、病理)室應建立標本驗收、登記、處理的工作程序,對不符合標本采集規范的標本應15、及時通報送檢醫師或其它相關人員明確處理意見,不得上機檢測,更不得將明知是“失真的”檢驗結果簽發報送臨床,危及救治質量與病人安全。 6、為確保生物安全性與嚴防醫院感染, 使用合格的標本運送箱,加蓋封閉放置標本及運送,符合生物安全性要求。應根據不同的檢查項目將標本分開放置于標本箱內,避免混淆,血、尿標本分開放置盛放標本工具應加蓋密閉,檢查申請單不得與標本容器卷裹混放。 7、具有高危傳染性的標本、傳染病醫院的標本以及急診搶救病人的標本,在采集后應由專人用專門盛具及時送檢。 8、標本運送人員在拿取標本時必須佩帶防護手套,接觸標本后,按要求徹底清洗雙手,防止污染。 9、各類標本在采集、暫存與運送過程中發16、生標本灑漏、標本容器破損等緊急意外事件時,有緊急處理的程序與措施,相關人員均應知曉。醫學影像科(室)工作制度1、定期討論在貫徹醫院(醫學影像方面)的質量方針和落實質量目標、質量指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與措施,并有反饋記錄文件。 2、各項線、CT、MRI 檢查,憑臨床醫師詳細填寫申請單進行檢查。急診病人隨到隨檢即時報告。各種特殊造影檢查,應事先預約。 3、工作人員要嚴格執行患者識別規范、查對程序和技術操作常規,并要了解病情。 4、建立與完善醫學影像操作常規與圖像質量控制標準,重要攝片,由醫師和技術員共同確定投照部位及技術。特檢攝片和重要攝片,待觀察濕片合格后方囑病人離開。建立病人確認程17、序,確保檢查正確無誤,保障病人安全。 5、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時應由醫師攜帶急救藥品陪同檢查,對不宜搬動的病人應到床旁檢查,要確認病人造影劑過敏史。 6、按規定的時限,由執業醫師按規范書寫診斷報告,線診斷要密切結合臨床。進修或實習醫師應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工作,不得獨立執業。 7、線是醫院工作的原始記錄,對醫療、教學、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住院患者線照片都應由放射科登記、歸檔、統一保管。借閱照片要填寫借片單,并有經治醫師簽名負責。院外借片,除經醫務科批準外,應有一定手續,以保證歸還。 8、每天由上級醫師主持的集體讀片制,確保診斷質量,經常研究診斷和投照技術,解決疑難問題,不斷提高工作質量。18、 9、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確實做好操作人員及患者的放射防護工作,保護患者的隱私。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10、 注意用電安全,嚴防差錯事故。線機應指定專人保養,定期進行檢修。特殊檢查室工作制度1、定期討論在貫徹醫院(特殊檢查方面)的質量方針和落實質量目標、質量指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與措施,并有反饋記錄文件 2、特殊檢查包括心電圖、基礎代謝、超聲波、腦電圖、腦血流圖、肌電圖、超聲心動圖、內窺鏡、肺功能檢查等。 3、需作檢查的病員,由臨床醫師填寫申請單,必要時經上級醫師同意,檢診醫師在檢查前應詳細閱讀申請單,了解病員是否按要求做好準備。危重病員檢查時應有醫護人員護19、送或到床邊檢查。需預約時間的檢查應詳細交待注意事項。發現有患傳染病患者,應排于最后檢查,檢查完畢嚴密消毒儀器和用具。 4、工作人員要嚴格執行患者識別規范、查對程序和技術操作常規,并要了解病情, 5、及時準確報告檢查結果,遇疑難問題應與臨床醫師聯系,共同研究解決。 6、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執行醫療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養、維修,并對機器進行檢測。 7、各種檢查記錄應保管好,建立檔案,經過批準和登記手續后才能借出。 8、按規定的時限,由執業醫師按規范書寫檢查報告,要密切結合臨床。進修或實習醫師應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工作,不得獨立執業。 9、內窺鏡及附設器材要經嚴格的分類清洗、消毒后方可用于患20、者。 10、建立檢查項目質量控制制度、程序與評價體系,有條件的科(室)每天由上級醫師主持的集體讀圖制,確保診斷質量,經常研究診斷技術,解決疑難問題,不斷提高工作質量。高壓氧艙工作制度一、醫護人員應著裝整齊,儀表莊重,工作嚴謹、細心,一絲不茍,確保高壓艙治療時的安全。二、非本室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參觀者須經請示同意方可接待,室內嚴禁吸煙。三、熟悉高壓艙環境及各種設施的性能,掌握操作使用方法,保證各部件處于良好工作狀態。四、除操艙人員外,操縱臺上所有儀表、開關、通訊聯絡系統一律不準隨便觸動。開艙期間不準私用艙內外專線聯絡電話。不準聊天、聽音樂等。五、艙內應備齊各種搶救物品、器械及常規用物,專人負責,21、定期檢查、補充,定位放置,保持常備狀態。六、病員進艙前須更換棉織衣、褲、襪及拖鞋,嚴禁將易燃、易爆、怕壓物品帶入艙中,如化纖衣服(棉綸、尼龍、滌綸、睛綸)、乙醇、打火機、火柴、鋼筆、手表、收錄機、傳呼機、手機等。每次進艙前嚴格督促檢查,以免發生意外。七、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詳細介紹進艙的注意事項,消除緊張心理,以取得病人合作。八、禁止在艙內打鬧、來回走動及大聲喧嘩,禁止隨地吐痰,亂扔果皮及其他雜物,更不準亂動艙內設備和用重物敲擊艙壁,以免發生意外。九、操作人員必須嚴守工作崗位,不準私自外出。要經常與艙內保持聯系,詢問病情變化,遇有特殊情況,立即報告醫師,并做應急處理。十、嚴格操作規程,認真做好22、操作記錄,未經請示不準隨便更改治療方案。十一、出艙后清理艙內衛生,紫外線照射30分鐘,并及時通風30分鐘,地面用0.2%過氧乙酸拖地,每周大掃除1次,每月空氣培養1次。保持艙內清潔、整齊,物品放置有序。十二、芽孢桿菌感染或傳染病出艙后應全面徹底消毒,關艙3天,細菌培養連續3天陰性后,方可啟用。內窺鏡室工作制度1術前:(1)準備好當日所需物品。(2)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釋,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一份放在病歷中備案,一份交病人保存),清除緊張情緒,協助病人上檢查床。(3)如遇有高血壓,心臟病,安裝起博器,長期口服水楊酸類藥物和口服激素類藥物時,應高度警惕。(4)于檢查前取出假牙。2術中:(1)注意病人全身情況。(2)活檢的標本應及時注明所取部位及數量。(3)用后的物品應嚴格按規定進行消毒處理。3術后:(1)協助病人下檢查床,防止墜床事件發生,并向家屬交代注意事項。(2)向病人講清下次復查時間。(3)將用后的內鏡及配件立即進行清洗消毒,特別注意關節部的清洗消毒。將處理好的配件送往中心消毒室消毒。4內鏡及配件出現問題應及時維修,避免使用時出現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