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療廢物十六項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026
2024-09-08
10頁
35.28KB
1、醫院醫療廢物十六項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組織機構第一責任人: 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責任人:實施管理部門責任人:病區:門診:公共衛生科:檢驗科:理療科:放射科:二、醫療廢物管理制度1、認真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本院醫療廢物管理制度。2、分管院長領導分管部門,按要求對本院醫療廢物實施管理,組織處理醫療廢物意外事故。3、護理部(組)、醫務科和防保科負責對醫療廢物產地實施管理,督促醫護人員按要求分別放置醫療廢物,協助組織相關培訓。4、后勤負責對醫療廢物內部運送和暫2、存地實施管理,提供醫療廢物包裝箱、容器、警示標簽和有關設施,負責醫療廢物交接工作,保存好相關資料備查,協助組織相關培訓。5、負責感染人要制定醫療廢物管理工作制度,檢查指導相關工作,對醫療廢物實施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與相關部門共同組織人員培訓。三、醫療廢物臨床管理制度1、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協助制訂各項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處理辦法,指導、督查各項制度的落實及對全院和相關人員的培訓。對醫療廢物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協調解決。并負責安排專門人員進行醫療廢物的收集、轉運、交接登記工作及有關醫療廢物登記和檔案資料的管理。2、醫務處.護理部負責檢查、指導病區、相關科室醫務人員對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廢物的3、分類放置及部分一次性醫療廢物使用后的處理制度的制定、落實、執行。內部轉運送處理部門是否作好交接登記記錄。3、總務處配合作好相應的后勤工作。并負責按排專職人員對醫療廢物的收集、登記、運送、貯存和無害化處理工作,制定相應規章制度。4、臨床各科室必須將醫療廢物進行分類處理。醫療廢物和醫院廢物(生活垃圾)必須分開,不得混裝。醫院廢物(生活垃圾)內不能混有醫療廢物。醫療廢物禁止倒入生活垃圾內,不得隨意在露天場所堆放。醫療廢物必須裝入有黃色警示標志及科室、年、月、日標識的包裝袋和銳器盒內,在確保包裝安全,密封無泄露的情況下,待醫院專職人員統一上門收集,運送。 科室未按照以上要求做,專職人員有權拒收。5、對4、于各科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與輸液皮條,銳器及針筒和輸液皮條分別直接投入專用利器盒和包裝袋內,靜點室、口腔科、皮膚科等科室必須將醫療廢物裝入專用周轉塑料箱。安全密封后統一收集、運送、集中處置。 不得私自與任何單位協商回收,更不得私自出售。四、醫療廢物分類收集1、按照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的標準和警示標識規定醫療廢物分置于黃色塑料容器內,并認真檢查有無破損。2、醫療廢物按照醫療廢物分類進行收集不能混裝。3、隔離傳染病人生活垃圾歸在感染性廢物中,并用雙層黃色塑料袋密封。4、在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及容器外表面貼有警示標識和標簽(標簽上注明: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及備注)。5、醫療廢物中病原體的5、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液等高危險物及時消毒后運送。五、醫療廢物內部交接登記制度1、科室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二條要求對本科室產生的醫療廢物登記記錄。2、登記內容應齊全,具體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數量、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3、醫院負責醫療廢物收集、轉運人員在與科室人員及外部接收醫療廢物人員做好交接記錄。4、感染科負責交接登記的收集、整理,資料至少保存三年。六、醫療廢物內部運送工作制度1、運送人員在轉運前檢查包裝或容器的標識、標簽及封口雖否符合要求,不得將不符合要求的醫療廢物運送至暫時貯存地。2、運送人員每天在上午:8:309:00,下午4:305:00用6、專用工具將醫療廢物運送至集中暫存地點。3、運送醫療廢物要防止滲漏、遺撒,運送人員做好自我防護。4、每天運送工作結束后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七、醫療廢物暫時存放管理制度1、醫療集中醫療廢物暫存地必須遠離醫療區、食品加工區、人員活動區和生活垃圾存放處。2、醫療廢物暫存處要有嚴密和封閉措施,防止滲漏,避免陽光直射,貯存時間不得超過2天,由專人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員接觸醫療廢物。3、專門管理人員按時對醫療廢物暫存處噴灑藥液,以防鼠、防蚊蠅、防蟑螂。并進行清潔消毒。4、醫療廢物暫存地設有醫療廢物警示標識和“禁止吸煙、禁止飲食”的警示標識。5、嚴格禁止醫療廢物與生產垃圾混放、轉讓或買賣。6、暫存病理性廢7、物,盡可能采取低溫或防腐貯存。八、醫療廢物清運交接登記制度1、醫院負責醫療廢物收集人員與科室醫療廢物人員收集人員做好交接記錄。2、醫院負責醫療廢物收集人員與醫療廢物暫存管理人員做好交接記錄。3、醫院負責醫療廢物暫存管理人員與外部醫療廢物收集人員做好交接記錄4、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監督人員對交接清運記錄進行定期檢查,防止發生醫療廢物流失事故九、醫療廢物收集時間和線路圖科室醫療廢物產生地操作人員進行分類處理分別置入專用黃色塑料袋或防穿刺容器內貼上醫療廢物收集標簽(上午:8:309:00 下午:4:305:00)經污物通道到達醫療廢物暫存地與醫療廢物暫存地管理人員交接登記雙簽名暫存地管理人員與集中處置單8、位收集人員交接索要聯單十、專用運送工具和暫存處清潔消毒制度1、醫院醫療廢物消毒員每天對清運后的專用工具和暫存場所進行及時消毒。2、消毒做好消毒記錄。3、具體消毒方法:運送車輛、周轉箱(桶)、貯存設施及其他有關的物品表面、環境消毒:使用有效氯含量為1000mg/l-2000 mg/l的消毒液進行噴灑、噴霧或擦拭,作用60分鐘后洗凈。地面消毒:使用500mg/l-1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進行噴灑或拖地。 儀器設備消毒: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溶液擦拭消毒。防護用品消毒:耐熱的用品可使用流通蒸汽消毒20-30分鐘或用壓力蒸汽121作用20-30分鐘,耐濕的用品(包括防護眼鏡)使用有效氯含量9、為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鐘。手與皮膚消毒:使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浸泡或擦拭手部1-3分鐘。十一、醫療廢物相關人員培訓制度1、對全員進行醫療廢物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管理的認識。2、向各科室發放本院醫療廢物管理實施方案,通過對醫院感染管理網絡人員培訓再由網絡人員組織本科室學習。3、對從事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處置等工作人員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培訓。4、組織保潔人員學習相關法律,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安全防護知識。并掌握銳器傷后處理方法。 十二、醫療廢物相關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和健康體檢制度1、從事醫療廢物處置的10、有關人員在接觸或處置醫療廢物時要做好自身衛生防護工作。2、進行操作時必須穿戴工作衣、帽、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進行近距離操作或可能有液體濺出時必須佩戴護目眼鏡。3、每次作業結束后及時按規定對污染防護用品和手進行消毒和清洗。4、防護用品有破損時及時予以更換。5、當衛生防護用品在操作中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及時對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 6、醫院定期組織本單位從事醫療廢物處置的有關人員健康檢查,建立健康檔案。必要時對相關人員進行免疫接種。 十三、醫療廢物管理工作流程1、法定代表人為醫療廢物管理第一責任人,負責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總體協調。2、分管院長領導分管部門,按要求對本院醫療廢物實施管理,組織處理醫11、療廢物意外事故。3、醫院感染科室負責制定本單位醫療廢物管理工作制度,檢查指導相關工作,對醫療廢物實施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與相關部門共同組織人員培訓。4、護理部(組)、醫務科和防保科負責對醫療廢物產地實施管理,督促醫護人員按要求分別放置醫療廢物,協助組織相關培訓。5、后勤負責對醫療廢物內部運送和暫存地實施管理,提供醫療廢物包裝箱、容器、警示標簽和有關設施,負責醫療廢物交接工作,保存好相關資料備查,協助組織相關培訓。十四、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檢查監督制度1、院長定期召開院務會議對本院醫療廢物管理專項檢查情況進行督導。2、醫院負責感染管理科室制定本院醫療廢物管理專項檢查方巡查,并組織有關人員實施。3、12、各科室負責人對本科室產生醫療廢物的收集、分類、登記、消毒等工作進行自查。4、醫院定期對醫療廢物有關消毒效果進行監測評價。十五、醫療廢物意外事故發生時的應急方案 為進一步做好醫療廢物的管理,避免因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件導致人身傷害和社會危害,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在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時,應當采取應急控制措施,做到早報告、早處理,減少或防止污染擴散。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件時當事人員應立即報告院長,并通知醫院防保等有關人員到達現場協助對污染區進行保護性封鎖,嚴格控制無關人員出入污染區,避免造成污染擴散和周圍人員傷13、害。院長應迅速組織人員對溢出、散落的醫療廢物迅速進行收集、清理,對污染地點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對液體溢出物應采取吸附材料吸收處理。清理人員進行現場清理時,應做好勞動保護,清理結束后,清理用具和防護用品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時,應當在48小時內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調查處理工作結束后,將調查處理結果向所在區衛生局、環保局報告。配合有關部門的檢查、監測、調查取證,不拒絕和阻礙,不提供虛假材料。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4小時內14、向所在區衛生局、環保局報告,并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發生醫療廢物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結束后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預防再次發生,并寫出總結報告。十六、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逐級上報制度1、發生在醫療廢物流失、泄漏、護散和意外事故時,采取相應的緊急措施,并在48小時內向衛生局報告。2、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12小時內向區衛生局和疾控中心報告,并按規定采取緊急處理措施。3、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2小時內向區衛生局和疾控中心報告,并按規定采取緊急處理措施。4、發生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傳染病傳播事故,或者證據證明傳染病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就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