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中醫科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及操作規程.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098
2024-09-08
9頁
43.52KB
1、醫院中醫科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及操作規程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中醫科工作制度 加強中醫科室的建設,繼承、發掘、整理、提高祖國醫藥學遺產。中醫可按病員病情簽署診斷、病假、死亡等有關醫療證明書。根據理、法、方、藥的原則,按照“中醫或中西結合病歷(包括門診病歷)基本規劃”要求認真及時書寫病歷。病歷記載要完整、準確、整潔,要簽全名。對于年老經驗豐富的中醫,應配備水平較高的青壯年中醫或西學中醫師,作為助手,繼承并整理其學術經驗。積極開展中醫的科研工作。承擔中醫和西醫學習中醫的教學工作,認真帶好進修、實習人員,定期開展中2、醫學術活動。積極采集民間土、單、驗方,進行整理、篩選、驗證,對確有療效的要推廣應用。積極弘揚中醫的特長,如針灸、推拿、刮痧TDP神燈、火罐、婦科、皮膚科等。7.院外處方,原則上不轉抄,只能供參考。醫師未見患者,一概不得開處方和抄方。8.對于特殊的煎藥方法及服藥時間,醫師要向患者交待清楚,并在處方上注明。9.中醫治療的患者,認真做好記錄。10.在弘揚中醫特長的同時,有選擇地吸收和應用西醫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新思路。 中醫科人員崗位職責一、 中醫科主任(一) 管理職責:1. 在行政、業務對外工作中全權代表科室。做好科內、科間各種關系的協調。2. 參加醫院規定的相關會議,負責傳達、貫3、徹會議精神,并督促落實。3. 認真貫徹徹底落實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及醫療操作規程,及時進行檢查督促反饋。4. 制訂本科室工作計劃和業務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監督檢查。5. 領導本科人員的業務訓練和技術考核,對本科人員提出升、調、獎、懲的意見。6. 負責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審批。統一安排醫生出診、會診、值班工作和進修、輪轉、實習生的工作。7. 組織領導有關本科對掛靠醫療機構的技術指導工作、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技術水平。8. 對科室新藥使用。儀器設施添置等提出申請。9. 支配使用科室基金。(二) 業務職責:1. 定時查房,共同研究解決重危疑難病例診斷治療上的問題。2. 參加門診、會診、出診,決4、定科內病員的轉科、轉院和組織臨床病例討論。3. 運用國內、外先進經驗指導臨床實踐,不斷開展新技術,提高醫療質量。4. 重視醫療文書資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內各級醫師病歷書寫質量,及時簽閱。5. 積極開展營銷工作,拓展外部市場,主動宣傳本科室的醫療新技術新項目,服務新舉措以及其他感動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眾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擴大醫療市場份額。(三) 教研職責: 1. 定期組織全科進行病例討論、業務學習、繼續教育、臨床教學,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學中起模范作用。2. 組織協調科研和新技術、新方法的開展與應用。3. 組織科研實施,審查科內人員論文投稿。4. 妥善安排進修、實習人員的培訓工作嗎,組5、織并擔任臨床教學。二、 中醫科副主任(一) 管理職責:1. 認真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及醫療操作規程,及時進行檢查督促反饋。2. 參與本科室主診醫生常規工作會議,討論本科室計劃及有效管理科室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事項。(二) 業務職責:1. 定期參加門診和科室值班任務,定期查房并親自參加指導急、重、疑、難病例的搶救處理與特殊疑難和死亡病例的討論會診。2. 負責本組患者的日常診斷、治療和處理,觀察并及時聽取本組下級醫師關于患者每日的病情和體征變化,了解所管患者的醫療、護理記錄和實驗室檢查結果。3. 簽署住院病歷首頁、大病歷、首次病程記錄、重要的專科操作記錄、病程記錄等。(三) 教研職責:1. 指6、導全科結合臨床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學中起模范作用。2. 指導本科下級醫師做好各項醫療工作,有計劃的開展基本訓練。3. 根據學院教學工作的需要,會利用各種機會如查房、上課和各類操作對下級醫師進修、實習人員進行教學和培訓。三、 中醫科主治醫師(一) 管理職責:1. 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經常檢查本病房的醫療護理質量,嚴防差錯事故;協助護士長搞好病房管理。2. 協助科主任加強對住院、進修、實習醫師的培訓和日常管理工作。(二) 業務職責:1. 按時查房。具體參加和指導住院醫師進行診斷、診治及特殊診療工作。2. 對所管病員全面負責,掌握病員的病情變化。病員發生病危、死亡、醫療7、事故或其他重要問題時,應及時處理,并向科主任匯報。3. 參加值班工作。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對需要特殊觀察的重癥病員,用口頭方式向值班醫師交班。4. 主持病房的臨床病例討論、會診,檢查、修改下級醫師書寫的醫療文件,決定病員出院,審簽出(轉)院病歷。(三) 教研職責:1. 擔任適量的臨床教學,指導進修、實習醫師工作。2. 主持病房的臨床病歷討論及會診,檢查、修改下級醫師書寫的醫療文件。3. 組織本組醫師學習和運用國內外先進醫學科學技術,開展新技術、新療法,進行科研工作,做好資料積累,及時總結經驗。四、 中醫科醫師(一) 管理職責:1. 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親自操作或指導護士進8、行各種重要的檢查和治療,嚴防差錯事故發生。2. 隨時了解病員的思想、生活情況,征求病員對醫療護理工作的意見,做好病員的思想工作。(二) 業務職責:1. 對病員進行檢查、診斷、治療,開寫醫囑并檢查執行情況。2. 書寫病歷。新入院病員的病歷,一般應在病員入院后24小時內完成。并負責病員住院期間的病程記錄,及時完成出院病員病案小結。3. 參加科內查房。對所管病員進行檢查、診斷、治療開寫醫囑并檢查執行情況,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診一次。科主任、上級醫師查房是,應詳細匯報病員的病情和診療意見。4. 對所管病員全面負責,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對需要特殊觀察的重癥病員,用口頭交班的方式向值班醫師交班。5.9、 向上級醫師及時報告診斷、治療上的困難及病員病情的變化,提出需要轉科、轉院或出院的意見。6. 新畢業的醫師實行3年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實行12小時留院制。(三) 教研職責:1. 檢查和改正實習醫師的病歷記錄,指導護士對各種重要的檢查治療進行護理,嚴防差錯事故。2. 根據教學需要,承擔適量相當于助教的教學工作。3. 認真學習,運用國內外先進醫學科學技術,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療法,參加科研工作,及時總結經驗。 中醫科護理常規、操作規程灸法 灸法就是用艾絨做成艾柱或艾條,點燃后在穴位或患處熏灸,借助溫熱性和藥物作用,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燥濕祛寒,回陽救逆,消腫散結,達到治療疾病10、的目的。護理上常用的有艾灸條、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1. 艾條灸(1) 物品準備: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必要時備艾灸盒。(2) 操作方法: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應灸穴位或局部24cm處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感燒灼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使局部皮膚紅潤、灼熱。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置于彎盤中,避免脫落在病人身上。腹部、背部較平坦處行艾灸時,可用灸條盒。即病人取平臥位或俯臥位,將點燃之艾條放于盒內紗隔層上,灸盒放在應灸穴位的部位,加蓋后可使其自行燃燒艾條,達到艾灸的目的。2. 艾柱灸(1) 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柱器、火柴、鑷子、彎盤。(2) 操作方法:將艾絨放入艾柱器內,根11、據病情,制成大小適宜之艾柱。將艾柱置于應灸穴位上,點燃艾柱頂端。等艾柱燃至病人感發燙時,即用鑷子取下放入彎盤,另換一艾柱,繼續點燃。一般每次灸35狀(每個艾柱謂一狀)3. 隔姜灸、隔蒜灸(1) 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柱器、火柴、鑷子、彎盤,根據需要準備切成020.3cm薄,直徑約2cm的鮮姜片或鮮大蒜頭橫切成片數片(或用大蒜搗泥,取0.3cm后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膚)。(2) 操作方法:暴露應灸部位。取鮮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點燃后待病人感灼熱時即更換艾柱,連灸35壯。臍部也可敷食鹽后,置艾柱灸之,稱隔鹽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藥物如附子片等,統稱間接灸法。4. 艾灸護理(1)12、 行艾灸時,須注意病人保持舒適體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動時,艾灰脫落或艾柱傾倒而發生燙傷或燒壞衣被。(2) 艾條灸時,要注意燃點的距離,太近則易燙傷,太遠則療效不佳,應隨時詢問病人溫熱感,并觀察局部潮紅程度。行艾柱灸時,更應認真守護觀察,以免發生燙傷。(3) 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需處理或涂以龍膽紫,較大水泡應消毒后用無菌針頭刺破,涂上龍膽紫或金萬紅軟膏。(4) 艾條灸畢后,應將剩下之艾條套入玻璃試管內或將燃頭浸入水中,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如有絨灰脫落床上,應清掃干凈,以免復燃燒壞被褥。(5) 艾灸畢應為病人蓋好衣被,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6) 凡顏面、五官區域、大血管、粘膜處及熱癥,一13、般不宜艾灸。5. 在護理的應用 (1) 脾胃虛寒性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內關、足三里。(2) 脾虛型腹瀉:灸天樞(隔姜灸)、神闕(隔鹽灸)、足三里、腎俞、脾俞。(3) 虛脫、四肢厥逆:灸百會、神闕(隔鹽灸)、涌泉。(4) 虛寒型痛經:灸關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5) 虛寒性腰痛:腎區放灸盒。(6) 風寒濕痹:局部關節臨近穴位。(7) 惡心、嘔吐、急性腹痛:臍部隔鹽灸。 (8) 未潰破之癤腫處隔蒜灸。中醫科護理常規、操作規程熏洗療法將中藥煎湯,趁熱熏洗患處的方法,稱熏洗療法。具有開寫腠理、調節氣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風止癢等功效。1.物品準備(1)四肢部位:盆內盛煎好的中藥,14、橡皮單、浴巾。(2)眼部:治療盤、治療碗(內盛煎好的中藥)、紗布、鑷子、膠布、眼罩。(3)會陰部:坐浴盆內盛煎好的中藥,坐浴架、毛巾、必要是備屏風。 2.操作方法 (1)四肢部位熏洗法:床上鋪好橡皮單,將盛有中藥液的盆放于橡皮單上。將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蓋住患肢及盆,使藥液蒸汽熏蒸患肢。待藥液不燙時,將患肢浸泡于盆內,約10分鐘。泡畢,擦干患肢,撤去橡皮單,藥液可留至下次再用(一般每劑藥液可泡23次) (2)眼部熏洗法:將盛有藥液之治療碗上蓋一帶孔紗布,將孔對準患眼熏蒸。待藥液不燙時,用鑷子夾取紗布蘸藥液擦洗眼部。洗畢,根據需要用的無菌紗布蓋住患眼,膠布固定或戴上眼罩。 (3)坐浴法:將盛有煎15、好的中藥液的盆放入坐浴架上,上蓋一帶孔的木蓋。讓病人暴露臀部,若有創面覆蓋,則揭去敷料,將患處對準蓋孔,坐于木蓋上熏蒸。待藥液不燙時,撤去木蓋,讓病人將臀部坐于盆內泡洗。洗畢,擦干臀部。如需換藥,則上藥后覆蓋無菌敷料。 3.護理:熏洗藥液必須嚴格掌握溫度,熏蒸時,藥液應加溫至蒸汽上沖,但也不可過熱(尤其是眼部熏洗),避免燙傷皮膚,黏膜。浸泡時,藥液溫度宜溫熱,老人、小兒熏洗時,更應隨時詢問病人感覺,掌握藥液溫度,并耐心協助熏洗,避免燙傷事故。熏洗過程注意室內避風,洗畢應及時擦干患處,防止受涼。坐浴時應在坐浴室進行,若在病室內坐浴,注意遮擋病人。孕婦及月經期不宜坐浴。 4.在護理中應用:(1)根據醫囑為四肢骨折愈膈合期(折除小夾板后),及軟組織損傷者,以活血化瘀、續筋壯骨中藥熏洗患肢。(2)目赤腫痛者,用清熱解毒,明目降火中藥或鹽水進行患眼熏洗。(3)對瘡瘍、皮膚病患者,根據醫囑用清熱解毒、殺蟲燥濕類中藥行局部熏洗.(4)陰癢帶下火肛門疾患,痔痿術后等患者,根據醫囑用殺蟲祛濕、清熱解毒或生肌斂瘡類中藥坐浴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