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傳染病登記核對檢查和報告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259
2024-09-08
8頁
35KB
1、醫院傳染病登記、核對檢查和報告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為加強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時、科學的防治決策信息,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特制定傳染病登記、核對檢查和報告制度。一、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1、各科室建立門診日志、住院登記簿和傳染病疫情登記簿。2、執行首診負責制,嚴格門診工作日志制度和疫情報告制度,負責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工作2、。3、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責任疫情報告人。4、責任疫情報告人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發現有法定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必須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疫情報告,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5、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均為責任報告單位。依照有關法規對責任疫情報告人工作進行監督管理。6、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7、責任報告單位對甲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類傳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質炎的病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城鎮應于2小時內、農村應于6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8、對其它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傷寒3、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城鎮應于6小時內、農村應于12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9、對丙類傳染病和其它傳染病,應當在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10、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等應按照規定時限,以最快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報告,并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二、傳染病登記報告核對檢查制度1、防保所負責本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報告卡的收發和核對,設立傳染病報告登記簿,統一填報有關報表。2、接到傳染病報告的,衛生院應當立即組織力量對報告事項調查核實、判定性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時報告調查情況。3、積極配合4、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行傳染病疫情調查、采樣與處理。三、傳染病登記、核對檢查和報告獎罰制度1、醫療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會同有關部門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它嚴重危害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據刑法追究刑事責任:未建立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的;未指定相關部門和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的;瞞報、緩報、謊報發現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2、執行職務的醫療衛生人員瞞報、緩報、謊報傳染病疫情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情5、節嚴重的,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或者吊銷其執業證書。責任報告單位和事件發生單位瞞報、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不報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或傳染病疫情的,對其主要領導、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由其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態惡化等嚴重后果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四、計算機管理制度1、計算機室應指定專人負責,確保軟硬件設備的正常運轉;2、定期進行系統軟件與硬件的維護,定期查毒,做好數據備份工作;3、禁止安裝與工作內容無關的軟件,已正常運轉的軟件不得隨意修改程序或相關參數;4、嚴禁未經檢查的軟件或數據文件上機操作或上網下載來源不明的軟件,避免病毒感染;5、妥善保管軟硬件6、設備資料,外借資料應登記并及時收回;6、增強安全意識,注意機房防火。下班前應注意檢查水電開關和門窗安全;7、保持計算機室整潔與衛生,室內嚴禁吸煙和和放置。五、疫情資料管理保密制度1、做好疫情資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資料要存放于資料柜內并由疫情資料管理人員專人保管。2、未經衛生部和衛生部授權公布的甲類傳染病疫情和暴發性大流行的疫情病例數不準在報刊公開報導。3、任何外單位人員來中心了解、采訪有關疫情,需持有來人單位和區衛生局的證明,并經衛生院領導同意,方可進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聞傳媒機構的記者人員透露疫情。4、凡未單位領導批準,不得將疫情資料復制或借出。5、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資料的存檔和銷毀,應經7、領導批準,統一有關規定處理。6、自覺接受保密檢查和監督。六、網絡管理與維護制度1、負責網絡管理、使用及維護,制定相應的制度,加強對信息報告系統的管理。對下級機構提供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2、未經單位同意,不得將有關服務器、工作站上的系統軟件、應用軟件、數據資料向外網傳遞或轉錄。3、防保所負責各自的網絡帳號、密碼管理,并注意保密,不得將帳號和密碼轉告他人,也不得以他人身份登錄網絡。4、網絡管理員要對網絡運行情況進行記錄,并對各自的網絡系統、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網上信息資源進行嚴格管理。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衛生信息網或借助其聯網計算機發布、傳播反動、色情或有害公共道德的信息。6、嚴禁向網絡上傳來歷8、不明或可能引發病毒感染的軟件,系統管理員應定期使用公安部門指定的殺毒軟件檢測病毒。七、疫情安全管理與保密制度1、樹立保密意識,定期檢查各項安全保密措施,發現隱患及時報告、及時采取措施;2、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實行領導負責制,分管領導應負責督促、檢查本單位的計算機安全保密措施,疫情資料要存放于資料柜內并由疫情資料管理人員專人保管,凡未經單位領導批準,不得將疫情資料復制或借出;3、網絡管理制定訪問權限控制,專人負責密碼管理,超級密碼定期更換;4、涉密信息須指定專人在專用機上處理,按密級要求采取相應加密措施并妥善處理存儲介質的信息痕跡;5、涉及國家機密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應符合國家保密局制定的工作規范和要9、求。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程序、時限及內容1、報告程序防保科接到電話、傳真或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發現甲類及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其它乙類及丙類傳染病疫情暴發、流行時,及時對疫情報告進行核實、分析,同時填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電話記錄表后,報相關部門。2、報告內容主要報告內容有疫情發生基本情況(發生地點、波及范圍、波及人數、可能傳播途徑等),疫情發生簡要經過,當地衛生機構對疫情處理措施等。3、報告時限從防保科接到疫情,報告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個過程在1小時內完成。當轄區內發現甲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按照國家10、有關規定于2小時內向相關部門進行報告。對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如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絡直報。對其他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衛生部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級人民政府決定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錄入報告。對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錄入報告。九、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審核1、每天應進行疫情信息網11、絡監控;一旦發現傳染病病例異常增加、罕見傳染病病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相關公共衛生信息,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并為業務科室及時提供傳染病疫情信息。2、疫情管理人員每日應分別登錄系統進行審核確認與查重。3、疫情工作人員必須24小時保持疫情電話通訊暢通,節假日將疫情報告電話轉接辦公室電話上,同時保證24小時信號通暢。十、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市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提高報告的效率和質量,為疾病預防控制提供及時、準確的監測信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根據我中心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1、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所有執行職務的醫務人12、員均為責任報告人。2、各級醫療單位的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發現法定傳染病,由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按要求規范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及時通知本單位傳染病管理人員按規定及時上報。3、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人員要對上報的傳染病及時進行審核,并定期對各醫療單位的門診及住院日志進行督導檢查,對漏報、遲報傳染病的現象進行糾正。4、報告病種:甲類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28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丙類傳染病:(10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