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外科護理六項核心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447
2024-09-08
17頁
53KB
1、醫院外科護理六項核心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外科護理六項核心制度1、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缺陷報告制度2、護理交接班制度3、分級護理制度4、危重病人搶救制度5、查對制度6、手術安全核查制度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缺陷報告制度為了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特制定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缺陷報告制度。一、不良事件定義指在護理工作中,不在計劃中、未預計到或通常不希望發生的事件,常稱為護理差錯和護理事故。為準確體現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內涵,減少差錯或事故這種命名2、給護理人員造成的心理負擔與壓力,科學合理對待護理缺陷,所以現以護理不良事件來進行表述。二、上報范圍1、可疑即報:只要護士不能排除事件的發生和護理行為無關就報。2、瀕臨事件上報:有些事件雖然當時并未成傷害,但根據護理人員的經驗認為,再次發生同類事件的時候,可能會造成患者傷害,也需要上報。三、上報程序1、一般不良事件:當事人應立即口頭報告上級分管護士或護士長,并及時采取措施,將損害減至最低。當事者24小時內填報護理不良事件上報表,簽字后上報護理部。2、嚴重不良事件:當事人應立即報告護士長、科主任或總值班人員,及時采取措施,將損害降至最低,必要時組織進行全院多科室的搶救、會診等工作,同時匯報主管院領3、導、醫務處、護理部、質量管理科等部門,重大事件的報告時限不超過6小時。當事科室應在6小時內填報護理不良事件上報表。護理部于搶救或緊急處理措施結束后立即組織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四、結果分析不良事件上報后,由護理部組織多科室、多專業護理人員每月對上報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主要采用趨勢分析和個案分析。趨勢分析包括科室內部的縱向比較、與其他科室的橫向比較、與科學標準及實踐的比較。通過討論,制定整改措施,并組織全院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嚴格實施,消除護理隱患及缺陷。五、免罰及獎勵1、對于主動上報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責任人,根據給病人造成的后果,經護理部討論減輕或免于處罰。2、對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設性意見的科室或個4、人給予獎勵。3、對主動上報不良事件的非責任護士給予獎勵。護理交接班制度一、病房護理人員實行三班輪流值班。值班人員應嚴格遵照醫囑和護士長安排,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二、每班必須按時交接班,接班者提前15分鐘進入科室,閱讀交班報告及醫囑本。三、在接班者未到之前,交班者不得離開崗位。四、值班者必須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項工作,遇有特殊情況,必須做詳細交待,與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離去。必須寫好交班報告及各項文字記錄單,處理好用過的物品。白班為夜班做好用物準備,如消毒敷料、試管、標本瓶、注射器、常備器械、被服等,以便于夜班工作。五、交班中如發現病情、治療、器械、物品交待不清,應立即查問。接班時如發現問題,5、應由交班者負責;接班后如因交班不清,發生差錯事故或物品遺失,應由接班者負責。六、交班報告應由主班護理人員書寫,要求字跡整齊、清晰、簡明扼要、有連貫性,運用醫學術語,如進修護士或實習護士填寫交班本時,帶教護理人員或護士長要負責修改并簽名。七、晨會集體交班由護士長主持,全體人員應嚴肅認真地聽取夜班交班報告。要求做到交班本上要寫清、口頭要講清、患者床頭要看清,如交待不清不得下班。八、交班內容:1.患者總數,出入院、轉科、轉院、分娩、手術、死亡人數以及新入院、重危患者、搶救患者、大手術前后或有特殊檢查處理,病情變化及思想情緒波動的患者均應詳細交待。2.醫囑執行情況,重癥護理記錄,各種檢查標本采集及各種6、處置完成情況,對尚未完成的工作,應向接班者交待清楚。3.查看昏迷、癱瘓等危重患者有無褥瘡,基礎護理完成情況,各種導管固定和通暢情況。4.常備、貴重、毒、麻、精神藥品及搶救藥品、器械、儀器的數量、技術狀態等,交接班者均應簽全名。5.交接班者共同巡視檢查病房是否達到清潔、整齊、安靜的要求及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分級護理制度分級護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確定并實施不同級別的護理。分級護理分為: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和三級護理一、分級護理原則:特級護理:1、 病情危重,隨時可能發生病情變化需要進行搶救的患者;2、 重癥監護患者;3、 各種復雜或者大手術后的患者;4、7、 嚴重創傷或大面積燒傷的患者;5、 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并需要嚴密監護病情的患者;6、 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并需要來密監護生命體征的患者;7、 其他有生命危險,需要嚴密監護生命體征的患者。一級護理:1、 病情趨向穩定的重癥患者; 2、 手術后或者治療期間需要嚴格臥床的患者;3、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穩定的患者;4、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患者。二級護理:1、 病情穩定,仍需臥床的患者;2、 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三級護理:1、 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穩定的患者;2、 生活完全自理且處于康復期的患者。二、分級護理要點特級護理:1、 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8、2、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3、 根據醫囑,準確測量出入量;4、 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如口腔護理、壓瘡護理、氣道護理及管路護理等,實施安全措施;5、 保持患者的舒適和功能體位;6、 實施床旁交接班。一級護理:1、 每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2、 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全征;3、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4、 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如口腔護理、壓瘡護理、氣道護理及管路護理等,實施安全措施;5、 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二級護理:1、 每2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2、 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3、 根據醫囑,正確實9、施治療、給藥措施;4、 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護理措施和安全措施;5、 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三級護理:1、 每3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2、 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3、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4、 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危重病人搶救制度1、臨床搶救工作必須有周密、健全的組織分工。由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護士長負責組織和指揮。參加搶救的醫護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全力以赴、緊密配合開展搶救。2、搶救器材及藥品要力求齊全完備,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儲存,用后及時補充。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各種器械、儀器設備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備不懈,做好交接班。3、參加搶救的醫護人員10、,必須堅守崗位,應根據病情按疾病搶救程序及時給予必要的搶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測量血壓、建立靜脈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摩(包括電除顫)、配血、止血等,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以便進一步采取有效的診療手段。4、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詳細做好搶救記錄,并注明搶救時間,對病情復雜、搶救效果不佳的患者應向醫務科(節假日向總值班)匯報,必要時組織科、院有關人員會診救治。5、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對制度,24小時有專人負責,對病情、搶救經過及各種用藥要詳細交待并做好記錄。一般情況下,醫師不得下口頭醫囑,如確因情況緊急需下達口頭醫囑時,護理人員執行時,應復誦一遍,并與醫師校對藥品后執行,事后醫師據實補記醫囑,11、防止發生差錯事故。6、各種搶救器材、藥品用后及時清理、消毒、補充,物歸原處,以備再用。7、及時向患者家屬或代理人講明病情,充分履行告知義務,以取得家屬或代理人的理解配合。8、搶救結束,醫護人員應做好搶救小結,并寫出搶救記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查對制度1、臨床科室1、開醫囑、處方或進行治療時,應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床號、住院號(門診號)。2、執行醫囑時要進行“三查十對”。三查是:擺藥時查;服藥、注射、處置前查;服藥、注射、處置后查。十對是: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和有效期。3、清點藥品時和使用藥品前,要檢查質量、標簽、失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4、給藥12、前,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藥品時要經過反復核對;靜脈給藥注意有無變質,瓶口有無松動、裂縫;給多種藥物時,要注意配伍禁忌。5、輸血前,需經2人查對,無誤后方可輸入,輸血時須注意觀察,保證安全。2、手術室1、接患者時,要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性別、診斷、手術名稱、術前用藥。2、手術前,必須查對科別、床號、姓名、診斷、手術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藥。3、凡進行體腔或深部組織手術,要在術前與縫合前清點所有敷料和器械數。護士 “四查八對”:主要是針對病人服藥,注射,輸液的查對制度,減少操作差錯。四查:查醫囑、備藥前查、備藥中查、備藥后查。八對:床號、姓名、藥名、濃度、劑量、用法、有效期、時間13、。輸血“三查八對”:主要指為患者輸血時需掌握的步驟。三查:即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血制品的質量、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八對: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試驗結果、血制品種類、劑量。手術安全核查制度一、手術安全核查是由具有執業資質的手術醫師、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三方,分別在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和患者離開手術室前,同時對患者身份和手術部位等內容進行核查的工作。本制度所指的手術醫師是指術者,特殊情況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2、本制度適用于各級各類手術,其他有創操作應參照執行。3、手術患者均應配戴標示有患者身份識別信息的標識以便核查。4、手術安全核查由麻醉醫師主持并填寫手術安全核查表。如無麻醉醫師參加14、的手術,則由術者主持并填寫表格。5、實施手術安全核查的內容及流程。(一)麻醉實施前:由麻醉醫師按手術安全核查表中內容依次核對患者身份(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手術方式、知情同意、手術部位與標示、麻醉安全檢查、皮膚是否完整、術野皮膚準備、靜脈通道建立、患者過敏史、抗菌藥物皮試結果、感染性疾病篩查結果、術前備血情況、假體、體內植入物、影像學資料等其他內容,由核查三方共同核查確認。(二)手術開始前:由手術醫師、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別、年齡)、手術方式、手術部位與標示,并確認風險預警等內容。手術物品準備情況的核查由手術室護士執行并向手術室醫師和麻醉醫師報告。(三)患者離開手術室前:由手術醫師、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別、年齡)、實際手術方式,清點手術用物,確認手術標本,檢查皮膚完整性、動靜脈通路、引流管,確認患者去向等內容。(四)三方核查人確認后分別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