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衛生院感染病例報告手衛生及醫療廢物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843
2024-09-08
9頁
26.50KB
1、中心衛生院感染病例報告手衛生及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制度xx中心衛生院1.住院病人發生醫院感染,應由主管醫生于24小時之內電話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主管醫生須即時填寫醫院感染病例登記卡(隨醫囑送至護士站存放)。2.由醫院感染管理科收卡后到病區調查、核對、登記,并定期對醫院感染病例進行統計、分析。3.凡發現在同一病區三例以上的相同細菌感染的病例,科室質控員應立即電話通知醫院感染管理科,及時查找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暴發流行發生,對不及時報告的個人與科室予以一定處罰。4.疑為醫2、院感染病人應及時采集標本送檢,在轉科后已留標本報告陽性,并確診為院內感染者,由轉出科室補填登記卡并注明轉歸。5.出現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醫院感染管理科于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和醫務科,并通報相關部門。6.醫院感染管理科常規進行漏報調查,漏報與隱瞞不報,予以相應處罰。醫院感染流行、暴發處置原則1.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管理制度。2.醫院感染管理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1)證實流行或暴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率水平證實有流行或暴發。(2)查找感染源,對感染病人、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及3、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病人及周圍人群進行詳細流行病學調查。(4)制訂和組織落實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對病人做適當治療,進行正確的消毒處理,必要時隔離病人甚至暫停接收新病人。(5)分析調查資料,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發的原因,推測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或感染因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綜合做出判斷。(6)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3.報告主管院長,并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助感染管理科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并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1)協助當地疾病控制部門進行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的調查與控制4、。(2)組織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成員,指導醫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制定有效的醫院感染控制措施。(3)根據需要,組織有關專家協助對感染病人的診治。4.當其他醫院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對本院同類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控制措施。5.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手衛生管理制度xx中心衛生院為加強全院醫務人員手衛生工作,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和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要求如下:1.嚴格執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2.對醫院職工開展全員性培訓,使所有醫務人員加強無菌觀念和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掌握必要的手衛生知識及方法,保證洗手與手消毒效果。3.5、不同環境下工作的醫務人員,手衛生應達到如下要求:(1)I類和II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5cfu/cm2。類和類區域包括:普通手術室、產房、供應室潔凈區、重癥監護病房等。(2)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10cfu/cm2。類區域包括母嬰同室、婦產科檢查室、注射室、換藥室、治療室、供應室清潔區、急診室、化驗室及各類普通病房和房間等。(3)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15cfu/cm2。類區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及病房。4.醫院手術室、產房、重癥監護室、口腔科、人流室等重點部門應采用流動水洗手,洗手液和干手設施避免二次污染。5.進行外科手消毒時,禁止佩戴假指甲、戒指等飾物。6.手衛生方法:醫務人6、員應掌握正確的六步洗手法,徹底洗凈雙手。在頻繁接觸病人的診療過程中,當手無可見污染物時,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代替洗手;當接觸傳染病人或被感染性物質污染后,應當先用流動水沖凈雙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劑。7.洗手后可使用無菌紙巾擦手,若使用擦手毛巾,則盛裝無菌巾的容器應當定期消毒。8.每季度或懷疑感染流行暴發與醫務人員手有關時及時對相關醫務人員進行手衛生消毒效果監測。醫療廢物管理制度xx中心衛生院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根據國家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包裝物、容器標準和標識等7、相關文件,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1.由醫院感染管理科、總務保衛處、護理部、后勤產業集團負責對從事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2.生活垃圾置黑色垃圾袋中,由專人定時收集,院內用密閉容器按固定線路進行運送,不能污染環境。集中收集后的生活垃圾應請環保部門及時運走,如無法及時運走的生活垃圾,必須置密閉容器中存放。3.治療室內的廢物筒應加蓋或置存放柜內,分生活垃圾、醫療廢物、利器盒等。未被污染的廢棄物(如藥品外包裝,輸液器、注射器外包裝等)可以當作生活垃圾處置。敷料、棉簽、玻璃安瓿、破碎玻璃器皿分別置于套有黃色垃8、圾袋的容器中,小心處理以免損傷。放射性與細胞毒的廢物置紅色垃圾袋中。4.輸液瓶雖不屬于醫療垃圾,但應作為危險物科內專人管理、登記,專人(玻璃瓶由藥劑科收集;塑料瓶由總務保衛處收集)負責收集、登記,并交于有資質的機構集中處置。5.臨床產生的醫療垃圾必須置黃色垃圾袋中,當裝滿3/4時扎緊袋口后放入專用醫療廢物暫存容器中,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應防滲漏,外表面粘貼有明顯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的標簽;并貼封口貼(注明產生地點、時間、類別、重量、及需要的特別說明)??剖覂鹊尼t療廢物暫存地應粘貼醫療廢物標志。6.廢棄后的注射器與輸液器的針頭等利器放入利器盒,由專人進行統一調換,減少工作人員針刺傷的發生。7.9、除去針頭的針筒、輸液器應放入套有黃色垃圾袋的筒中,由專人收集、稱重、記錄(在封口貼處及記錄本上),臨床科室每日固定責任人簽名認可,并存留交接單。暫存處由專人收集、堆放,并與收集人員交接、記錄,避免流失和減少環境污染;及時核對科室收集總量應與運出醫院的總量一致,以免流失。8.被血液、體液污染的口罩、帽子、鞋套、中單、尿布、便盆等按醫療廢物處理。9.實驗室、病理科、手術室等的檢驗物、標本、斷肢及接種動物應按病理性廢物處理。病原體的培養基、菌種等高危廢棄物,應先進行壓力蒸汽滅菌后,再按醫療廢棄物處理。10.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廢物及特殊感染垃圾應當使用雙層黃色垃圾包裝袋,并及時密封,貼封口貼,并注明。110、1.放入包裝物或者容器內的各類廢物不得取出。包裝物或者容器外表面被污染,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12.禁止將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混合,如不慎將生活垃圾混入醫療廢物中,則按照醫療廢物進行處理。13.醫療廢物由醫院專人、定時、固定線路、密封容器進行收集、運送,不能污染環境。每天運送工作結束后,應當對運送工具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14.醫療廢物收集人員負責登記各部門醫療廢物的產生量(袋數及重量),并請該部門人員確認。醫療廢物裝箱時,箱外要標明袋數,并加以登記。15.垃圾收集人員應做好必要的防護,如工作衣、手套等。應及時清運,按規定的時間和路線送至指定暫存地。16.醫院集中存放醫療廢物11、的房間必須上鎖,避免流失。17.垃圾房應每天進行清洗、消毒,外墻粘貼有明顯的醫療廢棄物警示標識、“禁止吸煙、飲食”的警示標識和醫療垃圾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有防滲漏、防鼠、防蚊蠅、防蟑螂、防盜以及預防兒童接觸等安全措施。儲存容器應絕對密閉,防止滲漏和雨水沖刷。有上下水、洗手等設施。18.廢棄的麻醉、精神等藥品及其相關的廢物的管理,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準執行;批量的廢化學試劑、廢消毒劑應當交由專門機構處置。19.任何人不得將醫療廢物自行外運、外賣,醫療廢物定期(48小時內)由醫廢處置中心回收、焚燒,必須做好詳細記錄,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等項目。登記資料至少保存3年。20.發生醫療廢物處理事故后,按照醫院制定的應急預案、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有關的規章制度處置,在48小時內上報省衛生廳和環保局;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的,在24小時內上報,并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可能傳染病傳播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