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臨床輸血工作各項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8927
2024-09-08
11頁
45KB
1、中醫院臨床輸血工作各項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中醫院臨床輸血各項制度一、臨床用血申請制度1、申請輸血應由經治醫師逐項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由主治醫師核準簽字,連同受血者血樣于輸血日期前送交血庫各血。2、決定輸血治療前,經治醫師應向患者或其家屬說明輸同種異體血的不良反應和經血傳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并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輸血同意書記入病歷,無家屬簽字的無自主意識患者的緊急輸血,應報醫院職能部門或主管領導同意、備案,并記入病歷。3、術前自身儲血由血庫負責采血和儲血,經治醫師負貢輸血過程的醫療監2、護。手術室自身輸血包括急性等溶性血液稀釋、術野自身血回輸及術中控制低血壓等醫療技術由麻醉科醫師負責實施。4、親友互助獻血由經治醫師等對患者家屬進行動員,在血庫填寫登記表,到血站或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采血點無償獻血,由血站進行血液的初檢、復檢,并負責調配合格血液。5、患者治療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漿置換等,由經治醫師申請,血庫或有關科室參加制定治療方案并負責實施,由血庫和經治醫師負責患者治療過程的監護。6、對于Rh(D)陰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應采用自身輸血、同型輸血或配合型輸血。7、新生兒溶血病如需要換血療法的,由經治醫師申請,經主治醫師核準,并經患兒家屬或監護人簽字同意,由血站血庫提供適合的血液,3、換血由經治醫師和血庫人員共同實施和醫院。二、輸血前核查制度根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第二十九、三十條規定,輸血前必須由兩名醫護人員雙查雙對,為保證臨床患者輸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1、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以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準確無誤方可輸血。2、輸血時,由兩名醫護人員帶病例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門急診/病室、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3、輸血過程中實施檢測并有完整記錄。三、受血者輸血前檢查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凡申請輸血患者,輸血前必須進行輸血相關指標以4、及經血液傳播疾病檢查,為保證臨床患者輸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1、凡申請輸血患者,必須做經血傳播疾病輸血前九項的檢查,內容包括:乙肝五項、艾滋病、梅毒、丙肝、轉氨酶。2、凡輸血患者必須做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的檢查。3、凡遇下列情況必須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有關規定做抗體篩選試驗:交叉配血不合時、患者有輸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內需要接受多次輸血者。4、凡輸血患者必須做兩種試驗以上的交叉配血試驗。四、臨床用血審核制度依據河南省衛生廳豫衛發【2000】22號文件以及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為保證臨床患者的輸血安全,要求臨床醫師針對臨床患者的癥狀科學、合理、安全、有效輸血,特制訂以下審核制度:5、1、經治醫師在申請輸血時要經上級醫師對輸血目的、臨床指征、臨床相關檢查結果進行審核并簽字。2、輸血科醫務人員接到患者輸血申請單后要對申請書上述逐項內容審核,對不符合輸血要求或輸血不合理的要及時與臨床上級醫師溝通,確保患者科學、合理、安全、有效輸血。五、臨床用血申請及審批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為保證臨床患者的輸血安全,凡申請輸血治療的要嚴格執行臨床用血申請及審批制度。1、申請輸血應由經治醫師逐項規范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寫清輸血目的。2、開具輸血前經血傳播疾病的九項檢查,內容為:乙肝五項、艾滋病、梅毒、丙肝、轉氨酶。3、與患者或其家屬簽訂輸血治療同意書,無家屬簽字和無意識的患者緊急輸血,6、應上報醫務科或主管領導同意,備案并入病歷。4、交主治醫師逐項審核簽字后生效。5、對一次用血量2000ml的須經科主任批準,醫務科備案。六、標本采集運輸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為確保臨床患者輸血安全,要求臨床輸血需全程監控,標本采集運輸需按以下制度進行:1、確定輸血后,兩名醫護人員持輸血申請單和貼好標簽的試管,當面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采集血樣。2、由醫護人員或專門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輸血申請單、配血檢驗單送交血庫,雙方進行逐項核對。3、首次輸血必須進行輸血前體檢。七、標本管理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為保證標本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確保患者輸血7、安全,對患者血樣進行全程監控管理特制定以下制度:1、確定輸血后,由兩名醫護人員持輸血申請單和貼好標簽的試管,當面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采集血樣。2、由醫護人員或專門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輸血申請單送交輸血科(血庫),雙方進行逐項核對。3、輸血科對臨床醫護人員所送標本經過雙方核對無誤后進行標本登記。4、患者標本應存放在4+2冰箱內至少存放7天。5、對超出存放日期的血樣標本進行定期無害化處理,并記錄。八、審核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為保證臨床患者輸血安全,建立雙人雙查審核制度。1、醫護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輸血申請單、檢驗單送交輸血科時,輸血科醫務人員要8、同臨床醫護人員雙方認真逐項核對。2、交叉配血試驗時由兩人互相核對,一人值班時,操作完畢后自己復查并填寫配血試驗結果,必要時兩人雙查雙對。3、發血時輸血科醫務人員與臨床醫護人員雙方要進行逐項核對。九、血液發放管理制度1、交叉配血合格后,由醫護人員到血庫領取血液。2、取血與發血的雙方人員必須共同查對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病室、床號、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試驗結果以及保存血液的外觀等準確無誤時,雙方共同簽字后方可發出。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發出:(1)標簽破損、字跡不清:(2)血袋有破損、漏血;(3)血液中有明顯凝塊;(4)血漿呈乳糜狀或暗灰色:(5)血漿中有明顯汽泡,絮狀物或粗大顆粒:(9、6)血漿層與紅細胞界面不清或交界面出現溶血;(7)紅細胞層呈紫紅色:(8)過期或其他需查證的情況。3、血液發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樣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對輸血不良反應者追查原因。4、血液發出后不得退回。十、輸血制度1、輸血前有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準確無誤后方可輸血。2、輸血時,有兩名醫護人員攜帶病歷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3、取回的血液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儲血。輸血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10、入任何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4、輸血前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5、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再根據病情調整速度,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6、輸血完畢,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應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報單,并返還血庫保存,血庫每月統計上報醫務科。7、輸血完畢后,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并將血袋送回血庫至少保存一天。十一、輸血反應檢查制度疑為溶血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1.核對用11、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實驗記錄。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ABO血型、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實驗。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量,血漿結合珠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抗人球蛋白和相關抗體效價檢測。如發現特殊抗體,應進一步進行鑒定。5.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取血袋中血液進行細菌學檢驗。6.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7.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十二、輸血不良反應報12、告以及處理登記制度1、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應認真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報單。2、立即抽取患者血樣做血紅蛋白生化檢測,尿常規的檢測,同時送血樣至血庫進行輸血前后血樣做直接抗球蛋白的檢驗,重復ABO血型定型、Rh(D)血型以及抗體的檢查,重復交叉配血試驗。3、對輸血患者輸血反映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十三、輸血傳染病及不良反應登記報告制度為提高血液質量,調查不良反應原因,特建立輸血后不良反應及傳播性疾病登記制度,請臨床各科認真配合執行。1、血庫在發放全血及成分血的同時,向各臨床科室發放“輸血不良反應反饋單”。2、臨床發現嚴重輸血反應和輸血傳染病時,要詳細填寫登記報告單。具體由13、血庫負責收集反饋單,及時上交給血庫主任及醫院主管部門。3、出現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時,要求立即停止輸血將血袋、輸血器具妥善保存,不得污染,立即送血液中心,調查原因。4、血庫人員要認真收集(登記)輸血不良反應反饋單,及時反饋給血液中心及醫院主管部門,不得漏項。十四、差錯處理登記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為切實保證臨床患者的輸血安全,對臨床輸血實行全程監控,對工作中的差錯事故要進行責任追究,要求各臨床科室醫護人員嚴格執行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操作要求:1、認真執行臨床用血審核制度。2、實行臨床用血質量管理制度。3、實行臨床用血質量責任追究制度。4、執行差錯處理登記制度。5、要求臨床醫護人員加強輸血安14、全意識,如實記錄工作的真實情況,建立差錯處理登記本。十五、輸血后血袋管理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輸血完畢后將血袋至少保存一天的規定。為保證患者輸血安全和輸血后正規處理醫療垃圾,避免中途污染,特制定以下制度,要求各臨床科室凡輸血完畢后:1、將輸完血袋單一保管并保存24h以上。2、設血袋回收登記本。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床號、血型;供者:血袋號、血型、成份、發血日期、血袋處理時間。3、交專人無害化處理焚燒,交接簽字。十六、報廢血液管理制度依據衛生部輸血管理制度和河南省衛生廳豫衛發【2006】22號文件工作質量評價指標第七條血液在有效期內使用率100%的要求,為確保臨床患者在輸15、血治療過程當中安全有效的使用上新鮮和高質量的血液成份,要求全科同志認真做好血液發放管理工作。1、根據臨床輸血需求在保證臨床用血的前提下合理貯存血液。2、依血液采集時間順序合理使用血液。3、當出現臨床用血偏型時及時提前與血站及兄弟醫院溝通調整血液,確保國家稀有資源不造成浪費。4、要求零報廢。十七、臨床用血質量責任追究制為確保患者輸血安全,要求臨床各科室醫護人員比須嚴格執行輸血技術規范。為做到萬無一失,責任到人,特制定以下制度。臨床醫師職責:1、臨床醫師按要求填寫輸血申請單,做輸血前九項檢查。2、針對患者臨床癥狀,合理使用血液,按要求開具輸血申請單。3、根據患者情況開具相關血清學檢查。4、與患者或16、其家屬簽寫輸血治療同意書。凡以上工作中出現工作失誤的,一律由主管醫師負責。臨床護理職責:1、采集標本時按要求認真核對輸血申請單,當面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床號、血型和診斷,采集血樣。2、由醫護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輸血申請單送交血庫,雙方進行逐項核對。3、取血時與發血的雙方必須共同認真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床號、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試驗結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觀等,準確無誤時,雙方共同簽字后方可發出。4、輸血時認真按照輸血技術規范要求逐項執行。5、輸血完畢,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例中。6、輸血后血袋至少保存一天。7、做好輸血記錄和血袋保管記錄17、禁燒記錄。凡以上工作中出現工作失誤的,一律由執行護士負責。十八、關于疑難配血和緊急狀態下配發血的有關規定依照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第二章第十條;對于RH(D)陰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應采用自身輸血、同型輸血或配合性輸血的條例。鑒于以上要求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為保證臨床安全、有效、科學、合理用血,保證稀有血型患者治療過程中,避免血源供應不足或血站無血,造成患者無血可用危及生命的狀態,特制定以下條例:一、凡手術患者必須出具輸血申請單,排查稀有血型和亞型以及不規則抗體檢測。二、凡急診搶救大量失血病人生命,需輸血者(注:RH(D)陰性患者),在血站沒有同型血源狀態時,為挽救患者生命可一次性輸注足量R18、H(D)陽性血液。但要求臨床醫生與患者家屬簽約異性輸血治療同意書。1、異性輸血對象:、RH(D)陰性男性患者,從未輸過RH(D)陽性血者,不規則抗體陰性。、RH(D)陰性從未孕過的女性患者,從未輸過RH(D)陽性血者,不規則抗體陰性。2、輸血治療同意書內容:、凡從未孕過的女性RH(D)陰性患者,輸入RH(D)陽性血后,可能產生相應抗體,對以后再孕所造成的影響。、凡RH(D)陰性患者輸入RH(D)陽性血后,可能產生相應抗體,在今后再次輸血時必須輸注RH(D)陰性血的重要性。三、凡急診搶救大量失血病人生命,需要輸血者(注:ABO亞型患者),在血站沒有同型血源或醫院庫血不足和來不及去血站取血的狀態下19、,應輸注“O”型紅細胞。四、對自身溶血病人緊急搶救病人生命時,可采用同型或洗滌“O”型紅細胞。衛生部輸血技術規范要求:一、交叉配血制度一、受血者配血試驗的血標本必須是輸血前3天之內的。二、血庫要逐項核對輸血申請單、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樣,復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D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規檢查患者Rh(D)血型(急救患者緊急輸血時Rh(D)檢查可除外)正確無誤時可進行交叉配血。三、凡輸注全血、濃縮紅細胞、紅細胞懸液、冰凍紅細胞、濃縮白細胞、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等患者,應進行交叉配血試驗。機器單采濃縮血小板應朋O血型同型輸注。四、凡遇有下列情況必須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有關規定作抗體篩選試驗:交叉配血不20、合時;對有輸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內需要接受多次輸血者。五、倆人值班時,交叉配血試驗由兩人互相核對;一人值班時,操作完畢后自己復核、并填寫配血試驗結果。二、輸血申請制度1、申請輸血應由經治醫師逐項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由主治醫師核準簽字,連同受血者血樣于輸血日期前送交血庫各血。2、決定輸血治療前,經治醫師應向患者或其家屬說明輸同種異體血的不良反應和經血傳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并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輸血同意書記入病歷,無家屬簽字的無自主意識患者的緊急輸血,應報醫院職能部門或主管領導同意、備案,并記入病歷。3、術前自身儲血由血庫負責采血和儲血,經治醫師負貢輸血過程的醫療監護。手術室自身輸血包括急21、性等溶性血液稀釋、術野自身血回輸及術中控制低血壓等醫療技術由麻醉科醫師負責實施。4、親友互助獻血由經治醫師等對患者家屬進行動員,在血庫填寫登記表,到血站或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采血點無償獻血,由血站進行血液的初檢、復檢,并負責調配合格血液。5、患者治療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漿置換等,由經治醫師申請,血庫或有關科室參加制定治療方案并負責實施,由血庫和經治醫師負責患者治療過程的監護。6、對于Rh(D)陰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應采用自身輸血、同型輸血或配合型輸血。7、新生兒溶血病如需要換血療法的,由經治醫師申請,經主治醫師核準,并經患兒家屬或監護人簽字同意,由血站血庫提供適合的血液,換血由經治醫師和血庫人員22、共同實施和醫院。三受血者血樣采集與送檢制度1、確定輸血后,醫護人員持輸血申請單和貼好標簽的試管,當面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采集血樣。2、由醫護人員或專門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輸血申請單送交血庫,雙方進行逐項核對。3、首次輸血前必須進行輸血前體檢。四、血液入庫、核對、儲存制度1、全血、血液成分入庫前要認真核對驗收,核對驗收內容包括:運輸條件、物理外觀、血袋封閉及包裝是否合格,標簽填寫是否清楚齊全(供血機構名稱及其許可證等,供血者姓名和條形碼編號、血型、血液品種、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備日期及時間、有效期及時間、儲存條件等)。2、血庫要認真做好血液出、23、入庫,核對、領發的登記,有關資料須保存十年。3、按A、B、O、AB血型將全血、血液成分分別存于血庫專用冰箱不同層內或不同專用冰箱。血小板儲于專用保存箱,并有明顯標識。當儲血冰箱的溫度自動控制記錄和報警裝置發出報警信號時,要立即檢查原因,及時解決并記錄。4、儲血冰箱內嚴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內空氣細菌培養每月一次,無霉菌生長或培養皿(90mm)細菌生長菌落8CFU10分鐘或200CFUm為合格。五、發血制度1、交叉配血合格后,由醫護人員到血庫領取血液。2、取血與發血的雙方人員必須共同查對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病室、床號、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試驗結果以及保存血液的外觀等準確無誤時,雙24、方共同簽字后方可發出。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發出:(1)標簽破損、字跡不清:(2)血袋有破損、漏血;(3)血液中有明顯凝塊;(4)血漿呈乳糜狀或暗灰色:(5)血漿中有明顯汽泡,絮狀物或粗大顆粒:(6)血漿層與紅細胞界面不清或交界面出現溶血;(7)紅細胞層呈紫紅色:(8)過期或其他需查證的情況。3、血液發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樣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對輸血不良反應者追查原因。4、血液發出后不得退回。六、輸血制度1、輸血前有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準確無誤后方可輸血。2、輸血時,有兩名醫護人員攜帶病歷到患者床旁核25、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3、出庫的血液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儲血。輸血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入任何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4、輸血前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5、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再根據病情調整速度,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6、輸血完畢,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應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報單,并返還血庫保存,血庫每月統計上報醫務科。7、輸26、血完畢后,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并將血袋送回血庫至少保存一天。七、輸血反應檢查制度疑為溶血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實驗記錄。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ABO血型、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實驗。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量,血漿結合珠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抗人球蛋白和相關抗體效價檢測。如發現27、特殊抗體,應進一步進行鑒定。5.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取血袋中血液進行細菌學檢驗。6.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7.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八、輸血傳染病及不良反應登記報告制度為提高血液質量,調查不良反應原因,特建立輸血后不良反應及傳播性疾病登記制度,請臨床各科認真配合執行。1、血庫在發放全血及成分血的同時,向各臨床科室發放“輸血不良反應反饋單”。2、臨床發現嚴重輸血反應和輸血傳染病時,要詳細填寫登記報告單。具體由血庫負責收集反饋單,及時上交給血庫主任及醫院主管部門。3、出現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時,要求立即停止輸血將血袋、輸血器具妥善保存,不得污染,立即28、送血液中心,調查原因。4、血庫人員要認真收集(登記)輸血不良反應反饋單,及時反饋給血液中心及醫院主管部門,不得漏項。九、輸血不良反應管理規程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控制輸注速度,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一、減慢或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二、立即通知值班醫生和輸血科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記錄。疑為溶血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實驗記錄。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ABO血型、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實驗。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量,血漿結合珠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抗人球蛋白和相關抗體效價檢測。如發現特殊抗體,應進一步進行鑒定。5.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取血袋中血液進行細菌學檢驗。6.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7.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